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最近公布清华大学所藏竹简《祭公之顾命》中,有一句话:“隹(惟)天奠我文王之志,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董)之甬(用)畏(威),亦尚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宣)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臧)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厥)心,康受亦弋(式)甬(用)休,亦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美)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懋)妥(绥)心,敬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恭)之。”[1]其中“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小组指出: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读为“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注:“明也。”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即“臧”,《说文》:“善也。”[2]
据上述文意理解,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即宣其意为明,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意为善,“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心”就是“明善厥心”,但根据《逸周书‧祭公》:“维天贞文王之重用威,亦尚宽壮厥心,康受乂之,式用休。亦先王茂绥厥心,敬恭承之。”,很明显“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两字应是读作今本《逸周书‧祭公》的“宽壮”。
关于上引《逸周书‧祭公》那一段话,历来学者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如下:
孔晁注《周书》:“贞,正也,董之用威,伐崇黎也。既剋之而安受治之,其治用美也。”
卢文弨《逸周书》:“董旧作重,今依卜本改。”俞樾:“今本董之二字误倒,当据注乙正,孔解贞字之义未得,贞当训定《释名‧释言语》曰贞定也,文王之时天命已定受,故曰贞。”
陈逢衡《逸周书补注》:“董,督也。文王伐密崇皆用威之事,亦尚宽壮厥心,威而不猛也。”
“威而不猛”就是“宽绰”的意思,可见上举“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宽壮”都应读作“宽绰”。
关于“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字,此字构形首见,很明显是从亘得声,清‧俞樾《群经平议》在“《国语‧周语中》宽肃宣惠,君也”条下对韦昭解“曰宣,徧也。”提出驳议,其云:
樾谨按《说文》心部“愃,宽闲心腹貌,从心宣声。《诗》曰‘赫兮愃兮’。”今毛诗作咺,《释文》引韩诗作宣。盖愃喧宣三字声近而义通,是宣有宽义也。又〈长发〉“元王桓拨”毛传曰“桓,大也。”宣与桓亦声近而义通。《易林》需之卒曰“大口宣舌”大有之蛊曰“大口宣脣”皆其证也。文十八年《左传》曰:“宣慈惠和”,宣惠与宣慈义正相近,盖宣有宽大之义,故配慈言之。[3]
“宣”可读作“宽”,从文献上看来,“宽惠”一词也可作“宣惠”,如:
《国语‧晋语》:“夫君子宽惠以卹后,犹恐不济”。
《国语‧齐语》:“宽惠柔民。”
《国语‧鲁语》:“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
《战国策‧赵策》:“身行宽惠,达于礼。”
《韩非子‧难三》:“今缓刑罚,行宽惠。”
《管子‧小匡》:“宽惠爱民。”
《荀子‧君道》:“宽惠而有礼。”
《韩诗外传》:“宽惠柔爱,臣弗如也。”
《国语‧晋语》:“博闻而宣惠于教也”
《国语‧周语》:“宽肃宣惠。”
《左传》文公十八年:“宣慈惠和”
中山王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壶有“慈孝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惠”,“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字张政烺、伍仕谦、徐中舒俱读为宽,李学勤、李零、朱德熙、裘锡圭俱读为宣,[4]事实上两种解释皆正确。阜阳汉简《诗经》“宽兮绰兮”作“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猗绰猗”。
“宽绰”一词见于《诗》、《书》如下:
《诗‧卫风‧淇澳》:“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倚重较兮。”
《书‧无逸》“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
徐中舒对“宽绰”有详细论证,其于“金文嘏辞释例”十五“绾绰 绰绾”云:
金文言绾绰者二,言绾绰者二。……绾绰《书》、《诗》并作宽绰。《书‧无逸》云:“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诗‧淇澳》云:“宽兮绰兮”绾宽古音同在元部,从官从萈诸字,古声又同在影纽或见溪纽,故绾绰通作宽绰。宽绰有宽缓之意。《尔雅‧释训》“宽、绰也”。《说文》:“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缓也”。“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绰也”。绰、缓互训,是宽绰即宽缓也。宽绰又有宽裕意。《诗‧角弓》:“绰绰有裕。”《孟子‧公孙丑下》云“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绰绰即有裕之副词,故宽绰又作宽裕。[5]
就音韵上来说,“宣”为元韵心纽,“宽”为元韵溪纽,两字韵部相同可相通。至于“壮”与“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的关係,“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壮”皆阳韵精纽,郭店简〈穷达以时〉“楚庄王”写作“楚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王”。但是“绰”药韵昌纽,“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壮”为何可读作“绰”?
古书上确有“壮”与从“卓”得声之字音近相通的情形,详下:
《说文》段注,“灼”字条下已有说明:
灼,灸也。犹身有病人点灸之,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灼之语转也。《淮南》注曰:“然也。”《广雅》曰:“爇也。”,《素问》注曰:“烧也”其义皆相近,凡训灼为明者,皆由经传假灼为焯,〈桃夭〉传曰:“灼灼,华之盛也。”谓灼为焯之假借字也,《周书》“焯见三有俊心”今本作“灼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字条下亦有相同的意见:“医经以艾灸体曰壮,壮者灼声之转。”
《素问‧骨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从以上论证可知,清华简《祭公之顾命》“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
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与《逸周书‧祭公》的“宽壮”,应可读作古书“宽绰”或金文“绾绰”,意思是“宽缓”而非“明善”。
(编者按:[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页177。
[3]清‧俞樾:《群经平议》(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二十八卷页9。
[4]诸家说法详见拙稿《平山三器铭文集释(上)》,《书目季刊》20卷3期(1986),页65。
[5]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55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27.html

以上是关于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一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