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尹至》补释


(曲阜师範大学 孔子研究所)
[内容提要] 清华简《尹至》之“逯”,当如《说文》训“行谨逯逯“,谓谨慎而连续行走。伊尹在夏作间谍,故来时逯至。“汝其有吉志”之“志”当作“言”,因下“厥志”而误;“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当如字读“微”,做动词;“有夏衆□吉好”之阙文,当是“怀”;“惟胾疟极(德)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之“胾”,疑当读爲“贼”,“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疑是暴戾之义;“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当指二日;“汝告我夏隐率若时”之“隐”,当谓隐情;“自西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西邑”之“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疑是《说文》“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字,训爲伤。
[关键词] 逯 在 微 祥 隐
清华简《尹至》记伊尹自夏返亳,向汤报告夏之隐情,君臣盟誓灭夏,以至最终征伐不服、戡灭有夏的过程,既能与多种传世文献参证,又可补诸文献之不足,有重要史料价值。整理者已对原简作了準确的考释隶定、标点断句,和堪称到位的注释,尤其是在注释中对可参证的文献都作了明确提示,爲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拟即在其基础之上,对文中几处原注释未能详说的词句再作补充。以下先录原文:
隹(惟)尹自夏徂白(亳),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逯)至才(在)汤。汤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尹曰:“句(后),我逨(来),越今旬日。余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闵)亓(其)又(有)夏衆□吉好,其又(有)句(后)厥志亓(其)仓(爽),龙(宠)二玉,弗虞亓(其)又(有)衆。民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噂)曰:‘余及女(汝)皆亡。’隹(惟)胾(灾)疟惪(极)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亡典。夏又(有)恙(祥),才(在)西才(在)东,见章于天,亓(其)又(有)民率曰:‘隹(惟)我速祸。’咸曰:‘胡今东恙(祥)不章?今亓(其)女(如)台?’”汤曰:“女(汝)告我夏隐率若寺(时)?”尹曰:“若寺(时)。”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萦。汤往征弗服。执(挚)度,执(挚)德不僭。自西哉(捷)西邑,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亓(其)又(有)夏。夏播民内(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1]
逯至在汤
简文首句“惟尹自夏徂亳,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逯)至才(在)汤”,原考释读“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爲“逯”、“才”爲“在”,皆甚是。唯释“逯”爲行,似可再作补充,释“在”爲存,也可商傕。逯,《说文》:“行谨逯逯也。从辶录声。”《广韵》:“行谨也。”《集韵》:“谨也。”可见有谨义。谨,即谨慎、小心。行谨,即谨慎地行。逯逯,爲形容词,当同“录录”。《说文》:“录,刻木录录也。”徐锴《系传》曰:“录录,犹历历也,一一可数之貌。”一一可数,无疑有连续的意思。今人曰忙忙碌碌,实际上也是指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忙;碌碌无爲,事实上也是指一天接一天地混。所以,这裏的“逯”——“行谨逯逯(录录)”,应该是谨慎而连续地行的意思。下文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正好印证其逯逯。因爲越,犹于。我来越今旬日,是说我回来到今天共走了十天。考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去亳(今河南商丘北)上千里之遥,十日而至,必是昼夜兼行。可见确有谨逯之义。
伊尹自夏徂(往)亳,爲什麽要谨?《吕氏春秋·慎大》载:“桀爲无道……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2]说明尹之去夏,本是汤行苦肉计,派作间谍。《孙子·用间篇》:“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爲间者,必成大功。”亦以伊挚在夏爲用间。既如此,其来时必谨。
“在”,古书多训存,即存问。但这裏伊尹急切回亳,不应只是爲了存问于汤,疑“在”当训爲“于”。《助词辨略》卷四:“在,犹于也。”《诗·大明》“明明在下”陈奂传疏:“在,与于同义。”又“在渭之涘”,《初学记》引作“于渭”。可见二字可通。然则“逯至在汤”,即“逯至于汤”,谓伊尹偷偷地、昼夜不停地赶回到汤那裏。
吉志
伊尹赶回汤那裏以后,汤曰:“格,汝其有吉志。”格,命令副词,即过来、近前的意思,是君见臣下的套语。《尚书·大禹谟》“帝曰:格,汝禹”,《汤誓》“王曰:格,尔衆庶”,《盘庚下》“王若曰:格,汝衆”皆是。其,推量之词。吉,善;志,意,皆无问题。可是伊尹本是汤派去当间谍的,急匆匆赶回亳后,汤怎麽会问他有吉志?似不好解释。所以怀疑此“志”当作“言”,或是因下文“厥志”之“志”而误。吉言,即好话、好情报、好消息。汤见伊尹回来,猜想他肯定有重要情报,所以说:你急急忙忙赶回来,莫非有吉言?属于问话。以下所言夏有祥在西在东,夏人盼东祥彰等事,即所谓“吉言”。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伊尹曰“余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其有夏衆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吉好,其有后厥志其爽”等,“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字原释文读“闵”,予疑当如字读爲“微”,做动词。《墨子·迎敌祠》“谨微察之”孙诒让间诂引王云:“微,伺问之也。”《史记·孝武本纪》“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集解引徐广曰:“微,纤微伺察之。”伺问、微伺察之,即暗中刺探、打问。暗中刺探,正合伊尹作间谍的身份。有夏,即夏,“有”爲词头。衆,谓民。余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其有夏衆云云,即我刺探到夏朝民衆云云。
“衆”后所失之字,疑当是“怀”,视图版[3]亦似。吉好,犹美好。怀吉好,谓怀有美好愿望。其有后,谓桀。厥,犹“之”。其,词头。仓读爲爽,甚是。爽,违背、不合。桀志违背百姓心愿,故曰厥志其爽。
惟胾疟极
“惟胾疟极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亡典”,“胾”原读“灾”。“灾疟极暴”,似不顺。考“胾”爲庄母之部字,疑当读爲从母职部之“贼”。庄、从皆齿音;之、职对转,故可通。贼疟,谓残害。极,疑当如原文读“德”,谓有德之人,即所谓忠良之类。《尚书·泰誓中》:“贼虐谏辅。”“惟胾(贼)疟德”当爲句,“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亡典” 当爲句。暴,残暴。《牧誓》:“俾暴虐于百姓。”《武成》:“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字原读“肿”,似不协。暴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疑犹暴戾,残暴自用之义,故下曰“亡典”。 亡,读爲“无”。无典,谓不由典常。《尚书·吕刑》:“伯夷降典。”《微子之命》:“率由典常。”《毕命》:“弗率训典。”《君牙》:“乃惟由先正旧典时式。”是古人讲究由旧典。《吕氏春秋·慎大》:“桀爲无道,暴戾顽贪。”
在西在东
“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祥,吉凶的徵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在西在东,当谓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爲二祥。章,同“彰”,现也。言“见章于天”,则此二祥当爲二日。《吕氏春秋·慎大》:“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可见有东、西二日之说,只是以其事爲桀所梦。按日与日斗,似不可能,而且若是桀自己所梦,夏民不可能说“胡今东祥不章”。《尚书·汤誓》亦载:“(夏)有衆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所谓“时(是)日”,亦当因西祥之日而来,否则不可能直接以日比桀。可见有“日”祥之事夏民皆知。所以,疑此“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之说较爲可信,《吕氏春秋·慎大》之说当由传闻演绎。就是说当时夏邑天空确曾出现过东西方各有一个太阳的奇异天象。这种天象,在今天看来幷不难解释,即大气光学所産生的反射现象。而在古人,自以爲是吉凶之兆。
夏隐若时
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时”,“隐”字原训痛,亦可通,但不如从《说文》训“蔽也”合理。夏隐,谓夏人幽隐蔽藏之情,即上伊尹所告诸事。因爲伊尹所言皆刺探得来的隐蔽之情,故曰隐。时,同是。若时,即如此。《吕氏春秋·慎大》作“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诗”亦读爲是。汤问“汝告我夏隐率若时”,意思是你所告我的夏之隐情确实都是这样吗?因爲汤对夏有东祥的消息感到吃惊,所以如此问。伊尹回答确实都是这样,汤遂彻底相信,认爲夏将灭亡是天意,于是便“盟誓及尹”,相约灭之。
自西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执(挚)度,执(挚)德不僭。自西哉(捷)西邑”,后“执”字疑当作“其”,涉前误。度,思。言尹挚自度其德不僭。德,谓德行,指所谋与所行。僭,差也。不僭,谓没有差错。《尚书·大诰》曰:“天命不僭。”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疑是《说文》“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
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字,伤也。西邑,即夏邑。自西伤西邑,即从西边打破夏邑。《吕氏春秋·慎大》:“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所谓“西以”,正是自西的意思。挚自度其德不僭,遂下决心从西边攻克夏邑,戡灭有夏。可见当年伊尹采用了从西边攻城的方略,才攻入了夏邑。
内(入)于水
“夏播民内(入)于水曰战”,播,布也。播民,谓逃散之民。曰,读爲“以”甚是,音相转。入于水,旧以爲地名。如原注释所指,《墨子·三辩》“汤败桀于大水”,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以“大水”之“水”爲“沙”字坏文,引吕调阳说,谓大沙即南巢。然视图版此明爲一大水字,则不可能爲“沙”字之坏。且言“入于沙(南巢)以战”亦不辞,除非“沙(南巢)”爲城池或沙漠,而南巢则世以爲地名。今详《吕氏春秋·慎大》“西以进”下云“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则与此“入于水曰(以)战”不同。故疑此“水”或是大沙即南巢所在地之巢湖。《史记·夏本纪》“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正义》引《括地志》云:“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汤败桀于曆善,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4]”或“逐”或“放”,其义一也。《尚书·仲虺之诰》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而《尚书·汤誓》序则云:“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史记·夏本纪》亦云“桀走鸣条,遂放而死”,看来战于鸣条之野当在前,逐放于南巢当在后。唯此云帝曰“一勿遗”—— 一个不留,全部杀死,则与诸书所记不同。
总结上释,《尹至》全篇的意思是:
伊尹从夏邑往亳,偷偷地赶回到汤那裏。汤说:“来,你莫非有好消息?”伊尹说:“君主,我回来,到今天一共走了十天。我探察到夏朝的民衆都怀有美好愿望,而其君主却心志不合,宠幸琬、琰二女,不忧恤他的百姓。百姓衆口一词地说:‘我和你都死!’他仍然贼害有德,暴厉自用。夏邑天空出现了异常徵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其民衆传说:‘这是我们自己招的祸。’都说:‘爲什麽如今东兆不彰?我们怎麽办?’”汤问:“你所告我的夏朝隐情,确实都是这样吗?”尹曰:“是这样。”于是汤和伊尹盟誓灭夏。这是柔大萦(?)。汤前往征夏,夏人不服。伊尹自度其德不差,遂定计从西边进攻夏邑,战胜夏人。夏朝逃散的人进入水域顽抗。汤下令说:“一个都不要留!”
(编者按:[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12月版,第35页。
[4]《史记》卷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8-89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25.html

以上是关于夏邑-清华简《尹至》补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