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首发)
张卉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吕望是商末周初辅佐周邦兴起的重要人物,其事迹屡见于传世文献,又被称作“吕尚”、“太公”、“太公望”、“师望”等[1]。近年来发现的战国竹书亦有记载,如郭店简《穷达以时》、清华简一《耆夜》、上博简九《古公见太公望》等。《穷达以时》叙述了吕望曾经困窘潦倒,后遇文王而富贵显达之事。其中“郘(吕)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望)爲牂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2]句,学者们对相关字词的释读存在争议,对文意的理解尚有分歧,现归纳如下:
裘锡圭先生认爲:“牂”读作“臧”,意爲奴婢;“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是地名,即文献中的“棘津”;此句是说吕望在棘津做奴隶。[3]刘钊先生亦持此说。[4]刘信芳先生认爲:“牂”即“臧”,意爲赘婿;“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读作“莱津”,在今山东潍坊市莱河渡口[5];此句说吕望在莱河渡口作赘婿。刘祖信、涂宗流先生认爲:“牂”爲“臧”,即奴隶;“棘津”是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6]郑刚先生认爲:“牂”读爲“浆”;此句说吕望曾在棘津爲卖浆者。[7]颜世铉先生认爲:“牂”读作“藏”,意爲仓库管理员;“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读爲“来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意爲遭遇洪水;此句说吕望担任看管仓库工作,却遭水患的侵袭。[8]
综上,学者们对“吕望爲牂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句的解读,既有共识,也有纷争。首先,都认爲“牂”字表示吕望遇文王之前某种卑微的身份,但具体是何身份,又有不同解释,或曰奴隶、或曰赘婿、或曰卖浆者、或曰仓库管理员。其次,多认爲“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是地名,但具体释读不同,或作“棘津”、或作“莱津”,进而对地望解释亦有分歧。本文拟在前贤基础上,就“吕望爲牂”的含义及“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的地望两个问题,略陈陋见,就教于方家。
一、“吕望爲牂”的含义
吕望被文王任用之前身份卑微,传世文献记述颇多,如“身爲渔父”[9]、“太公屠牛”[10]、“卖食盟津”[11]、“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12]、“迎客之舍人”[13]等。学者们对简文“吕望爲牂”的解释,多从上述记载中求证。笔者认爲此句讲述的是吕望爲渔夫垂钓之事。
简文“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从“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从“羊”,释爲“牂”。“牂”又作“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如《广雅·释宫》曰:“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杙也。”王念孙疏证曰:《玉篇》‘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系船大杙也’,本字作牂柯。牂者,杙长大牂牂然也。柯亦长大之名,犹木大枝谓之柯也。《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曰:‘时吴使朱然、诸葛瑾攻围樊城,遣船兵于岘山东牂柯斫材。’”[14]可知“牂”和“柯”都是停靠船只时用以系缆绳的大木桩,合爲一词曰“牂柯”。“吕望爲牂”,即吕望以木桩系船。
传世文献中又称吕望爲“州人”或“舟人”。《荀子•君道篇》曰:“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15]《韩诗外传》亦有类似文句,曰:“夫文王非无便辟亲比己者,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岂私之哉!”[16]清人郝懿行云:“《韩诗外传四》‘州’作‘舟’。此作‘州’者,或形讹,或假借字耳。”[17]可知“州人”当作“舟人”。何谓“舟人”,宋人罗泌曰:“昔之人有负鼎以干世者,人见其爲鼎,而不知其所以爲鼎,因曰庖人也。然则太公负钓以干世,而或谓之舟人亦宜。”[18]清人王先谦曰:“太公身爲渔夫……故舟人也。舟、州,古字通。”[19]太公即吕望,因他曾在水边系舟垂钓,故被称作“舟人”。
综上,简文曰“吕望爲牂”,“牂”是系船木桩,此句意爲吕望以木桩停系船只。传世典籍又称吕望爲“舟人”,即水边系船垂钓之人。“爲牂”、“舟人”皆代指吕望在遇文王之前,曾爲渔夫,钓于水滨,以待时机。
二、“棘津”的地望
简文中“吕望爲牂”之地在“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学者读爲“棘津”或“莱津”,争议主要在于“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字。此字从“来”从“止”,整理者隶定爲“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但古文字中“来”、“朿”二字常形近易混,如西周铜器《作册大鼎》(《合集》2758-2761)中“来”就写作“朿”。故“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也可从“朿”从“止”,隶定爲“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考之文献,吕望活动于“棘津”的记述颇丰,如“钓于棘津”[20]、“卖食棘津”[21]、“赁于棘津”[22]、“困于棘津”[23]、“棘津之雠不庸”[24]、“棘津迎客之舍人”[25]等,而并不见其在“莱津”的记载。故“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当爲“
国学-张卉: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考”,读爲“棘”。简文“吕望爲牂棘津”,指吕望在棘津以木桩系船钓鱼。
但“棘津”地望,前贤争议极大。《后汉书·郡国志三》琅邪国西海县条,注引《博物记》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26]琅琊国西海县,即今山东日照。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五》中也列举“棘津”地望诸说:(一)徐广曰:“棘津在广川。”司马彪曰:“县北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27]此说棘津在今河北衡水市广川镇。(二)刘澄之云:“谯郡酂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处也。”[28]此说棘津在今河南永城一带。(三)《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侯使荀吴帅师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灭陆浑。”杜预《释地》缺而不书。服虔曰:“棘津,犹孟津也。”[29]此说棘津即孟津,在今河南孟津。(四)徐广《晋纪》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人向冰于枋头,济自棘。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爲即石济南津也。”[30]此说棘津在今河南卫辉一带。面对诸多异说,郦道元感慨道:“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起自东海,迄于酆雍,缘其径趣,赵、魏爲密,厝之谯、宋,事爲疎矣。”[31]可知至郦道元生活的北魏时期,太公望事迹已湮微难考,“棘津”地望亦隐晦不明。但后人多有附会,故东自海滨,西至酆雍,皆有“棘津”之名。
简文“吕望爲牂棘津”,爲我们考察“棘津”地望提供了新线索。如上文所考,“牂”本义爲系船木桩,亦称“牂柯”。“牂柯”又可作爲地名,如《华阳国志·南中志》曰:“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船于是……以牂柯系船,因名且兰爲牂柯国。”[32]又《汉书·地理志上》曰:“牂柯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同亭。有柱蒲关。属益州。”颜师古注曰:“牂柯,系船杙也。”[33]可知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庄蹻因且兰有系船之牂柯,所以将“且兰”改爲“牂柯”。此后,汉武帝在此置郡,亦名“牂柯”。同样,吕望垂钓的棘津有系船木桩曰“牂”,故此地也可以“牂”爲名。
考之文献,并无“牂”地记载,却有“藏”、“臧”二地名。周之先祖太王曾活动于“藏”地,《楚辞·天问》曰:“迁藏就岐,何能依?”王逸注:“言太王始与百姓徙其宝藏,来就岐下,何能使其民依倚而随之也?”[34]王以此句爲太王迁岐之事甚确,但将“藏”解释爲“宝藏”则不妥,前人已有质疑,如陈直先生指出:“《天问》之‘迁藏就岐’,‘藏’当作地名。”[35]故“迁藏就岐”,即太王带领周邦之人,从“藏地”迁至“岐山”。吕望又曾垂钓于“臧”地,《庄子•田子方》曰:“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于是焉以爲大师。”《释文》:“李云:臧,地名也。”《疏》:“臧者,近渭水地名也。丈夫者,寓言于太公也。吕望未遭文王之前,纶钓于臧地,无心施饵,聊自寄此逍遥。”[36]可知文中“丈夫”即太公吕望,“臧”爲垂钓之地,吕望在臧地垂钓而遇文王。古字“藏”、“臧”同,如《荀子·富国篇》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卢文弨曰:“臧,古藏字。”[37]又“藏”、“牂”可通,如《广雅·释训》曰:“藏藏,茂也。”王念孙疏证:“《陈风·东门之杨》篇‘东门之杨,其叶牂牂’,《传》云‘牂牂然,盛貌’……并与藏藏同。”[38]因此,“牂”亦可写作“藏”或“臧”。故《楚辞·天问》太王迁徙之“藏”,《庄子·田方子》吕望垂钓之“臧”当爲一地,其名源于“吕望爲牂棘津”之“牂”。“棘津”即在“臧(藏)”地。
吕望垂钓于“臧”,“臧”之地望前人鲜有考证[39]。但太王率领周邦迁徙之事,文献记载颇多。《诗经•大雅•绵》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毛传曰:“古公,豳公也……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吾士地。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而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去之,踰梁山,邑乎岐山之下。”[40]又《孟子•梁惠王下》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选而取之,不得已也。”[41]“古公亶父”即“大王”,又作“太王”;“豳”即“邠”,《史记索隐》曰:“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42]同爲太王迁徙之事,《诗经》、《孟子》皆言由“豳(邠)”迁“岐”,即率领周邦从豳(邠)地迁往岐山,《楚辞·天问》却说“迁藏就岐”,即从藏地迁往岐山。故“豳(邠)”、“藏”应爲一地,但有大小之别,统属之分。“豳”爲古国名,屡见于文献,《汉书·地理志下》右扶风栒邑下自注曰:“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43]王应麟《诗地理考》曰:“《地理志》‘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右扶风栒邑县有豳乡,……《通典》曰‘邠州三水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44]周之先祖公刘至太王皆居于豳(邠),即今陕西栒邑、彬县一带。“藏”地之名源于系船木桩“牂”,当爲豳地滨水一小地名,故隐晦不显。棘津爲豳地一渡口。
总之,郭店简《穷达以时》“吕望爲牂棘津”,“牂”爲系船木桩,此句反映了吕望遇文王之前,曾爲渔夫,系船垂钓于棘津,以待时机的事迹。“牂”在文献中又写作“臧”或“藏”,是豳国境内地名,棘津爲此处一渡口。
[1] 关于吕望姓氏称号,参见刘信芳《孔子所述吕望氏名身世辨析》,《孔子研究》2013年第5期。
[2]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页145。
[3]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页146。
[4]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168-176。
[5] 刘信芳《孔子所述吕望氏名身世辨析》,《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
[6] 刘祖信、涂宗流《郭店楚简〈穷达以时〉通释》,《书法丛刊》2000年第4期。
[7] 郑刚《<穷达以时>所见古贤行迹综考》,《楚简孔子论说辨证》,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52-54。
[8] 颜世铉《郭店楚墓竹简儒家典籍文字考释》,《经学研究论丛》第六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页176。
[9] 范祥雍、范邦瑾《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311。
[10]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274。
[11] 李解民《尉缭子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67。
[12] 范祥雍、范邦瑾《战国策笺注》,页477。
[13]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178。
[14] 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983年,页214。
[15] 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242—243。
[16]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46。
[17] 王先谦《荀子集解》,页242。
[18] 罗泌《路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册383。
[19] 王先谦《荀子集解》,页242。
[20] 《后汉书》卷一一一《郡国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3459。
[21]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页244。
[22]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页296。
[23] 《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3182。
[24] 范祥雍、范邦瑾《战国策笺注》,页477。
[25] 向宗鲁《说苑校证》,页178。
[26] 《后汉书》卷一一一,页3459。
[27]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138。
[28]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页138。
[29]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页138。
[30]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页138。
[31]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页138—139。
[32]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229。
[33]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1602。
[34] 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14。
[35] 陈直《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11。
[36]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720。
[37] 王先谦《荀子集解》,页177。
[38] 王念孙《广雅疏证》,页185。
[39] 仅成玄英曰:“臧,近渭水地名也。”(王先谦《庄子集解》,页181。)当是附会吕望渭水垂钓之说。
[40] 《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510。
[41] 《孟子正义》,页2681。
[42] 《史记》卷四《周本纪》,页113。
[43]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页1547。
[44] 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