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简二《容成氏》“杭丨氏”考略

上博简二《容成氏》“杭丨氏”考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简二《容成氏》“杭丨氏”考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简二《容成氏》“杭丨氏”考略

(枣庄广播电视台)


上博简二《容成氏》是一篇记史的着作,记载的帝尧以前的上古帝王有容成氏、大溋(庭)氏、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杭丨氏、垆跸氏、有虞迵等,[1]因为简有缺失,可能还有其他古帝王名。
在这些古帝王中,乔结氏、杭丨氏、垆跸氏、有虞迵不见古书记载。

其中的“乔结氏”,黄人二先生认为是“侨极氏”,[2]是极有可能的,《汉书·古今人表》作“侨极”,《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作“蟜极”,《孔子家语·五帝德》作“乔极”,是帝喾的父亲,《大戴礼记·帝系》:“玄嚣産蟜极,蟜极産高辛,是爲帝喾。”《史记·五帝本纪》:“高辛父曰蟜极”,《正义》:“蟜,音居兆反。本作‘桥’,音同。又巨遥反。帝尧之祖也。”“乔”、“侨”、“蟜”、“桥”都是音同的字可以通假。[3]
帝喾、帝舜本是一人之分化,[4]则帝舜的祖父桥牛(《孔子家语·五帝德》作“乔牛”)也应是“侨极”的音转,“牛”、“极”古音疑群旁纽双声、之职对转叠韵,读音非常相近的。
那么可以推测,《容成氏》的“结”并非后来缔结的“结”,很可能是个从糸士声的字,“口”是缀加的羡符。《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说鲧的妻子叫“士敬”(按:“敬”可能本作“句”,读为“后”,后通假作“苟”,与“茍”形近,即古文“敬”字),《大戴礼记·帝系》里称“女志”,《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里又作“女嬉”,《帝王世纪》里又作“修己”,明白是“士”、“志”、“嬉”、“己”这些字音近可以通假的,都是之部字;而桥牛的“牛”也是之部字,“极”是职部字,也都音相近,那么说“乔结”、“侨极”、“桥牛”是同一个词的分化,也是很有可能的。“乔结”本是战国时代传说中的古帝王名,战国后期人们给帝喾、帝舜编造世系,被拉了来当了帝喾的父亲或帝舜和祖父,只是变换了一种写法而已。
垆跸氏、有虞迵(简文作“又吴迵”)不见传世典籍,当别有来源。

其中诸家说法最多的是“杭丨是(氏)”,释读纷纭不一,原整理者李零先生释“椲丨氏”,廖名春先生、何琳仪先生、陈立先生以为“浑沌氏”或“浑敦氏”,邱德修先生释“椲乙氏”读为“椲鳦氏”,叶晓锋先生读为“朱明氏”,张金良先生以为“伏羲氏”,李锐先生认为是“皇覃氏”或“𤝙神氏”,单育辰先生以为“祝融氏”。[5]
说法如此之多,主要是“杭”、“丨”二字在没得到正确释读的情况下,诸家都是根据读音来猜测,其中最有启发意义的是李锐先生的说法,他把杭丨氏与《春秋命历序》中的古帝王名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首先是第一个字陈剑先生释“杭”应该没有疑义;[6]李锐先生认为“杭”、“皇”古音皆为匣纽阳部,所以读为“皇”,[7]也正确可从。
其次是“丨”,笔者认为它是“𠈈”或“细”的初文,《说文》中记载有两个读音,一个读若“囟”,一个读若“退”,当以读“囟”为正,“囟”是“细”之音转(同心纽双声、脂真对转叠韵)。在郭店简、上博简《缁衣》、上博六《用曰》和上博八《李颂》中用为“次”,[8]在《容成氏》中也当读为“次”。
“皇次”见于汉代的纬书《春秋纬命历序》(“历”或作“曆”、“厤”,“序”或作“叙”,下同),或被认为是就是古帝王“辰放氏”:
1、《春秋命曆序》曰:《洛书·摘亡辟》曰:“次是民没,六皇出,天地命易以第绝。”(宋均曰:次民没,民始穴处之世终也;六皇,此下人数者也。)辰放,大头四乳,号曰皇次屈地勃。(辰放,次屈之名也;地勃,地名。)驾六飞麟,从日月。(飞麟,麒麟兽有翼能飞者;从日月,谓循其度也。)治二百五十岁。(《初学记》卷29)
2、《春秋命曆序》曰:辰放六头四乳,在位二百五十年,离光次之,号曰皇谈。锐头日角,驾六凤凰出地衡。在位五百六十岁。(《初学记》卷9)
3、辰放,六头四乳,号曰皇次屈,地勃(宋均注:辰放,次屈之名也。地勃,地名。)(《清河郡本纬书》辑《春秋命历序》)[9]
《路史·前纪·因提纪》因用此说云:
“辰放氏,是为皇次屈,(罗苹注:宋均注《春秋命曆叙》云:‘辰放,皇次屈之名也。’《洛书摘亡辟》以次是民即皇次屈,非也。)渠头四乳,驾六蜚麐,出地郣,而从日月上下天地,与神合谋。古初之人,卉服蔽体,次民氏没,辰放氏作,时多阴风,乃教民攓木茹皮以御风霜,綯髪閐首以去灵雨,而人从之,名之曰‘衣皮之人’。治二百有五十载。”
类书因为根据的古书传本不同,又各有节略,所以文字有许多歧异。上引第1条文字比较全,但里面也有讹误,比如“大头”,第2条作“六头”,因为“大”、“六”形近易讹,《路史》改作“渠头”,“渠”是“榘”的假借字或误字,根据《集篆古文韵海》,传抄古文或以“榘”为“巨”,“榘头”就是“巨头”亦即“大头”。
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号曰皇次屈地勃”一句,根据宋均的注,“皇次屈”是号,“辰放”是名,罗泌作《路史》也沿用了这个说法,可这很可能是宋均读错了句子,其中的“屈”当是“民出”二字的误合,“民”残泐为“尸”形,又与“出”误合为一字,断句应该是“号曰皇次民,出地勃”,“民”可能又为“氏”字之误,即原文应该是“皇次氏”,
“出地勃”意思是他出自地勃。《春秋纬命历序》说古帝王时喜欢说“出”某地,如说人皇是“出旸谷”或“出谷口”,离光是“出地衡”,皇神氏是“出天”,柏皇氏是“出榑桑日之阳”,神农是“出地辅”等等,此处亦不当例外,《路史》此句作“出地郣”,也当是因用这个惯例,但宋均不知“屈”就是“民(氏)”和“出”的误合,仍然说辰放是“皇次屈”,应该是“皇次民”或“皇次氏”才对。《清河郡本纬书》辑文是抄《路史》,并非《命历序》原文。

与之有关的记载还有“黄神氏”:
4、《春秋命曆序》曰:有人黄头大腹,出天齐政,三百四岁,爲神次之,号曰皇神。出淮,驾六飞羊,政三百岁,五叶千五百岁。(《初学记》卷29.)
5、《春秋命曆序》曰:有人黄头大腹,出天齐,号曰皇次,驾六飞麋,上下天地,与神合谋。(《太平御览》卷906)
6、《命曆序》曰:皇神驾六飞鹿,值三百岁。(《艺文类聚》卷99)
7、人皇氏没,𤝙神次之,出于长淮,驾六蜚羊,政三百岁,五叶千五百岁。(孙瑴按:《路史》𤝙神氏在黄神氏之后。)黄神氏,或曰黄𥘯,黄头大腹,出天齐政,则有官统,三百四十岁,𤝙神次之,号曰黄神。一曰:有人黄头大腹,出天齐政,三百四岁,黄神次之,号曰皇神,出淮,驾六蜚羊,政三百岁,五叶千五百岁。神皇氏驾六蜚龙,化三百岁。(《古微书》卷13)
9、黄神氏,或曰黄𥘯,黄头大腹,出天参政,则有官统,三百四十岁,𤝙神次之,号曰黄神,出淮,驾六蜚羊,政三百岁,五叶千五百岁。(《玉函山房辑佚书》)
《路史·前纪三·循蜚纪》也沿用了这个记载:
“黄神氏:黄神氏,或曰黄𥘯,黄头大腹,出天参政(罗苹注:见《春秋命曆叙》,云:‘出天齐政,则有官统。’),无易天生,无散大璞,按图正端,是致天极。三百四十岁,𤝙神次之,号曰黄神(罗苹注:见《命曆叙》)。𤝙神氏:人皇氏没,𤝙神次之,出于长淮,驾六蜚羊,政三百岁,五叶千五百岁。(罗苹注:见《春秋命曆叙》)”
将第4条《初学记》的引文和第5条《御览》的引文对读,可知《御览》的引文有缺脱,但是《初学记》的“皇神”《御览》作“皇次”,“飞羊”作“飞麋”,《类聚》引作“飞鹿”,可能所根据的传本不同而异。
再看《路史》的文字,罗苹注说都是根据《春秋命历叙》,但是它里面却是矛盾百出。先说黄神氏(“黄”、“皇”古字通用,“黄神”也就是“皇神”)之后是𤝙神次之,后面又说人皇氏之后是𤝙神次之;先说了有个黄神氏,之后的𤝙神也“号曰黄神”,黄神和𤝙神都是“黄神”,岂不错乱?
看看上引4、5两条就会明白,“有人黄头大腹,出天齐政”云云说的是另外一个没说名字的古帝王,并不是皇(黄)神,在这个古帝王之后的𤝙神(《初学记》作“为神”)才是皇神。《路史》不仅理解错了文意,还任意编造文字,弄得前后矛盾。同时也可以知道,《古微书》的辑文主要就是抄《路史》,并非《命历序》的原文,很不可靠。
其中“𤝙”字据《集韵》是“駏”的异体字,但这个字形古籍罕见使用。从下面说“号曰皇神”可知,这个字当作“拒”,因为“扌”、“犭”形近易讹写错了,“拒”是“巨”或“鉅”的假借字,《广雅·释诂一》:“皇、巨,大也”,《礼记·三年问》:“创鉅者其日久”,《释文》、《疏》并云:“鉅,大也”,所以“巨神”一曰“皇神”。
古称“天神”又曰“天灵”(《楚帛书》甲篇:“则毋敢蔑天灵”,《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蒙天灵之祐。”),称“百神”、“群神”为“百灵”(《后汉书·班彪列传下》:“怀百灵”)、“群灵”(《楚辞·九辨》:“历群灵之丰丰”),故后来“巨(鉅)神”又演化出来个“巨(鉅)灵”,《路史·前纪三·循蜚纪》首列“鉅灵氏”,放在“黄神氏”之前,此为“后来者居上了”。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次是民”的问题,见上引第1条(《初学记》卷29)。根据这条文字,“次是民”是辰放(皇次氏)之前的帝王,《路史·前纪三·循蜚纪》根据这个记载专门列了“次民氏”:
“次民氏,是为次是民。(罗苹注:《洛书摘亡辟》注以次是民为皇次屈,非也。)次是民没,元皇出,天地易命,以地纪(罗苹注:此《春秋命历叙》文,与《洛书摘亡辟》同。注云次民没,民始穴处之世终也。六皇者,自此以下辰放氏而始。),穴处之世终矣。”
首先,《路史》说“次民氏,是为次是民”就很可笑,“是”即“氏”,《容成氏》里的“氏”都是写作“是”,《大戴礼记·帝系》里亦以“是”为“氏”,均可证。《命历序》原文当是作“次是(氏)”,因为“是”又或作“氏”,而“氏”、“民”形近易讹,所以有的传本是写作“次民”,看看上引第一条《春秋命曆序》引《洛书·摘亡辟》正文里作“次是民”,宋均注却作“次民”就是明证。古人校书时就是在“是(氏)”下注“民”字,表示有的本子是作“民”;有的传本作“次民”,就在“民”下注“氏”字,表示有的本子是作“次氏”,后人抄书把注文混入正文,于是有的传本是“次是(氏)民”,有的传本就是“次民氏”,其实都是“次是(氏)”的讹谬。大概罗泌看到了《命历序》的不同引文,有的作“次民氏”,有的作“次氏民”,所以才瞎编予以整齐,说“次民氏是为次是民”。
其次,“次氏”很可能是从“皇次氏”省略来的,因为古人认为“皇”是个美称,可以省略,比如上引第1条,本来正文是作“皇次屈”,宋均注文里只称“次屈”,把“皇”字省了,“屈”是“氏”、“出”二字的误合,说已见上,很可能就是“皇次氏”。

从《命历序》的文字看,皇(黄)神、皇次、次氏是三个不同的上古帝王,但是这三个古帝王以前的古书里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他们的来历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东汉人编造的,一种是根据古代资料记载的古帝王名演化来的,笔者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其根据就是上博简《容成氏》里记载的“杭丨是(氏)”。
“杭”、“皇”、“黄”音近可通,李锐先生已经说过了,可以无论。
“丨”这个字,在楚简里被用为“次”,自然“杭丨”可读为“皇次”。
汉代的时候,“丨”又读若“囟”,与“神”音近,李锐先生已经指出“而从‘朕’声的‘胜’字,古音与‘申、伸、陈’相通,故‘丨’可读为‘神’”,[10]则“杭丨”又可读为“皇神”或“黄神”。
盖“杭丨氏”流传到汉代时,因为读法不同,有“皇(黄)神氏”和“皇次氏”两种读法,“皇次氏”又可简称为“次氏”,因为文字讹误又或作“次民”。
《春秋纬命历序》的作者见到这些古材料,就把三者当成了三位古帝王来处理,大约在某资料记载的上古帝王顺序里,皇次氏的位置相当于另外某资料里的辰放氏,所以他便说“辰放,号曰皇次氏”;有的资料里次氏(皇次氏)又与辰放氏错位,在辰放之前,所以他又把次氏作为另外一位帝王放在辰放氏之前,下面接辰放、离光等“六皇”,这都是为了整齐古资料而作的改造,同时也说明,皇次氏很可能并非是辰放氏。
这种一人分化为数人、数人合併为一人的情况在先秦两汉间书里很常见,比如帝喾、帝舜本是一人(神),后来分化为二,于是在战国时代编排的谱系里,帝喾成了帝尧的父亲,帝舜则成了帝尧的女婿和继承人;丹朱和驩兜本来是一人,到了战国时代,丹朱成了帝尧的儿子,驩兜则成了帝尧的臣子,这都是一人分化为二人的例子。太昊与伏羲、炎帝与神农、黄帝与轩辕本都没有关係,到了汉代的书里就变成了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这都是被合併的例子。
要之,上博简二《容成氏》中的“杭丨氏”应该就是汉代谶纬《春秋纬命历叙》中的“皇次氏”或“皇神氏”,这个古帝王名一直流传到东汉时代,被写入纬书《春秋纬命历序》,并分化成了皇神氏、皇次氏和次氏三个古帝王,宋代罗泌《路史》因其说,又做了许多整齐和改造。同时也说明,汉代谶纬之书里的内容虽然多臆说伪撰,荒唐无稽,可其中仍然使用了很多比较古老的先秦资料,并非全是向壁虚造。
 [1] 古帝王之排序,根据单育辰先生的简序调整及释文。见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研究》,中华书局2016年,25-26页。
[2] 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简帛研究网2003/1/15.
[3]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参789-791页相关通假例证。
[4]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223-227。
[5] 诸说均见《新出楚简〈容成氏〉研究》,35-45页。
[6] 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复旦网2010/10/7.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276
[7] 《 新出楚简〈容成氏〉研究》44页引。
[8] 王宁:《再释楚简中的“丨”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9/7.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0
[9]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879-880页。
[10] 《新出楚简〈容成氏〉研究》,44页引。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7年8月21日16:29。)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40.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简二《容成氏》“杭丨氏”考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