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


(台湾大学中文系)


一、以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
(仇)㼌(耦)
整理小组疑「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整理小组所谓「页爲声符」则没有着落,故怀疑此字当从「肰」声。「肰」与一般「肰」字写法相比,仅是「犬」、「肉」偏旁易位。「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主要从「肰」,疑读为「猒」。「肰」字上古音为日母元部,「猒」为影母谈部。《说文》:「猒,饱也,从甘、从肰。」《上博简》多见「猒」、「厌」相通之例,如〈缁衣〉:「我龟既猒(厌)」,〈诗论〉:「以道交,见善而傚,终乎不猒(厌)人」,〈从政〉:「持善不猒(厌)」。[3]传世典籍「厌」字可训为压迫、迫近,如《荀子.儒效》:「遂选马而进,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厌于牧之野。」唐人杨倞《注》:「厌,压也,迫近。」有时或直接作「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楚军清早逼近晋军营垒布阵。」[4]《国语.晋语六》:「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此皆为确证。
至于「庸次」二字,石小力于〈清华六整理报告补正〉指出,整理者释「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甲本05)、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乙本05),然该字右部与「夂(终)」不类,且左半亦非「允」旁,故释「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㼌听于薵中」,及《上博八.命》简9「必内(入)㼌之于十友又厽(三)」。复旦吉大读书会指出,〈平王与王子木〉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阜阳汉简本「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掣)」作「絜」,[9]《说文.手部》「𤸪」字《繫辞》引「掣」作「𤸪」,又云:「今作𤸪。」据此论之,「介」可与「制」相通,则简文此句应释为「覆车袭制」,可语译为:郑桓公以埋伏之兵车袭击制邑。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杨伯峻云:「虢指东虢,制当为其属地。……《汉书.地理志》臣瓒注云:『郑桓公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此盖据《竹书纪年》,虢叔之死亦在此年。」[10]郑庄公即位时,武姜因偏爱幼子共叔段而为之请「制」。「制」原属东虢领地,位于郐之西北,后为郑国所灭,并纳入郑国版图。《史记.郑世家》:「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据此则郑桓公在犬戎入镐京时卒于变乱,其子即位是为郑武公。日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因王室多故,感史伯之言,寄孥与贿于虢、郐等十邑。桓公死幽王之难,其子武公与平王东徙,卒定十邑之地以为国,河南新郑是也。然则桓公始谋,非身得也。武公始国,非桓公也。」泷川氏此见乃依文献记载而发,传统认为郑国东迁于新郑,乃郑武公「始国」而「非桓公也」。然〈郑世家〉又云:「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则司马迁提出不同说法,认为郑桓公时已将此十邑「国之」,不待其子郑武公时方併而有之。简文记载郑桓公「袭制」、「克郐」云云,正与司马迁之说相应,可佐史公之见。
三、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杨氏认为「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可能是「专断」二字合文,其意或与《左传》昭公十九年「晋大夫而专制其位」之「专制」相近,乃谓郑桓公戮力而获得函、訾、介、郐诸地,专居其地而置郑之社稷,自此郑国在东迁后建立稳固地盘与发展基础。[12]
笔者认为杨氏于字形之分析甚有见地,然此字可再进一步深究。《说文》:「𣃔,截也。从斤从𢇍。𢇍,古文绝。𠸿,古文断从𠧢。𠧢,古文叀字。《周书》曰:『𠸿𠸿猗无他技。』𠜷,亦古文。」《集韵》亦谓「断」古作「𠜷」,由是可知「𠸿」、「𠜷」即「断」之古文。简文甲本「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上部应分析为从宀、叀声,下部从皂、从刀。乙本此字下半虽从食、从刀,但应为皂之讹误,故「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即释为「断断」。此外,《说文》亦提及「𠧢,古文叀字」,而「断」与「叀」声字关係密切,楚简「剸」字有不少通假为「断」之例。如〈曹沬之阵〉:「五人以伍,一人有多,四人皆赏,所以为剸(断)。」〈三德〉:「毋壅川,毋剸(断)𨽍。」〈语丛二〉:「强生于性,立生于强,剸(断)生于立。」[13]据此推之,「
《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在「断」之古文上增添「叀」旁,其因当是叠加声符,简文应读为「断断」。
《尚书.秦誓》:「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礼记.大学》亦引上述〈秦誓〉之文,汉人郑玄《注》谓「断断」为「诚一之貌也。」清人孙星衍云:「此言如有一概臣,其心专一,无他技巧,其心休美,宽大如有所容纳也。」[14]则「其如有容」之意为「宽大如有容纳」,谓人气度宽阔、有容乃大。简文「断断如容」当如〈秦誓〉之文,形容郑桓公「断断」诚一而「如容」宽大。故此处前后文句应为断句为:「以覆车袭制、克郐,断断如容。」至于后文「社之处,亦先君之力也」,乃言社稷之立处,是我先君郑桓公之力也。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9月13日10:46。)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页121。
[2]徐在国着:〈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一则〉,2016年4月17日刊登,网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19。
[3]白于蓝着:《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362。
[4]杨伯峻着:《春秋左传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页883。
[5]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着:〈清华六整理报告补正〉,2016年4月16日刊登,网址: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
[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着:〈清华六整理报告补正〉,2016年4月16日刊登,网址: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
[7]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2011年7月17日刊登网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4 
[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页121-122。
[9]白于蓝着:《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页210。
[10]杨伯峻着:《春秋左传注》,页10-11。
[1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页122。
[12]杨蒙生着:〈读清华六〈子仪〉笔记五则-附〈郑文公问太伯〉笔记一则〉,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网站(2016年4月16日)。
[13]白于蓝着:《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页311。
[14]清.孙星衍着:《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554。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758.html

以上是关于《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