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


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简41:𤼒效姰卧
𤼒,《说文》:“创裂也。一曰疾𤼒。从疒巂声。”音以水切,余纽微部,然此字从“巂”声,“巂”音户圭切,音匣纽支部,则《集韵·去声七·十五卦》注音“呼卦切”是其本音也,乃晓纽支部字,当读为“画”,犹《说文》“讗”、“ 纗”二字均从“巂”声而皆言“读若画”是也。《尔雅·释言》:“画,形也。”郭注:“画者爲形象。”效,《说文》:“象也。”段注:“‘象’当作‘像’。《人部》曰:‘像,似也。’”“画”、“效”义通并举。《论衡·乱龙》:“刻画效象。”
姰,原整理者云:“‘姰’可读作‘侚’。《说文》:‘侚,疾也。从人,旬声。’有疾需卧,或即‘姰(侚)卧’二字并连之故。”(109页注[九])按:“侚”之训“疾”是疾速义,并非是疾病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幼而侚齐”,《集解》:“侚疾,齐速也”是其证。《广雅·释诂四》:“瘨、姰,狂也”,王念孙《疏证》:“姰之言眴也,扬雄《剧秦美新》云:‘臣尝有颠眴病’,义与‘瘨姰’相近。”“姰卧”当即“眴卧”或“眩卧”,谓因眩晕而卧。《灵枢经·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肱卧于幽闇,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
简41:滫𩀞鷽䞚
原整理者云:“‘䞚’或作‘跂’、‘伎’”(109页注[一〇]),是也。“鷽”《说文》云“从鸟,学省声”,“学”、“鷽”古字通用,1则“鷽䞚”疑读“学伎”或“学技”,学习技艺之意,《鬼谷子·中经》:“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后汉书·方术列传下》:“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简42:赍购件妖
“件妖”疑读为“奸妖”,《焦氏易林·遯之损》:“利诘奸妖,罪人弗赦。”
简42:劝㤄槈𦓯
“劝㤄”当读“劝劢”。《说文》:“㤄,恨怒也。从心巿声。《诗》曰:‘视我㤄㤄。’”段注:“《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毛传》曰:‘迈迈,不悦也。’《释文》云:‘《韩诗》及《说文》皆作㤄㤄。《韩诗》云:意不悦好也。许云:很怒也。’今《说文》作‘恨’,似宜作‘很’。迈者,㤄之叚借。”《说文》又云:“劢,勉力也。《周书》曰:‘用劢相我邦家。’读若万。”段注:“勉者,勥也,亦作‘迈’,《左传》引《夏书》:‘臯陶迈种德。’迈,勉也。”是“㤄”、“迈”、“劢”通用。《唐韵·去声·十七夬》:“劢,勉也、强也。”“劝劢”与“劝勉”义同。
简42:某枏早蠸
“某”、“枏”就两种树木名而言,“某”当即“楳”之省,亦即“梅”,《尔雅·释木》:“梅,枏也。”《说文》:“梅,枏也。可食。从木每声。楳,或从某。”段玉裁认为“梅”即“枏”,亦即楠木,文中“可食”二字乃“浅人所改窜”,盖混“楳(梅)”、“某”为一所致,“某”才是可食之酸果“梅”的正字,二者本不同。“某(梅)”、“枏”为同物异名连举。
“早”下“蠸”乃虫名,就虫名而言,“早”当读“𧎮(蚤)”,二字古书通用甚多。2《说文》:“𧎮,齧人跳虫。”“蠸”,《尔雅·释虫》:“蠸,舆父,守瓜”,郭璞注:“今瓜中黄甲小虫,喜食瓜叶,故曰守瓜。”《玉篇》:“蠸,食瓜虫。”“蚤”是齧人虫,“蠸”是食瓜虫,均虫类而并举。此处由词语而言,根据前二字读“霾晏”推测,“早”很可能当依字读,而“蠸”是读“晏”,二字群影旁纽双声、同元部叠韵音近,“晏”训“晚”,《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山鬼》“岁既晏兮孰华予”王逸注并云:“晏,晚也。”《玉篇》:“晏,晚也。”“早晏”亦为成词,《仪礼·士相见礼》:“问日之早晏。”《管子·八观》:“出入毋时,早晏不禁。”《白虎通·辟雍》:“其有出入不时,早晏不节。”与“早晚”义同。
双古堆汉简《苍颉篇》C091简尚残存“某晏早”三字,3疑即此句。但北大简本此句上是“劝㤄槈𦓯”,而双古堆本“某”前之字尚残存一“目”底,当非“𦓯”,存疑。
简43:㝣椅姘觟
《方言》第五:“刈鈎,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鉊,或谓之鐹,自关而西或谓之鈎,或谓之镰,或谓之锲。”“㝣”即“锲”,“椅”即“鐹”,均音近通假。此为同物异名并称。
“姘”有“合”义,“觟”当读为“解”,分也,二字亦义相反。
简43:戾弇焉宛
《一切经音义》九:“戾,《三苍》作㑦,很戾也。”然此当是依字作解,非其语意也。此与“弇”连言,似非很戾义。“戾弇”疑谐音“利剑”,“戾”、“利”音同来纽质部,“弇”《广韵·下平声·二十二覃》注音古南切,《集韵·平声四·二十二覃》姑南切,与“剑”同见纽谈部,均音相近。《老子》:“服文綵,带利剑。”《战国策·韩策一》:“跖劲弩,带利剑。”
“焉宛”疑读“燕婉”,《诗·新台》:“燕婉之求”。
简43:郃篓埒畦
“郃”当读为“笈”,二字匣群旁纽双声、同缉部叠韵音近。《广韵》:“笈,负书箱也。”此处“篓”当即后之“簏”(同来纽双声、侯屋对转叠韵音近),也是古人盛书的竹筐,称“书麓”者。《晋书·刘柳传》:“卿读书而无所解,可谓‘书簏’矣。”《新唐书·儒林·李善》载李善亦有“书麓”之称,均谓此。“笈”、“篓(簏)”同类物而并举。
简43:蚕缫展庳
“展”当即《说文》“𧝑”字,云:“丹縠衣也。”段注:“縠,细绢也。《庸风》:‘瑳兮瑳兮,其之展也。’《毛诗传》:‘《礼》有展衣者,以丹縠爲衣。’马融从之,许说同;先后郑注《周礼》及刘氏《释名》皆云‘展衣白。’后郑云:‘展衣,以礼见王及賔客之服。字当爲襢,襢之言亶,亶,诚也。’按《诗》、《周礼》作‘展’,叚借字也。《玉藻》、《襍记》作‘襢’,后郑从之。许作‘𧝑’。汉礼家文字不同如此。”
“庳”当为“裨”,《说文》:“接也、益也。”段注:“《会部》曰:‘朇,益也。’《土部》曰:‘埤,增也。’皆字异而音义同。《觐礼》:‘侯氏裨冕’,注曰:‘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爲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爲上,其余爲裨。按本谓衣也,引伸爲凡埤益之偁。”“展”即展衣,“裨”即裨衣。
简44:肂縠㱚耆
“肂”疑读为“肆”,陈列义。“縠”即纱縠,谓陈列纱縠。
“㱚”即“残”之假借字,《文选·张景阳〈七命〉》:“髦残象白”,李善注:“残、白,盖煮肉之异名也。崔骃《博徒论》曰:‘燕臛羊残,炙雁煮凫。’”《〈华严经〉音义下》引《苍颉》曰:“残,切也”,“髦(牦牛)残”、“羊残”之“残”当是指切碎的肉。“耆”当读为“鮨”,《说文》:“鮨,鱼䏽酱也。出蜀中。”段注:“‘酱’字衍。䏽者,豕肉酱也,引申爲鱼肉酱,则偁‘鱼䏽’可矣。《公食大夫礼》‘牛鮨’注曰:‘《内则》鮨爲脍,然则脍用鮨’,谓此经之醢牛鮨即《内则》之醢牛脍也。聂而切之爲脍,更细切之,则成酱爲鮨矣。鮨者,脍之最细者也。牛得名鮨,犹鱼得名䏽也。郑曰:‘今文鮨作鳍。’按‘鳍’是叚借字,《说文》有‘耆’无‘鳍’。”可知“耆”、“鳍”、“鮨”为通假字,本义是鱼肉酱,英藏削柿本3600有“鱼酯马酪”句,“鱼酯”盖即“鱼鮨”。其它动物的肉酱亦可称“鮨”,与“残”义类同。根据《苍颉篇》的旧注,“残”为“切”义,则“残鮨”是切剁肉酱的意思。
简44:嬎欺蒙期
“嬎”即“娩”,萧旭先生云:“娩读为谩,亦欺也,字亦作慢、漫、僈。”4说是也。“娩”、“谩”同明纽元部音同。《说文》:“谩,欺也。”“蒙”亦有蒙蔽、欺瞒义,故“期”盖亦“欺”之假借,是为避免重複而写作“期”。双古堆汉简本C062亦作“蒙期”。
又原整理者云:“蒙期”可读作“蒙倛”,《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杨倞注曰:“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蒙茸”,乱貌。(113页注[五])
按:“蒙期”读作“蒙倛”亦可通。杨倞原注为“方相也,其首蒙茸,故曰蒙倛。”“倛”即《说文》之“䫏”,释云:“丑也。从页其声。今逐疫有䫏头。”段注:“《周礼·方相氏》注云:‘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淮南书》:‘视毛嫱、西施犹䫏丑也。’高注云:‘䫏,䫏头也,方相氏,黄金四目,衣赭,稀世之䫏貌。䫏丑,言极丑也。”古代方相氏行逐疫之巫术,冒熊皮、蒙魌头,魌头样貌丑恶以惊惮疫疠之鬼。《非相》言孔子相貌都丑,如蒙魌头然,是为异表。“蒙”当为冡覆义,非“蒙茸”也。
简45:耒旬隶氐
“隶”《唐韵》、《集韵》并注音朗计切,为来纽质部字;而《说文》言其从“柰”声,“柰”古音泥纽月部,则“隶”之本音当为来纽月部,音与“砺”同,后因质、月二部旁转叠韵相近而转入质部。则“氐”当即砥砺之“砥”的假借字,此二字盖本读若“砺砥”,《书·禹贡》:“砺砥砮丹”。
简46:䫞豫录恢
“䫞豫”疑谐音“高誉”,“高”、“䫞”见溪旁纽双声、同宵部叠韵音近,“豫”、“誉”古字通用。5《晏子春秋·谏下》:“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潜夫论·实贡》:“虚张高誉,彊蔽疵瑕。”
“恢”,英藏削柿本3447、“录恢”疑读“录纪(记)”,“纪(记)”、“恢”见溪旁纽双声、同之部叠韵音近。“录纪”即“纪录”之倒语,《潜夫论·五德志》:“迪斯用来,颇可纪录。”《论衡·超奇》:“文墨之士,难得纪录。”后世典籍或言“录记”,如《通典·职官三·宰相》:“后起居,皆近侍之臣录记也。”又《兵十五·风云气候杂占》:“察彼军及我军上气,皆纸笔录记。”盖“录”、“纪(记)”本同义连用成词,正语、倒语义同。
简46:𢓈隋恺襄
“𢓈隋”当读为“徇随”、“循随”。《说文》:“𢓈,行示也。”段注:“按如《项羽传》:‘徇广陵’、‘徇下县’,李奇曰:‘徇,略也。’如淳曰:‘徇音抚循之循。’此古用‘循’、‘巡’字、汉用‘徇’字之证,此《古今字诂》之义也。从彳匀声,古匀、旬同用,故亦作‘徇’。”《一切经音义》三引《三苍》:“循,古文作𢓈,同。”“隋”、“随”古通用。6《吕氏春秋·贵生》:“危身弃生以徇物”,高注:“徇犹随也。”《淮南子·原道训》:“循天者与游者也”,高注:“循,随也。”“𢓈(徇、循)”、“隋(随)”同义连举,当即随从之意。
“恺襄”疑谐音“稽颡”。“恺”同“凯”,与“稽”同溪纽脂部,“襄”、“颡”同溪纽阳部,并音近。《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简46-47:鄢邓析郦,宛鄂𨚙𨟚
此二句八字均为地名,原整理者已作解释。其词语谐音盖读为“安定”、“析离”、“怨恶”、“效象”,均为义同或义近连用。
“鄢”、“安”同影纽元部音同。“邓”、“定”同定纽双声、蒸耕旁转叠韵音近。《尚书·盘庚中》:“安定厥邦。”
“宛”、“怨”皆于袁切音同,“怨”或作“惌”。《说文》:“怨,恚也。”《广韵》:“怨,恨也”“恶”、“鄂”影疑旁纽双声、同铎部叠韵音近。《说文》:“恶,过也。”段注:“人有过曰恶,有过而人憎之亦曰恶。”憎恶义。《墨子·尚同上》:“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战国策·燕策三》:“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
“郦”、“离”皆来纽歌部音同。《广雅·释诂一》:“离、析,分也。”“析”、“离”义同,《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蕩析离居,罔有定极。”《抱朴子·行品》:“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僞人也。”
“𨚙”、“效”均匣纽宵部音同,“襄”、“象”心邪旁纽双声、同阳部叠韵音近。《说文》:“效,象也。”《新书·君道》:“言士民说其德义,则效而象之也。”《论衡·乱龙》:“刻画效象。”《伤寒论·平脉法》:“效象形容。”亦云“象效”,《荀子·解蔽》:“以务象效其人。”
简47:阅勶竈䟆
“勶”,英藏削柿本3050、3465、3617作“通”,可知即“彻”字,《说文》:“彻,通也。”“阅”帛书《老子》甲本用为“锐”,“锐”古有二读,一读以芮切,喻纽月部;一读杜外切,定纽月部。此盖读后者,读为“达”(定纽月部),“达彻”乃同意连举。
原整理者注:“䟆”,《说文》:“止行也。一曰竈上祭名。从走毕声。”通“跸”。(115页注[七])
按:此字与“竃”连文,当用第二个义项,即“竈上祭名”,段注:“《篇》、《韵》皆有‘襅’字,云‘竈上祭’。”可知此处“䟆”通“襅”。英藏削柿本3465作“毕”。
简48:䚡展贲达
“䚡”当读为“思”,二字音同可通。“展”《方言》中有两种义项,一云:“展,信也。荆吴淮汭之间曰展。”七云:“展、惇,信也。东齐海岱之间曰展,燕曰惇。”六云:“展,难也。山之东西凡难貌曰展。荆吴之人相难谓之展。”《尔雅·释言》:“展,适也。”郭璞注:“得自申展适意也。一曰诚也。”此疑当为诚信义。“思展”为思虑诚信之意。
“贲达”当读“奔达”,奔走通达意。英藏削柿本2846相当于“达”字处残存左边“月”旁及右旁部分笔画,细审乃“脱”字,“脱”、“达”音同定纽月部,音近通假。“奔脱”也可理解为逃奔得脱之意。双古堆汉简本作“遴”,《说文》:“行难也”,则与“达”、“脱”义相反。
简56:䲨鹄𩾜雁
原整理者注:𩾜,《玉篇》以“𩾜”字爲“鳨”字或体,曰:“,音力,鸟似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而小。”“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即燕子,《尔雅·释鸟》:“燕燕,鳦。”郭璞注:“燕燕,一名玄鸟,齐人呼鳦。”
按:“𩾜”字jileijilei先生改释“凫”,当是。然此字确乎下从“力”,隶定为“𩾜”似亦无误。《玉篇》本书中无“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字这种写法,用为燕名之字作“𩾐”,云:“于秩切。燕,𩾐也。亦作乙。”则其“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字当是个误字,《康熙字典·亥集中·鸟部》“鳨”字下引《玉篇》作“鸟似凫而小”,很可能是对的,《广韵·入声·二十四职》:“鳨,似凫而小。亦作𩾜。”《集韵·入声十·二十四职》:“鳨,小凫也。一曰鸩别名”,均可证。今本《玉篇》“凫”下的“几”形当是缺刻了一画,形如“乙”。是《玉篇》以“鳨”为凫类。可能是“𩾜”即“凫”之形讹或异体,盖所从之“几”本为“勹”,即古“伏”字,“凫”古音必定是读若“伏”,盖其鸟常伏浮于水面,故名;后音防无切为并纽鱼部字,盖双声音转之故。“勹”、“力”形近且均职部字,故从勹声与从力声相同,实应为一字。后人因其从“力”转而读力声,而其义不变,仍训“凫”。古书每“凫雁”并举,《荀子·富国》:“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汉书·楚元王传》:“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易林·师之萃》:“凫雁哑哑,以水为家。”
简58:维楫舩方
原整理者注:维,《说文》训爲“车盖维也”,即繫车盖之绳,见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左传》昭公十年“居其维首,而有妖星焉”,孔颖达疏:“维者,纲也。”“纲”爲网上用于提纲之总绳。引申作动词,有“维繫”、“联结”之义。楫,《说文》训为“舟櫂也”,即船桨。《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向汉文帝所上《陈政事疏》有句曰:“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颜师古注:“维所以繫舩,楫所以刺舩也。”(126页注[一一])
按:原注甚枝蔓繁芜。根据文意及颜师古注,“维”为繫船的缆绳,“楫”为船桨,均为使船之具,故并举。《盐铁论·刑德》:“执法者国之辔衔,刑罚者国之维楫也。故辔衔不饬,虽王良不能以致远;维楫不设,虽良工不能以绝水。”
简60:弘竞翦㞒
“弘竞”义同于后之“强劲”。水泉子七言本此句作“弘竟前㞒不可量”(暂29),则当是将“翦(前)㞒”读为“前计”,“㞒”、“计”古音晓见旁纽双声、同质部叠韵音近可通。《战国策·魏策一》:“寡人蠢愚,前计失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乃与太子谋刺之如前计。”《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前计抑绝,后策不从。”指提前谋定的计划。七言本此句意为强劲加上提前谋划,故前途不可限量也。
简60:霸暨傅庚
“霸”或作“魄”,月始生。“暨”为日初升刚露头。“傅”《说文》:“相也。”为傅相、辅佐、辅助义。“庚”当为长庚,即金星,古称明星、太白,《诗·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郑玄《笺》:“启明、长庚皆有助日之名,而无实光也。”古人认为“日出于东,月生于西”(《礼记·祭义》),此用“霸”、“暨”代表西、东,月初生、日初出而长庚、启明若傅相之,故曰“霸暨傅庚”,《开元占经》卷四十五引《石氏》曰太白“一名大相”,“相”即“傅”也。又引《石氏》曰:“太白主秋、主西维、主金、主兵,于日主庚辛。”又云:“出东方为明星。”《尔雅·释天》:“明星谓之启明。”盖先秦人已经知道长庚、启明本为一星,而认为其本为主西方之星,故“太白”、“长庚”乃其本名,而出于东方者谓“启明”。
简61:阿尉馺琐
“阿”疑指阿保,即保姆,《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蔡郎中集》卷三《琅邪王傅蔡君碑》:“先帝遗体,或以继绝袭位,正于阿保,未洽雅训,骄盈僭差。”其字《说文》作“妿”,云:“女师也。从女加声。杜林说:加教于女也。读若阿。”段注:“按《列女传》华孟姬、楚昭伯嬴传皆言‘保阿’,《内则篇》、《丧服经》注皆言‘可者’,郑云:‘可者,贱于诸母,谓傅姆之属。’葢‘可者’卽‘阿’,‘阿’卽‘妿’也。”则“阿”、“尉”均官职名,“阿”当即教育女性的老师,即杜林说的“加教于女”,初不限于女人,如商汤之相伊尹为“阿衡”即是,盖因其曾在有莘氏国教导有莘氏女而得此官称,即《墨子·尚贤下》所谓“昔伊尹为莘氏女师僕”是也。
简62:攻穿襜鲁
“襜鲁”疑读“檐梠”,《说文》:“楣,秦名屋𣝼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广雅·释宫》:“楣、檐、棂,梠也。”“檐”与“襜”、“鲁”与“梠”并音近。则此处“攻”乃修治义,“穿”为穿凿义,均指加工檐梠。
简62:垒鄣坠京。[咸地斥竞,尽搏四荒。酆镐林禁,]
末三句据双古堆简本C063及水泉子七言本例12.1补出。其中后二句水泉子七言本仅存“四荒高”、“镐林禁”六字。
垒鄣坠京:此句当读“垒鄣隧京”。“隧京”双古堆简本作“队亭”,水泉子七言本作“囗囗囗亭在北方”,盖亦作“隧亭”。然从用韵上看,似以作“京”为是。“隧”即《说文》的“𨽵”字,云:“塞上亭,守㷭火者。从𨺅从火,遂声。𤎩,篆文省。”段注:“谓边塞之上守望㷭火之亭。”典籍多假“隧”、“燧”为之,又或以“鄣隧”连称,《文选·班叔皮〈北征赋〉》:“登鄣隧而遥望兮”,李善注:“《苍颉篇》曰:‘障,小城也。’《汉书》:‘武帝谓狄山曰:使居一障闲。’《说文》曰:‘隧,塞上亭,守烽火者也。’篆文从火,古字通,词醉切。班固《汉书》赞曰:‘不脩障隧’,其义幷同。‘隧’或爲‘坠’,《说文》曰:‘坠,古文地字也。’”按今《说文》“墬,籒文地”,不作“坠”。
咸地斥竞:“咸”当为“鹹”,“鹹地”即所谓盐碱地。“斥”水泉子七言本作“𢇛”,同“㡿”,亦即“斥”本字。《说文》:“㡿,郤屋也。从广屰声。”段注:“‘却屋’之义引伸之爲‘𢇛逐’、爲‘充𢇛’。《魏都赋》注引《仓颉》曰:‘𢇛,广也。’又引伸爲指𢇛,《穀梁·僖五年传》曰:‘目晋矦𢇛杀’是也。俗作‘厈’、作‘斥’,几不成字。”《书·禹贡》:“海滨广斥”,《释文》引郑云:“斥谓地鹹卤。”《说文》:“卤,西方鹹地也。从西省,象盐形。安定有卤县。东方谓之㡿(斥),西方谓之卤。”按“斥”疑即“坼”之假借字,《说文》:“裂也。”谓土地坼裂,此乃盐碱地之特徵之一,《禹贡》所言乃海滨的土地大面积地因鹹卤而坼裂,故东方谓盐碱地为“斥(坼)”,乃依其状貌言之;西方名为“卤”,乃以其性味言之。“竞”,水泉子七言本作“竸”,《说文》:“竞,彊语也。”段注:“读如彊。”《尔雅·释诂》:“竞,彊也。”《说卦传》:“其于地也为刚卤”,《疏》:“其于地也爲刚卤,取水泽所停,则鹹卤也。”“竞”、“彊”、“刚”音近义通,坚硬义。此句意为盐碱地坼裂、坚硬。
尽搏四荒:尽,皆也。“搏”读为“薄”,迫近也。四荒,四方边远之地。此句言四方边远之地皆得及至,《书·益稷》:“外薄四海”,与此句意近似。
又,根据上句“咸地斥竞”疑亦可读为“蓁薄四荒”,“尽”、“蓁”精庄準双声、同真部叠韵音近。“搏”、“薄”音同。《说文》:“蓁,艸盛貌。”又同“榛”,《集韵·平声二·十九臻》:“榛、蓁:木丛生曰榛。或作蓁。”《说文》:“薄,林薄也。”段注:“《吴都赋》:‘倾薮薄’,刘注曰:‘薄,不入之丛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指生长密集的树林。“咸地斥竞”谓鹹地开裂、坚硬,“蓁薄四荒”则谓四方遥远之地草木丛生,言其荒芜也。
酆镐林禁:酆,地名,《说文》:“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镐,《说文》:“温器也。从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酆、镐均周人的都邑。《尔雅·释诂》:“林,君也。”此言酆、镐均为君王所居之禁地也。
简65:[囗傅作裈],尧舜禹汤。𣫖卬趮蟨,[矉盼範囗]
本条文字据秦桦林先生说重新断句、补出“卬”后缺文。7又英藏削柿本2490有“囗傅作裈尧囗”,“尧”后之字尚残存部分笔画,把它和北大简的“舜”字相比对,可知是“舜”的上半部分。此盖即前两句残文,故据补出三字。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北大简65“舜”
“傅”与简60“霸暨傅庚”之“傅”重出,疑即“䙏”之假借字,《玉篇·衣部》:“䙏,襌衣也。”《急就篇》:“襜褕袷複褶袴裈,襌衣蔽膝布母繜。”颜注:“袴之两股曰襱,合裆谓之裈。”其所言“襌衣”当即“䙏”,颜注:“襌衣,似深衣而襃大,亦以其无裏,故呼为襌衣。”盖“䙏”者博也,言其襃大宽博也;又曰薄也,言其无裏单薄也。此前一字亦残存部分笔画,但不能知为何字。
“裈”,《急就篇》:“襜褕袷複褶袴裈”,颜注:“合裆谓之裈。”即裤子。
“𣫖”原整理者谓“可读作‘毅’”,是。据北大简一附录英藏削柿本作“㥟”,恐非,此字隶定当作“𢟰”,乃“毅”字之或体,右旁即“毅”所得声的“𧱏(豙)”。“卬”水泉子汉简《仓颉篇》暂45作“迎”,乃音同通假。
“毅卬(迎)”疑读为“毅刚”。“刚”、“卬”古音见疑旁纽双声、同阳部叠韵音近。“毅刚”即“刚毅”之倒语,古书习见,《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说苑·敬慎》:“刚毅勇猛,无以胜人。”
“趮蟨”读“躁蹶”,谓暴躁急遽,故水泉子汉简《苍颉篇》言“[毅]迎趮厥(蹶)怒佛(弗)甘”,谓人刚毅(或倔强)急躁,因不甘心而发怒也。中医中称脉象跳得乱而急为“躁厥”,《灵枢经·终始》:“躁厥者,必为缪刺之。”
“矉盼”二字原释文仅存二“目”旁,英国藏削柿本作“宾分”,则此二字很可能是作“矉盼”,故据补,盖读为“缤纷”。《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又曰:“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简66:媥䵎娺囗
“媥䵎”疑谐音“偏袒”,“媥”、“偏”古音同,“䵎”、“袒”透定旁纽双声、同元部叠韵,音近可通。《战国策·燕策三》:“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新序·杂事一》:“赵简子上羊肠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车。”
简67:𤜂嬐㛥䁝
此四字句疑读为“话譣沓謍”,“𤜂”、“话”皆匣纽月部,“譣”、“嬐”同疑纽谈部,“㛥”、“沓”透定旁纽双声、同缉部叠韵,“䁝”、“謍”皆影纽耕部,均音近。
《说文》:“话,合会善言也。从言𠯑声。《传》曰:‘告之话言。’”
《说文》:“譣,问也。”段注:“譣训问谓按问,与试验、应验义近。”《集韵·平声四·二十四盐》:“譣,议也。”此乃“憸”之假借字,《集韵》:“憸,《博雅》:‘彊也。一曰詖也。’”《说文》:“詖,辩论也。”“辩论”即所谓“议”,后言“议论”者也。
“沓謍”当即“沓沓”与“謍謍”之省并。《说文》:“沓,语多沓沓也。从水从曰。”“沓沓”本水流发出的不绝之声,类似“滔滔不绝”的“滔滔”,凡连续不绝之声均可曰“沓”,故语多不绝曰“沓沓”,鼓声不绝曰“䶀䶀”、“鞈鞈”、“榻榻”、“阘阘”等,均音近之象声词,引申为拖沓、杂沓等义。
《说文》:“謍,小声也。从言,荧省声。《诗》曰:‘謍謍青蝇。’”“謍”本义当即人说话声音细小嘤嘤之声,青蝇飞舞声似之。
此句盖谓人话言、议论或声大㛥㛥(沓沓)不绝,或声小謍謍(营营、嘤嘤)不断。
简67:与𩓯庾请
此句疑为一陈述句,读“舆频庾精”。“与”、“舆”音同通用,大车也。频,《广雅·释诂三》:“频,比也”;又《释训》:“频频,比也”,连续不断之意。《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郭注《三苍》曰:“庾,仓无屋也。”《国语·周语中》:“野有庾积”,韦昭注:“此庾,露积穀也。”指在野外露天集存的粮食。“精”、“请”古字通用。8《说文》:“精,择米也。”即筛选出的优质米,这里当指筛选好的粮食。“舆频庾精”当谓大车连续不断运输粮食而庾积之。
简69: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犺播耕

原整理者读“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为“䎧”,甚是。“犺”当读为“耩”,二字同见纽双声、阳东旁转叠韵音近。《广雅·释地》:“耩、䎧,耕也。”
简70:𡢕𩔉娑孅
“𡢕𩔉”当读“惛(昏)闷”或“惛懑”,“𡢕”、“惛”同晓纽双声、微文对转叠韵音近;原整理者指出“𩔉”即“䫒”,是也,《集韵·平声二·二十三魂》:“𩔉、䫒、𩑥:《说文》:‘繫头殟也’,谓头被繫无知也。或从昏,亦省。”音莫奔切,与“闷”、“懑”音均明纽文部,音近可通。亦称“殟䫒”,《广韵·上平声·二十三魂》:“䫒:头多殟䫒。”
“娑孅”疑读“琐纤”,后言“琐细”、“琐屑”、“琐碎”等均其音转,意均类同。
简70:讦熭窜茕
“讦熭”疑读“狯姡”,“讦”、“狯”同见纽月部,“熭”、“姡”同匣纽月部,音近可通。《方言》二:“劋、蹶,狯也。秦晋之间曰狯,楚谓之劋,或曰蹶,郑曰蔿,或曰姡。”“讦”、“狯”、“蹶”都是见纽月部字,“姡”是匣纽月部字,“蔿”是匣纽歌部字,都是音相近同的字,说明均一语之转。“劋”即“狡”,“狯”即“猾”,故“劋狯”也作“狡狯”、“狡猾”。“狯蔿”又音转为“黠姡”、“滑稽”,《史记·滑稽列传》《索隐》:“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其实就是狡猾的意思,这样的人都聪明机敏,能言善辩,故言为“辨捷之人”。
简70:罪蛊讼㕁
“蛊”疑读为“辜”,《说文》:“辜,辠(罪)也。”“罪”、“辜”义类同故连言。《史记·宋微子世家》:“皆有罪辜。”《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罪辜不旋踵。”“讼㕁”疑读为“讼狱”,“㕁”、“狱”二字溪疑旁纽双声、铎屋旁转叠韵音近。“讼狱”之语古书习见。
简71:𥋚疑齰圉
“𥋚疑”当读“靡疑”,“靡”、“𥋚”同明纽双声、歌月对转音近。“靡疑”即《诗·桑柔》:“靡所止疑”的省语,《毛传》:“疑,定也。”《正义》:“疑,音凝。疑者,安静之义,故爲定也。”
《说文》:“齰,齧也。从齿昔声。齚,齰或从乍。”“齰圉”疑读“䶥龉”,“䶥”、“齰”古音同崇纽双声、鱼铎对转叠韵,读音相近;“圉”、“龉”同疑纽鱼部,读音相同。段本《说文》:“䶥龉,齿不相値也。”段注:“《广韵》曰:‘龃龉,不相当也。或作鉏鋙。’……又‘䶥’侧加切,‘龉’鱼举切,全失古语曡韵之理,葢由‘䶥’之字变爲‘龃’,‘龉’之字变爲‘齖’,因以‘䶥’、‘齖’并入麻韵,而与‘龉’画分异处耳。”
简71:律丸内戍
原整理者读“律丸”为“律筦”或“律管”(138页注[三]),甚是。“内戍”疑读“纳输”,“戍”、“输”音同。“纳”为纳入、收纳,“输”为输送、输出,二字义相反。
简71:阘践𡚤朾
《说文》:“𡚤,壮大也。……一曰迫也。读若《易》虙羲氏。”段注:“虙古音读如密。奰古音同。今音平祕切。”又曰:“朾,橦也”,段本改作“撞也”,注:“‘撞’从手,各本误从木从禾,今正。《通俗文》曰:‘撞出曰朾’,丈鞭、丈茎二切,与《说文》合,谓以此物撞彼物使出也。《三苍》作‘敞’,《周礼·职金》注作‘揨’,他书作‘敞’、作‘𢿦’,实一字也。‘朾’之字俗作‘打’。”今言“顶撞”者,盖古作“朾橦”或“打撞”也。依此,则“𡚤”当读“𢱧”,或作“批”、“㧙”,《说文》:“反手击也”,与“朾(打)”义类同。故此句当读“踏践批打”。
简71:𢧵烄热樠
“𢧵”《说文》云从雀声,疑即“爝”之假借,字或作“焦”、“燋”、 “焳”、“熦”等。《说文》:“爝,苣火祓也。”又云:“烄,交木然(燃)也。”《玉篇》:“交木然之以尞祡天也。”二者类同并举。又疑谐音“绝交”,“𢧵”、“绝”均从纽月部,“烄”、“交”音同。《战国策·燕策二》:“燕王闻之,绝交于齐。”《说苑·正谏》:“绝交败友。”
“热樠”当读“热懑”,《说文》:“懑,烦也。”又曰:“烦,热头痛也。”
简72:㥦𢹎嫖娙
“㥦𢹎”疑读为“㹤柔”,“㥦”、“㹤”同溪纽盍部,“扰”、“柔”同日纽幽部,并音近。《说文》:“㹤,多畏也。从犬去声。怯,杜林说:㹤从心。”后典籍多作“怯”,胆怯意,与“柔”为柔弱意类似。音转为“怯懦(愞)”,《韩非子·说难》:“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或为“怯弱”,《韩非子·守道》:“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潜夫论·考绩》:“以怯弱应武猛”;“懦”《说文》训“驽弱也”,或连言“懦弱”者是。
原整理者注引《说文》:“嫖,轻也。”又引《玉篇》:“嫖,轻嫖也。”“嫖娙”当径读“嫖轻”,即今言之“轻飘”。
简76:隽陼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䣆

“隽”、“煎”从精旁纽双声、同元部叠韵;“陼”、“煮”古音同,则“隽陼”当谐音“煎煮”,《意林》卷六《神农本草》:“五味煎煮。”古医书中製药多“煮”、“煎”并用,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幷治》:“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均谓先以“煮”法取得药液,再以“煎”法浓缩至一定量。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䣆”疑谐音“液经”,“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原整理者指出可读作“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即夜邑(141页注[二]),当是。此当读为“液”,《说文》:“液,𧗁也。”王筠《句读》改作“《字林》:‘液,汁也。’《苍颉篇》:‘津,汁也。’《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䣆”《集韵·平声四·十五青》坚灵切,音与“经”同。“液经”盖即《汤液经法》的省称,乃书名,三十二卷,《汉书·艺文志》载在“经方类”中。“煎煮《液经》”盖谓《汤液经法》中专言煎煮汤液之事,今言“熬药”、“煎药”是也。
【附录一则】
敦煌汉简玉门花海本1451:囗营𢇜邵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邭𨚮鄐郢傅赣董僕李贝
敦煌汉简马圈湾本1260:囗殇囗囗囗囗囗骈郇囗鄐郢傅功董僕李囗囗囗9
两相参校补足之,断句当作:
囗囗囗囗,囗殇囗营。𢇜邵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骈,郇𨚮鄐郢。傅功董僕,李贝囗囗。
此节盖为押耕部韵的章节,当属于北大简本的最后耕部韵部分,只是位置不详。其中能确知者只有三句半。
𢇜邵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骈:
“𢇜”即“庑”之或体,《说文》:“堂下周屋。从广无声。𢋑,籒文从舞。”“邵”《说文》云“晋邑也”,此“𢇜”疑亦国名或邑名,当即“鄦”之假借字,《说文》:“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在颍川。从邑无声,读若许。”传世典籍多作“许”。“𢇜邵”疑又谐音“舞《招》”,歌舞《九招》之意,《竹书纪年》:“夏后启舞《九招》。”“招”后起专字作“韶”,《说文》:“虞舜乐也。《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从音召声。”段注:“或作‘招’,《周礼》作‘㲈’,皆假借。”《荀子·乐论》:“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骈”,“
北大-王宁:北大汉简《苍颉篇》读札(下)”疑即“验”字或体,《说文》、《玉篇》并云“马名。”此处二字当读“兼并”。
𨚮鄐郢:此四者均国邑名之罗列。郇,玉门花海本作“邭”,因“旬”、“句”隶书形近易讹。疑当作“郇”,因《苍颉篇》此处所言均为国名或都邑名,而“邭”只言为“地名”,似不类。《说文》:“郇,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晋地。从邑旬声,读若泓。”段注:“此合韵也。疑当作‘渊’。”段玉裁认为此字当读若“渊”,恐亦非。“泓”疑本为“㡉”,《说文》:“㡉,㡉布也,出东莱。”段注:“按《广韵》:‘㡉,布名’、‘𢮂,县名,在东莱。’《集韵》亦云‘𢮂,县名’、‘㡉,布名,出东莱𢮂县。’而《魏·地形志》、《晋·地理志》皆作‘惤县’,字从忄,今本《郡国志》亦从忄,未能是正。”朱骏声《通训定声》亦云:“㡉县字亦作𢮂、惤。”盖许书本作“读若㡉”,“旬”、“玄”音同匣纽真部,二者音最近也。后在传抄中或作“惤”,“忄”又讹为“氵”,“弦”讹作“弘”,遂成“泓”字,而实非其音。证之者,《广韵·上平声·十八谆》:“郇,地名,在河东解县,周文王子封于郇,郇以为氏。王莽时有郇越。”相伦切;《集韵·平声二·十八谆》:“郇、𨝁:《说文》:‘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晋地。’又姓。或作𨝁。”须伦切,并音“荀”。又《广韵·上平声·二十七删》:“郇,姓,出绛州。又音荀。”户关切;《集韵·二十七删》:“郇,国名,周武王子所封。又姓。”胡关切,并音“还”,均不言有“泓”音,可证“泓”必为误字。其本音当读若“㡉”或者说读音“弦”,而又读音“还”者,同匣纽双声、真元旁转叠韵相近也。
𨚮,《说文》、《玉篇》中均无此字,《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卷一三《邑部》引《川篇》有此字,释云:“音昊。邑也。”《字彙补·邑部》、《康熙字典·酉集·邑部》均据此收录,音释同。然其字当从邑白声,而读音“昊”,此不可解者。疑此字乃“郋”之形讹或误释,《说文》:“郋,汝南邵陵里。从邑自声,读若奚。”《玉篇·邑部》:“胡鸡切。汝南邵陵里。”则《川篇》之“𨚮”当即“郋”字之讹变,盖“郋”音“奚”,是匣纽支部字,因为支部、幽部旁转叠韵,故而转为匣纽幽部的“昊”音。然检敦煌简原图版,此字确为“𨚮”,10疑是“亳”之后起异体字,清华简《尹至》、《尹诰》中汤都之“亳”均作“白”,是或加邑部而作“𨚮”,故此字当分析为从邑白声,读若“亳”,与《川篇》之“𨚮”形同而非一字。秦汉以后典籍均通用“亳”,无用此字者,犹不用“白”为“亳”,此字遂废。许慎作《说文》多取《苍颉篇》而不收此字,疑其所见本已作“亳”,故有“亳”而无“𨚮”。亳古传为商汤之都邑。
“郇𨚮”盖即读为《诗·下泉》“郇伯劳之”之“郇伯”。
鄐,《说文》:“晋邢矦邑。从邑畜声。”郢,《说文》:“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鄐郢”疑谐音“蓄盈”,即蓄积充盈之意。
傅功董僕:“傅”为辅助义;“功”或作“赣”,乃音近假借, “赣”古读如“贡”也。此当为“功”,功业、功勛之谓。“傅功”谓辅助以成其功勛。“董僕”即“童僕”。《急就篇》:“进近公卿傅僕勋。”“傅僕勋”盖即此句之省变,“僕”即童僕,“勋”同“勛”,功也。
李贝囗囗:“李贝”疑读“赉贝”,“李”、“赉”同来纽之部音同。《说文》:“赉,赐也。”“赉贝”当即金文中常见的“赐贝”、“赏贝”。此句与上句可连读理解,大意是对于辅佐建功的童僕,赏赐给贝或其它。该句末字当是耕部字为韵脚。



1 《古字通假会典》,726页【学与鷽】条。
2 《古字通假会典》,758页【蚤与早】条。
3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后附录《未见于北大简本之〈苍颉篇〉简文集录》,169页。
4 胡平生:《读〈苍〉札记十》下第1楼评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6/1/1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22
5 《古字通假会典》,844页【豫与誉】条。
6 《古字通假会典》,682-683页【隋与随】条。
7 秦桦林:《北大藏西汉简〈仓颉篇〉札记(一)》,简帛网2015-11-1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55
8 《古字通假会典》,69页【精与请】条。
9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后附录《未见于北大简本之〈苍颉篇〉简文集录》,168页。
10 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图版壹叁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