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竹书(六)·平王问郑寿》「祸败因童于楚邦」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竹书(六)·平王问郑寿》「祸败因童于楚邦」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竹书(六)·平王问郑寿》「祸败因童于楚邦」解
(台湾中央研究院)
祸败因童于楚邦,惧鬼神以为怒,使先王亡所归,吾何改而可?(上博六〈平王问郑寿〉)[1]
因童,陈伟读为「因重」,「重」有重複、重叠义,「因重」,犹「因袭」,指前后相承。[2]陈伟又指出古书上有相近的用法,如「仍重」,《汉书‧成帝纪》:「三年春正月己卯朔,日有蚀之。诏曰:『天灾仍重,朕甚惧焉。』」颜师古注:「仍,频也。」[3]
凡国栋读为「因踵」,他说:「简文此处『因踵』同义连用,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的意思。整句意思是楚国接连遭遇灾祸和失败。」[4]
刘信芳说:「『童』,读为『踵』,接也,字亦作『歱』,跟也,相迹也。」[5]此是把「踵」训为「追随」义。
高佑仁赞同凡国栋「因踵」的读法,但在词义的理解上则略有不同,他说:「『因』当释为『接连』,《逸周书‧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繫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孔晁注:『繫、因皆连接也。』『踵』则训作『至』,『因踵』在简文中指『祸败』接连降临楚国。」[6]
这裏拟在学者释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简文「因踵」可以和古书中「继踵」、「接踵」、「随踵」等用法联繫起来看。这裏先分析「继踵」以下这三个词语,下面略举先秦两汉文献:
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髠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继踵也。(《吕氏春秋‧观世》)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
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
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彊弱之势异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太史公曰》)
「继踵」、「接踵」或「随踵」的用法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常见,就上引的文献来看,三者的用法和所表示的词义相同,其语法结构是述宾式短语,以字面意义来看是指脚后跟接着脚后跟,可以表示「前后相承」,也可以表示「人很多」或「连续不断出现」意思。
以下再举出两个和简文「祸败因童于楚邦」句法结构相似的例子:
语曰:「恶紫之夺朱,恶利口之覆邦家。」斯言足畏,而终身莫悟,危亡继踵焉。(《尹文子》)
然而立秋之后,司寇之徒继踵于门,而死市之人血流于路,何则?惑于财利之得,而蔽于死亡之大患也。(《淮南子‧氾论》)
「司寇之徒继踵于门」句,应该可以看成是「主、述、补」的句法结构,「继踵」则是述宾形式的动词性短语,在整个句子中作为述语,文意是:司寇之徒接续不断到家门来。《尹文子》「危亡继踵焉」,这个「焉」应该是介代兼词,相当于「于是(之)」,如果这个理解不误,则其句法结构也和前者相同,此句文意是:危急、灭亡接续不断到这裏来。简文「祸败因踵于楚邦」,也可以看成「主、述、补」的句法结构,「因踵」为述语;「于楚邦」为介宾短语,作为表示处所补语;「于」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译为「到」、「至」。[7]此句文意是:祸败接续不断到楚邦来。
上一段分析了竹书「祸败因踵于楚邦」句法结构及文意的理解。在句法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文意方面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在「于楚邦」这个表示处所的补语中,「于」表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8]此句的文意是:在楚邦之中,祸败接续不断。而《尹文子》「危亡继踵焉(于之)」,其文意也可以理解为:在这裏,危急、灭亡接续不断。
竹书「因踵」,在句法结构以及用法上和「继踵」、「接踵」、「随踵」也有相同之处。「因」、「随」、「继」和「接」等字也都是同义词,以下略述其同义关係。因,有「随」义,《吕氏春秋‧君守》:「凡姦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高诱注:「因犹顺也。」王念孙指出,《羣书治要》引《注》作「因犹随也」。[9]谭戒甫以为作「随」义较长。[10]因,亦有「接」、「继」义,《逸周书‧作雒》:「南繫于洛水,地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孔晁注:「繫、因,皆连接也。」《尔雅‧释诂上》:「係,继也。」係,又通「繫」。所以「因」、「随」、「继」、「係」和「接」在「接续」的意义上都是同义词。
上文述及「係」和「因」、「继」同义,自六朝开始也可见「係踵」的用法,以下略举二例:
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係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妻子得还」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
后人用捨,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係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硁硁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晋书‧儒林列传‧范弘之传》)
「係踵」和上举「继踵」等在用法上也很相近。《晋书》「祸败係踵」和竹书「祸败因踵」在内容的表述很相似,虽然两种文献在时间上相隔稍远,不过亦稍可用以参照。
总之,参照文献「继踵」、「随踵」、「接踵」、「係踵」的用法,竹书「祸败因童于楚邦」的「因童」应该与之联繫起来,读为「因踵」,是述宾式的短语,在句中作为述语用,其意思可以理解为:祸败接续不断到楚邦来;或是理解为:在楚邦之中,祸败接续不断。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陈伟先生、魏培泉先生、巫雪如先生以及郭永秉先生的赐教,谨志感谢之意。
(编者按:[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页256。
[2]陈伟,〈读「上博六」条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07.09。
[3]此意见承蒙陈伟先生赐告。
[4]凡国栋,〈「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2007.07.09。
[5]刘信芳,《楚简帛通假彙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页590。
[6]高佑仁,《上博楚简庄、灵、平三王研究》,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1年11月,页428。
[7]参何乐士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2月),页547。
[8]何乐士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页547。
[9]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页442。
[10]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月),页197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703.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竹书(六)·平王问郑寿》「祸败因童于楚邦」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