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谈战国楚系的“”字
(北京大学中文系)
战国楚系文字中有“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到目前爲止我们一共发现三例:
a.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b.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c.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a见于曾侯乙墓竹简137号,文例爲“佩甲,紫~之縢”。[1] b见于包山楚简162号,文例爲“周~”,是一个人名。[2] c见于新蔡葛陵楚简零193号,文例爲“……之□(此字从‘贝’)之不~,取于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与觠”,属于求取祭物简。[3] 这三个字左旁都从“足”,右旁从“欠”或从“次”,古文字“欠”、“次”二旁往往不别,因此应爲一字之异体。爲行文方便,下文统一隶定爲“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李运富先生和白于蓝先生都认爲此字应分析爲从“足”、“欠(次)”声,是《说文》“趑”字的异体。[4] 这大概代表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意见。据我所知,似乎只有张新俊、张胜波两位先生意见不同,在他们合编的《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一书中,把c收在卷八末尾欠部,显然是认爲它所从之“欠”是用作意符的。至于另一偏旁“足”是用作声符还是用作意符,限于体例,二位先生并没有告诉我们。[5] 这个字倒底应该如何分析呢?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爲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文物》2010年第5期发表了李学勤先生的《清华简九篇综述》一文,介绍了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已经整理出来的九篇的情况。其中《程寤》一篇共有九支竹简,是《逸周书》中的一篇,现已佚失。据李先生所引,有如下一段文字:
人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谋)强(竞)不可以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藏)后,后戒人用女(汝),毋爱日不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足)。[6]
李先生引用下列文献同这段文字进行对照:
(1)清华简《保训》:“日不足惟宿不羕。”
(2)《逸周书·大开》:“戒后人其用汝谋,惟宿不悉日不足。”
(3)《酆保》:“戒后人,复戒后人其用汝谋。”
(4)《小开》:“后戒后戒,宿不悉日不足。”
(5)《小开武》:“日正余不足。”
对比可知,李先生把“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读爲“足”是完全正确的。上引a、b所在文句的文义不大好确定,c所在文句的文义则比较清楚,是说某种财物不够使用,就向宰尹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与觠来求取,把“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读爲“足”是十分合适的。因此,虽然a、b的意思还不十分确定,但说它们跟“足”字读音相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跟“足”读音相同,很容易使人想到它是一个从“欠”、“足”声的形声字,在此假借爲“足”。这样讲倒也没什么不妥,但是根据有关情况,我们认爲它就是“足”字的异体。
云梦睡虎地秦简有两个字作“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和“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又作“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和“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根据文例,可以肯定它们是“足”字和“负”字的异体。据曾宪通先生的考证,这两个字所从的“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是由“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演变过来的,而“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则是由“丮”加趾形繁化过来的。[7]其说可从。西周金文和曾侯乙墓竹简中都有“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曾侯乙墓竹简中还有“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都是“竷”字的异体。陈剑先生指出后一字所从的“欠”是由前一字所从的“丮”讹变而来的。[8] 其说亦可从。根据两位先生所说,我们可以把古文字中这种特殊写法的“足”字的演变过程图示于下: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二字已见于秦系文字,“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已见于楚系文字,“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三字还没有发现,是我们根据“竷”字的形体演变拟定的,希望今后能在古文字资料里发现相似的字形。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楚文的“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与秦文字的“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爲一字之异体,它们都是从“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演变过来的。曾宪通先生说,加在“足”、“负”以及金文“其”等字之上的“丮”,起使名词动化的作用。后来这种作用逐渐消失,加“丮”之字与不加“丮”之字变得没有区别,它们就成爲异体字了。从这种意义来讲,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失去意义的“丮”或“欠”看作羡符。
附带谈一下上引《程寤》的“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李先生的释文在“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后括注了一个“藏”字,是认爲此字从“爿”得声,“藏”、“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的基本声符都是“爿”,故可通用。按此字也见于秦骃祷病玉版文:
孟冬十月,厥气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凋。
“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原文作“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最先报导玉版文的李零先生释爲“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读爲“败”。[9] 连劭名先生释爲“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也读爲“败”。[10] 我们认爲连先生的释法是正确的。古文字中有“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裘锡圭先生认爲是“寝”字的初文。“寐”、“㝱”等字从之,应分别分析爲从“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未”声和从“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梦”声。[11] 其说可从。《程寤》篇题的“寤”字也是如此,应该分析爲从“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吾”声。据此,“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当分析爲“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贝”声。“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既然从“贝”得声,大概也就不能读爲从“爿”得声的“藏”了。
郭店竹简《语丛四》1-3号有如下一段话:
言以词,情以旧。非言不雠,非德亡复。言而苟,墙有耳。往言伤人,来言伤己。言之善也,足以终世。三世之福,不足以出亡。[12]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一旦做错事,即使积累了三辈子的福德也不能够保全自身。《程寤》“人谋强不可以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后,后戒人用汝”的意思大概与此相近,是说人谋略再高强也不足以保全子孙后人,子孙后人只有继承你的谋略,才可以保全自己。据此,“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字应该是保护、庇佑一类的意思。颇疑“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应读爲“庇”。上古音“庇”属帮母质部,“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之声符“贝”属帮母月部,二字声母相同,韵部旁转,可以通用。“败”从“贝”声,“败”、“拨”音近古通。《诗·大雅·蕩》“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列女传》卷七引“拨”作“败”。而“拨”、“襒”也音近古通。《史记·刺客列传》“太子逢迎却行爲导,跪而襒席”,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襒,一作拨。”“襒”从“敝”声,而从“敝”声之“币”与“比”可以通用。战国时宋国布币面文“枎比当釿”和“四比当釿”之“比”,李家浩先生读爲“币”。[13] “庇”从“比”声。因此,从“贝”声的“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可以用作从“比”声的“庇”。
(编者按:[1]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图版二一三,文物出版社1989年。
[2]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图版七四,文物出版社1991年。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图版一六五,大象出版社2003年。
[4]李运富:《楚国简帛构形系统研究》,第126页,岳麓书社1997年。白于蓝:《〈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廿五期,第192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张新俊、张胜波:《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第160页,巴蜀书社2008年。
[6]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第53页。
[7]曾宪通:《说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及其它》,《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第77-80页;收入《古文字与古文献丛考》,第81-84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8]陈剑:《释西周金文的“竷(赣)”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一)》,第370-38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收入《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8-19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9]李零:《秦骃祷病玉版的研究》,《国学研究》第六卷,第525-5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连劭名:《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1期,第49-57页。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15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2]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05、217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13]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中的“
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和“比”》,《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第373-376、372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85.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谈战国楚系的“”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