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201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1]公布了《相马经》的全部图版,并在此前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悉心整理,作了新的释文和注释,爲进一步研究《相马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后,学者对这批资料进行了跟进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释读意见。[2]我们在研习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读书心得,写在这裏,错漏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有君台,下有逢(蓬)芳(房);旁又(有)积(绩)緛(繻),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急)亓(其)帷(维)刚(钢)。 1上
《集成》注:“君台”是形容马眼的上眼睑如有四个翘角的房盖。逢芳,疑读爲“蓬房”,类似“蓬室”。本篇11行、60行有“逢(蓬)室”。积緛,疑读爲“绩繻”,“积”、“绩”古通。“绩繻”疑指析成丝缕捻结起来的彩色缯帛。在此疑用于比喻马眼中或周围的筋肉经脉。陈伟武先生认爲,“君台”、“君室”(10上)字面上似谓君王所居,实际上指蜂王居室,在古书中作“蜂台”。“逢芳”当读爲“蜂房”,指蜂巢。[3]萧旭先生谓,“緛”是“繻”俗别字,疑读爲须,俗作鬚、?。《广韵》:“繻,又音须。”是二字同音。《説文》:“须,面毛也。”此指马眼旁边的须毛。疑“积”读如字。积緛,谓丛聚的毛髮。[4]
今按:陈伟武先生对“君台”、“逢芳”给出了新的释读意见,萧旭先生对“积緛”的理解也能成一説。我们倾向于《集成》对“君台”、“逢芳”的训释,并在其基础上补充一种看法。“君台”、“君室”爲君王所居,“逢(蓬)芳(房)”与之相对,乃指下层百姓所居草屋。《列子·力命》:“居则蓬室,出则徒行。”緛,《説文·糸部》“衣戚也。从糸,耎声”,以“耎”爲声符,或可径读之。“耎”通“堧”,亦作“壖”。《汉书·翟方进传》:“奏请一切增赋,税城堧及园田。”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堧,城郭旁地。”《龙岗秦简》27简:“诸禁苑爲耎(壖),去苑卌里。禁毋敢取耎(壖)中兽,取者其罪与盗禁中[同]……”28简:“诸禁苑有耎(壖)者,□去耎(壖)廿里毋敢每杀……”胡平生先生注:“壖,本指城边或河边的空地,后特指宫殿、宗庙、禁苑等皇家禁地的墻垣外专设的一片空地,作爲一条‘隔离地带’,壖地边缘,或建有墻垣。”[5]可以看出,壖地起到隔绝皇室禁地与民间下层的作用,与“君台”、“君室”以及“逢(蓬)芳(房)”是密切关联的。积,多也。《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汉书·食货志下》:“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颜师古注:“积,多也。”“积緛”或即“积堧”,指不少的堧地。“旁又(有)积(绩)緛(堧)”正可与前文“上有君台,下有逢(蓬)芳(房)”之“君台”、“逢(蓬)芳(房)”相呼应,构成一幅上、下、旁的立体画面。帛书44行下—45行上“旁又(有)积緛者,欲□□□□□□□□□”,阐述“积緛”的文字不明,颇爲遗憾。但以“积堧”来比喻马眼中或周围的筋肉经脉,似亦可。

一寸逮鹿,二寸逮麋,三寸可以袭歍(乌),四寸可以理天下,得兔与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无)相亓(其)余。 4上—4下
今按:此处标点稍可商榷。“得兔与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狐)、鸟与鱼”句可与帛书50行下—51行上“得兔与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狐)、鸟与鱼者,欲得【兔】之颐<头>与亓(其)肩,欲得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狐)周草与亓(其)耳与亓(其)肫,欲得鸟目与颈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欲得鱼之耆(鬐)与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脊)”相参。“一寸逮鹿……四寸可以理天下”句亦可与50行上—50行下“一寸、二寸、三【寸】、四寸者,欲亓(其)卦长=(长,长)善徒(走)”互参。二句所述各有侧重,且“一寸逮鹿……四寸可以理天下”句表意已毕,其后逗号当改爲句号。“鱼”后句号,亦可改作逗号。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散)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而颈领??(弥)高,泽光<弱>(??—弥)强,而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肎(骨)难劳。 4下—5上
《集成》注:颈领,脖子。《庄子·説剑》:“上斩颈领,下决肝肺。”陈剑指出“弱”乃“??”字误写。泽光,即光泽。萧旭先生认爲,“光”字不误,下文云“泽光者,欲目旁之泽毋(无)毛,毋(无)毛多气”,又云“四肉中度者,欲目旁尽毋(无)毛,毋(无)毛多气”,则“泽光”指目旁无毛而言。下文云“欲目旁黑泽而苦”,是“泽”指目旁有黑泽的部位。《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引《相马五藏法》:“马头爲王,欲得方。目爲丞相,欲得光。”句谓马肉鬆弛,筋细者,如果颈领越高,目旁越无毛,则其筋骨难以疲劳。言此马堪于久劳也。[6]
今按:从帛书6行上—6行下“出于泽,登于陵,良工所相,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较)乎若绳”、51行下“泽光者,欲目旁之泽毋=毛=(毋毛毋毛—无毛,无毛)多气”、76行上“重鞌突盈者,欲目旁之泽多气”等可知,马匹目旁当有一个部位称爲“泽”。但是,27行上—27行下“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欲长欲深,欲【薄】欲泽,……故长贤短,深贤浅,薄贤厚,泽贤不泽,……”、29行上—29行下“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之奴(驽)四:……毋(无)泽,四奴(驽)也”,则説明“毋(无)泽”是驽马的特征,这裏的“泽”似不应理解爲“目旁之泽”。“泽光”若指目旁无毛,“泽光<弱>(??—弥)强”句意恐稍难解。
《集成》指出:“帛书《相马经》共分三部分,有学者认爲第一部分是‘经’,第二部分是‘传’,第三部分是‘故训’。第二部分是否是‘传’还难以确定,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关係用‘经’和‘故训’来定性,还是很有道理的。第三部分常常引用第一部分的文句,二者可以对读。”[7]按此划分,将“泽”作爲马匹目旁一个部位理解的,主要出现在帛书第三部分;将“欲泽”理解爲良马特征的,主要见于第二部分。从“泽”的训释看,似乎帛书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在对文句字词的理解上角度不同,并不一致。

析方爲兑(锐),而心气??(弥)斩=(斩,斩)短续长,亓(其)量乃得。 5上
《集成》注:心气,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斩,疑义爲刚强、果绝。萧旭先生谓,“斩”字下当是涉下而误书重文符号。“心气弥”下不当是“斩”字,下文数言“多气”,或补“多”字,亦可能是“大”、“长”等字。[8]
今按:“斩”似无刚强、果绝之义项。萧旭先生所谓“‘心气弥’下不当是‘斩’字”有一定道理,颇疑此处“斩”后重文符号当书于“??(弥)”后。弥,有遍、满义。《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烖,弥祀社稷祷祠。”郑玄注:“弥,犹徧也。”《楚辞·大招》:“茝兰桂树,郁弥路兮。”王逸注:“郁郁然满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穀。”“心气????(弥弥)”亦合萧先生之説。另据51行下—52行上“折(析)方爲兑(锐)者,欲前夬(决)之兑=(兑兑—锐,锐)多利。斩短者,欲睫之短也;续长,前后之夬(决)皆欲长=(长,长)善走”可知,“析方爲兑(锐),而心气????(弥弥)”与“斩短续长,亓(其)量乃得”爲独立表意的二句,“斩”前逗号当改作句号。

损陕(狭)益广,善走有方。用之不卷(倦),勮(据)之不见。 5上—5下
《集成》注:“之不”二字据反印文补出。
今按:《集成》读“勮”爲“据”,无説。此处“勮”或用作“剧”。《説文·力部》:“勮,务也。从刀,豦声。”姚文田、严可均校议:“《説文》无剧字,即勮。”剧,有役使义,亦可指役使过度。《文选·班彪〈北征赋〉》:“剧蒙公之疲民兮,爲彊秦而筑怨。”李善注引《説文》曰:“剧,甚也。”太公《阴谋》“马不可极,民不可剧;马极则踬,民剧则败”,“极”、“剧”二字义近,可与这裏“用之不卷(倦),勮之不见”相参。“用之不卷(倦)”承前文“善走有方”,谓良马被役使时不易疲倦。若《集成》所补“之不”二字无误,“勮(剧)之不见”当与“用之不卷(倦)”表意相近,“见”或读作“现”,疑形容良马堪于久劳,不会出现稍过劳就体能不支的情况。

良马容莛,盖以蒲,毋(无)相亓(其)余。 5下—6上
《集成》注:莛:草茎。蒲:疑指蒲席。
今按:帛书53行上“良马容挺(莛)者,皆目旁之卦也”,71下—72上“大容箴,长容莛者,欲目旁又(有)卦=(卦,卦)长如箴,有材”,皆可参看。
莛,《集成》注当是。《庄子·齐物论》:“故爲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 ,恢恑憰怪,道通爲一。”俞樾平议:“言莛者,谓其小也。莛与楹以大小言。”《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筦闚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此处“莛”,似亦取草茎的细长喻之,“良马容莛”或谓良马目旁之卦细长。蒲,或爲植物名。《説文·艸部》:“蒲,水艸也。可以作席。”《诗·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蒲草,多年生水生草本,其叶狭长。“盖以蒲”或与“莛”相应,以蒲草叶狭长之特性爲喻,不必指“蒲席”。《相马经》以植物爲喻多见,“兰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狄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周草”、“有树木皆产(生)于大海之阿”、“又(有)松产(生)南山之阳”等皆爲其例,可参看。

有树木皆产(生)于大海之阿,一本居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阴),一本居阳,亓(其)本欲长,良马也。 6下—7上
今按:“有树木皆产(生)于大海之阿”,此处“皆”或读作“偕”,同也。《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孟子·梁惠王上》引作“偕”。清徐灏《説文解字注笺·白部》:“皆,又作偕,皆、偕,古今字。”
“大海之阿”,即大海之旁。据54行下—55行上“又(有)树产(生)于大海【之】阿者,睫欲希=(希,希)坚久”可推知,“大海”应指马眼,“树木”比喻的是马眼的睫毛。同时,“一本居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阴),一本居阳”,据前以马眼作大海之喻,二“本”似隔“海”而对。《穀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爲阳,山南爲阳。”《説文》:“阴,水之南,山之北也。”马眼爲海,二“本”隔“海”一南一北,对马首平面而言即“一上一下”分布,“本”应当就是马眼之睑缘,亦即帛书《相马经》所谓“睫本”。1行下“时风出本,行马以襄(骧)”之“本”,《集成》无説,或亦即此。

凡相目:高以复,上有十焦,盶慼=(慼慼),环毋(无)毛,当爲肉。 8上
《集成》注:十焦,《汉语大词典》“焦”字下説:“中医学名词。六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王冰注:‘引导阴阳,开通闭塞,故官司决渎,水道出焉。’”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欲长欲深,欲【薄】欲泽,欲又(有)焦,欲前高。故长贤短,深贤浅,薄贤厚,泽贤不泽,又(有)焦贤无焦,高前贤庳(卑)前。 27上—28上
《集成》注:贤,胜过、超过。焦,疑在此用爲中医名词,即“三焦”之“焦”,指穴道。
今按:8行上“十焦”与27行上—28行上“焦”所指或同,似皆非中医学説中的“三焦”。
“三焦”爲六腑之一,乃古代中医藏象学説特有的器官,与六腑之胃、胆、膀胱、大肠、小肠等五个实体器官有别。三焦所在历代医者有不同看法,但大概部位还是在除头面、四肢之外的躯体上。如《难经·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六腑自有其功效。《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穀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按中医理论,六腑乃有“传化物而不藏”之效,胃、胆、膀胱、大肠、小肠等器官都具有化物、排物的特点,与五脏效用相对。五脏,亦作“五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因此,《集成》注引“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乃是人体器官,似与《相马经》8行上所记“目”上的“十焦”不同。
8行上“十焦”之“十”,爲实数或虚指未知。从文意看,“十焦”似非马匹穴位。穴位的分布在人与动物身体上是相对固定的,若“十焦”爲穴,则诸马之目上皆有,不会以此爲判断马匹是否“当爲肉”的依据。“十焦”之“焦”在取义上是否与“三焦”有关联亦未知。此处“相目”乃是相验马匹眼目以及周围之区域,“十焦”或指马匹眼部上的某种具体外型特点。若取义与“三焦”相关,有其“传化物而不藏”特性,聚物而化散之,那么“十焦”或许同样有聚而散之的外形特点。这种外形特点在马匹等牲畜的筋脉或者毛皮都是能反映出来的。
同样,从文意看,27行上—28行上“焦”与“长”、“深”、“薄”、“泽”、“高”等性质相同,都是形容“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上的特征,也不当爲穴道。

去下一崖,有一付(附)枝,远朢(望)之转,察之而离。 9上—9下
今按:据57下—58上“去下一崖,又(有)一付(附)枝,远朢(望)之转,察之而离者,角也”,此句乃是描述马匹眼角。付,《集成》读爲“附”,可从。附枝,树木之分枝。《汉书·萧望之传》:“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远朢(望)之转,察之而离”,“远朢(望)之”与“察之”相对,“转”与“离”则亦当关联。
转,或读作“团”。[9]72行下“转不厌方”,《集成》亦读“转”作“团”,可参。团,指把东西揉弄成圆球形,有聚合义。汉崔寔《四民月令》:“以麯爲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团麴之人,皆是童子小儿。”离,分散义。《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高诱注:“离,散。”《淮南子·精神》:“于是乃别爲阴阳,离爲八怪。”高诱注:“离,散也。”“远朢(望)之转,察之而离”是説远望马匹眼角呈现聚合的形态、近察之则是分开的。

以爲长,尚欲【续之;以爲短,尚欲踙之。】 12下
薄如斲,长如续,短如踙 12下—13上
《集成》注:踙,疑读爲“皱”,缩也。苏建洲先生认爲,先秦两汉少见“皱”字,而且“皱”也没有缩的义项。对比5行上“而心气??(弥)斩=(斩,斩)短续长,亓(其)量乃得”以及52行上“斩短者,欲睫之短也;续长,前后之夬(决)皆欲长=(长,长)善走”……,“踙”的意思相当于“斩”、“断”,“踙”所表示的字亦当读屋部音,疑可读爲“促”。“促”有缩减、缩短的意思。[10]
今按:一般认爲,帛书《相马经》是战国时楚人的作品。《集成》与苏建洲先生对“踙”的义训可从,当作缩减、缩短义,但在音读上似皆有所犹疑。此处“踙”,或同“踂”。踂,爲足病,本指两脚併合不能跨步。《穀梁传·昭公二十年》:“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庙。辄者何也?曰两足不能相过。齐谓之綦,楚谓之踂,卫谓之輙。”踙(踂),楚人之谓,或由足病之两脚併合不能跨步的形象,引申爲距离短、短促。这一词的使用也正与《相马经》的文本来源相合。《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是居于楚地的荀子以“跬步”形容距离之短。从帛书看,“以爲短,尚欲踙之”、“短如踙(踂)”或正是以足病喻其短。
十一
上爲县(悬)卢(颅),下爲缨(婴)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 14下
《集成》注:婴筋,穴位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曰:“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萧旭先生认爲,婴,颈饰。故颈侧之筋名婴筋。“悬颅”亦穴位名,当出注。《灵枢经?寒热病》:“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繫目本视,有过者取之。”《鍼灸甲乙经》卷三言“面凡二十九穴”,中有“悬颅”穴。[11]
今按:萧旭先生“颈侧之筋名婴筋”説稍胜,谓“县(悬)卢(颅)”爲穴位名,或可商。常理而言,穴位的分布在人与动物身体上是相对固定的。此处所谓上下之“县(悬)卢(颅)”、“缨(婴)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承前文“欲得亓(其)请(情),必道亓(其)门”,乃是对马匹头部的某种特征的解释,以此作爲判断优劣的依据。马匹头部穴位似众马皆同,帛书不必陈述“悬颅”、“婴筋”二穴。“县(悬)卢(颅)”、“缨(婴)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或仍当从马匹头部的外形特征考量。
卢(颅),可指头骨。《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僕,相望于境。”鲍彪注:“颅,首骨也。”《淮南子·説林训》:“牛蹏彘颅亦骨也。”亦可指额头。《后汉书·马融传》:“祋殳狂击,头陷颅碎,兽不得猭,禽不得瞥。”李贤注:“颅,额也。”。县(悬),高耸义。此处“县(悬)卢(颅)”或指高耸饱满的额头。前文3行上“前又(有)卢(颅)首”,可参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马,龙颅突目,平脊大腹,?重有肉:此三事备者,亦千里马也。”“县(悬)卢(颅)”当即《齐民要术》所谓“龙颅”。缨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筋),可如萧旭先生説“婴,颈饰。故颈侧之筋名婴筋”,亦可指如缨一般形状的筋。
十二
角成卜者、车轮者、巨(距)者、麋唬(蹄)者,此四章得一物,皆国马也。 23下
《集成》注:《太白阴经·相马篇第三十二》説:“羊鬚中生,距如鸡者,五百里。”苏建洲先生引述学者“从‘虒’之字容易被写成‘虎’”的意见,认爲“唬”字释文可作“唬<嗁—蹄>”。[12]
今按:苏建洲先生意见可从。从帛书看,“卜”、“车轮”、“巨(距)”、“麋唬<嗁—蹄>”等“四章”皆应爲马眼角的形状。23行上“角欲长欲约,欲细欲危”,即説明良马眼角要具备长、约、细、危的四个条件,而此处“四章”则爲角的具体形态。“卜”字形体自成一角,极爲形象,正如58行上所言“欲角之枝如书卜”。麋鹿属于哺乳动物里的偶蹄目,两前蹄间能形成天然的细长缝隙。古代车轮上辐的数量不同,各辐之间角度也不同。《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若据此则各辐之间角度爲12度。因此,用“卜”、“车轮”、“麋蹄”形容马匹眼角是可行的。
巨,《集成》读作“距”可从,其注可商。距,可指雄鸡、雉等腿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宣帝黄龙元年,未央殿辂軨中雌鸡化爲雄,毛衣变化而不鸣,不将,无距。”颜师古注:“距,鸡附足骨,鬭时所用刺之。”亦指钩钜、倒钩,或钓钩的倒刺。《墨子·备城门》:“城上之备:渠谵、藉车、行栈……长椎、长兹、距。”孙诒让闲诂:“疑即《备穴篇》之铁钩钜。”《淮南子·原道训》:“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从文意考虑,鸡、雉等鸟类后趾形成的角度似乎达不到23行上所谓“角欲长欲约,欲细欲危”的要求。“巨(距)”理解爲钩钜、倒钩,或钓钩的倒刺,似稍胜。
十三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有参(三)画会于前者,命(名)曰□□,杀兽能禽亓(其)前者,杀上兽。 28上—28下
《集成》注:“禽其前者”四字据反印文补出。
今按:若《集成》所补无误,“杀兽能禽亓(其)前者”或可断读作“杀兽;能禽亓(其)前者”。“能禽亓(其)前者”当与“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有参(三)画会于前者”对应,乃是描述“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勶—彻)肉”的另一种特征。上兽,《集成》无説,或指上等兽类。从文意推测,“杀上兽”之马匹当较“杀兽”马匹优良。
附记:蒙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徐俊刚兄慷慨赠予资料,深表感谢!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8月6日11:37。)
[1]湖南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2014年。其中《相马经》图版在第贰册32—54页、释文注释在第伍册169—181页,整理者爲刘钊先生。后文引用本书释文,不另注;引用注释意见,径称“《集成》”。
[2]参看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5年1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37);网友“老学生”:《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校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论坛学术讨论区,2015年3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3);另有一些学者意见见于网文之后跟帖。2015年6月27—28日由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及中华书局主办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中发表了5篇涉及《相马经》内容文章,分别爲陈伟武《马王堆帛书<相马经>释读小札》、刘钊《读<吕氏春秋>札记一则》、苏建洲《读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养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琐记》、萧旭《马王堆简帛古楚语举证》、张传官《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校读札记》。其中张传官先生文是在其网名“老学生”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来;苏建洲先生文中若干意见曾于萧旭先生《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文后跟帖区发表,本文引用以其会议论文爲準。
[3]陈伟武《马王堆帛书<相马经>释读小札》。
[4]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5]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龙岗秦简》第82页,中华书局,2001年。
[6]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7]湖南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五册)第169页。
[8]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9]按:据帛书文意,此处“转”读作“抟”亦可,有聚集义。参看苏建洲《读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养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琐记》。
[10]苏建洲:《读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养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琐记》。
[11]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12]苏建洲:《读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养生方>、<五十二病方>等篇琐记》。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03.html

以上是关于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初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