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修订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修订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修订稿)
一
第23簡有一段文字,是一章的開頭部分[1]:
子曰:“列乎其下,不折其枝;食其實[者,不毀其器]
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修订稿) ”【23】
“子曰”下一字,原釋文寫作“刺”,讀為“列”;從其讀法看,“刺”字應該是“剌”字的誤排,蘇建州先生指出應釋為“剌”,是正確的[2]。“折”字左旁中間寫作“日”形,跟一般的“折”字寫作兩橫筆不同,蘇先生因而改釋為“斷”[3];按這樣寫法的“折”字也見於郭店簡《緇衣》篇的第26號簡[4],上博二《容成氏》第18號簡、21號簡,21號簡還有一個“製”字,從“折”從“衣”,“折”也這樣寫[5]。張富海先生考釋郭店簡《緇衣》篇的“折”字說:“此‘折’字左部與一般的‘折’字所從有別。或以此字爲‘斷’字(陳偉武2000)。但其左部與郭店簡中可以確認的‘斷’字所從亦有異。上海博物館藏《緇衣》此字作一般的‘折’。”[6]按楚簡文字中有的“折”字中間的兩橫畫寫得很像“囗”形[7],這樣的“囗”形經常與“日”形互作,可看《郭店楚簡文字編》“遠”字、“弇”字、“廟”字等例[8],所以這個字是“折”字沒有問題,蘇先生的改釋是不正確的。“枝”字原作“枳”,從楚簡的使用情況來看,很可能就是“枝”字的異體,與表示“木名”的“枳”只是偶爾同形而已。
按相似的說法也見於文獻記載:
(1)《韓詩外傳》卷二[9]:“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陰其樹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書其言為?’”
(2)《新序》卷五[10]:“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為?’”
(3)《淮南子·說林訓》[11] :“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實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
(4)郭店簡《語叢四》第16-17簡[12]:“利木陰者不折其枝,利其渚者不賽(塞)其溪。”
(1)、(2)所記為同一事,文字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陰其樹者”的“陰”(2)作“蔭”,“陰”和“蔭”是古今字的關係,“陰”讀為“蔭”,在這裏是“乘樹蔭”的意思,是一個動詞;“陰(蔭)其樹者不折其枝”的意思是“在樹下乘陰涼的人不折毀樹枝”。(4)“利木陰者”的“陰”也讀為“蔭”,是“樹蔭”的意思,是一個名詞;“利木陰者不折其折”的意思是“從樹蔭中獲得利益的人不折毀樹折”。曹錦炎先生在考釋上博五《鬼神之明》第4號簡“此兩者枳”的“枳”字時說:“枳,通‘枝’,讀為‘歧’。《廣雅·釋木》:‘枳,枝也。’《韓詩外傳》卷二‘陰其樹者,不折其枝’,郭店楚簡《語叢四》作‘利木陰者,不折其枳’。”[13]按曹先生把(1)和(4)這兩段文字聯繫起來是非常正確的,《弟子問》“列乎其下,不折其枝”這句話也應該是上述二者的異文。《弟子問》這句話的意思是:“站在樹下,就不折毀樹枝”。從(4)的“利”字看,這幾句話講的是這樣一個道理:要想長久地從某一事物上獲得利益,就不要毀壞這個事物的根源。(3)的文字作“食其實者不折其枝”,從(1)、(2)來看,“食其實者”恐怕是上句話的文字錯簡於此。
《弟子問》“食其實”下面的缺文,據(1)、(2)、(3)可補為“者,不毀其器”五字,再下面的內容無法知道。“食其實”的“實”據之當讀為“食”。“實”、“食”的聲母都屬船母,“實”的韻母屬質部,“食”的韻母屬職部,二字聲母相同、韻部相近,可以通假;文獻中也有通用的例子,如《周易·頤卦》“自求口實”,阮元《校勘記》:“‘實’,石經、岳本、宋本、古本、足利本同。閩本、明監本、毛本‘實’作‘食’,非也。”[14];《詩•大雅•生民》“以就口食”,劉賡《稽瑞》引“食”作“實”[15];(3)作“食其食者”,下文又作“食其實者”,很可能就是這一句話的異文錯簡到下文了。“食其食者不毀其器”的意思是“吃食物的人不損毀盛(或者是煮制)食物的器具”,意思同“列乎其下,不折其枝”相近。
(4)“利其渚者不賽(塞)其溪”一句,可以與(3)“塞其源者竭”對讀,意思也應同上論幾句話相近,“渚”當是發源于溪水的小流或溪水注入形成的池子之類的東西,或讀為“瀦”有一定的道理[16]。這句話可以與上博五《三德》第10號簡的“毋斷陓”對讀[17],“陓”可以讀為“瀦”,按“瀦”從“者”得聲,“陓”從“夸”得聲,“夸”又從“于”得聲,從“夸”得聲和從“于”得聲的字可以通假,如《史記•樗里子傳》“樗里子者,名疾”,《索隱》引《紀年》作“楮里疾”,所以“陓”可以借為“瀦”。《周禮·地官·稻人》:“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鄭玄注:“玄謂偃豬者,畜流水之陂也。”[18]可知“瀦”是用來畜水種田的池子,人們能利用它灌溉以獲得豐收,所以不能“塞其源”、不能“斷瀦”。按《孟子·梁惠王上》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19],可見人們從池子上還能獲得水產,人們從池子上獲得的“利”應該是多方面的,絕不會只有上述二者,而人們能從中獲利的池子也是應該是很多種的,絕不會只有“瀦”。“渚”、“陓”都可以讀為“洿”,“洿”泛指一切的池子,所以我覺得都讀為“洿”會更合適一些,《三德》的整理者李零先生就是這樣讀的。
從田饒說“臣聞”來看,這些句子應該都是古代的成語。這些話在後代也有廣泛的流傳,如唐代魏徴《諫太宗十思疏》上來就說“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20],其所本者很明顯就是上述的幾句話,而且說理更加透徹深化,已經從“不毀壞其根源”發展到“固其根本”了。
二
第5簡文字如下[21]:
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修订稿)者,可逆而告(造)也。”子曰:“小子,來,取余言:登年不恆至,耈老不復壯,賢者忣【5】
這一簡包括兩章的內容,“子曰”前面的部分是一章的末尾部分。“逆”字蘇建洲先生釋[22],當訓為“揆度”,《玉篇·辵部》“度也”[23];“告”讀為“造”,訓為至,《書·盤庚》“咸造,勿褻在王庭”舊題孔安國傳:“造,至也”。[24]《孟子·離婁下》:“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25]“可逆而造也”的意思同這裏的“可坐而致也”相近。這句話大概是講:某一事物或道理,雖然沒有親聞親見,但是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也可以料理得到是什麼樣子。
“子曰”後面的部分是另一章的開始,大意是勸人要及時從事。“登年”從田煒釋,他解釋“登年”為“高夀” 的意思也可從,“登年不恆至,耈老不復壯“是“高夀不是一般可以達到的,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壯年” 的意思[26]。按跟“耈老不復壯”相似的說法也見於馬王堆漢墓竹簡《十問》[27]:
君必食陰以為常,助以柏實盛良,飲走獸泉英,可以卻老復壯,曼澤有光。
2001年西安漢長安城桂宮第4號建築遺址出土長方形石刻玉牒,存有篆字銘文5行,其第3行也有相似的語句[28]:
□□延壽,長壯不老,累□□□。
《十問》和玉牒銘文都是在乞求長壽不老,講話的角度雖然不同,但是人老了不能再回到壯年的道理卻是一樣的。
2006年5月28日
2006年6月24日修改
(编者按:[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圖版121頁、考釋280-281頁。
[2] 蘇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8日。
[3] 同注[2]。
[4] 張守中等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7頁。
[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圖版110、113頁。
[6] 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22頁。
[7] 這樣寫法的“折”,請看上博五《融師有成氏》第6號簡“毀折鹿戔”的“折”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圖版156頁。
[8] 張守中等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25頁、45頁、130頁。
[9] 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6月(2005年11月第2次印刷),62頁。
[10] 劉向撰,趙仲邑注:《新序詳注》,中華書局1997年8月,172頁。
[11]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諸子集成》(7),上海書店1996年4月,300頁。
[1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圖版106頁、釋文考釋217-218頁。
[1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圖版155頁、考釋319頁。
[14] 孔穎達等:《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45頁。
[15] 高亨撰:《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415頁。
[16] 看黃人二:《戰國郭店竹簡〈語叢四〉注釋(下)》,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2002年3月17日。
[1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圖版136頁、考釋294-295頁。
[18]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746頁。
[19] 焦循:《孟子正義》,《諸子集成》(1),上海書店1996年4月,122頁。
[20]《舊唐書》卷七十一《魏徵傳》。
[2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圖版103頁、考釋270-271頁。
[22] 同注[2]。
[23] 顧野王:《玉篇》,載《小學名著六種》,中華書局1998年11月,40頁上。
[24] 孔穎達等:《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170頁。
[25] 焦循:《孟子正義》,346頁。
[26] 田煒:《上博五〈弟子問〉“登年”小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22日。
[27]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四)》,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圖版89頁第10-11簡、考釋145頁。
[28] 劉慶柱:《考古發現的惟一封禪重器: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玉牒》,《文物天地》2002年第3期。釋文參考李學勤:《新見古器物銘文劄記(二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202-205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50.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修订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