王献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

王献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献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着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王献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了。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但是又不是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自然,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则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变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该帖在吸收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参差有别,字距虽然忽大忽小,但是从整体来看气势十分完整、环环相扣;在行与行之间也是一样,乍看之下行距时大时小,但是整体则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最后关于该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相传王献之书写《洛神赋》其实是在抒发对自己的亡妻郗道茂无尽的思念之情。

王献之的故事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书圣”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王献之在书法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要差,他不仅是第一个创造出“一笔书”这种书写方式的人,而且在草书、行书和隶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人们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以显示后人对他的推崇。

王献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自小年聪明好学,显示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出众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指导,书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是他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练习书法。等到他十来岁的时候,他自以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跑去问自己的父亲,自己是不是再练两三年就可以达到父亲的程度了。王羲之只是笑着没有回答,而在一旁的王献之母亲摇了摇头,说他还差得远呢。王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呢。母亲仍旧是摇头,王献之终于急了,他问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学好字。王羲之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王献之把院子里的这排大缸全部染黑之后,或许就能练好字了。

于是他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就这样一直练了五年,一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父亲讨教。王羲之看到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在他的所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看到父亲没有回答,便把作品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一会之后,说他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一个点像他的父亲。而母亲说的那一点,居然是父亲刚才加的那一点。王献之十分羞愧,于是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夜以继日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这就是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功只有下苦功夫才行这个道理呢。

王献之简介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609/27836.html

以上是关于王献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评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