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


清华简《繫年》“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迵而归之于楚”小议
杜新宇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级博士研究生
清华简《繫年》第二十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王命莫嚣(敖)昜(阳)为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率)【114】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以)定公室,城黄沱(池),城罋(雍)丘。晋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魏)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斯)、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赵)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浣)、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韩)啓章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率)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回(围)黄沱(池),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迵而归之【115】于楚。
其中之“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迵”。整理者解释为: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读为冲,攻击,《吕氏春秋·贵卒》:“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迵,楚文字中多读为“通”,“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迵”义同攻陷,“归之于楚”,意思是把楚国的势力逼出中原,赶回楚地。[1]
我们认为整理者的意见值得商榷。即使“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读爲冲,但是“迵”字没有得到合理解释。其次,由清华简二十二、二十三章可知,楚声王及楚悼王尚与三晋在中原大战正酣,郑国及宋国摇摆于晋楚之间,甚至此章中,楚国在第二年后就展开了报复行动,怎可谓把楚国势力逐出中原、赶回楚地呢?
我们认为:“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当读为踵,踵有跟随之义,“迵”作本字读,不必读为“通”,“迵”乃是名词,为“作役之徒。”《周礼·地官·稍人》:“稍人掌丘乘之政令,若有会同、师田、行役之事,则以县师之法作其同徒、輁辇,帅而以至,治其政令,以听于司马。”郑注曰:“同徒,司马所调之同”,可见“同徒”可简称之为“同”,又,《叔夷钟》有“뜲(勠)龢三军徒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雩{与}氒{厥}行师”之语,此又作“徒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郭沫若先生早已指出“徒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即为《周礼·地官·稍人》之“同徒”。[2]张政烺先生讚同之。[3]《繫年》之“迵”当与此“同”、“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为一词。由上可知,“同徒”也可称为“徒同”或简称为“同”,旧日一些注家将“同徒”之“同”作形容词讲是没有道理的,“同”为名词无疑。“归之于楚”的显然是这些“迵”。
《繫年》言莫敖阳为帅师“城黄池,城雍丘”,而晋军包围了黄池。势必俘虏了大量的筑城作役之徒。而“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迵而归之于楚”的意思是晋人跟随或护送这些“迵”,把他们送还给楚国,这显然具有侮辱的意味,楚国原本在黄池、雍丘筑城,但三晋却把这些筑城的“迵”护送回楚国,很具有讽刺的意味。《系年》此章其后云:
二年,王命莫嚣(敖)昜(阳)爲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率)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侵)晋,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夺)宜昜(阳),回(围)赤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岸),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以)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复)黄沱(池)之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魏)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斯)、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赵)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浣)、韩啓【116】章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率)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救)赤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岸),楚人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舍)回(围)而还,与晋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战)于长城。楚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师)亡(无)工(功),多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弃)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旃)莫(幕),肖(宵)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遁)。楚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以)【117】与晋固爲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怨)。
这显然是楚国对晋国“黄池之围”及“
杜新宇:清华简《繫年》“ [辶童]迵而归之于楚”小议迵而归之于楚”事件的报复行动。



[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190页,中西书局,2011年。
[2]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204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张政烺《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华书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