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关于清代八旗等某些表述问题的辨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关于清代八旗等某些表述问题的辨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关于清代八旗等某些表述问题的辨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不仅有一套完整的统治体系和机构,更有独特的典章制度,诸如八旗制,以及特有的官名与爵名等。这本是人所共知之事。因为这在清朝的《实录》、官书以及有关着作中,均已言及。而近世以来学者论着之中亦多有论列[1]。如细心研读,应无疑义。然而学者中对于这一共知了然明确并认真对待者虽不乏其人,但不甚了了,或不求甚解,往往称错用错者亦为数不少。对此本来于理不通于史相悖之事,人们似乎并不在意,人云亦云,不以为谬,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相沿成习而违背历史常识的认识误区,直至今日。笔者亦曾是陷此认识误区中之一人。十数年来,由于诸前辈学者和高明师友严谨治学精神的启迪,反复思维,方渐有所悟,并愈加痛感治史理当严谨,谬误不应持续,这类问题不可不认真辨正。故不揣谫陋,谨将一得之见加以归纳并特制若干表格,公诸同道,将本已明晰却屡屡出错之事做一提醒,以期引起注意而避免谬误。当否尚祈指教。
关于八旗的称谓 人们常见有称某某八旗人士为“隶满洲镶黄旗”(或“满洲镶黄旗人”)、或“隶汉军正红旗”(或“汉军正红旗人”)、或“隶蒙古正蓝旗”(或“蒙古正蓝旗人”)等等说法,清官书如《八旗通志》、《清史列传》、《清国史》乃至《清史稿》,以及时人论着之中,多出现这类字样,以明旗属。对此人们习以为常,以为这就是正确的表述,事实原本如此。其实不然,这是不准确、不规范、不科学的提法。因为它没有准确地说明或反映出八旗制度的实质。提起八旗制度,人们都知道这是清入关前满族特有的一种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2]。即其所统辖下的所有军民,不论其种族、地域、贫富、贵贱,均统在八旗之下。凡是编入八旗之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3]。 “出则备战,入则务农”[4]。八旗创制初期,编入八旗中者只有诸申,即女真人,后改称为满洲。当战事发展,掳掠既多,蒙古、汉人归附日众,又组织单列,分别将其隶于八旗之下,于是八旗之中又有蒙古、汉军的成份。因而一旗之中由原来单一的满洲一支,而扩展为满、蒙、汉三支所组成。而八旗的隶属关系极为明确。凡提某人在八旗中之位置时,只能先言旗别,后言分属。如“镶黄旗满洲”(或“隶镶黄旗满洲”、“属镶黄旗满洲”、“镶黄旗满洲人”等,下同)、“正红旗汉军”、“正蓝旗蒙古”等等称谓即是。这是准确、科学、规范而明白无误地交待了八旗统属关系的称谓,而不能倒置。否则,就是不准确、不科学、不规范的提法,严格地说是不正确的。因为只能以旗别统领分属,非以分属统领旗别。既明此理,在表述旗属时,人们应该改变一下有关八旗隶属关系倒置的习惯谬误了[5]。
关于八旗官名 人们知道,大体说来八旗为三级领导体制。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是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又作札兰,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牛录的长官为佐领,甲喇之长官为参领,一旗之长官为都统,其副职为副都统。但这是清入关后即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定的汉称。而在此之前曾三定其称,即乙卯年(公元1615年)、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及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凡治史者都清楚,考察历史问题必须严格注意和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名物,不可混淆,不能笼统。以后称代替前称或以前称代替后称,都是不妥的。因为它所反映的不是确切真实的历史,而历史事实的记述其时间概念必须准确无误,不容含糊。这是治史的原则。治清史当然亦不例外。然而实际的情形却并非如此,在表述八旗官名称谓中,以后称代替前称,以及以前称代替后称或前后称谓交相混用的现象,在在多有。其中《清史列传》、《清史稿》在这方面都有问题,颇为混乱。影响所及,人们对此多漫不经心,不加考究地予以接受,并推波助澜,以致在现今的一些论着中,包括一些重要论着中,这类问题一再出现。因而又人为加剧了这种混乱,如有的着作中说八旗将领巴山于天聪八年任参领[6],佟图赖于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授正蓝旗汉军都统[7],罗绣锦亦于同年授镶蓝旗汉军佐领[8],又有“从努尔哈赤到旗主、参领以至佐领”[9]的提法,等等。这都是不准确的。因为最浅显的道理是不论都统、还是参领、佐领之名称当时尚未出现。以尚未出现的后来的名称超前使用,显然不当,而这类例证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严肃历史论着中的瑕疵。为了搞清在一定历史范围内发生的历史问题,明确八旗官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给事物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廓清混乱,现制表如下以明究竟:
八旗官名演变简表[10]
乙卯年(公元1615年)
固山额真
梅勒额真
甲喇额真
牛录额真
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
六备御总兵官
五备御总兵官
总兵官(分三等)
副将
(分三等)
参将
(分二等)
游击
备御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
超品公
一等公
按班章京(固山额真)(分三等)
梅勒章京
(分三等)
甲喇章京(分二等)
三等甲喇章京
牛录章京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都统
(总管)
副都统
参 领
佐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改满名固山额真为固山昂邦
(昂邦或作按班、梅勒或作美凌、甲喇或作札兰、
额真或作厄真)
关于清朝世职名称 世职又称世爵,即世代承袭之爵位。清朝有一套世职制度,它主要包括同姓封爵和异姓封爵两种。其目的是加强巩固皇室的绝对权威,同时酬报为其效命的功臣。所谓“亲亲而外次及勋臣,所以隆报功之典,广世禄之恩也”[11]。其中同姓封爵,又称宗室封爵,即对皇子的封爵共分十二等,异姓封爵共九级二十七等。清朝的世职制度同八旗制度一样,有个形成发展到最后确定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其中宗室封爵之名称前后变化不大,易于理解和辨识。异姓封爵前后名称纷繁,变化颇多,较难掌握,如不严加注意区分,势必造成历史认识的模糊与混乱。而实际上这种混乱现象在现今着作中竟一再出现,且相当普遍。如谓天命时期的一等大臣额亦都,累授爵至一等子[12];崇德初年八旗将领达尔汉进爵一等总兵官[13];顺治时期的大学士范文程复进世职为一等子[14];顺治年间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权臣冷僧机,曾因罪降爵为一等男[15];图海与明珠皆被授骑都尉世职[16];佟代保留所得的三等轻车都尉[17];康熙帝即位之初致仕的大学士洪承畴,被叙功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18],等等,这些提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混淆了历史时期,如上举额亦都的爵称是一百多年以后才出现,而达尔汉的爵名在授前二年就已停止使用。上述所列举的爵位名称正确的提法是:额亦都的子爵应为总兵官、达尔汉的总兵官爵与范文程的子爵均应为精奇尼哈番、冷僧机的男爵应为阿思哈尼哈番、图海与明珠的的骑都尉均应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佟代与洪承畴的轻车都尉均应为阿达哈哈番。其令今人之所以出错之根源在于不假思索地轻信《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所致。而这些书,以及《清国史》、《满汉名臣传》、《国朝先正事略》等书均为乾隆以后定稿,于是对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钦定的世职名称,多笼统地生硬加以贯彻。因而普遍出现不顾历史年代的问题。今人不察,遂以讹传讹。为对世职名称之历史演变情况一目了然,易于辨识,特制表如下,以明原委。
清世职名称演变简表[19]
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
总兵官(分三等)
副将
参将
游击
备御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
超品 公
一等
公
按班章京(分三等)
梅勒章京
(分三等)
甲喇章京
(分二等)
三等甲喇章京
牛录章京
半个前程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
精奇尼哈番(分三等)
阿思哈尼哈番(分三等)
阿 达 哈 哈 番
(分三等)
拜他喇布勒哈番
拖沙喇哈番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
子
(分三
等)
男
(分三等)
轻 车 都 尉
(分三等)
骑都尉
云骑尉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
公
侯(号七)
伯(号十一)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
恩骑尉
(太祖、太宗时即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爵名与官名相混难分,凡
晋爵时多注明世职字样,以与官职相区别)
关于八旗护军营、前锋营与骁骑营 八旗护军营又称精兵营,即巴雅喇营,前锋营又称先锋营,即噶布什贤营,骁骑营又称随固山额真行营,即阿里哈超哈。其各级官兵名称同八旗官名,以及世爵名称一样,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同样应注意区别不可混淆。而《清史稿》等书,甚至《清实录》同样记载混乱,即以后称代替前称,或后前称谓混杂使用,漫无章法的情形,误导了史学界,致使现今一些论着中时有这类错误出现。如谓鳌拜于天聪八年任护军参领[20];而图赖与苏克萨哈于顺治年间均曾官护军统领[21],等等,皆为以后称代前称之错。此亦不可不引起注意加以辨识者,谨分列各表,以清源流。
八旗护军营(巴雅喇营)官兵名称演变表[22]
天命五年
(公元1620年)
巴雅喇纛额真
巴雅喇甲喇额真
巴雅喇壮达
巴雅喇
天聪八年
(公元1634年)
纛章京
巴雅喇甲喇章京
顺治十七年
(公元1660年)
护军统领
护军参领
护军校
护军
(巴雅喇又作巴牙喇、把牙喇、摆牙喇、摆押拉、
拜雅喇;巴雅喇纛额真又作巴雅喇堆额真、巴雅喇纛
章京;纛章京又作纛额真、纛厄真、堆章京;壮达又
作专达)
八旗前锋营(噶布什贤营)官兵名称演变表
天聪八年
(公元1634年)
噶布什贤噶喇依按班
噶布什贤章京
噶布什贤壮达
噶布什贤超哈
顺治十七年
(公元1660年)
前锋统领
前锋参领
前锋校、前锋侍卫
前锋兵
(噶布什贤又作噶卜什先、噶布世先、噶不什先、
噶把喜贤、噶把什;噶布什贤噶喇依按班又作噶布什
贤噶拉依昂邦、噶布什贤噶喇额真、噶布什贤噶喇昂
邦、噶喇依章京、噶喇额真、噶喇昂邦、噶喇按班;
噶布什贤壮达又作噶布什贤专达;前锋参领或作前
锋章京)
八旗骁骑营(阿里哈超哈)官兵名称演变表
天聪八年
(公元1634年)
阿里哈超哈甲喇章京
分得拨什库
阿里哈超哈
顺治十七年
(公元1660年)
骁骑参领
骁骑校
骁骑兵
(阿里哈超哈又作阿礼哈超哈、阿力哈超
哈;阿里哈超哈甲喇章京又作阿里哈超哈章京;
分得拨什库又作风得拨什库、封得拨什库;阿
里哈超哈即固 山行营马兵,又作行营兵)
(资料来源:《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