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
(浙江大学文化遗産研究院)
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篇中[1],有“叟师”之语,或作“遚师”,分别见于甲本的第1简、2简及乙本的第1简[2],“叟”字原篆构形作“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等[3],皆其例。因此,简文中的“叟”与“遚”实际上是同一个字[4],“叟师”与“遚师”所表达意思亦应该是相同的。
先说“叟”的字形。
首先应当指出,整理者陈佩芬先生对“叟”、“遚”的隶定是準确的,但由于她将此字释爲“受”,训爲接受、承受之意,与正确释读失之交臂。按楚简文字“受”字常见构形作: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或“遗”,从构形上分析皆无根据,毋需多辩。
再说“叟师”词义。
“师”字作“帀”,楚文字习见,此处指军队。“叟(遚)师”在本篇简文中出现三次:
1、子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文)遚帀(师)于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毕),不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抶)[5]一人。
2、君王命余遚帀(师)于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毕),不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抶)一人。
3、[子]玉叟帀(师)出之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三日而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毕),渐(斩)三人。
第2句是子文对蔿贾伯珵所说。分析上面三句话语,“叟(遚)师”所表达的意思,显然相同。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有与简文相对应的故事:“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通过对读,可以确定,“叟(遚)师”表达的意思与战前进行的军事训练有关。但由于诸家皆不识“叟(遚)”字,故对词义理解不一,众说纷纭:如陈佩芬先生、苏建洲先生读爲“受师”,是指接受、承受军队;赖怡璿先生认爲“受”或可读爲“治”,“治师”即治兵之意;孙合肥先生释爲“遗”字,在本篇中“遗”义爲“置”,“遗师”即爲“置师”;张新俊先生认爲释作“曳(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读爲“阅”,“阅”、“曳”均属余母月部字,可以相通,“阅师”即检阅军队;陈伟先生疑其字读爲“蒐”,指检阅、阅兵,叟师即《左传》治兵[6]。
应该说,张、陈两位先生对词义的理解是準确的,尤其是陈伟先生疑读爲“蒐”、训爲治兵的意见更有先见之明。但张说缺少字形上的支撑,因爲此字非“曳”,如何读爲“阅”?而陈说则缺乏对读爲“蒐”的本字说解,祇是“疑读”而已。
上已指出,简文此字应是“叟”字。“叟”,或作“搜”。《集韵·厚韵》:“搜,通作叟。”《书·禹贡》:“析支渠搜。”《史记·夏本纪》引“渠搜”作“渠叟”,《汉书·地理志》所引亦同;又《汉书·地理志》:“织皮昆侖、析支、渠叟、西戎即叙。”颜注:“叟读曰搜”;《庄子·寓言》:“搜搜也,奚稍问也。”陆德明《释文》:“搜,本又作叟。”皆其相通之证。当然,从甲骨文看,若将“搜”字视作“叟”字之分化,也无不可。“搜”有检、阅义,《玉篇·手部》:“搜,阅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三“搜购”注引杜预注《左传》:“搜,阅也。”《慧琳音义》卷八十“广搜髦彦”注引杜预注《左传》:“搜,检也。”
值得注意的是,“搜师”的“搜”有检阅之义,也与军事行动有关,其实早已见之于典籍。《淮南子·泰族》谓:“时搜振旅以习用兵也。”高诱注:“搜,简。”很明显,古代在检阅军队时确实可以称之爲“搜”即“叟”,而“搜振旅”亦即“搜师”是没有疑义的,其作用即“以习用兵也”,也就是演练军队。又,《汉书·刑法志》谓:“春振旅以搜。”颜师古注:“搜择不任孕者。”认爲指军队在春天田猎时应当选择不孕之野兽才可射杀(这裏有古人重视生态保护之义),颜注是否确诂尚可探讨,但“春振旅以搜”之“搜”与军旅活动有关,则是肯定的,也可作爲佐证。因此,可以认定,简文的“叟(遚)师”即“搜师”,就是指检阅军队。当然,检阅的目的在上引《淮南子·泰族》文中已说的很清楚,就是作爲军事演习。从本篇内容来分析,用此训解释文中三处“搜(叟、遚)师”之义,甚爲相符。
最后,谈谈“搜”、“蒐”二字的关係。
古代田猎活动称爲“蒐”,《尔雅·释天》:“春猎爲蒐。”根据典籍记载,在中国古代社会,田猎与军旅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係,平时在田猎的过程中,可以寓有军事训练的内容。这种军旅田猎活动亦称之爲“蒐”。《左传·隐公五年》谓:“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春秋》桓公四年《公羊传》则称:“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穀梁传》作:“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记载时令不尽相同。《榖梁传·昭公八年》:“秋,蒐于红。正也。因蒐狩以惯用武事,礼之大者也。”《盐铁论·和亲》:“是以古者蒐獮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田猎与军事演习的关係说得很清楚。而在作战凯旋时,则每每举行所谓“大蒐”、“蒐军实”,藉以炫耀武功,简阅车马徒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齐社,蒐军实,使客观之。”杜预注:“祭社,因阅数军器。”可见“蒐”之本义已经由“田猎”义,引申出表示“检阅”之义,也就是军事演习。
应当指出,典籍中“搜”、“蒐”二字有互通之证。《公羊传·桓公四年》:“秋曰蒐。” 陆德明《释文》“蒐”作“廋”,云:“本又作搜。”《穀梁传·桓公四年》“秋曰蒐。” 陆德明《释文》:“蒐,麋氏本又作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爲被庐之法,以爲盟主。”杜预注:“僖二十七年,文公蒐被庐,修唐叔之法。”陆德明《释文》:“蒐,本又作搜。”《淮南子·泰族》:“时搜振旅。”《群书治要》引“搜”作“蒐”。又《列子·周穆王》:“至于巨蒐氏之国。”“巨蒐”即《禹贡》之“渠搜”。皆“搜”、“蒐”相通之证。
《文选·辩亡论》:“蒐三王之乐。”李注:“杜预《左氏传注》曰:蒐,阅也。蒐与搜古字通。”李善认爲“搜”、“蒐” 二字爲同音通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有相同的意见。但是,侯马盟书以及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圆壶铭中已见“蒐”字,且圆壶铭“茅蒐畎猎”之“蒐”字义甚明,本篇简文中的“搜(叟、遚)”字义也很明确,因此二者不应是简单的通借关係,应该是异体字。《汉书·刑法志》:“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 不难发现即是《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文义的引申,也是“搜”、“蒐”二字爲异体的最佳证据。《汉语大词典》的编者在“蒐”字条下已明确指出:“搜一的异体字”[7],可谓卓识。
很有可能,表达由田猎引申爲检阅军队之义的词,战国时期三晋及齐鲁地区写作“蒐”,楚地写作“叟”或“遚”,汉代初期写作“搜”或“蒐”,秦统一以后,由于通用“蒐”字,遂使“叟”、“遚”及“搜”字用作这类意思的词义渐渐湮没无闻。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4年3月11日20:20。)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整理者所谓的乙本简其实是与甲本爲同篇。
[3]可参见李守奎《楚文字编》相关字条,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饶宗颐主编、徐在国副主编《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彙》相关字条,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至于后世 “叟”与“遚”字之关係,或可视作一字分化。
[5]
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读作“抶”,是吴毅强博士的意见。其构形爲“从攴,逸省声”,爲“抶”之异体字。《说文》:“抶,笞击也。”与上引《左传》文之“鞭”义相合。
[6]苏建洲、赖怡璿、孙合肥、张新俊、陈伟等先生文章请参见简帛网有关各位文章。
[7]《汉语大词典》(简编本)第1049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389.html
以上是关于説上博竹书《成王爲城濮之行》的“搜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