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简二“句(从辵)佝”

鲍叔牙-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简二“句(从辵)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鲍叔牙-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简二“句(从辵)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简二“句(从辵)佝”


(首发)
《鮑叔牙》簡7、簡3、簡1、簡2可連讀[1],記齊桓公命百官修祭祀、行善政,其中一段述及夏、商、周三代興亡之由及其對策:
乃命百有司曰:“有夏氏觀其容以使,比[2]及所以亡也,皆為其容。殷人之所以代之,觀其容,聽其言;比及所以亡[3],為其容,為其言。周人之所以代之,觀其容,聽〔其〕[4]言,句(從辵)佝者使;比其所以衰亡,忘其句(從辵)佝也。二三子勉之,寡人將句(從辵)佝。”[5]
“句(從辵)佝”一詞三見,整理者釋為“佝僂”,季旭昇釋為“劬劬”,訓為勤勞。按,二說於文義上均不可通。“句(從辵)佝”疑當釋作“屨絇”。“佝”、“絇”同從“句”聲,上古韻母俱在侯部,聲紐則分別為曉、見二母,可以通假。“句(從辵)”從“句”得聲,“句”、“屨”上古音皆為侯部見母,亦可通假。《易‧噬嗑‧初九》“屨校滅趾”,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屨”作“句”[6];《新語‧明誡》“織履[7]而食”,《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作“織絇”[8],皆“句”、“屨”通假之例。
“屨絇”一詞見於《禮記‧玉藻》:“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無緦服,聽事不麻。”孔穎達《疏》:“絇,屨之飾也。未成人不盡飾為節也。”知“屨絇”乃成人之服。《周禮‧天官‧屨人》所掌屨有“青句(絇)”,鄭玄注云:“絇謂之拘,著舄屨之頭以為行戒。”賈公彥疏:“鄭注《士冠》亦云‘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言拘取自拘持為行戒者,謂使抵目不妄顧視也。”孫詒讓《正義》:“(‘拘’)段玉裁從《釋文》作‘救’,云:‘作拘者誤。絇謂之救者,《爾雅‧釋器》文。〈司救〉注云:‘救猶禁也。禮防禁人之過者也。’’[9]按,屨為人之所以行之具,其以絇為飾乃禮節之象徵,推求其義,謂“絇之言拘”或“絇之言救”皆可。屨、履二字古通用,《釋名‧釋衣服》:“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亦曰屨。屨,拘也,所以拘足也。”簡文“屨絇”或可進一步讀為“履絇”,履為動詞,訓為踐履。《漢書‧輿服志》引《記》云:“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獨斷》:“郊天地、祠宗廟、祀明堂則冠之(按,指“冕冠)),衣黼衣,佩玉珮,履絇履。”絇屨為祭服,簡文云“寡人將履絇”除可理解為桓公欲戒行改過外,亦有舉行祭祀之意[10]。《荀子‧哀公》[11]云: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屨,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
絇屨既為“古服”,則簡文云“寡人將履絇”似又有“服古之服,志古之道”之深意。簡文前藉鮑叔牙與隰朋之口,述殷武丁祭祀後行先王之法,“發古度,行古作”,“不出三年,狄人之附者七百邦”,桓公蓋亦心嚮往之。
(编者按:[1]見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2]此段簡文“比”字三見,原作“朋(從土)”,此從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釋。
[3]簡文“亡”字三見,原作“死(從芒)”,茲從季旭昇前揭文釋。
[4]按,“其”字據上下文例補。
[5]見該篇簡一至簡二。引文斷讀參考季旭昇前揭文。
[6]其例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頁337所舉。
[7]按,漢代所謂“履”即先秦之“屨”(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屨’字下所引蔡謨說),文獻中“屨”、“履”二字往往通用(其例證可參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頁357至358)。
[8]參考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頁162。
[9]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第二冊,頁628。按,孫氏對於“絇”之形制多所辨說,可一併參看,茲從略。
[10]按,依陳劍調整之簡序,此段前有“公乃身命祭:有司祭服毋黼;器必蠲潔;毋入殘器,犧牲、圭璧必全;如嘏,加之以敬。”與之呼應。
[11]按,此段記載又見《孔子家語‧五儀解》,惟文字稍異。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82.html

以上是关于鲍叔牙-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简二“句(从辵)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