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第4-5号简有这样一段话:[1]
州徒之乐,而天下莫不语(御),之<先>王之所以爲目观也。君王龙(隆)其祭而不爲其乐。
“语”读爲“御”,“之”爲“先”字之误,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释,[2]其他皆从整理者释读。关于“州徒之乐”,学者颇多异説。整理者认爲“州”或如字读,或读爲“掫”。复旦读书会疑“州徒”读爲“优徒”。董珊先生认爲即州里一般徒众的娱乐活动。[3]张崇礼先生的看法与董珊先生类似。[4]凡国栋先生认爲是伶州鸠之徒所传之乐。[5]孟蓬生先生读“州徒”爲“州土”,是游观对象,也是祭祀对象。“州土之乐”指游观田猎之乐。[6]黄人二先生亦读“州徒”爲“州土”,“州土之乐”即天下各处的地方音乐。[7]林文华先生读“州徒”爲“周土”或“周都之乐”,即周王朝之乐舞或周王畿之乐舞。[8]李天虹先生倾向于把“乐”理解爲音乐,而非娱乐。“州徒之乐”和“竽瑟”、“鼓钟之声”一起,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等级意味。“州徒之乐”,大概是贵贱各色人等都可享用的。[9]陈伟先生怀疑“州徒”可能与楚国名胜州地、云杜有关,其地兼爲楚人祭祀、游乐之所。[10]
按,简文既称“州徒之乐”,又言“隆其祭而不爲其乐”,比勘辞例,“其”显然就是指“州徒”,可见“州徒”应该是一种既有祭祀性质又包含音乐内容的行爲。上引诸家说法都难以完全满足这个要求。我们怀疑“州徒”当读爲“祷雩”。“州”属章母幽部,“祷”属端母觉部,声母都是舌音,韵部有对转关係。古书中“州”声字与“寿”声字多有相通之例,如“州”与“寿”通,“酬”与“醻”通,“畴”与“詶”通。[11]“祷”从“寿”声,故“州”可读爲“祷”。“徒”属定母鱼部,“雩”属晓母鱼部,韵部相同,声母看似相隔,不过从“雩”得声的“摴”、“樗”上古音都属透母,与“徒”音近,可知“徒”读爲“雩”是可以的。
“祷雩”见于古书,指天旱求雨的祭祷。《水经·汝水注》:“临武张熹,字季智,爲平舆令。时天大旱,熹躬祷雩,未获嘉应,乃积薪自焚。”雩祭常用乐舞。如《礼记·月令》“大雩帝,用盛乐”,郑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何休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雩祭又称“舞雩”。如《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又如《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充《论衡·明雩篇》专门讲解了这段话:[12]
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可知雩祭使用乐舞是非常普遍的习俗,故简文云“天下莫不御”。因爲有盛大的乐舞,可以娱乐耳目,盖楚国先王例行用之,故简文说“先王之所以爲目观也”。而今楚王重其祭祷之礼,而省略其乐舞之仪,不合传统,是以范乘借机讽谏之。观看雩祭之事,古书也有记载,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
古文字材料中假借他字以表示“祷”的例子甚多,如甲骨金文多假“《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爲“祷”,[13]似不见用“祷”字。而战国楚地所出古书类竹简中“祷”字也非常少见,在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中似只有《上博二·子羔》12号简一例而已,尚无所谓用字习惯问题。即便是“祷”字至爲多见的卜筮祭祷简,也偶有假借他字之例。如葛陵简甲三212、199-3有“《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祭”,董珊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指出“《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当读爲“祷”,其说可信。古书有“祷祭”之语,如《淮南子·时则》:“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祷祭于公社。”可见楚人假“州”爲“祷”并不奇怪。
这裏顺便讨论一下《上博四·柬大王泊旱》“泊旱”之义。“泊”字整理者疑或可读爲“怕”,[14]孟蓬生先生读爲“酺”, [15]董珊先生疑当读爲“雩”。 [16]第一种理解显然不可信,第二种理解亦有问题。[17]董珊说于义甚允,不过也还有其他可能。我们怀疑“泊”当读爲“舞”,“泊”属并母铎部,“舞”属明母鱼部,声母都是舌音,韵部对转,其音韵关係较与“雩”更近。且古书亦有“舞旱”之语,如《周礼·地官·舞师》“帅而舞旱暵之事”,郑注:“旱暵之事谓雩也”,可知“舞旱暵之事”就是“舞雩”。《周礼·地官·女巫》“旱暵则舞雩”,郑注:“使女巫舞旱祭”。简文“舞旱”亦即“舞雩”。
(编者按:[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下引复旦读书会的意见出处同此。
[3]董珊:《读〈上博七〉杂记(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
[4]张崇礼:《〈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13日。
[5]凡国栋:《〈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简4“州徒之乐”小识》,简帛网2009年1月3日。
[6]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賸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4日。
[7]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humika503的博客”。(http://humika503.blog.163.com/blog/static/5726655220090503742853/)2009年1月5日。
[8]林文华:《〈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考》,简帛网2009年1月18日。
[9]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说》,简帛网2009年1月21日。
[10]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再读》,简帛网2009年2月6日。
[11]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781、782页。
[12]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第674-676页。
[13]冀小军:《说甲骨金文中表祈求义的《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
《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字》,《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4]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15]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闲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6]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17]参看宋华强:《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第五章第三节第一小节关于“步”的考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53.html

以上是关于《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试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