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苦成家父”小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苦成家父”小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苦成家父”小考
(首发)
竹書《苦成家父》的主角苦成家父,李朝遠先生指出就是古書中的郤犨。這无疑是正確的。但郤犨此稱却不見于記載,含義也不清晰。
苦,簡文本作“姑”。李朝遠先生指出:姑、苦二字爲魚部叠韵,見、溪旁紐,可通。今按,據王符,關于郤犨稱謂的此字還有別的寫法。《潜夫論·志氏姓》云:“郤犨食采于苦,號苦成叔。”同篇又云:“苦成,城名也,在鹽池東北。後人書之或爲‘枯’;齊人聞其音,則書之曰‘庫成’;燉煌見其字,呼之曰‘車成’;其在漢陽者,不喜‘枯’、‘苦’之字,則更書之曰‘古成氏’。”[1]據《元和姓纂》卷六“苦成”條與《路史·國名紀五》“苦”條所引,《潜夫論》二處所言爲一事。[2]依王符所云,這些异名是後代的分化。其中有的用字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早期的异寫,或不可完全排除。
上引《潜夫論》語還有另外一層意味,即“苦成家父”的“苦成”二字是郤犨采邑之名。這在《元和姓纂》和《路史》中表述得更明晰一些。《元和姓纂》卷六“苦成”條云:“晉卿郤犨食采苦成,因氏焉。”《路史·國名紀五》“苦”條云:“苦成也。王符云:‘郗犨采于苦,曰苦成。’”似“苦”一名“苦成”。鄭樵《通志·氏族略五》“以邑謚爲氏”條解釋說:“苦成氏,姬姓郤犨別封于苦,為苦成子。《潜夫論》:‘苦成,城名,在鹽池東北。’然此城因苦成子之封而得苦成城之名,其實‘成’謚也。”[3]鄭氏此說,似出揣測。《國語·魯語上》“子叔聲伯如晉謝季文子”章記子叔聲伯云“苦成氏有三亡”。如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實錄,也說明“成”不當是謚稱。
父,李朝遠先生云:“同甫”。認爲是男子美稱。當是。
“家”字最不好理解。李朝遠先生認爲:“‘家’指卿大夫采邑。”不過,在先秦文獻中,幷沒有這個意義上的“家”與“父(甫)”連稱的例證。一般說來,作爲男子美稱的“父(甫)”是與字連言的。《禮記·曲禮下》:“臨諸侯,畛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孔穎達疏:“某者是字,甫者丈夫美稱。”由此推度,“家”大概是郤犨之字。《國語·魯語上》“子叔聲伯如晉謝季文子”章記云:“子叔聲伯如晉,謝季文子,郤犨欲予之邑,弗受也。歸,鮑國謂之曰:‘子何辭苦成叔之邑,欲信讓耶,抑知其不可乎?’對曰:‘吾聞之,不厚其棟,不能任重。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兩國而無大德,其不存也,亡無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叔家”顯然是郤犨的另一稱謂[4]。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之後,往往連字稱之。這和與“父(甫)”連稱時字前父(甫)後正好相反。《儀禮·士冠禮》:“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賈公彥疏云:“《檀弓》云‘五十以伯仲,周道也’。是呼伯、仲之時,則兼二十字而言。若孔子生于周代,從周禮呼‘尼甫’,至五十去甫以尼配仲,而呼之曰‘仲尼’是也。若然,二十冠而字之,未呼伯、仲、叔、季。今于二十加冠而言者,一則是殷家冠時,遂以二十字呼之;二則見周家若不死,至五十乃加而呼之。若二十已後死,雖未滿五十,即得呼伯、仲。”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家”是郤犨之字。
郤犨之“犨”,一作“州”。[5]州作爲一種居民組織,由若干家組成。如《周禮·地官·大司徒》說:“令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四閭爲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救;五黨爲州,使之相賙;五州爲鄉,使之相賓。”《管子·度地》說:“故百家爲里,里十爲術,術十爲州,州十爲都。”郤犨(州)字“家”或與此有關。
(編者按:[1][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潜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443、462頁。
[2]《元和姓纂》,中華書局1994年,958頁;《路史》,四部備要本,366頁。
[3]《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95年,172頁。
[4]《左傳》成公十四年記云:“衛侯饗苦成叔,甯惠子相,苦成叔傲。甯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爲享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故詩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萬福來求。今夫子傲,取禍之道也。”阮元校勘刊云:“石經‘家’字上旁增‘叔’字,與《初學記》所引合。然非唐刻,未敢從也。”所說《初學記》引文見卷一四禮部下享燕第五“明貴賤觀威儀”條下(中華書局1962年,349頁)。此外,《藝文類聚》卷三九禮部中“燕會”條引(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1版“苦”誤作“莒”)亦有“叔”字。再比照《國語·魯語上》所載,《左傳》原有“叔”字的可能性其實較大。
[5]《公羊傳》成公十一年、十六年、十七年;《通志·氏族略三》引《世本》(《通志二十略》,103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96.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苦成家父”小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