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陈剑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殷墟甲骨文和早期族氏金文中的厷字,早已爲于省吾先生和唐兰先生所释出。[1]近年发现的战国楚系竹简中,也有不少从厷的字。 但西周普通金文中的厷字却久不爲人所识,旧多误释爲“右”。本文试就一时所见的五条材料略加考释,可能还不能包括目前已见西周金文中的全部厷字。
1.毛公鼎:赐汝……金车,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朱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虎冟熏裏、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画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金甬、逪衡、金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金豙、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箙);马四匹,攸(鞗)勒、金钩[3] 、金膺;朱旂二铃。
2.番生簋:赐……车,电轸、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朱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虎冟熏裏、逪衡、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画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金童、金豙、金簟弼、鱼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箙);朱旂旜金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二铃。
3.三年师兑簋:赐汝……金车,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朱虢(鞹)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虎冟熏裏、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画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金甬;马四匹,攸(鞗)勒。
4.多友鼎:甲申之晨,搏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多友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用夹诏厥辟,奠大命……
前三器“戹”前一字,自来均释爲“右”,似无人提出异议。但赏赐“右戹”,实在是难以理解。首先,车轭是分不出所谓“左”和“右”的。考古发掘的商周车马坑及随葬车马器的墓葬已经爲数不少,出土的车轭实物或整体爲铜製而半管状轭肢中纳以圆木(如《濬县辛村》图版叁拾柒),或整体爲木製而加以铜饰(包括铜轭首、轭颈、轭箍、轭钩等部件)。其形状大体均作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簋说赐“金戹”,即铜製或以铜作装饰的车轭。毛公鼎和番生簋赏赐规格均高于彔伯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簋,三年师兑簋亦与之略相当。[5] 而彔伯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簋记赐“金戹”,不言左右;毛公鼎等器却载仅赐“右戹”,似规格反较彔伯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簋爲低。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所谓“右戹”的释法。
前人已经注意到了“右戹”之说的矛盾,并有一些解释。例如,孙诒让云:“二吴说咸有根据(引者按:指吴式芬、吴大澂释“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簋“休既又(有)工”、中山王方壶“休有成功”相近,即有无之“有”用“又”字表示,而不用“右”。大概是有鑒于此,故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殷周金文集录》释文作“多友右,折首执讯……多友或右,折首执讯……”,“右”字下断开,似以“佑”意解之。但本铭记载武公命多友率公车追玁狁云云,多友实爲主帅。全铭通叙器主多友的作战经过、功绩及受褒赏,并不存在“佑”谁的问题。又有学者把右训作“又”,谓“犹‘复也’,‘再也’、‘更也’”,又谓“‘有’ (引者按:即所谓‘右’字)、‘或’均训又,‘或有’爲‘複词’。”[10]此说之牵强也是显而易见的:搏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之役爲首战,说“多友又折首执讯”上无所承;“或有 ”连用爲“複词”之说于古文献无徵,亦不足信。因此,多友鼎此字释爲“右”也有问题。师询簋“先王”前二字,旧多释爲“左(佐)右(佑)”。“乃圣祖考克左(佐)右(佑)先王”,从意思上看很通顺。但前一字与“”显然不同,跟“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差)”字上所从也有很大差距。从字形看,它明明是“殳”字。金文中有大量从殳的字,形均与此相近。此外单用的殳字见于十五年趞曹鼎,铭文中与弓矢胄干等同赐,可以确认爲兵器之殳,形亦与此相近。此字既释爲“殳”,则“殳右”颇爲不辞,所谓的“右”字也必须改释。
其实,前揭五器六个字形,除三年师兑簋一器外,其它五个形体与“右”字字形并不能完全密合,其显着区别是下部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而不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既可以认爲是起指示作用的,也可以认爲是象手臂的横断面的”。[11]战国楚简、曾侯乙墓竹简中,有不少从厷的字。 如包山169、183简“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新出郭店楚简《语丛四》14、16、26简“雄”等,厷字写法大同小异,均作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类形明显有别。它显然应该就是从西周金文的“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与手形(“又”字)分离,即成爲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以上下两弧笔合成,即成爲战国楚系文字的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口;而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字,其演进过程则往往爲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所从,古邻字)等。余如员、肙、袁有异体作貟、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汉印“鬾”所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鲁峻碑阴“巍”所从
鬼字本不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镈等“儿”字之作“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分离、独立出来作“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象圆璧形),但偶尔也可以写作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画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金甬、金豙、逪衡等物品并列,“厷戹”的“厷”字显然也应该是“戹”的修饰语。[14]那麽,所谓“厷戹”究竟是什麽样的车轭呢?下面试提出一种可供参考的説法。
《说文·韦部》:“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轭裹也。从韦,尃声。”《集韵·昔韵》: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韦裹车轭。”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是裹束在车轭上的皮革。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的轭上,铸有“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这种东西。发掘报告有较爲详细的描述,对其用途也作了很好的分析:
轭肢的内侧铸有类似皮质的柔软的厚厚的衬垫,形状亦爲鞍桥形,底角收杀成圆弧形,宽7.7、厚0.7~1.4、垂直高16釐米。衬垫的内侧面铸有0.1×1.1 釐米的方格纹,方格呈浅浮雕形,上涂橘红色。衬垫的外侧绘三角形的几何形图案花纹,显得质地厚重、轻软。衬垫和轭肢的连接处铸有皮条缠扎纹,证明实物是用皮条把衬垫缚于轭体的内侧,作爲支垫,以免木质的轭体磨伤马颈;同时使轭肢的体积加厚和加宽,扩大了轭与马的肩胛部分的接触面,增强了轭的承力曳车性能。这是在车马的鞁具中首次见到的用软质材料製作的曳车承力的轭的附件。它虽然和后来的“衡垫”、“肩套”的性质不同,但在繫驾鞁具演进过程中是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后世“衡垫”、“肩套”的前身或雏形。[15]
在西周时代的车轭上,同样有裹束以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情况。由于皮革之类的物质易于腐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往往只是其遗留的痕迹。 例如,在河南濬县辛村一号西周墓上层车器中曾伴随“木轭痕”发现“红漆布夹脖痕”;[16]北京琉璃河202号西周墓车马坑中也曾发现它的痕迹,发掘者郭仁先生正确地名之爲“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17] 近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170号井叔墓中发现的轭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原报告称之爲“垫肩”,“涂朱红色,质料不明”, [18]“但显然也是一层软垫”。[19]
以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是轭的一种附件,係将皮革等柔软物质裹束、绑扎在轭上而成,有避免磨伤马颈并增强轭的承力曳车性能的功用。考古发掘的西周木轭(痕)、铜轭、铜轭饰爲数极多,而伴随有“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痕迹的却很少,説明裹束以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车轭在当时虽已存在,但尚未普遍使用。很显然,附有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轭要比普通的“金戹”更好。这一点,跟铭文所反映出来的赏赐“厷戹”比赏赐“金戹”规格更高的情况是正相吻合的。
“厷”字在古书中找不到有“束”、“缚” 一类意义的用法,也很难指实它究竟应当读爲哪个字,或者它的用法究竟相当于古书中的什麽词。不过,从从它得声的“紘”字和“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字身上,还是有一些綫索可寻的。《广雅·释诂三》:“紘,束也。”王念孙疏证:“凡言紘者,皆系束之义也。”“系束”之义很可能受源于其声符“厷”。“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即“鞃”字异体。前文已经提到,指用以裹扎车轼中段人所凭依处的皮革,其核心义素“裹扎、裹束”很可能也得源于声符“厷”。因爲“厷”字可能本有“束”、“缚”、“ 系”一类的意思,所以从它得声的紘有“系束”义,“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也因此而得名。“厷戹”很可能就是指裹束、绑扎有皮革之类的物质的铜戹。“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显然当得名于“缚”,很可能是一个晚起的专名。在西周时期并没有这种名称,[20]附有“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轭就叫做“厷戹”,厷是“裹束”、“系束”、“ 绑缚”一类意思,作“戹”的定语。“厷戹”应是当时最好的车轭,它出现在目前所见西周册命金文赏赐规格最高的毛公鼎、番生簋及仅次于此的三年师兑簋中,决不是偶然的。
由于文献缺乏对车轭的详细记载和描述,“ 厷”字的意义也难以指实,以上我们主要从考古资料出发,把“厷戹”解释爲裹束以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车轭。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推测,是否合乎事实尚有待于更多材料的验证。
多友鼎中的厷字,当读爲“弘”或“宏”。二字古书常通用,多训爲“大也”,用作形容词,但也可用作副词。例如《尚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又如伪古文《尚书·君牙》“弘敷五典”,句法与多友鼎铭“厷(弘、宏)折首执讯”相同。“大”与“多”义实相因,因此“弘”亦可作“多”义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谗慝弘多”杨伯峻先生注云:“弘,亦多义。古人弘多亦常连言,如《诗·小雅·节南山》‘丧乱弘多’。”“多友厷折首执讯”、“多友或(又)厷折首执讯”即“多友(又)大折首执讯、多折首执讯”之意,与不其簋铭“女(汝)多折首执讯”句法、意义均极类似。 搏于世之役铭文未记斩获数目,搏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之役则“凡以公车斩首二百又□又五人,执讯廿又三人 ”,虽不算特别庞大(虢季子白盘亦记伐玁狁而“折首五百,执讯五十”),但器主作铭自夸而冠以“ 厷(弘、宏)”字,也还是当得起的。
师询簋中的“殳厷先王”,无疑当读爲“股肱先王”。[21]《说文》谓“股”从肉殳声,按股字出现较晚,依古文字发展的一般通例,其形成当是先借“殳”字爲之,后始添加义符“肉”。以“心腹”、“股肱”、“爪牙”喻得力大臣,乃周人常语,见于师克盨(“作爪牙”)及《尚书》、《左传》等多种古书。“乃圣祖考克股肱先王……用夹诏厥辟”,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类似的话又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国语·鲁语上》、《国语·晋语四》、《淮南子·泰族》等)意近,“股肱”均用作动词,意爲“辅佐”。
97年8月28日初稿
98年10月28日重订
附记:本文曾提交1998年 8月在辽宁丹东召开的“汉字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有所修改。



[1]见《甲骨文字释林·释厷》(中华书局1979年)、《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5年版增订本)第209页。
[2]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壶),同时画出俎面和俎脚,实爲正面俯视形跟侧面平视形的结合。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5]陈汉平先生《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定毛公鼎、番生簋二器器主爲“公或孤之爵位”(295页),定彔伯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簋、三年师兑簋二器器主爲“卿一级”(296页)。 学林出版社,1986年12月。
[6]见《金文诂林》6547页张之纲引。按孙氏“疑右乃冶铸之误也”,已经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即所谓的“右”字有问题。但他或疑“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西周史墙盘“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字所从 弘作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佑)”字子犯编钟现所见有两组(各八枚共十六枚),两组铭文皆爲前一形从“右”作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子犯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佑)晋公左右,燮诸侯,俾朝王”,从文意看释读爲 “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佑)”没有问题。也是“右”旁偶尔误与“厷”旁相混之例。】
[14]赵平安先生、裘锡圭先生都曾向笔者指出过这一点。
[15]袁仲一、程学华:《秦陵二号铜车马》,《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一号, 1986年。
[16]郭宝钧:《濬县辛村》, 第14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
[17]转引自孙机:《始皇陵2号铜车对车制研究的新啓示》,原载《文物》1983年第7期,又收入其所着《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张家坡M170号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6期。
[19]同前注所引孙机文。
[20]过去有学者把西周册命金文所记赏赐车马器中的“画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相混,是不正确的。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指缚牢车辕跟车舆的革带,与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是不同的东西。
[21]此处需作两点説明:一、“右”、“左右”铭文中常见,施于此处亦可通,因此释“殳厷”是以字形爲依据的。但此铭仅见于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歀识法帖》137,係摹刻本而无它本可以对勘,似不能使人无疑。按薛氏释摹作“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原误释爲“艾”)内(入)右(佑)”的右字原摹作“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而非“口”,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也説明了字形的可靠性。二、后文“作厥”下二字旧或释“厷殳(肱股)”,今人犹有信从者。 此二字鏽蚀太甚,从残存点画看与“厷殳”形体相距甚远,这个説法实不可信,不能成爲我们释“殳厷”爲“股肱”的障碍。后来又听裘锡圭先生讲,这两字当据师克盨释爲 “(爪)牙”。从字形和文意看,这个意见显然是正确的。【补记:师克盨铭文云:“王若曰:师克,丕显文武膺受大命,匍有四 方。则(繇)隹(唯)乃先祖考有庸(?)于周邦,干害王身,作(爪)牙。”跟师询簋铭从各方面看都很接近。师询簋“亦则”下两字原作 ,旧释爲“于女(汝)”或“隹(唯)女(汝)”等,皆不可通。董珊先生指出,据师克盨铭和眉县杨家村新出四十二年逑鼎、四十三年逑鼎云(繇)隹(唯)乃先圣祖考夹诏先王”,此二字当係“(繇)隹(唯) ”摹刻失真其说可从。见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第44页。】
点击下载附件:

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0091 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57.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陈剑:释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