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首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簡1有一个曲目名“埜(野)又(有)▲”,其中用“▲”代替的字作如下之形: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整理者釋為“茦”,與字形不合。董珊先生改隸定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謂字“从‘艸’、‘素(或索)’,以音近可讀為‘蔬’”。[1]此說分析字形是有根據的(詳後文),但“蔬”一般當爲人工種植於園圃,說“野有蔬”仍嫌不合。
三體石經《春秋》僖公人名“介葛盧”之“葛”字作如下之形: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施謝捷先生指出:[2]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12“屮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之“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从“屮”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與石經“葛”古文从“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構形相同。作爲表意偏旁的“屮”、“艸”往往通用,如……又“葛”古文所从“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從其構形看,與兩周金文裏用爲“素”的“索”字相似,如師克盨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輔師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簋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曾侯乙鐘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等,是其例。然从“索”聲字與从“曷”聲字古音分别歸鐸部與月部,韻部相隔,俟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除去下面的雙手形“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和“屮(艸)”形後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與簡文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除去“艸”形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比較,其頭部相同。前者中間部分的下端有省略,與古文字常見的“糸”形與“幺”形的交替相類;前者中部筆畫斷裂、左右兩筆又引長下垂(對比《說文》卷四下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部“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字古文“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總的來看,兩者還是很接近的。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簡43與今本“葛藟”之“葛”相當之字作如下之形: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原注釋釋為見於《集韻》的“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又謂“或讀為‘葎’”,不確。又《古璽彙編》2263、2264(皆晉璽)有如下兩形: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張富海先生指出,上引三形“都與此石經古文字形有關係”。“古璽之字用為姓氏,即‘葛’氏”,研究者或釋作“蘿”,不可信。[3]
排比以上“葛”字諸形,不難看出其演變脈絡:《采風曲目》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下半的頭部省略、中間部分筆畫斷裂分離而略有變化(對比石經字形中的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即成古璽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古璽兩形下半類似“冂”的外框再省略,即成《上博(三)·周易》簡43的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
葛草蔓生,《說文》卷一下艸部訓“蔓”為“葛屬”,字書或訓“葛”為“蔓草”(《玉篇·艸部》),舊注或訓“葛藟”為“蔓草”、“引蔓纏繞之草”。[4]《詩經·鄭風》有《野有蔓草》篇,《采風曲目》之曲目名“野有葛”正與之相近。[5]
前引施謝捷先生之說,已經指出古文“葛”字除去“屮(艸)”旁後的部分“與兩周金文裏用爲‘素’的‘索’字相似”。楚竹書“葛”字諸形下半不从雙手形“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從字形看近於“素”。研究者多已指出,“素”、“索”本為一字分化,[6]所以前引董珊先生說《采風曲目》之字从“素(或索)”。很多研究者都曾指出,古文字中“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和“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的交替多見,如“平”、“方”、“彔”、“央”和“朿”字等。就加在“糸”旁或“幺”旁中間的“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而言,“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字中部本多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6“不敢以君王之身變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亂)鬼神之常故”之“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字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也變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類形。金文“索”字或作偏旁的“素”字上端多从“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前引師克盨“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字即其例。石經“葛”字字形中的“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顯然屬於“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類形之變;《采風曲目》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下半的中間部分,細看圖版正是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類形的。所以,將石經和竹書諸“葛”字的下半字形看作“索”或“素”,在字形上確實是極爲有據的。
但問題在於,“葛”字所从的“索”或“素”,如果分析為聲符,前引施謝捷先生之說也已經指出,其讀音不合。[7]我最初曾經設想,會不會這些字形的下半部分是另外一個與“葛”音近的表意字(所以用作古文“葛”的聲符),其字形意在突出絲形中間的“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或“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形,借此來表示跟“作繩索的架子”或“作繩索的某种工具”有關的意義呢?但循此思路,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詞。而且通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要在字形上徹底否定从“索”或“素”之說,也相當困難。看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現在換一個角度想,也許這些字形並非形聲字,而是用“索”、“艸”兩字會意(“索”或變作“素”),從“可為繩索之草”的角度來表示“葛”,或者說由此來“提示”人們想到“葛”。古書提到葛草用途的,多說提取其皮的纖維織成葛布(“絺綌”)以製作衣物,但可以看出也有糾其皮而為繩索的,與“麻”既可織布又可為繩索相類。如《左傳·宣公八年》:“冬,葬敬嬴。旱無麻,始用葛茀。”“葛茀”即用葛的皮搓成的引棺的繩索。[8]不過這樣講總感到也很勉強,看來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簡8云: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也。萦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今語肥也以處邦家之述(術),曰:君子不可以不強,不強則不立。
其中“萦”字原作如下之形: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其上端明从“艸”而非兩“火”形,拙作《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因成文倉促,將“萦”字誤作“縈”,[9]是很不應該的。簡文“萦”字跟今天“縈”的簡化字“萦”全無關係。《上博(五)》原注釋疑“萦”讀爲“縈”,“縈”“有‘旋’、‘繞’、‘紆’之意”;牛新房先生讀為“營”或“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訓為“惑”。[10]恐皆不可信。
對比前舉“葛”字諸形,可知此“萦”字也當釋為“葛”。它與前舉晉璽兩“葛”字之形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第一,此“萦”字少“糸”旁兩邊的四小斜筆;第二,此“萦”字中間部分的筆畫作兩筆交叉與“宀”形相類,而非兩邊引長下垂的“冂”類形。試對比下引戰國文字“縈”字的不同寫法,這兩種變化都可以看到: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盛君縈簠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曾侯乙墓漆匫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上博(五)·三德》簡14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上博(五)·三德》簡15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古璽彙編》0927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古璽彙編》0926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古璽彙編》4046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古璽彙編》2338
其中《上博(五)·三德》簡15等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類字形與《古璽彙編》0926等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類字形的關係,跟簡文“萦”字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與前舉晉璽兩“葛”字之形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的關係完全相同。有區別之處只在於,“縈”字的下面本來就从“糸”,“糸”旁兩邊所加的四小斜筆是裝飾符號。[11]而“葛”字中“糸”旁兩邊的四小斜筆,本來就是字的筆畫的一部分。不過這也不足為奇。我們知道,戰國文字中很多寫法相同或相近的形體或字形的一部分,雖然其來源不同,也常常互相影響而類化或逆向類化,從而產生各種平行的變化。
前引《季康子問於孔子》簡8上殘,其首字為“也”。在斷句標點時我考慮,“也”字雖然也常用於句中,但更多的是用在句末;“萦”字連下讀為“萦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今”,後文簡14云“且夫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今之先人”,古書行文中,同一人或連氏稱,或省氏而只稱其名,是很常見的。所以拙文《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說“‘萦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今’當是人名,‘萦’是其氏,‘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今’為其名。”通過上文的簡單考釋可知,此人之氏就是“葛”。“葛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今”其人似於史無可考。
  2006年3月10日晨
(編者按:[1]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2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
[2]施謝捷:《魏石經古文彙編》。此係未刊稿,承施先生贈閲並惠允引用,謹致謝忱。
[3]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研究》,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第34頁。釋“蘿”之說見黃錫全:《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第138~139頁,中華書局,1986年6月。
[4]參看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第1951頁。
[5]順便於此指出,《采風曲目》篇中與《詩》的篇題或句子相近或可相印證的,在整理者和研究者已指出者之外還有兩處可說。簡2有曲目名“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𡵂人母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門”,原考釋斷讀為“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將)𡵂(媺―美)人”和“母(毋)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過)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吾)門”兩個曲目名。按當連讀為一,“將美人毋過吾門”與《詩經·鄭風·將仲子》每章首之“将仲子兮,无踰我里/牆/園”極爲接近,唯後者多一襯字“兮”。又簡3有曲目名“道之遠尔”,原考釋引《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謂與簡文相似。董珊先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讀為“道之遠邇”,謂“‘遠邇’似偏指‘遠’”。按“尔”當爲句末語氣詞。《論語·子罕》:“‘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所引逸詩“室是遠而”之“而”與簡文“道之遠尔”之“尔”用法相同,兩句結構和意思亦相類。
[6]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2月,第66頁。施謝捷:《釋“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中華書局2000年3月,第201~211頁。
[7]《古文四聲韻》入聲昔韻“舃”字下引崔希裕《纂古》作“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舃”與“索”和“素”上古音韻地位接近,也許有人會引此為說。按“舃”與“曷”字形極近,與“葛”也相去不遠,“舃”字古文“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
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當本來就是由从“舃”聲之字訛變而來的。
[8]杜預注:“茀,所以引柩。”陸德明《釋文》:“茀,引棺索也。”孔穎達《正義》:“茀字《禮》或作‘紼’,或作‘綍’,繩之別名也。”
[9]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
[10]牛新房:《讀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瑣議》,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9日。
[11]戰國文字裏在字形兩邊或某部分的兩邊分別加兩小斜筆為裝飾符號的情況多見,參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6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此書所舉例證之外,又如古陶文和古璽文的“緐”字,也有在所从“糸”旁(或作“幺”形)兩邊各加兩小斜筆或兩點的。看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第851頁“緐”字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5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