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旁(从土)地”、“公君(从二虫)”二词试解

鲍叔牙-《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旁(从土)地”、“公君(从二虫)”二词试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鲍叔牙-《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旁(从土)地”、“公君(从二虫)”二词试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旁(从土)地”、“公君(从二虫)”二词试解


(首发)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篇末記齊桓公改過遷善後,天災人禍消弭無蹤,其文云:
是歲也,晉人伐齊。既至齊地,晉邦有亂,師乃歸。于(從雨)旁(從土)地至膝復。螟蚱亦不為災,公君(從二虫)亦不為害。
「螟蚱亦不為災」之釋從劉信芳之說[1]。「于(從雨)旁(從土)地至膝復」,整理者讀為「雩旁地至杞」,「復」屬下讀,以「雩」為求雨之祭,「杞」為祭祀地點[2]。陳劍釋為「與平,地至□復」,乃承上文「師乃歸」而言,並以「復」上之字為地名,謂「地至□復」為至某地之國土由晉軍佔領而復歸於齊國;何有祖從陳劍之斷句,並將「復」上之字釋為「漆」,說為地名。侯乃峰據文獻中有「平地尺為大雪」、「大雨平地三尺」之用法,將之讀為「雨平地至膝」[3]。按,侯氏之說近是,惟其所據乃中古後之文獻,先秦無「雨平地至某」之文例。頗疑「于(從雨)旁(從土)地至膝復」當讀為「雨滂沱,至膝,復」。「旁(從土)」字本從「旁」,不當隸定為「平(從土)」[4];簡文「地」字本從「它」聲,是以「旁(從土)地(從它聲)」可讀為「滂沱」。《詩‧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經師多以「滂沱」為連緜詞,訓為大雨之貌[5],惟陳奐云:
「滂沱」,《詩考》引《史記》作「滂池」。《說文》:「滂,沛也。」《初學記》引《說文》:「池者,陂也。」大雨沛然下垂,積水成陂,是為「滂池」。〈新臺〉「河水浼浼」,《傳》云:「浼浼,平池也。」與此義同。[6]
按,各本《說文》無「池」字,段《注》本有之,其文作「池,陂也。從水,也聲」[7]又《說文》:「陂,阪也。一曰沱[8]也。」《漢書‧敘傳》述〈溝洫志〉寫作之由云:「文堙棗野,武作〈瓠歌〉,成有平年,後遂滂沱。爰及溝渠,利我國家。」[9]是「滂沱」不惟為大雨之貌,更有積水決河之意。簡文「雨滂沱,至膝,復」是說大雨滂沱為害,水升至膝,惟大水及時退去(「復」訓為返),未釀成災。
「公君(從二虫)亦不為害」之「公君(從二虫)」,整理者釋為「公昆」,訓為「公眾」,泛指一般人民。陳劍認為「公」指桓公,「君(從二虫)」則為桓公所患某種疾病;劉信芳釋「公君(從二虫)」為「蚣螽」,與上文「螟蚱」均指蟲害[10]。按,「公君(從二虫)」疑當讀作「虹煇(暈同)」,公、虹二字上古韻母同為東部,聲母則為見、匣二母,音近可通;「君(從二虫)」從「君」聲,上古音為文部見母,與「暈」(文部匣母)或「煇」(微部曉母)聲音均相近,亦可通假。所謂「煇」者,日月光氣之通名[11]。《周禮‧春官》有「眡祲」一職,「掌十煇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十煇中「彌」為白虹彌天[12]、「隮」亦指虹[13],是虹氣可稱為「虹煇」。古人視虹蜺為淫邪之氣,《詩‧鄘風‧蝃蝀》:「蝃蝀在東,莫之敢指。」毛《傳》:「蝃蝀,虹也。夫婦過禮則虹氣盛,君子見戒而懼諱之,莫之敢指。」《釋名‧釋天》:「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霓,齧也,其體斷絕,見于非時。此災氣也,傷害於物,如有所食齧也。」《晉書‧天文志》:「白虹者,百殃之本,眾亂所基。」簡文將「螟蚱」與「虹煇」並稱,似非同類,但《新語‧明誡》:
世衰道失,非天之所為也,乃君國者有以取之也。惡政生惡氣,惡氣生災異。螟蟲之類,隨氣而生;虹蜺之屬,因政而見。治道失於下,則天文變於上;惡政流於民,則螟蟲生於野。
所云亦螟蟲與虹蜺並舉,同為惡政所生之災異,正與竹書內容相映證。
(编者按:[1] 劉信芳:〈上博藏簡試解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頁190。
[3] 陳劍前揭文;何有祖:〈上博(五)零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侯乃峰:〈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4] 楚文字「旁」、「平」二字雖有混用現象,但字形上仍有區別。「旁」字從「方」,象農具形,下作二筆分歧;「平」字則無。參拙文〈楚竹書《子羔》補釋四則〉(《江漢考古》2005年第1期)。
[5] 按,日人竹添光鴻《毛詩會箋》以為「經文無雨字,疑滂沱為大雨之名。」恐非。
[6]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文瑞樓藏版,1967年9月),頁637。
[7]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頁558。
[8] 按,段《注》校改為「池」,並認為「池」、「沱」形、義皆別(《說文》訓「沱」為「江別流」)。
[9]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6月),第12冊,頁4244。
[10] 陳劍前揭文;劉信芳:〈上博藏簡試解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11] 孫詒讓《周禮正義》(頁1979):「《說文‧火部》云:『煇,光也。』〈日部〉別有『暉』字,亦訓光,與煇同義。依許書字例,日光氣字當作暉。……煇、暉為日月光氣之通名。秦漢以後,天官家以為氣圍繞日月之專名。煇字俗作『暈』,《戰國策‧趙策》『故日月暉於外,其賊在於內。』《韓非子‧備內篇》暉作『暈圍』。《釋名‧釋天》云:『暈,捲也,氣在外捲結之也。日月俱然。』《呂氏春秋‧明理篇》云『日有暈珥』高注云:『氣圍繞日周匝,有似軍營相圍守,故曰暈也。』此皆後世分別之義。」
[12] 鄭玄《注》引鄭眾:「彌者,白虹彌天也。」鄭玄更謂:「彌,氣貫日也。」彌天猶云竟天。
[13] 鄭玄《注》引鄭眾:「隮者,升氣也。」鄭玄云:「隮,虹也。」孫詒讓《正義》:「虹者本名,因其為雨氣上升,映日成采,故又謂之隮。」此虹與「彌」異,其長不必竟天。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60.html

以上是关于鲍叔牙-《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旁(从土)地”、“公君(从二虫)”二词试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