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论新见鼎卦戈
董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05年5月,我在杭州看到昼锦堂收藏的一件铭文有数字卦的铜戈,对于探讨易学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此介绍,并试作初步讨论。
一、器物与铭文的真僞
由于此戈不是发掘品,可能会令人对资料的真僞産生怀疑。爲了确保资料可靠,这裏先谈有关该戈鑒定的问题。
此戈铜鏽的分布情况非常特殊。戈援及胡的正、背两面(图一,图二。以下爲讨论方便,均以戈援前锋向右的一面作爲正面)都遍布蓝绿色的重鏽,而背面栏侧四穿孔附近基本无鏽,戈内仅在缚柲处有少许鏽迹,戈内的其余部分基本无鏽。其表面光滑处皆呈灰绿色。
经仔细观察原器鏽蚀状况,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原戈的蓝绿色重鏽之上,尚保存一些与戈内表面类似的灰绿色光滑表层,这说明铜鏽自表层下面産生,向上层迭而起,导致原表层剥落;其次,细察戈内背面,可见表层有些微小裂纹,这说明水份是通过这些裂纹才得以渗入表皮下层,并引起鏽蚀。
据此,铜鏽的特殊分布情况可以有两点解释。首先,该戈的光滑表层原应是高锡层[1],高锡层中的铜分子含量低,不容易起鏽,但由于热胀冷缩,高锡层表面出现裂纹,之后水份就由此渗入底层,并与铜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下而上的铜鏽。其次,铜戈不同部位的保存条件不同。我们知道,古代某些铜戈是有鞘的[2]。从鏽蚀位置上看,此戈的援、胡处原应有保护锋刃的漆木夹鞘,因此容易或乾或湿,导致鏽蚀,底层铜鏽向上膨胀,遂将表层拱起,形成层层剥落;但戈内部分无保护,背面栏侧四穿孔处与戈鞘的开口处未贴紧,都形成了较爲乾爽的保存环境,因此不易起鏽。
据上述,首先是戈表面的高锡层因温度作用而出现裂纹,之后是水份借助于戈鞘的位置而导致鏽蚀。
幸运的是,铭文位于戈内,得到很好的保存。观察戈铭,铭文是铸出的。字口两侧深峻垂直,略微呈现铜器铸铭常见的“口小底大”的状态,其底部深度较爲一致,有些字口裏还能看到有微小砂眼。这些特徵,都不是作僞所能办到的。
上述情况说明,此戈器、铭均不僞。
二、形制与年代
该戈前锋呈三角形,长援,援的上、下刃綫基本平行,中脊隆起,脊綫达于援本近栏处。中胡,有四个长方形穿,侧栏较宽,无上栏齿,下栏齿略呈斜角。长方形戈内,内上一圭形穿,内后缘下角有小缺,内近栏端有8条阳綫加强筋。全戈通长23、栏高11.8、援至栏长16、内长6.8、内宽3.4、援宽3.5厘米。
这种三角锋的戈,已有很多发现。适合举例比较的有(图三):
1、曲沃北赵M1:025戈[3]。此墓属西周晚期,一般认爲是晋釐侯墓。釐侯十四年,周宣王初立。釐侯十八年而卒。因此该戈晚不过周宣王。
2、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仲山父戈”。此戈属周宣王时代[4]。
3、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M2001出土14件戈[5],在发掘报告所划分的长胡四穿戈,有M2001:517、519两件,与本文所论的这件戈形制比较相近。
4、曲沃北赵M93戈2件[6]。此爲晋文侯墓,属春秋最早期。
5、古越阁旧藏“晋公戈”。此器称“晋公”,应属春秋时代。
6、1956年-1957年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墓地出土的“虢太子元徒戈”等23件戈[7]。
这种两周之际的三角锋戈,李学勤、孙华二位先生都有讨论。李学勤先生认爲,虢国墓M2001所出14件戈、北赵M1戈、仲山父戈、晋公戈,均属于戈援上、下刃微微内收的形式,是年代稍早的标誌;至于稍晚的虢太子元徒戈,上下刃内收已经不明显。虢国墓M2001的年代,发掘报告推定在“西周晚期晚段(即宣、幽时期)”。李学勤先生说:“我个人的意见,墓的年代可能再晚一点。”[8]孙华先生认爲,这类戈“西周时期的戈援都较长,援与胡之间的夹角较〈小〉(大)。尤其是援的三角锋几乎与援等宽。”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发展,是援、胡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援的中部变窄。他认爲晋公戈应是晋武公时器。[9]
这裏讨论的这件戈,特点是上刃已基本平直;胡部较宽,与晋公戈相似;戈内与栏的连接处有数道加强筋,不见于其它的例子。对于两周之际三角锋戈的断代标準,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目前也没办法详细讨论,只说这件戈的年代属两周之际,便已足够。至于属于周王朝或哪一个诸侯国家,就更难以讨论。
三、戈铭释读
戈铭在戈内正面,其读序自戈内上穿孔下缘起,绕经内后缘,转至内上缘。铭文共22字(图四、五、六、七):
一六一一一六,曰:鼑(鼎)止(趾)眞(顚);鼑(鼎)黄耳,奠止(趾)。五六一一五八,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根据张政烺先生所说奇数变爲阳爻、偶数变爲阴爻的原则(关于这个原则,我们放到后面去谈),将两个数字卦的筮数“一六一一一六”、“五六一一五八”分别转换爲阴阳爻卦,则得到相同的两卦,都是巽☴下离☲上,在今本《周易》爲下经第50卦之鼎卦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今本《周易》鼎卦的卦、爻辞:
鼎:元吉,亨。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能我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可见,戈铭“曰”字下的文字与鼎卦初六、六五两爻的爻辞密切相关。戈铭“鼑止真”,当读爲“鼎趾颠”,与初六爻辞之“鼎颠趾”意思相同,但语序不同。戈铭“鼑黄耳”,当读爲鼎卦六五爻辞“鼎黄耳”。
从古文字学的角度来说,戈铭文字有如下一些特点。
两个数字卦中都出现数字“六”。第二卦中的数字“六”写法正常,但第一卦中的两个“六”的收笔都向上挑出,较爲特殊。
爻辞中两次出现的“鼑”字,都用爲“鼎”字。“鼑”即“贞”字,裘锡圭先生曾指出,“鼎”、“贞”古音相近,“贞”字本从“卜”、“鼎”声,“贞”字后出,殷人是借“鼎”爲“贞”的[10]。殷代卜辞罕见“贞”字,凡“贞”字,均借“鼎”字爲之。
与早期借“鼎”爲“贞”相反,从西周早期开始,出现了借“贞”爲“鼎”的用字习惯[11]。可参看四版《金文编》第493-494页。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鼎”字都常见写爲“鼑(贞)”的情况。《说文解字》小徐本“鼎”字下说:“古文以贞爲鼎,籀文以鼎爲贞字”[12],也部分反映了贞、鼎二字早晚互相借用的情况。
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中与《周易·鼎》相当的卦名,整理者隶定爲“鼒”,其简文曰[13]:
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枚)卜巫苍=(苍。苍)占之曰:吉。鼒之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鼒之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初有吝,后果述(遂)。 简214
欧阳修《艺文类聚》卷九十九祥瑞部下:“《归藏》占曰:鼎有黄耳,利得鳣鲤。”(清马骕《绎史》卷十四引作“鼎有黄耳,利取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鲤”。见中华书局2002年排印本第一册192页)“鼎有黄耳”句与《周易》鼎卦六五爻辞“鼎黄耳”略同。南宋李过《西溪易说》引《归藏》卦名亦作“鼎”。这似可说明简本《归藏》卦名仍是“鼎”,不是“鼒”。今据戈铭,可以猜想,秦简本《归藏》卦名原可能写作“鼑”或“贞”而应读爲“鼎”,但被整理者将“鼑”误认做形近的“鼒”字了[14]。
在戈铭文中两见“止”字。甲骨文“止”像足形,是“趾”的本字。“鼎止”在鼎卦爻辞中指鼎足。“奠止”之“止”字也应该读“趾”。
“真”字位于戈后缘下角处,从“贝”、从“丌”、 “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声(《说文》“殄”字古文)。 “贝”旁写法比较简化,近似于御正卫簋铭(《集成》7·4044)“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赏)”字所从,并且方向转了九十度而横置,这可能是行款变化的缘故。另一方面,这个“贝”旁的写法像“五”,而在商周数字卦中,“五”也有横、竪两种写法[15],戈铭“真”字横写的“贝”旁,与“五”的字形变化也可以类比。
据《周易》鼎卦初六爻辞注疏,“鼎颠趾”意思就是鼎覆而鼎足倒过来向上。据王弼注、韩康伯疏,鼎卦初六的爻象,是颠覆鼎趾而倾出不善,其意义爲吐故纳新,因此无咎。戈铭“鼑(鼎)止(趾)真(颠)”语序与今本不同,意思还是一样的。
戈铭“鼎黄耳”之“黄”字笔划有简省,单拿出来,也不易辨认。好在“鼑”读爲“鼎”以及“耳”字是确定的,跟《鼎》卦六五爻辞相比勘,“黄”字之释无可疑。
“奠”字从“酉”在“丌”上,“酉”两侧的笔划,像是加两手旁繁化,也可能表示酒尊之两耳。“止”读“趾”,说已见前。“奠止(趾)”不见今本《易经》鼎卦爻辞,这裏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因“奠止”与《鼎》卦六五爻辞相并列,或可理解爲早期六五爻辞的一部分。“奠”常训爲“定”,郭店简《性自命出》简1“心亡奠志”,即“心无定志”。《说文》“奠,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丌也。《礼》有奠祭者。”奠字本意就是陈设、停放器物。因《鼎》卦、爻取象于鼎,“奠趾”意思可能是“奠定鼎足”,就是把鼎停放妥当,相当于文献中的所见的“定鼎”。《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鼎须贯其耳而举,而后能迁行,而后能定置妥当,所以“鼎黄耳”后接“奠趾”。
戈铭末字写法简单,仅有三笔。因爲该戈铭文字多是反书,此字若也是反书,则左右镜像翻正,其写法是在“又”字上加一指示短横。这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常见,近年陈剑先生考释此字,认爲:
甲骨金文旧释为“尤”的“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字,是意爲“大拇指”的“拇”和“敏”字的表意初文;殷墟卜辞的绝大部分“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字,可能跟后代常用于卜筮场合的“吝”字表示的是同一个词;西周金文中的“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字和绝大部分相关诸字,跟金文“亡敃”的“敃”表示同一个词,相当于古书裏意爲“忧”、“病”的“湣”、“闵”等字。 [16]
据此,戈铭的“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字,有可能读爲卜筮场合的“吝”。秦简本《归藏》鼎卦占辞:“初有吝,后果述(遂)”,或可作“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读“吝”的证据。“吝”的意思是有小疵,《周易·繋辞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综合上述,戈铭所见两卦筮数有异同,得卦则同是《鼎》。第一个鼎卦“曰”字下爲鼎卦两阴爻之爻辞,意思分别是“鼎足颠倒”和“鼎有黄色的鼎耳,奠定鼎足”的意思。第二卦下面的字读爲“吝”,意思是有小疵,是这次占筮的总占辞。
四、戈铭所命筮之事
戈铭筮例仅有数字卦、爻辞、占辞,未明言是爲何事占卜。本节讨论这个问题,也就是回答此筮的“命辞”是甚麽。
此戈铭出现数字卦,虽很特殊,但并非孤例。在洛阳北窑村西庞家沟西周早期墓葬中,曾出土三件有数字卦“一六一”的戈(M210:23、25。M203:15)[17]。
我认爲,在戈上铸卦,应当跟铸器之前举行占筮的迷信有关。过去在安阳孝民屯、陕西周原庄李、河南洛阳北窑、山西侯马等地的商周铸铜作坊遗址,都曾发现卜甲或卜骨。赵振华先生指出,“洛阳西周甲骨多出自周王室直接控制的铸铜作坊遗址,铸造铜器与占卜甲骨也许有一定的内在联繫”[18]。林澐先生在《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一文中曾经指出,《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第511版:“王其铸黄吕,奠血,叀今日乙未利?”(《英国所藏甲骨集》2567),是爲铸造铜器举行牲血祭祀,卜问哪一天吉利[19]。由此可见,既然铸器可以用卜,则用筮也不奇怪。数字卦也常见于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範上,就是铸器先筮的情况。
将占筮结果铸于器物上,还有卦象方面的原因。《周易·繋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韩康伯注:“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孔颖达疏:
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
与此相类,戈铭所见的数字卦也是取法卦、爻之象。洛阳北窑墓地出土的三件戈的数字卦,转爲八卦都是☲即《离》卦。《易传·说卦》说《离》的的卦象“爲甲胄,爲戈兵。”这恐非巧合。戈铭《离》卦,应取离卦之象戈兵。而《鼎》卦爲“巽下离上”,《说卦》巽爲木,离爲兵戈,卦象正是在木柲上缚戈兵之形。
又《易传·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铸器自然是“取新”之事。猜想当时爲铸戈进行占筮,所得两卦都是鼎,其卦象与器形相合,所筮之事又与鼎卦取新之意相合,这可以说特别少见,因此被视爲大吉之事,就铸铭以爲纪念。
因此,戈铭占筮命辞,应该是问铸此戈是否吉顺。其占辞虽爲“吝”即有小疵,也无妨被视爲特异少见的筮例。同时,这个筮例的解读,与鼎卦的卦象和意义都密切有关。下文我们讨论筮法,也会再涉及此点。
五、关于戈铭所见筮法的探讨
这一节谈这个筮例是用何种筮法来解读的。
戈铭所见的筮法极爲特殊。首先,虽然两卦的筮数不同,而转换爲阴阳爻,则同爲鼎卦。援用《左传》、《国语》中筮例的术语来讲,这可称爲“遇鼎之鼎”或“贞鼎悔鼎”[20]。天星观简筮例有“遇剥之剥”[21],可见筮得相同的两卦,并不是孤例,文献中也有单举一卦之名爲占的例子,详下。
其次是戈铭文爻辞均属于鼎卦阴爻。两阴爻即据以占筮之爻,根据《左传》、《国语》所见的筮例来看,所录爻辞应即据以占筮之辞。戈铭所见的占筮,可以理解爲是以阴爻爲占。这可称爲“遇鼎之八”。
从以上两点来看,我认爲戈铭所见筮法属于《归藏》或《连山》(爲称引方便,以下或合称《归藏》与《连山》爲“二易”[22]),而非今天熟悉的《周易》。下面分四个小节来试着论证这个问题。
(一)《连山》、《归藏》的特徵
从古书记载来看,《连山》、《归藏》有一些与《周易》相区别的重要特徵。
首先,《归藏》以坤卦爲首。《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23]《正义》:“先言坤者,熊氏(安生)云:殷《易》以坤爲首,故先坤后乾。”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越绝外传》范子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愚谓先阴后阳,即《归藏》先坤之意,阖而闢,静而动也。”[24]先坤后乾,即先静后动,先阴后阳,在占筮上是以不变之卦、静爻、阴爻爲占测依据。这是《归藏》的要旨。
第二,《周礼·春官》“大卜”职贾公彦《疏》:“夏殷易以七、八不变爲占、《周易》以九、六变者爲占”;《左传正义·襄公九年》:“《周易》以变爲占,占九、六之爻,《传》之诸筮,皆是占变爻也。其《连山》、《归藏》以不变爲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以否。”九、六是老阳、老阴,皆是可变动之爻,此即《周易》以变爲占;“八” “七”爲少阴、少阳,皆爲不变之爻,此即《连山》、《归藏》用七、八不变爲占[25]。
二易以不变爲占,可以包含三层意思:1、以不变之卦爲占;2、以静爻爲占;3、因爲阴爻静,可推论又以阴爻爲占。相反,《周易》以乾卦爲首,以之卦、以动爻爲占,都是我们熟悉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文献筮例中的《周易》筮法与二易筮法区分开。
(二)文献筮例中的二易筮法
杜预、孔颖达注疏《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始往东宫而筮之遇艮之八”之筮例,均认爲此例最初不是用《周易》筮法,且是并用三易爲占。孔颖达说:
世有《归藏易》者,僞妄之书,非殷易也。假令二易俱占七八,亦不知此筮爲用《连山》、爲用《归藏》。所云“遇《艮》之八”,不知何意所道。以爲先代之易,其言亦无所据,贾郑先儒相传云耳。先儒爲此意者,此言“遇《艮》之八”,下文穆姜云“是于《周易》”,《晋语》公子重耳筮得“贞《屯》悔《豫》皆八”,其下司空季子云“是在《周易》”,并于“遇八”之下,别言“《周易》”,知此“遇八”,非《周易》也。
这是根据“别言‘《周易》’”和“遇八”不是《周易》的术语来辨别二易筮法。我认爲,传世先秦文献所见的筮例,还有一些用二易筮法的例子未被确认。下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遍检传世先秦文献所见筮例,《左传》19例、《国语》3例,又《穆天子传》卷五载1例,共23例[26]。其中,纯引证《周易》论人事的有6例,其中引爻辞的例子,都是以“在A之B”的形式以代举爻题,观A、B两卦变动之爻,可知其所谓何爻;余17例爲实际占筮。这17个筮例中,爻变情况如下:
六爻皆不变:4例[27]
一爻变:10例[28]
二爻变:无
三爻变:2例,皆见《国语》
四爻变:无
五爻变:1例
六爻皆变:无
一爻变的10例中,除《左传·闵公二年》季友之筮“遇《大有》之《乾》”及《昭公七年》卫元之筮“遇《屯》之《比》”2例有些疑问,其余8个筮例,从筮法和占辞都可以确定爲纯用《周易》。反过来说,纯用《周易》的筮例都是只有一爻变动。
剩余爻变特异的7例以及一爻变的季友、卫元两筮(这两例详后文),历来都在筮法上有些疑问。下面先看无变卦的4例。
1、《穆天子传》卷五:丙辰,天子南游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啓之所居,乃□于啓室,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逢公占之,曰:《讼》之繇,薮泽苍苍,其中□宜其正公,戎事则从,祭祀则憙,畋猎则获。□饮逢公酒,赠之骏马十六,絺纻三十箧。逢公再拜稽首,赠筮史狐。□有阴雨,梦神有事,是谓重阴,天子乃休。
郭璞注︰“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啓母在此山化爲石,而子啓亦登仙,故其上有啓室也。皆见《归藏》及《淮南子》”。按《归藏》又有《啓筮》篇,辑本及秦简本《归藏》所见筮例,夏后啓的筮例有8个,穆天子筮例有2个,皆可证《归藏》与夏后啓、穆天子都有某种密切关係[29]。由此来看,逢公及筮史狐在啓室爲穆天子占筮,其所用筮法爲《归藏》,似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归藏》有《讼》卦,见《西溪易说》;且《穆天子传》所录《讼》之繇辞不见于别本,这很可能就是《归藏》另一佚文。基于上述推断,来看其筮法。“其卦遇讼”而不说变卦爲何,这很可能是占筮得到两个《讼》卦。
2、《左传·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战前晋侯占筮胜败:“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3、《左传·僖公十五年》秦穆公伐晋:“秋……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三败及韩……”
4、《国语·晋语四》秦穆公纳晋公子重耳,“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
上述四例,《复》、《蛊》两卦繇辞皆不见今本《易》。“得《泰》之八”一例,虽“亨,小往大来”句与今本《易》卦辞相同,但也可能是先以《归藏》筮法得筮数,以《泰》卦上三阴爻爲占,再引《周易》或《归藏》爲参证。因爲《周易》以卦、爻之变爲占,又因爲“之八”并非《周易》术语,所以,“得泰之八”应该是《归藏》占筮法的结果。
这三条与戈铭筮例都是六爻不变,怀疑均属同类的占筮。
下面分析三爻变的两个筮例。
5、《国语·晋语四》:“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爲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
此例先不明说爲何种筮法,从后文“是在《周易》……”,可确定筮史所用占筮方法不是《周易》。此卦有三爻动,不动之爻,乃《屯》、《豫》两卦的第二、第三与第六这三个阴爻,在两卦都有阳爻横于第二、三与六爻之间,爲闭而不通之象,所以筮史说“闭而不通,爻无爲也。”“爻无爲”是指阴爻无爲。可见此乃以阴爻的爻位、爻象爲占。
6、《国语·周语下》:单襄公告顷公晋公子周将得晋国:“成公之归也,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其卦曰:‘必三取君于周。’”
此例之卦《否》的爻序与上引董因之占“得《泰》之八”正相反。《泰》爲坤上乾下,《否》爲乾上坤下。《泰》卦象爲“天地交”,此例着眼于《坤》卦的三阴爻在乾下,乾上坤下,即“配而不终”;三阴爻,即“君三出焉”(与“三取君于周”同意,韦昭注:“三爻有三变,故君三出于周也。”)。因爲本卦的《乾》卦无阴爻,这裏是以之卦的阴爻爲占。
下面分析五爻动的一例。
7、《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杜预注:“《周礼》:‘大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爲占。故言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杜注:史疑古《易》遇八爲不利,故更以《周易》占,变爻,得《随》卦而论之),随,其出也(杜预注:史谓《随》非闭固之卦)。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
按“《艮》之《随》”所标举的爻位是第二爻。两卦中唯第二爻的阴爻不变,其余五爻皆变。照此看法,此例是独以不变的第二爻阴爻爲占,而不是用《周易》以变爻爲占的角度来认爲这是五爻变动[30]。
据杜预注,此例“遇《艮》之八”的表述已说明前所用筮法非《周易》。“《艮》之《随》”是更以《周易》筮法,以之卦即随卦爲占,但穆姜指出,据《周易》卦象来看,这也是不吉。穆姜“是于《周易》曰”一语仍表明前“遇《艮》之八”所用不是《周易》。所以此例是用二易先占爲凶,再用《周易》解释两次,史认爲吉,穆姜认爲凶。
这七个筮例的共同特点,是变爻虽特殊,但解说中都不引用本卦变爻或之卦变爻的爻辞。其前4例虽不说之卦爲何,在当时也应是两次揲筮而无变动,即以本卦爲占;第5、6两例可以解释爲以阴爻爲占,第7例的焦点也应在不变之阴爻,这些情况,符合《归藏》或《归藏》“以不变爲占”的特点,即前所述“不变”应包含卦不变或卦爻不变两个方面。据《归藏》以阴爻爲占的推论,以上七例,称“八”的有3例,均是以阴爻爲占;不称“八”的诸例,第6例可以解释爲以阴爻爲占。
戈铭的两卦,所见筮数虽不同,但得到的卦未变,与上述无变卦的前4例相类,结合上一节所说鼎卦象戈兵卦象及制器“取新”的意义,那就是以本卦爲占;又以两阴爻爲占,与后3例相类。若我们认爲上述7例都用二易筮法的看法不错,则可证戈铭占筮所用的筮法,也是二易而不是《周易》。
(三)三易卦爻辞的异同
若戈铭确是用二易筮法,还需要解释戈铭鼎卦爻辞爲什麽能与《周易》相合。
王家台秦简《归藏》在卦名之后“曰”字之下,所录都是筮例与占辞,并且没有各爻的爻辞,其性质与周易的卦爻辞并不相同。《归藏》的爻辞,可以看马国瀚辑本《归藏》中的“遗爻”部分引李过《西溪易说》:“今以《周易》质之《归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辞亦用商。”[31]李过举了四例:
《屯》之“屯膏”。今本《屯》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师》之“帅师”。今本《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师,贞凶。”
《渐》之“取女”。今本《渐》无“取女”,“取女”见《蒙》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咸》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及《姤》卦辞“姤,女壮,勿用取女”。
《归妹》之“承筐”。今本《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此外,辑本《归藏》中所见与《周易》爻辞雷同的还有:
《明夷》“垂其翼”。今本《明夷》初九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
《僕(剥)》卦:“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马骕《绎史》卷十四引作“君子得其粟。今本《剥》卦上九爻辞“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鼎》卦“鼎有黄耳,利得鳣鲤”。今本的《鼎》六五爻辞:“鼎黄耳、金铉,利贞”。
可见,已知《归藏》卦的爻辞虽然不多,与《周易》的爻辞相似之处却还不少。所以,戈铭两条爻辞虽见于《周易》,却可能刚好是二易和《周易》相重的内容。
(四)关于三易并占
先秦筮例,对同一筮卦可用不同的筮法来解释。这是所谓“三易并占”。三易并占的制度,在文献中有记载:
《尚书·洪範》:“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孔《传》“夏商周卜筮各异,三法并卜。从二人之言,善钧从衆。”《正义》:“三法并卜,法有一人,故三人也。”
《周礼·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疏》:“若卜用三龟,此筮人用三易”。
三易并占在筮仪中也有反映。《仪礼》之《士冠礼》筮日、《士丧礼》筮宅、《特牲馈食礼》及《少牢馈食礼》筮日所见的筮仪,皆大同小异。以《仪礼·士冠礼》爲例,在主人命筮之后:
“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郑玄注:卦者,有司主画地识爻者)。卒筮,书卦,执卦以示主人,主人受眂,反之(贾疏:此筮讫,写所得卦示主人,主人受得省视,虽未辨吉凶,主人尊,先受视以知卦体而已。主人既知卦体,反还与筮人,使人知其吉凶也)。筮人还,东面旅占(郑玄注:旅,衆也,还与其属共占之)。卒,进告吉。
其中“旅占”的环节,即三易并占。上引筮仪说明,筮人与其属吏所占的卦体相同,不同的只是分别用三易来解释。并不是诸位筮者各自揲筮起卦,再各自解释。
在上文我们讨论的七个筮例中,《左传·襄公九年》穆姜之筮“遇艮之八”、《国语·晋语四》重耳之筮“贞屯悔豫,皆八”两例,都是有吉、凶相异的占断,且都是后面的占断明言所据爲《周易》,是此两例可以视爲先用二易,后用《周易》。《国语·晋语四》董因之筮“得泰之八”的表述方式是二易,其占辞“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见《泰》卦辞和彖辞,若非《归藏》与《周易》同辞,则是暗用《周易》而未明言”。
论易诸家或以爲,非一爻变的筮例,当总论彖辞。例如《左传·襄公九年》孔颖达《正义》:“《易》筮皆以变者爲占,《传》之诸筮皆是也。若一爻独变,则得指论此爻。遇一爻变以上,或二爻、三爻皆变,则每爻义异,不知所从,则当总论彖辞。故姜亦以彖爲占。”《易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郑玄注:“彖者,爻之不变动者。《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32]《晋语四》的两例,惠栋、吴曾祺均以爲是二易筮法。惠栋注重耳之筮,说:“郑康成《乾凿度注》:‘《连山》、《归藏》占彖’,是虽用《周易》,而仍占彖,夏殷之法也。故穆姜艮之随,亦以彖爲占。” 惠、吴之说可从。
宋儒沙随程迥在《周易古占法》中,曾爲“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举出另外两个筮例:
卫元之筮遇《屯》而曰“利建侯”,是《周易》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之辞也。既之《乾》,则用变矣,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爲占也。[33]
按《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立卫元,卦爲遇《屯》之《比》,高亨先生认爲《屯》、《比》的卦辞都有“元”,又《屯》卦辞及初九爻辞都有“利建侯”之语,所以立元吉。此占以本卦《屯》之卦爻辞爲主,因此程迥认爲《周易》或以不变者占。我认爲这是明用《周易》而暗用二易筮法。而对于《左传·闵公二年》“季友之筮”,程迥的理解可能有误。此筮“遇《大有》䷍之《乾》䷀”,只是标举爻位的方式,即《大有》之第五爻,此爻正是卦中唯一阴爻,占辞“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又不属《周易》,所以怀疑其筮法属于二易,其并非以变爲占,而是以阴爻爲占。
上述是我所认爲三《易》并占的5个筮例。若总结上文,则纯以《周易》筮法爲占的筮例,均爲一爻动,并占辞涉及变爻、之卦;而那些以二《易》占筮的情况,动爻情况不定,但占辞却常常不涉及变爻和之卦,若有所涉及,那也仅是标举阴爻的情况。所以,要分辨二《易》筮法,必须抓住二易以不变爲占的特徵,在分析上不能拘泥于三易卦爻辞的异同,还要了解三《易》并占的情况,才可能能得到符合事实的结论。
六、结语
根据上述,我们做些总结,并略爲引申。
因爲戈的年代在两周之际,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卦名和爻辞。以往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卦名和爻辞都晚至春秋或战国时代[34]。
戈铭所见的两条鼎卦爻辞,无卦名,无爻题,无爻辞中的占断之辞,爻辞只有取象之辞,相当于今本《周易》或辑本《归藏》鼎卦爻辞的一部分[35],并且也不尽相同。这些异同,对于探讨《周易》或《归藏》文本的形成过程,乃至其年代和性质,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又指出,戈铭铸有鼎卦,与“制器者尚其象”的思想有关;又认爲戈铭筮例以本卦爲占、以阴爻爲占,其所用的筮法,有可能是二易。这对于理解先秦筮法,可能会有所帮助。由此可以申说关于“阴阳爻卦”与“数字卦”的问题。
自从1979年张政烺先生解释了数字卦与易卦的关係,学界基本上都同意张先生的看法,即数字卦是筮法的记录。当时,张先生将数字卦的奇数变爲易卦阳爻、偶数变爲易卦阴爻,从而转写爲《周易》中的卦,这在当时并未加以论证[36]。
后来,李零先生在《跳出周易看周易》一文中,将筮法分爲“十位数字卦”(即数字卦)和“两位数字卦”(即阴阳爻卦),并怀疑数字卦未必是《周易》之卦,可能是《连山》、《归藏》卦,也或许是三《易》以外的别的甚麽筮法[37]。
近年,吴勇、梁韦弦、宋华强三位先生先后明确指出,数字卦和阴阳爻卦是功用不同的两种符号,前者用来记录实际筮占所得之卦,而后者是“筮占工具书”中的专用符号[38]。阴阳爻(卦画)是根据奇、偶性质对筮数的抽象提炼。
我认爲,吴、梁、宋三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从数字卦抽象爲阴阳爻的过程中,还应有有一个用“八”与“七”、“六”与“九”标举爻性的阶段,如下表所示:

偶数

六、八、十

二易:八

少阴

阴爻⚋

周易:六

老阴

奇数

一、五、七、九

二易:七

少阳

阳爻⚊

周易:九

老阳

从出土发现来看,三易筮例都用数字卦表示,三《易》经文都用阴阳爻来表示抽象的一卦,这是术数之书与实际占筮应用之间的差异,并非三易之别。我们在研究古代术数时,要分清理论和实占。
三易的最大区别在于占筮法(解释系统)[39]。从文本看,三易的最大差别不在卦与爻,而是在于卦序。不同卦序形成不同的理论,对阴阳动静的关注不同:《连山》、《归藏》称阴、阳爲八、七,以不变爲占;《周易》则称六、九,以变爲占。对于同一筮例,三易占筮法的因关注点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解释。
现在这件戈的铭文中的数字卦,按阳奇、阴偶的原则转爲《鼎》卦以后,占辞又与《鼎》卦卦名、爻辞若合符节,并且其以本卦之卦象、阴爻爲占,与文献所见的用二易占筮诸例多有类似。如果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就说明张政烺先生提出的奇数爲阳爻、偶数爲阴爻的原则适用于三易,并不限于《周易》。同时,也给李零先生认爲数字卦中可能有《连山》、《归藏》卦的看法提供了一个支持。
最后想说的是,材料的发现早晚与我们的认识阶段常常不能同步。张政烺先生最初将数字卦与周易卦相关联,李零先生主要根据归藏简的发现,指出数字卦中也可能有《连山》、《归藏》卦,并进一步拓展了思考的背景。这种认识是由新材料引发出来的。设若战国《周易》简和秦简《归藏》在1979年以前出现,相信张政烺先生必然会考虑到数字卦与三易的关联,不会局限于《周易》了。
2005年6月7日起草
2011年6月17日改定
原刊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011年12月。
附图目录
图一 鼎卦戈正面
图二 鼎卦戈背面
图三 三角锋戈的比较
图四 鼎卦戈全形拓本
图五 鼎卦戈铭文拓本
图六 鼎卦戈铭文照片
图七 铭文分割大图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一 鼎卦戈正面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二 鼎卦戈背面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三 三角锋戈的比较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四 鼎卦戈全形拓本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五 鼎卦戈铭文拓本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六 鼎卦戈铭文照片

周易八卦-董珊:论新见鼎卦戈
图七 鼎卦戈铭文分割



[1] 关于高锡层的形成,有铸造冷凝时锡向表层偏析、铸后镀锡等不同工艺。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190页说:“按青铜器表面富锡层的形成有多种可能性。除人爲的镀锡处理和反偏析外,高锡青铜器鏽蚀时,由于存在选择性腐蚀,富铜的α固溶体首先变质,(α+δ)共析体相对增多,也可使表层富锡并呈银白色。”大象出版社,1999年。参看孙淑云、李晓岑、姚智辉、韩汝玢《中国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1期。 此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先生指教,谨致谢忱。
[2] 参看董珊《读珍秦斋藏吴越三晋铭文札记》之5“廿七年顿丘戟”,《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澳门基金会,2008年,293-295页。
[3]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3期,17页,图一,1~3。
[4]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捐赠文物集萃》,青铜器第15号,长城出版社,1999年。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79-85页、第528页。
[6]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32页图四八,1~2。
[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19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8] 参看李学勤《再论“晋公戈”及其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0辑。收入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46-349页。
[9] 孙华《古越阁藏先秦兵器札记三则》,《商周青铜兵器暨夫差剑特展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第81-95页。据其图示,是西周戈援、戈胡夹角较大,后期逐渐变小,其图示所标角度以及正文表述似均有误。
[10] 参看裘锡圭《释“勿”、“发”》82页注释15;又《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655-656页,皆见《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11] 较早的一例,见1984-1989年山西曲沃县曲村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伯雍倗鼎(M6195.34,见邹衡主编《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又见锺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937号,艺文印书馆,2006年)。
[12] 大徐本《说文》脱去“古文以贞爲鼎”六字。
[13]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艾兰、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6-49页。
[14] 裘锡圭先生在《释“勿”、“发”》82页注释15说:“《金文编》把借作‘鼎’的‘贞’字释作‘鼒’,是错误的” ,此误见三版《金文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391页;裘先生又在《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655-656页说:“可是过去却有学者把金文中借爲‘鼎’的‘贞’字释爲‘鼒’,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袭用这种误释”,此文最初发表在《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此时四版《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7月)刚出版,已基本上改正了三版《金文编》中的这个错误。
[15] 在商周数字卦中,横置的“五”形多见,本文所论鼎卦戈铭文中就有;写作“五”的,只见于召中卣(《集成》05020)一例。
[16] 陈剑《甲骨金文中旧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考释》,《甲骨金文论集》,綫装书局,2007年4月,59-80页。
[1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102页图五六,10、11;104页图五七,1、2、3,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18] 赵振华《洛阳两周卜用甲骨的初步考察》,《考古》1985年4期,371-379页。
[19] 林澐《林澐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44页。
[20] 古称内卦爲贞,外卦爲悔;又称本卦爲贞,之卦爲悔。前者见《洪範》“曰贞、曰悔”,例见《左传·僖公十五年》说蛊卦爲“贞风、悔山”;后者见《国语·晋语》“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说参高亨《易卦之贞悔》,《高亨着作集林(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36页。
[21] 引自张政烺《易辨》,《张政烺论易丛稿》,中华书局,2010年12月,52页。
[22]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连山》、《归藏》非《易》也。而《周官》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犹《墨子》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周、燕、宋、齐之《史》非必皆《春秋》也,而云《春秋》者,因鲁《史》之名而名之也。”
[23] 据郑注,《归藏》是《坤乾》类殷阴阳之书之一种。
[24] 《连山》以艮卦爲首,取艮止之意。《周易下经·艮》之《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此亦以不变爲占之意。
[25] 《周易》爻题称“九”、“六”而不称“七”、“八”,这是爻题与以变爻爲占的思想相配合的産物。《乾》之“用九”、《坤》之“用六”,皆是说《周易》用九、六为占。《周易》经卦爻辞通篇无抽象意义的“阴”、“阳”两字(《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之“阴”借爲“荫”)。“六”、“九”是《周易》中表示“阴”、“阳”概念的术语。在《归藏》、《连山》称“八”、“七”。而“阴”、“阳”又是对“六”、“七”、“八”、“九”四数的抽象。在《周易》,“九”指筮数爲奇数的阳爻,其筮数可以是“九”,也可以是“七”。在二《易》,以“七”兼指七与九。二易中的“八”、《周易》中的“六”情况相同。今《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自明黄佐《六艺流别》的《连山》爻题称“上七”、“初七”、“初八”,若《六艺流别》不是僞书,即二《易》用“八”、“七”爲术语来表示阴、阳爻的文献学根据。
[26] 其中《左传》、《国语》引《周易》例,均已详见高亨《〈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高亨着作集林(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91-592页。
[27] 又晚期有六爻皆不变两例:1、见《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以及《说苑·反质》、《孔子家语·好生》:“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2、《周易乾凿度》:“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
[28] 又晚期有一爻变例见《论衡·卜筮篇》:“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爲凶。何则?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谓之凶。”
[29] 参看王明钦《〈归藏〉与夏啓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係及钧台的地望》,《华学》第三辑,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穆王筮例两条:1、“昔穆王天子筮出于西正”条,见《太平御览》卷八十五及秦简本《师》卦,与“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庄子释文》,王应麟《汉艺文志考》卷一、《庄子·大宗师》释文,《路史·后纪》五)”合爲一条。2、“穆王猎于戈之墅”条,《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一。
[30] 《连山》首艮在于“止”,《归藏》在于“静”,都以不变爲占。所以解释这类以二《易》爲占的筮例,最好不用“卦变”、“爻动”之类的术语。
[31] 《归藏》与《周易》的卦名颇多相同,参看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数字卦”的再认识》,《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318页。
[32] 黄奭《黄氏逸书考》之《易纬》卷二《易乾凿度郑氏注》,十三页,影印本见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百家丛书》第三辑《易纬·诗纬·礼纬·乐纬》第11页,1993年4月。又见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上册1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33] 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一》,宋 程迥《周易古占法》九页。这段话在“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前面还有:“《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爲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此语是矫枉过正之辞,不能否定“《周易》以变者爲占”和“《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的论断。
[34] 商周数字卦有“曰”字下的内容,可能是命辞,也可能存在有待解释的卦名或爻辞。
[35] 高亨先生曾指出,“《周易》每卦爻之筮辞,以其性质分之,可得四类,曰记事之辞,曰取象之辞,曰说事之辞,曰占断之辞。”,据高亨先生所分的四类,鼎卦的爻辞无说事之辞。爲了下面讨论的方便,这裏将鼎卦爻辞列表引用如下:

爻题

筮 辞

记事之辞

取象之辞

说事
之辞

断占之辞

初六

得妾以其子,

鼎颠趾,


利出否。无咎。

九二

我仇有疾,不能我即。

鼎有实,


吉。

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


终吉。

九四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


凶。

六五


鼎黄耳,金铉,


利贞。

上九


鼎玉铉,


大吉,无不利

戈铭的都属于爻辞中的取象之辞,而无其它三类。若再加区分,记事与取象两类内容,这可以说是占筮比兴的对象;清胡煦《卜法详考》卷三:“夫繇辞之占,托物以兴。”说事与占断之辞是对前二者的解释,是占筮结果。据此情况可以猜想,早期《易》经可能只有比兴的对象,不附占筮结果。占筮结果是在流传中逐渐增益的。
[36] 张政烺着、李零等整理《张政烺论易丛稿》中所收李零《写在前面的话——读〈张政烺论易丛稿〉》,中华书局,2010年12月,20页。参看饶宗颐:《上代之数字图案及卦象以数字奇偶表示阴阳之习惯》,收入《选堂集林·史林》(香港,1982年)。
[37] 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数字卦”的再认识》,《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306-320页。
[38] 宋华强《楚简数字卦的再讨论(稿)》,简帛研究网,2006年8月17日。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185-313页。宋华强先生提到,吴勇《从竹简看所谓数字卦问题》,《周易研究》2006年4期,43页“摘要”、45页、梁韦弦先生所撰《关于数字卦与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之形成问题》,《周易研究》2007年1期,也有类似的观点。
[39] 二易与《周易》的揲筮法即成卦法也可能不同,但此问题无法讨论。高亨先生所复原的周易揲筮法(见《周易筮法新考》,《高亨学术集林》第一册),对动爻、变卦解释仍有疑点,有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