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
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一、释“𤇼”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容成氏》之三十八简言夏桀无道,“起师以伐昏(岷)山是(氏),取其两女朁(琰、)腕(琬),~北去其邦……”,[1]相当于“~”的字形原版图片如下: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
此字目前诸家多从原整理者认为是从女从火,隶定作“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李零先生认为“疑读为‘火伴’(亦作‘伙伴’),这里是偕同之意”。[2]今按:此字左旁“女”下还有一斜笔,是楚简文字的中的“安”字如“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新甲3.332)形者,故此字準确的写法当是“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应分析为从火安声,可隶定为“𤇼”,出土文献中“安”、“焉”通假之例甚多,[3]此字从“安”声,亦当读为“焉”,且应属上句读。“取其两女琰、琬焉”,文意显明。
二、释“中除”
三十九-四十简言汤伐夏桀事,有数句云:
“肰(然)句(后)从而攻之,陞(升)自戎述(隧),内(入)自北门,立于中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杰(桀)乃逃之鬲山是(氏)。”[4]
“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字为第四十简第五字,原版图片如下: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
此字诸家未释,殆其字构形不明,无法分析。按:这个字因为略有漫漶,下部笔画不是太清晰,但细审其字形,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种是“余”字的变形,首先,上博五《弟子问》第五简“取余言”的“余”写作“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第十三简“无所又(有)余(余)”的“余”写作“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又上博二《从政》甲篇第十四简“又(有)所又(有)余(余)”的“余”写作“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上面的“余”中间一竖笔也是上出的,可以并观,只是《容成氏》中的这个“余”字中间两横笔写得比较平直,这个也和《从政》的写法相同。其次,下面的笔画看上去类似“木”形,这是因为楚简文字写“余”下面的“八”形两笔时,常作曲折笔,如上引《弟子问》第五简字形左边的撇笔;再如上博三《中弓》第五简上的写作“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形,两笔均曲折。《容成氏》的抄手下笔急促粗重,入笔即弯,且与中间的竖笔连成了一体,结果就类似“木”形了,故此字第一种可能就是“余”字。
第二种情况可能就是一个“余”、“木”合体的写法。下面就是从“木”,这个可以和同篇的“桀”字所从的“木”对照,故可释为“梌”,睡虎地秦简《日书》甲本写作“
王宁:上博二《容成氏》释字二则”(二简背),字右旁所从的“余”下部也写作“木”形,可以与《容成氏》中的该字互参。“梌”字音与“涂”、“涂”同,《日书》甲本即用为“涂山氏”之“涂”。
无论是“余”还是“梌”,在《容成氏》此句里都当读为“除”,传世古籍中“余”、“涂”、“涂”均有与“除”通假的例子,[5]出土文献里有“余”、“除”通假的例子。[6]《说文》:“除,殿陛也”,段注:“殿谓宫殿,殿陛谓之除。”“中除”者,中央宫殿之台阶也。中央宫殿即古所谓“中宫”,《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书·天文志》同,唯“太一”作“泰一”。《史记索隐》引《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汉代言天文者主要根据甘、石二家,据《史记·天官书》的《索隐》,《天官书》所据主要为石氏,《汉书·天文志》所据主要为甘氏,均战国时的作品。是先秦称帝王所居之中央宫殿曰“中宫”,反映在天文学上,则谓中宫为大帝太一所居,此与汉代以后言中宫为皇后所居者略异。《容成氏》亦当以桀之宫殿为中宫也。
《容成氏》“立于中除”之“立”应当读为“莅”,此二字古籍中多通假。[7]《仪礼·士冠礼》:“吾子将莅之”,郑注:“莅,临也”,“莅于中除”即“临于中除”,字面意思是面对夏桀中宫的台阶,实是说攻到其宫殿台阶之下,也就是宫殿前面。
《容成氏》写汤伐桀所经之地乃由远及近,先言经过戎隧,次言攻入夏都北门,末言临于中央宫殿的台阶,即冲到了夏桀的宫殿前,等于佔领了整个夏朝的都城。桀见大势已去,才率众逃亡,故下言“杰(桀)乃逃之鬲山是(氏)”。
[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图版第130页,释文第280页。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
[3] 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安与焉”条,第821-823页。
[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图版第131-132页,李零《释文》第280-281页。
[5]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参【余与除】、【除与涂】、【除与涂】条,第824页、第838页。
[6] 《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余与除”条,第190页。
[7] 《古字通假会典》,【立与莅】条,第7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