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张崇礼
北华大学文学院
周公作多士敬(儆)怭(毖)琴舞九絉(遂)。[一][1]
元内(纳)启曰:[二]“无𢘓(谋)亯(享)君,[三]罔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坠)亓(其)考,[四]亯(享)隹(惟)慆帀(斯),[五]考隹(惟)型帀(斯)。”[六]
[一]整理者:作,製作。多士敬怭,读为“多士儆毖”,即对众士的告诫之诗。敬,读为“儆”或“警”。“怭”同清华简《芮良夫毖》之“䛑”,读为“毖”。絉,字见《玉篇》:“绳也。”简文中读为“卒”或“遂”。《尔雅·释诂》:“卒,终也。”“九絉”义同“九终”、“九奏”等,指行礼奏乐九曲。今按:多士,指周之百官。“周公作多士敬(儆)怭(毖)琴舞九絉(遂)”当作一句读,意为周公作警戒百官的琴舞九终。琴舞,原指用琴演奏的舞曲,这里指配琴舞演唱的诗。古乐、舞、诗一体。如《说苑》卷一:“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
[二]整理者:元,始。内,读为‘纳’,进献。元纳,首献之曲。启,乐奏九曲,每曲分为两部分,开始部分称“启”,终结部分称“乱”。
[三]今按:𢘓,当释为谋,谋划,图谋。享,当。清华简《傅説之命》下:“王曰:‘说,汝毋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忘)曰:“余克享于朕辟。”’”我们曾释为“当”。这种训为“当”的“享”,是匹配之义,乃“奉上”义的引申。
[四]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字见郭店简《老子甲》,今本作“锐”,在此读为“坠”,《广雅·释诂三》:“坠,失也。”今按:考,当训为考校、省察。《国语·晋语三》:“考省不倦。”韦昭注:“考,校也。”《楚辞·招魂》:“上无所考此盛德兮。”王逸注:“考,校也。”朱熹集注:“考,察也。”
[五]整理者:滔,读为“慆”,《说文》:“说(悦)也。”今按:帀,当读为斯,句末语气词。古师、斯通用。《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缘师。”师,《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斯。
[六]今按:型,当读为“刑”,训为成。《周易·蒙》:“利用刑人。”焦循章句:“刑,成也。”《礼记·学记》:“教之不刑。”郑玄注:“刑,犹成也。”
周公作多士儆毖琴舞九遂。
元纳启曰:“无谋享君,罔坠其考;享惟慆斯,考惟型斯。”
周公製作了警戒百官的琴舞九终。
首献之曲的开始部分说:“不要想着迎合君主,不要失去对君主的监督、考校;迎合君主,只能使君主喜乐;监督、考校君主,能使君主有所成就。”
周公所作为琴舞,琴作为一种乐器,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说文》:“琴,禁也。”《广雅·释诂》:“琴者,禁也。”《白虎通·礼乐篇》:“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左传·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周公和成王明言“儆毖琴舞”,即用来警戒的琴舞,开宗明义,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无谋享君,罔坠其考;享惟慆斯,考惟型斯”明显分为两组,即“无谋享君”“享惟慆斯”和“罔坠其考”“考惟型斯”。我们先看第一组:“享惟慆斯”,用“慆”字,显然和“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意义相关。“君子之近琴瑟”,“非以慆心也”,而“享惟慆斯”。考虑到“享”的本义为“献”,所以这里的“享”当是“奉上”、“匹配”之义,通俗地说,就是迎合君主。因为“享惟慆斯”,所以“无谋享君”。这是周公对多士的儆毖,也是琴舞的应有之义。
“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是正面说明琴乐的作用,“罔坠其考,考惟型斯”与之义近。“考”有叩击义,引伸出考校、省察义,此义与“考”常见的“成”义非常接近。“罔坠其考”,周公提醒群臣不要忘记对君主的督察;因为“考惟型斯”,可以使成王有所成就。这也符合琴曲“以仪节”的目的和作用。
《尚书·洛诰》:“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犹简文周公以多士也;“考朕昭子刑”,犹简文“罔坠其考,考惟型斯”也。“考朕昭子刑”,昭子,蔡沈《书集传》:“犹所谓明辟也。”昭子指成王,即简文之“君”;考,蔡沈训为“成”;刑,即型,典型,可以效法者。“考朕昭子刑”,使成王成为国民之典型,成为人民可以效法的对象。《诗经·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参照“考朕昭子刑”,我们也可以把简文的“考”训为成、“型”训为典型或效法。但这样对简文的解释似乎不够明晰,所以把“考”训为考校、省察,也就是通过考校、省察的方法使其“成”,这样显得更具体一些。“考惟型斯”的“型”,训为“成”,也是成为可以效法的对象的意思。这样看起来有些不同,其实总体上意思是一样的。
网友暮四郎先生指出:“‘考惟型思’似与中山王鼎‘考度唯型’有紧密联繫。”[2]中山王大鼎:“今余方壮,知天若否,论其德、省其行,无不顺,考度惟型。”“考度惟型”意即经过考察,大臣赒的道德合于法、可以效法。而考度的具体方法就是“论其德、省其行”。这也是我们上文考释的根据之一。
“无谋享君”、“享惟慆斯”:周公告诫群臣不应该做什麽;“罔坠其考”、“考惟型斯”:周公告诉群臣应该如何做。两相对言,很好地诠释了“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的乐教本旨。
城(成)王作敬(儆)怭(毖)琴舞九絉(遂)。
元内(入)启曰:“敬=之=(敬之敬之),[一]天隹(惟)㬎(显)帀(斯),[二]文非易帀(斯)。[三]母(毋)曰高=(高高)才(在)上,劯(陟)降亓(其)事(使),[四]卑(俾)蓝(监)才(在)兹。”[五]
乱曰:“讫我𠉦(夙)夜,[六]不兔(逸)敬之。[七]日蹴(就)月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将),[八]𡥈(教)亓(其)光明。[九]𢐀(弼)寺(持)亓(其)又(有)肩,[一〇]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示)告余㬎(显)悳(德)之行。”[一一]
[一]季旭昇:就本句言,“敬”释为“恭敬”亦可。“之”为代词,可代指天,亦可作虚词,无意义。[3]
[二]整理者:㬎,今本作“显”,郑笺:“显,光。”
[三]今按:文,文饰、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四]整理者:劯,从力声,读为“陟”。季旭昇:事,使,谓上天之使。
[五]季旭昇:卑,读为“俾”,使。
[六]今按:讫,终也。《尚书·吕刑》:“惟讫于富。”王引之《经义述闻》:“讫,竟也,终也。”甲骨文中用为虚词的“气”,沈培先生理解为“最终、终究”的意思。[4]
[七]今按:逸,安逸。
[八]今按:就,走近。将,扶助。
[九]今按:𡥈,教,传授、给予。
[一〇]整理者:弼,纠正、辅佐。寺,读为“持”,扶持、护持。又肩,有肩,有所承担、担负。今按:“有肩”指成王。
[一一]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即“视”字,读为“示”,教导。显德,谓显明的美德。
“敬之敬之,天惟显斯,文非易斯。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其使,俾监在兹。”要敬畏上天啊!上天是显明的,掩饰是不容易的。不要以为天高高在上,上天会派遣使者往来于天上和人间,让他们在这里监督我们。
“讫我夙夜,不逸敬之。日就月将,教其光明。弼持其有肩,示告余显德之行。”我不分昼夜,一刻也不懈怠地敬畏上天。上天亲近我、扶助我,给予我他的光明,辅助、扶持我,指示告诉我成就美德的道路。
“文非易斯”,否定副词“非”一般用在名词性谓语前面,有时也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中,表示对行为或性质的否定,一般不直接用在动词的前面。如果把“易”训为“改变”,似乎应该是“不易”才对,如后文之“不易畏(威)义(仪)”。这里的“易”应训为容易。非易,不容易,“非”是对性质的否定。文,训为文饰、掩饰,也就是文过饰非之意。上天是显明的,弄虚作假欺骗他是不容易的。“毋曰高高在上”,不要以为天高高在上,离我们很远,无法监督我们,上天会“陟降其使,俾监在兹”。
“日蹴月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整理者认为:“《敬之》作‘日就月将’。孔颖达疏:‘日就,谓学之使每日有成就;月将,谓至于一月则有可行。言当习之以积渐也。’朱熹《诗集传》:‘将,进也……日有所就,月有所进,续而明之,以至于光明。’”𡥈,整理者疑读为“效”。今按:依整理者的理解,“讫我夙夜,不逸敬之,日就月将,效其光明”文意畅通,但和下文“弼持其有肩,示告余显德之行”无法衔接。盖前句主语皆为“我”,也就是成王,但后句中“其有肩”、“余”显然是指成王,其主语应是上天。我们认为“日就月将”中的“日”和“月”为主语,“日”“月”代指上天,以其为天体中最为显着者也。就,走近;将,扶助。“日就月将”,“日”“月”走近自己、扶助自己,亦即上天佑助之意。“日”“月”即上天也是后文“弼持其有肩,示告余显德之行”的主语。𡥈,即“教”,义为传授,给予。这样理解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就”“将”和“弼持”在语意上是贯通的。“其光明”表面上是指日月之光明,实际上是指上天之光明。
“(日月)示告余显德之行”,乃是日月以其光明和运行规律,示告人间帝王如何成就显明的美德。《说文》解释“示”字时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清华简《傅说之命》:“昼如视日,夜如视晨(辰),寺(时)罔非乃载”,二者都表达了古人这样的认识:上天以自身运行的规律示告人间,人们效法之以为行为规範。
上博简《民之父母》第11简:“亡(无)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体)之豊(礼),日逑月相”,今本《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作“无体之礼,日就月将”。《玉篇·辵部》:“逑,匹也。”《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日就”之“就”是走近、靠近、亲近,“日逑”之“逑”是匹配、配合、在一起,二者义近。《尚书·盘庚下》:“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衆。”孔传:“相,助也。”《易经·泰卦》:“辅相天地之宜。”孔颖达疏:“相,助也。”“月将”和“月相”的“将”、“相”同为辅助、佑助义。这也可以证明我们上文所说的“日就月将”义为“日月”即上天佑助之意。《孔子家语·六本》:“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说苑》亦有此语。“无体之礼”表面是说没有动作仪式之礼,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心的“敬”。或者说只要内心“敬”,礼节仪式倒是次要的;只要内心不“敬”,繁文缛节也是没有意义的。“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体之礼,日逑月相”的意思是说,内心恭敬,心存敬畏,就会得到上天的佑助。这和简文语境是一致的:“讫我夙夜,不逸敬之”,敬畏上天;“日就月将,教其光明,弼持其有肩,示告余显德之行”,得到上天的佑助。
史惠鼎铭文:史叀(惠)乍(作)宝鼎。叀(惠)其日就月将,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化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处(?),寺(持)屯鲁、鲁令(命)。叀(惠)其子子孙孙永宝。
“惠其日就月将,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化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处(?),寺(持)屯鲁、鲁令(命)”,其,表希望。“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化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处(?)”,文意不明。“寺(持)屯鲁、鲁令(命)”学者多释为“寺(持)屯鲁令(命)”,“鲁”字下尚有重文符号,当释为“寺(持)屯鲁、鲁令(命)”。“屯鲁”一词,金文习见。[5]史惠希望“日就月将”和“持屯鲁、鲁命”,都是希望上天和神灵保佑自己。如果把“日就月将”理解为“日有所就,月有所进”,和铭文整个语境不合。“日有所就,月有所进”,或者换句话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己要努力做到的,无需祈求神灵赐予。
此章为成王所作,主旨为敬畏上天。
通(踵)启曰:[一]“叚(假)才(哉)古之人![二]夫(虑)明思慎,[三]甬(用)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仇)亓(其)又(有)辟。[四]允不(丕)承不(丕)㬎(显),思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攸)亡睪(殬)。”[五]
乱曰:“已!不曹(造)哉![六]思型之,[七]思毷(勖)彊之。[八]甬(用)求亓(其)定,[九]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欲)皮(彼)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熙)不茖(落),[十]思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逊)。[一一]”
[一]网友苦行僧:“通”或可读为“踵”,训为继,与“再”意有相通之处。[6]
[二]整理者:叚才,读为“假哉”。“假哉古之人”与《周颂·雝》“假哉皇考”句式相同。毛传:“假,嘉也”,亦见《尔雅·释诂》。今按:“古之人”指前代贤臣。
[三]今按:夫,当读为“虑”。《说文》:“虑,谋思也。”“虑”与“思”义近,虑明思慎,思虑清楚谨慎。
[四]整理者:甬,读为“用”,以也。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读为“仇”,训“配”,使相配。又辟,读为“有辟”;辟,《尔雅·释诂》:“君也。”
[五]今按:允,于是、因此。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允,犹用也。’”思,使。攸,助词,无义。《尚书·盘庚》:“汝不忧朕心之攸困。”王引之《经传释词·攸》:“攸,语助也。”睪,读为“殬”,《说文》:“殬,败也。”“睪”读为“殬”应该是楚文字中常见的用法。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简8:“戊行年七十矣,言不敢睪身,君人者何必焉哉!”清华简《傅説之命》下:“余罔有睪言。”其中的“睪”我们都曾读为“殬”,文意比较顺畅。
[六]整理者:已,语气词。今按:曹,读为“造”,不造,不至,不能达到。
[七]今按:思,想望,希望。型,效法。之,指“古之人”。
[八]黄杰:毷,读为“勖”,意为勉。[7]整理者:彊,《周礼·地官·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郑玄注:“强犹劝也。”
[九]整理者:定,安定、平定。《周颂·赉》“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郑笺:“以此求定,谓安天下也。”
[十]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即“裕”,读为“欲”,希冀。皮,读为“彼”。今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释为“熙”或“起”均可,意为兴盛。落,衰败。《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
[一一]今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从辵,慎声,读为“逊”。《尚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逊”,《淮南子·人闲》引作“慎”。《尚书·康诰》:“惟曰未有逊事。”“逊”,《孔子家语·始诛》引作“慎”。《尚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孔传:“逊,顺也。”
“假哉古之人!虑明思慎,用仇其有辟。允丕承丕显,思攸亡殬。”美善啊!先贤!思虑清楚谨慎,来辅佐他们的天子,于是使天子很好的承天受命,非常英明,使天子没有败坏的事情。
“已!不造哉!思型之,思勖彊之。用求其定,欲彼熙不落,思逊。”啊!达不到古代贤人那样啊!希望效法他们,努力做到像他们那样。来求得成王的安定,想要他盛而不衰,使他谦虚恭顺。
中山王大鼎:“叡弇夫㹳(悟)。”李学勤、李零先生认为:“睿和弇都有深的意思。夫,读为博,参看《说文通训定声》,夫悟意谓博识。又《诗·文王》有‘肤敏’,传云:‘肤,美;敏,疾也。’把夫悟读为肤敏也是可以的。”[8]今按:“夫”应读为“肤”,训为“美”。《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陈澔集说:“扶,与肤同。”“夫明思慎”,“夫”与“思”对言,当读为“虑”。“虑”与“肤”同从“虎”声,“夫”可读为“肤”,则亦可读为“虑”。虑,思考、谋划。清华简《皇门》简12:“夫明尔(尔)惪(德),以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助)余一人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忧)。”“夫”,整理者以为语首助词,今按:亦应读为“虑”。
“假哉古之人”,先从总体上对“古之人”讚美。“古之人”指辅佐天子的古之贤臣。“虑明思慎,用仇其有辟”、“思攸亡殬”的主语都是“古之人”,“允丕承丕显”到底是说“古之人”还是天子?好像有两种可能,我们觉得应该是说天子。一方面“丕承”和“丕显”经常用来形容天子,另一方面后文与之相对的“彼熙不落”也是指天子。总之,本章“启”的部分具体说明了古之贤臣如何成功地辅佐天子。
“已!不造哉!思型之,思勖彊之。用求其定,欲彼熙不落,思逊”,这整句的主语都是“今之人”,即周公及群臣。这也表明此章为周公所作。“已”,感歎词,相当于“啊”。“不造哉”,不至哉,达不到。这是周公谦虚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达不到“古之人”那样贤明的程度。“用求其定,欲彼熙不落,思逊”对应“用仇其有辟,允丕承丕显,思攸亡殬”,通过比较可知,“用求其定”的“其”是指“有辟”即天子,也就是成王,所以“彼”也是指成王,“思逊”之“思”的对象、“逊”的主语也是成王。
“思攸亡殬”、“思逊”含有臣子应该督察天子之意,与周公所作“元入启”的思想相合。
此章为周公所作,主旨为效法先贤,努力辅佐、督察成王。
参(三)启曰:“悳(德)元隹(惟)可(何)?[一]曰𣶒(渊)亦印(抑)。[二]𠪚(严)余不解(懈),[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业)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业)畏载(忌),[四]不易畏(威)义(仪)。[五]才(兹)言,隹(惟)克敬之!”[六]
乱曰:“非天唫(禁)悳(德),[七]殹(繄)莫肎(肯)曹(造)之[八]。𠉦(夙)夜不解(懈),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懋)尃(敷)亓(其)又(有)敓。[九]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欲)亓(其)文人,不逸蓝(监)余。”[一〇]
[一]整理者:德元,见《书·召诰》“其惟王位在德元”,孔传:“其惟王居位在德之首。”
[二]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即“渊”,深邃、深沈。印,读为“抑”,义为美。
[三]整理者:𠪚,《说文》有“𠪚”字,简文读作“严”,敬也,畏也,又作“俨”。不解,即“不懈”。
[四]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即“业业”。《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毛传:“兢兢,恐也;业业,危也。”畏载,读为“畏忌”,谨慎。
[五]整理者:畏义,读为“威仪”。《大雅·抑》:“敬尔威仪。”
[六]黄杰:简文当断读为:“才言,惟克敬之”。“才”当读为“兹”,此也。[9]今按:克,《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毛传:“克,能也。”
[七]黄杰:唫似当读为“禁”,楚简从“金”声之字有用为“禁”之例。造,原注解为成,可从,“造之”当指成就德行。此句意为:不是天禁止德行,但是没有人肯成就(德行)。[10]
[九]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即“懋”,训“勉”。尃,读为“敷”。今按:敷,施行。敓,“夺”之古字,竞先取得,争取到。《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彊夺之地。”杨倞注:“人谓贤人,与谓与国也。彊国之术,则夺人地也。”
[一〇]整理者:文人,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今按:不逸,不安逸,即“一刻也不停地”。整理者:监,察看、督察。
“德元惟何?曰渊亦抑。严余不懈,业业畏忌,不易威仪。兹言,惟克敬之。”作为天下楷模的天子之德,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深邃美善。我恭敬畏惧,丝毫不敢懈怠,小心谨慎,不改变庄重的仪容举止。对“德元惟何?曰渊亦抑”这句话,我只能敬畏。
“非天禁德,繄莫肯造之。夙夜不懈,懋敷其有敓。欲其文人,不逸监余。”不是上天不赐给人间道德,只是没有人肯努力造就它。我要昼夜不懈怠,努力去争取得到上天之德。希望有文德的先人,一刻也不停地监督我。
作为天下所有人效法的道德典範,天子之德当然应该尽善尽美。这是对所有天子的要求,当然也是对成王的要求。古人认为外在的仪容是内在道德的表现,有时候说威仪就等于说道德,所以“不易威仪”也是敬畏“德”的表现。“兹言,惟克敬之”,“兹言”指“德元惟何?曰渊亦抑”;“惟克敬之”即只能敬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作为天子,要时刻牢记以最高的道德标準来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天下人的道德典範。
本章“启”的部分,成王提出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接下来他就在“乱”的部分提出努力的方式。“非天禁德,繄莫肯造之”,古人认为人间之德来自上天之赐,如清华简《傅説之命》就有“天章之用九德”、“惟三德赐我”的说法,后文五启也有“天多降德”之说。“非天禁德”,上天是不会吝啬赐给人们道德的,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人如何去努力得到它了。“夙夜不懈,懋敷其有敓”,“有”,动词词头。“其有敓”,成王自己争取得到上天之德的行为。“懋敷其有敓”,努力施行这种行为,也就是努力去争取得到上天所赐之德。“欲其文人,不逸监余”,希望先人监督自己,看自己是否能做到一直勤勉修德。
本章为成王作,主旨是勤勉修德。
四启曰:“文=(文文)亓(其)又(有)家,[一]缶(保)蓝(监)亓(其)又(有)后。[二]需(孺)子王矣,不寍(宁)亓(其)又(有)心。[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理理)亓(其)才(在)立(位),[四]㬎(显)于上下。”[五]
乱曰:“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遹)亓(其)㬎(显)思,[六]皇天之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攻)。[七]昼之才(在)见(视)日,夜之才(在)见(视)晨(辰)。日内(入)辠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举)不寍(宁),[八]是隹(惟)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度)。”[九]
[一]整理者:文文,《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郑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整理者:缶蓝,读为“保监”,保佑和监督。又,读为“有”,词头。有后,指后嗣。
[三]今按:不宁,不安宁。
[四]今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楚文字中多用为“理”,理理,当爲清晰、分明之义。
[五]整理者:上下,指天神和人间。
[六]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读为“遹”或“聿”,句首语气词。显,光明。思,语气词,用于句末。
[七]今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读为“攻”,治疗。《周礼·天官·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攻,治也。”
[八]今按:内,读为“入”或“纳”,接受。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读为“举”。《吕氏春秋·自知》“所以举过也”,高诱注:“举犹正也。”
[九]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从尸,乇声,或读为“度”,法度。
“文文其有家,保监其有后。孺子王矣,不宁其有心。理理其在位,显于上下。”在美善家族的佑护之下,年幼的成王登上了王位,但他心志不宁。由于其显明的位置,上天和臣民都清楚他的这个缺点。
“遹其显思,皇天之攻。昼之在视日,夜之在视辰。日入辠举不宁,是惟度。”既然不宁之心显露了出来,就用上天来攻治它。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感受天象示告给人的社会伦理规範,作为自己的行为準则。每天发现、接受自己错误和过失,纠正自己不安定的心志,这就是你应该遵循的法度。
“文文”,整理者训“文”为美、善,可从。此“文”实即“文德”之文。《国语·周语下》:“夫敬,文之恭也。”韦昭注:“文者,德之总名也。”《诗经·周颂·武》:“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孔颖达疏:“所以能致此业而得爲强者,由于信有文德之文王以圣德受命,能开其后世子孙之基绪。”“文文其有家,保监其有后”,有文德的家族保护监督他的后人。“有家”义为家族,这里应主要是指家族的先人如文王、武王等。
“不宁其有心”就是心志不够安定,不能安心自持。《淮南子·俶真》:“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所立于身者不宁,是非无所形。”心志不宁,就需要加强修炼,所以后文周公提出修炼的途径和方法。
“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疑读为“理理”。“理”有分理、治理义,和“理”同源的“釐”、“犁”后来都分明、清晰的意思,如“釐然”、“犁然”,这里的“理理”也应该训为分明、清晰。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过硬的证据,是否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理理其在位,显于上下”,“显于上下”的,应该是成王不安定的心志。年幼的成王,在家族的佑护之下登上了王位,但他心志不宁,由于其特殊的位置,这种缺点显得特别突出。
“遹其显思”乃承上文“显于上下”而言,“其”指成王不宁之心。“皇天之攻”,用皇天来攻治,即用上天来纠正成王的不宁之心。
“昼之在视日,夜之在视辰”,详言“皇天之攻”。日月星辰,所谓“天行有常”,亦即“天常”。《左传·哀公六年》:“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杜预注:“言尧循天之常道。”《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古书言人君有道,恒曰“循天常”、“敬天常”,言人君无道,恒曰“乱天常”。此与上文“日就月将”诸句义近。
“遹其显思,皇天之攻。昼之在视日,夜之在视辰。日入辠举不宁,是惟度。”在上文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这里周公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皇天之攻”。效法上天,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和过失。
此章为周公所作,主旨是规谏成王法天改过。
五启曰:“于(呜)呼!天多降悳(德),汸=(滂滂)才(在)下,[一]流自求敓。[二]者(诸)尔多子,[三]迖(逐)思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沈)之。”[四]
乱曰:“𠈗(宣)爯(称)亓(其)又(有)若,[五]曰亯(享)𣌭(答)余一人,[六]思辅余于勤(艰),[七]廼(乃)是隹(惟)民,亦思不忘。”[八]
[一]整理者:汸汸,读为“滂滂”,《广雅·释训》:“滂滂,流也。”引申为广大。
[二]今按:流,水流动,散布。敓,“夺”之古字,竞先取得,争取到。
[三]整理者:者,读为“诸”,吴昌莹《经词衍释》:“犹凡也。”
[四]整理者:迖,“逐”字异体。今按:逐,《玉篇·辵部》:“逐,竞也。”思,想。沈,沉浸。《墨子·非命中》:“外之敺骋田猎毕弋,内沈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沈于所闻。”
[五]今按:𠈗,读为“宣”,《尔雅·释言》:“宣,徧也。”《字彙·宀部》:“宣,尽也。”《管子·四称》:“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徧”、“尽”义近。整理者:爯,读为“称”,举用。若,训顺、善。
[六]整理者:享,献。𣌭,即“应答”之“答”。今按:答,报答。余一人,成王自称。
[七]今按:思,使。整理者:勤,读为“艰”。
[八]今按:是,此、这,指示代词。思,念。忘,忘记。
“呜呼!天多降德,滂滂在下,流自求敓。诸尔多子,逐思沈之。”上天降下众多道德,如浩蕩大水广布人间,流布各处,需世人自行求取,诸位臣子要竞相沉浸其中。
“宣称其有若,曰享答余一人,思辅余于艰。乃是惟民,亦思不忘。”尽选臣子中有美善道德的人,举荐给我,让他们辅助艰难中的我。如此就算是百姓们,也不会忘记他们。
“德”是道德,一方面“天多降德”和前文“非天禁德”可以互相参照,另一方面“流自求敓”和前文“懋敷其有敓”在求德的用词上一致。“求”为求取,“敓”为争取,二者义近。而上文的“德”应训为“道德”,是没有疑问的,这就排除了“德”为贤德之人的可能。从后文“逐思沈之”来看,也只能是沉浸在抽象的道德之中。“诸尔多子”沉浸在道德中,也就是修养道德、提高道德。那么后文“宣称其有若”云云的“其”,自然就是指“多子”了。但是这里面似乎有一个问题,我们先看整理者对“多子”的注释:多子,《书·洛诰》“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荅其师,作周孚先”,孔颖达疏:“子者,有德之称。大夫皆称子,故以多子为众卿大夫。”从这个注释看,“多子”既为“有德之称”,又是“卿大夫”,身居高位。这与简文成王要求他们提高道德,然后再选用他们是矛盾的。作为天子身边的高级官员,他们就都是已经被举用、已经辅佐天子的人,何来“宣称其有若”呢?我们认为问题出在对“多子”词义的理解上。
古书中“多子”一词训为“众卿大夫”的主要有两处,除整理者所引《尚书·洛诰》的用例外,还见于《逸周书·商誓》:“尔多子,其人自敬,助天永休于我西土。”注者皆引《尚书·洛诰》孔颖达疏为训。丁宗洛本“多子”作“多士”。[11]其实孔颖达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屈万里先生已有所怀疑:“多子,旧说谓众卿大夫。按:疑指周公之子侄言。”[12]虽然屈先生“疑指周公之子侄言”的说法并不可信,但他对旧说的怀疑还是有道理的。“子”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左传·昭公十二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杨伯峻注:“子爲男子之美称。”《穀梁传·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子”也可以泛称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者。”所以“多子”大致相当于“众位先生”、“众人”之意,虽然在特定场合可能是指“众卿大夫”,但这个词本身并不是特指“众卿大夫”。《逸周书·商誓》的“多子”或作“多士”,我们从“多士”的含义也可以明白这一点。《尚书·多方》:“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多士”,众贤士也。《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多士”可以说是“众卿大夫”,但其本义亦为众多的贤士。《论衡·艺增篇》:“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言文王得贤者多,而不肖者少也。”所以简文中的“多子”应理解为“众臣子”,并非特指“众卿大夫”之类的高级官员。
此章为成王所作,主旨为鼓励臣子们努力求德,然后举荐其中的优秀分子来辅佐自己。
六启曰:“亓(其)余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沖)人,[一]备(服)才(在)清庿(庙),[二]隹(惟)克少(小)心,命不彝(夷)𥰶(灭),[三]疐天之不易。”[四]
乱曰:“𢐀(弗)敢巟(荒)才(在)立(位),[五]龏(恭)畏才(在)上,[六]敬㬎(显)才(在)下。[七]于(呜)乎!弋(式)克(核)亓(其)又(有)辟,[八]甬(用)颂(容)咠(缉)余,[九]甬(用)少(小)心寺(侍),[一〇]隹(惟)文人之若。”[一一]
[一]整理者:其,句首语气词。余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人,即《书》“予沖人”,见《盘庚》、《金縢》、《大诰》等。《盘庚下》孔传:“沖,童。”孔颖达疏:“沖、童声相近,皆是幼小之名。自称童人,言己幼小无知,故为谦也。”
[二]整理者:备,读为“服”,训“事”。清庙,《周颂·清庙》小序郑笺:“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谓祭文王也。”
[三]今按:命,《说文》:“命,使也。”彝,从网友无语先生释,[13]黄杰认为“彝”当读为“夷”。今按:“夷”应训为“平”。《说文》:“夷,平也。”𥰶,读为“灭”。“灭”从“戉”得声,与“害”同属匣母月部。《老子》:“廉而不刿。”《经典释文》:“刿,河上作害。”[14]
[四]今按:疐,相当、对等。《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郑玄注:“质,谓正自相当。”不易,不变易。
[五]整理者:弼,读为“弗’”;弼敢,不敢。今按:荒,怠惰。《诗经·齐风·还序》:“还,刺荒也。”郑玄注:“荒,谓政事废乱。”《大戴礼记·投壶》:“无荒无慠。”孔广森补注:“志怠曰荒。”
[六]胡敕瑞:“龏畏”犹“恭畏”。“龏畏才(在)上”即敬畏上天。[15]今按:在上,指上天和祖先神灵。
[七]今按:敬显,敬重显扬。在下,在下位的臣民。
[八]今按:式,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克,读为“核”,审核、审查。《尚书·吕刑》:“其罪惟均,其审克之。”《汉书·刑法志》引作“其审核之”。《管子·七臣七主》:“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姦不爲止。”王念孙《读书杂誌·管子九》:“引之曰:克读爲核,不克其罪,谓不核其罪之虚实也。”
[九]今按:颂,读为“容”,容饰,雕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爲容?”毛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陈奂传疏:“容,谓容饰也。”《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爲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爲之容也。”李善注:“器,谓玩之属。容,谓雕饰。”咠,读为“缉”,整治。《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是时天步初夷,王途尚阻,元戎启行,衣冠未缉。”吕延济注:“缉,理也。”
[一〇]今按:寺,读为“侍”,侍奉。《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侍于晋侯。”
[一一]整理者:若,训“顺”。
“其余沖人,服在清庙,惟克小心,命不夷灭,疐天之不易。”我这年幼的人,服事先王宗庙,只能小心谨慎,使它不被夷灭,和上天一样永存。
“弗敢荒在位,恭畏在上,敬显在下。呜乎!式核其有辟,用容缉余,用小心侍,惟文人之若。”我身处天子之位,不敢怠惰,恭敬畏惧在上位的天帝和祖先神灵,敬重显扬在下位的臣民。啊!希望你们审核你们的君主,来修饰和规谏我,来侍奉先王宗庙,顺从先祖。
此章“启”的部分成王说自己年纪幼小,肩负重任,所以“乱”的部分一开始就说“弗敢荒在位,恭畏在上,敬显在下”。“恭畏在上,敬显在下”是具体说明自己如何“弗敢荒在位”的。成王身为天子,在其上者当为上天和祖先神灵;在其下者即臣民。《尚书·康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孔传:“惠恤穷民,不慢鳏夫寡妇,用可用,敬可敬,刑可刑,明此道以示民。”孔传训“显民”为“明此道以示民”,与《孔丛子·论书》之说同:“定公问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威威、显民”,何谓也?’孔子对曰:‘不失其道,明之于民之谓也。’”今按:此说实误。“显民”与简文“显在下”意同,显可显之民也,使在下的具有美德的臣民光显。
“式核其有辟”,“核”,与前文“罔坠其考”、“考惟型斯”之“考”相近,为审核、督察之意。“用容缉余”,“用”,承接上文,表目的。“容”为修饰,谓弥补不足;“缉”为整治,谓纠正过失。二者皆为比喻用法。通俗地说,帮一个人化化妆,可以弥补他长相的不足;帮一个人整理整理衣服,纠正他穿衣的错误,可以使他显得衣着得体。而做这些事情之前,当然要先对此人仔细观察、打量一番。
“用小心侍”,应该是小心侍奉祖先宗庙,而不是要求臣下侍奉自己。这一方面是照应前文“服在清庙,惟克小心”,另一方面也引领下文“惟文人之若”。成王希望臣下督察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目的就是更好地侍奉祖先宗庙,随顺祖先心意,不让祖先神灵失望。
此章为成王所作,他认为自己肩负重任,不敢偷懒,希望臣子们督查自己、帮助自己,小心侍奉祖先宗庙。
七启曰:“思又(有)息,[一]思憙才(在)上。[二]不(丕)㬎(显)亓(其)又(有)立(位),[三]右(佑)帝才(在)茖(落),[四]不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失)隹(惟)同。”[五]
乱曰:“仡(讫)余龏(恭)害(曷)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以)?[六]攷(孝)敬肥(非)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怠)巟(荒)。[七]䅆(咨)尔多子,[八]𥫦(笃)亓(其)絸(简)卲(绍)。[九]余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逯)思念,[一〇]畏天之载,[一一]勿请福之侃(愆)。”[一二]
[一]今按:思,想望、希望。整理者:息,《广雅·释诂一》:“安也。”
[二]整理者:憙,喜乐。今按:思憙在上,希望祖先在天庭生活喜乐。
[三]整理者:有位,疑指前文人在帝侧之位。
[四]今按:右,读为“佑”,辅助。《尚书·周官》:“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孔传:“言当敬治官政,以助汝君长。”茖,即“落”字,居处。刘向《列女传·楚老莱妻》:“老莱子乃随其妻而居之,民从而家者,一年成落,三年成聚。”佑帝在落,犹金文和典籍习语“在帝所”、“在帝左右”。
[五]今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读为“失”,失去。同,偕同。《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郑玄笺:“同,犹俱也。”
[六]今按:讫,终也。整理者:龏,读为“恭”。苏建洲:害,这种用法的“害”实为“曷”的假借。《说文》“曷,何也。”[16]单育辰: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应读爲“以(或台或似)”,它与简13读爲“怠”之“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字形不同,句式与本篇简14:“良德其如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台)?曰享人大”句式相当,又《芮良夫》简24“咎何其如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台)哉!”“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亦用作“台”。文例参《尚书•梓材》:“厥命曷以?”[17]
[七]整理者:攷敬,读为“孝敬”,《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肥,读为“非”,古“肥”与“非”通。
[八]整理者:䅆,读为“咨”。《书·尧典》“帝曰:咨,汝羲暨和”,孔传:“咨,嗟。”
[九]整理者:𥫦,读为“笃”。今按:笃,加厚、增厚。《礼记·中庸》:“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孟子·梁惠王下》:“以笃周祜。”今按:絸,即“茧”字,应读为“简”。《逸周书·謚法》:“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朱佑曾集训校释:“简,约也。”“茧”本身有约束义,如“作茧自缚”。整理者:卲,疑读为“劭”,《说文》:“勉也。”
[一〇]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字见甲骨文,指晚上的某一段时间,疑读为“逯”,《广韵》:“谨也。”思念,《国语·楚语下》:‘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与哀殡丧,于是有歎,其余则否。’”
[一一]整理者:畏天之载,《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毛传:“载,事。”
[一二]整理者:请,《广雅·释言》:“乞也。”侃,读为“愆”,今按:愆,丧失、失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杜预注:“愆,失也。”
“思有息,思憙在上。丕显其有位,佑帝在落,不失惟同。”希望祖先在天庭生活安宁、喜乐,地位显赫,在天帝身边辅助他,不失去天帝的恩宠,永远和天帝在一起。
“讫余恭曷以?孝敬非怠荒。咨尔多子,笃其简劭。余逯思念,畏天之载,勿请福之愆。”我怎么恭敬祖先呢?,孝敬而不懒惰放纵。你们这些臣子们啊,要坚定地约束自己,勤勉努力。我恭谨地怀念祖先,敬畏上天之事,不让上天所赐之福丧失。
“思有息,思憙在上”,“有息”及“憙在上”的主语都是“祖先”,“丕显其有位,佑帝在落,不失惟同”的主语也是“祖先”,它们都是“思”的内容。“同”,俱、在一起。祖先能够和天帝在一起,意味着祖先得到天帝的恩宠,能保佑人间的子孙。
“启”的部分成王表达了希望祖先得到天帝恩宠,保佑子孙的强烈愿望。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需要人间子孙的努力了。所以“乱”的部分成王接着说自己和臣子们应该怎么做。
“曷以”即“何以”,用什么,怎么。“讫余恭曷以”,我究竟怎么恭敬祖先呢?答案是“孝敬非怠荒”。古人“事死如事生”,祖先虽已逝去,但仍可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孝敬之心。《礼记·祭义》:“宫室既脩,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怠荒”,《礼记·曲礼上》:“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郑玄注:“怠荒,放散身体也。”孔颖达疏:“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不懒惰放纵,即勤勉之意。这里的勤勉可能不止是就孝敬祖先而言,应该也包括其他方面,概括地说就是勤勉做事。
“简劭”,当是相对“怠荒”而言。“劭”训“勉”,与“怠”相对;“简”训“约”,与“荒”相对。“咨尔多子,笃其简劭”,成王自己“非怠荒”,也希望臣子们更加勤勉并自我约束。“余逯思念,畏天之载,勿请福之愆。”“思念”,就祖先言;“畏天之载”;就上天言。怀念祖先恩德,敬畏上天之事,天帝和祖先就会保佑我们、赐福给我们。
此章为成王作。他希望通过自己和臣子们的孝敬和勤勉,使祖先在天庭地位稳固,从而佑助人间的子孙。
八启曰:“差(佐)寺(侍)王悤(聪)明,[一]亓(其)又(有)心不易。[二]畏(威)义(仪)𧪞=(蔼蔼),[三]大亓(其)又(有)慕。[四]介(匄)睪(泽)寺(恃)悳(德),[五]不畀甬(用)非颂(容)。”[六]
乱曰:“良悳(德)亓(其)女(如)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台)?[七]曰亯(享)人大……[八]罔克甬(用)之,[九]是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坠)于若。”[一〇]
[一]整理者:差寺,读为“佐事”,辅佐。今按:寺,当读为“侍”,侍奉。聪明,谓明察事理。《荀子·王霸》:“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
[二]今按:易,慢易、简慢。《汉书·王嘉传》:“吏民慢易之。”颜师古注:“易,亦轻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裴骃集解引张晏曰:“多易,多轻易之行也。”
[三]黄甜甜:𧪞,读为“蔼”。[18]今按:畏(威)义(仪)𧪞𧪞(蔼蔼),形容天子容仪之盛。
[四]今按:慕,仰慕。《尚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五]整理者:介,读为“匄”,祈求。《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介”为“匄”。睪,疑读为“泽”,《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寺,读为“恃”。
[六]整理者:畀,赐予。今按:非,不对、错误。黄杰:“颂”似当读为“容”,这是楚简的一般用法。“容”指容仪。今按:用非容,使用错误的容仪、礼法。
[七]整理者:女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读为“如台”,多见于《商书》,《史记》训为“奈何”。
[八]整理者:简文此处约缺去十四至十五字。
[九]整理者:甬,读为“用”。今按:罔克用之,不能用之。之,李守奎以为指所说之良德。
[一〇]整理者:若,训“善”。
“佐侍王聪明,其有心不易。威仪蔼蔼,大其有慕。匄泽恃德,不畀用非容。”辅佐侍奉的王聪明,臣子们的心就不会轻忽怠慢。天子仪容举止庄重盛大,就能增加臣子们的仰慕之心。祈求上天恩德要凭藉德行,上天不会赐恩德给使用错误礼仪的人。
“佐侍王聪明”,是王聪明,还是佐侍王的臣子们聪明?我们认为是王聪明。聪明,耳聪目明,即明察,往往含有上对下之意,所以经常用来形容天子和君主。《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屏王之耳目,使不聪明。”用来形容普通人,也往往是针对能够明察下属而言。《汉书·赵广汉传论》:“广汉聪明,下不能欺。”“佐侍王聪明,其有心不易”,天子能够明察,则臣子不敢轻忽怠慢。如果“聪明”是指臣子,“其有心不易”便不好解释。确定了首句是说王聪明,也就确定了此章的主题是说成王应该怎么样,所以下句“威仪蔼蔼”的主语也是“王”。“威仪蔼蔼,大其有慕”,“其”指臣子,就和“其有心不易”之“其”的所指统一了起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大其有慕”和“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是大体相近的意思。“威仪蔼蔼,大其有慕”是就臣下而言,“匄泽恃德,不畀用非容”是就上天而言,都是强调威仪对于王的重要性。“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呢?古人认为“威仪”是一个重要的标準。《诗经·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孔颖达疏:“言内有其德,则外有威仪。”
“良德其如台?曰享人大……罔克用之,是坠于若。”简文有残缺,结合上文内容,我们怀疑残缺的部分应该是在讲德和威仪。
此章当为周公所作,主要是讲“威仪”和“德”的关係,希望成王注重“威仪”。
九启曰:“于(呜)乎!𢐀(弗)敢巟(荒)悳=(德。[一]德)非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惰)帀(斯),[二]纯隹(惟)敬帀(斯)。[三]文非𢽬(陈)帀(斯),[四]不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坠)卣(修)彦。”[五]
乱曰:“仡(讫)我敬之,弗亓(其)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坠)哉。思丰亓(其)复,[六]隹(惟)福思甬(用),[七]黄句(耇)隹(惟)程。”[八]
[一]整理者:弼敢,读为“弗敢”。《左传》文公十八年:“弗敢失队。”今按:荒,怠惰。《大戴礼记·投壶》:“无荒无慠。”孔广森补注:“志怠曰荒。”《逸周书·謚法》:“好乐怠政曰荒。”荒德,懈怠于德。
[二]整理者:“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当是“堕”字异体,读为“惰”。《左传》襄公二十年(今按:当为三十一年)“惰而多涕”,杜预注:“惰,不敬也。”今按:非,《古书虚字集释》:“非,不可也。”《韩非子·外储说左》篇:“婴儿非与戏也。”[19]
[三]今按:纯,专一。《国语·周语上》:“帅旧德而守终纯固。”韦昭注:“纯,专也。”《淮南子·览冥》:“纯温以沦。”高诱注:“纯,一也。”
[四]今按:文,《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朱熹集传:“文,礼。”《国语·周语上》:“以文修之。”韦昭注:“文,礼法也。”𢽬,古“陈”字,陈列、陈设。《广雅·释诂一》:“陈,列也。”
[五]整理者:卣,读为“修”,训“善”,与“彦”义近。今按:彦,美好。《尚书·立政》:“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颖达疏:“彦训爲美。王能出言皆善,口无可择,如此我王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天民矣。”
[六]今按:丰,厚、使丰厚。《国语·周语上》:“树于有礼,艾人必丰。”韦昭注:“丰,厚也。”复,报也,回报。《汉书·匈奴传下》:“以复天子厚恩。”颜师古注:“复亦报。”
[七]黄杰:“甬”似当读为“用”,这也是本篇之“甬”字的一般用法。[20]今按:“惟福思用”即“惟思用福”。“用”,採用,这里是得到的意思。
[八]黄杰:“程”当读如本字。[21]今按:程,效法。《诗经·小雅·小旻》:“哀哉爲犹,匪先民是程。”孔颖达疏:“非用古人是爲法。”“黄耇惟程”即“惟程黄耇”。效法黄耇、和黄耇一样长寿。
“于(呜)乎!弗敢荒德。德非惰斯,纯惟敬斯。文非陈斯,不坠修彦。”啊!我不敢放鬆修养德行。修德不能懈怠,只有专一恭敬。礼仪不是陈设,不要坠失礼仪之美善。
“讫我敬之,弗其坠哉。思丰其复,惟福思用,黄耇惟程。”我要始终恭敬道德,不失去礼仪之美。希望得到丰厚的回报,得到福佑和长寿。
“𢽬”原字形作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左半即李守奎先生所论之“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蚓)”字,[22]左上“屮”形上加斜笔,非“东”字。上博七《凡物流形》甲15简“绅(申)于四海”之“绅”作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其左旁所从之“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与此同。“𢽬”即“陈”字,这里用作陈列、陈设义。“文”谓礼。《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朱熹章句:“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此“文”亦即上文所言之“容”、“威仪”。《荀子·礼论》:“情文俱尽。”杨倞注:“文,谓礼物威仪也。”《荀子·富国》:“礼节将甚文。”杨倞注:“文,谓敬事之威仪也。”《淮南子·诠言》:“行成兽,止成文。”高诱注:“文,谓威仪文采。”礼节仪式需陈设施行,但其目的在于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臻于善美。礼仪体现于形式,而又非止于形式,不失形式之善美,乃不失人内心之善美。
“讫我敬之”,敬德也,承“弗敢荒德。德非惰斯,纯惟敬斯”言;“弗其坠哉”,慎威仪也,承“文非陈斯,不坠修彦”言。敬德修礼,则得福佑长寿。
此为末章,成王作,总括前文,祈求福寿。
参考文献:
陈伟武:《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零劄》,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陈致:《读〈周公之琴舞〉劄记》,简帛网,2014年4月26日。
陈致:《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中“文文其有家”试解》,《出土文献》第3辑,2013年3月。
顾史考:《〈周公之琴舞〉初探(初稿)》,清华简达特茅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3年9月。
方建军:《论清华简“琴舞九絉”及“启、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4年8月27日。
胡敕瑞:《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劄记之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3年1月5日。
胡敕瑞:《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劄记之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3年1月7日。
胡敕瑞:《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劄记之四》,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3年1月7日。
黄杰:《初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5日。
黄杰:《再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14日。
黄甜甜:《〈周公之琴舞〉劄记三则》,孔子2000网站2013年1月5日。
黄甜甜:《〈周公之琴舞〉初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季旭昇:《〈毛诗·周颂·敬之〉与〈清华三·周公之琴舞·成王作敬毖〉首篇对比研究》,《第四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3年11月。
季旭昇:《〈周公之琴舞·周公作多士儆毖〉小考》,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简帛论坛,“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初读”帖,简帛网,2013年1月5日。
柯鹤立:《试论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中“九成”奏乐模式的意义》,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李锐:《读清华简3劄记(三)》,孔子2000网站,2013年1月14日。
李守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文物》2012年08期。
李守奎:《〈周公之琴舞〉补释》,《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李守奎:《先秦文献中的琴瑟与〈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时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李学勤:《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疐天之不易”》,《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李学勤:《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
李学勤:《读〈周公之琴舞〉小记》,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李学勤:《再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廖名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篇对比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刘国忠:《新公布的清华简乐诗〈周公之琴舞〉》,《中华诗词》2013年第2期。
刘丽文、段露航:《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对〈诗经〉流传与编定的启示》
刘丽文:《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说》,《文学遗产》2014年第05期。
马楠:《试说<周公之琴舞>“右帝在路”》,《出土文献》第四辑,2013年12月。
沈培:《〈诗·周颂·敬之〉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对应颂诗对读(二)》,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沈培:《〈诗·周颂·敬之〉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对应颂诗对读(一)》,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中国文字学会主办,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承办,2013年9月21-22日。
苏建洲:《初读清华三〈周公之琴舞〉、〈良臣〉劄记》,简帛网2013年1月18日。
徐正英:《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徐正英:《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对〈诗经〉原始形态的保存及被楚辞形式的接受》,《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王志平:《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乐制探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3年6月5日。
吴雪飞:《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补释》,简帛网2013年1月17日。
吴万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之启示》,《中国诗歌研究》2013年第00期。
无语:《释〈周公之琴舞〉中的“彝”字》,简帛网2013年1月16日。
姚小鸥、杨晓丽:《〈周公之琴舞·孝享〉篇研究》,《中州学刊》2013年第07期。
姚小鸥、李文慧:《〈周公之琴舞〉诸篇释名》,《中国诗歌研究》2013年第00期。
姚小鸥、孟祥笑:《试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文本性质》,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颜世铉:《清华简(参)劄记一则》,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浸会大学 2013年11月1-3日)。
杨坤:《跋清华竹书〈周公之琴舞〉》,简帛网,2014年1月8日。
杨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及其德政思想》,《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06期。
赵敏俐:《〈周公之琴舞〉的组成、命名及表演方式蠡测》,《文艺研究》,2013年第8期。
宗静航:《〈周公之琴舞〉与〈诗经〉异文和经传解释小识(初稿)》,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会议论文。
子居:《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解析》,《学灯》第二十九期,孔子2000网2014年1月4日。
[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中西书局,2012年12月。本文所引释文及整理者考释均见该书133-143页。
[2]简帛论坛,“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初读”帖,简帛网,23楼,2013年3月17日。
[3]季旭升:《〈毛诗·周颂·敬之〉与〈清华三·周公之琴舞·成王作敬毖〉首篇对比研究》,《第四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3年11月。下引季先生意见均见此文。
[4]沈培:《说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虚词用法》,《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118-122页。
[5]参见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1106页“屯”字条。
[6]简帛论坛,“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初读”帖,简帛网,7楼,2013年1月15日。
[7]黄杰:《初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5日。
[8]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155页。
[9]黄杰:《再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14日。
[10]黄杰:《再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14日。
[11]参见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彚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88页。
[12]屈万里:《尚书集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187页。
[13]无语:《释〈周公之琴舞〉中的“彝”字》,简帛网2013年1月16日。
[14]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648页【戉通害】条。
[15]胡敕瑞:《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劄记之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3年1月7日。
[16]苏建洲:《初读清华三〈周公之琴舞〉、〈良臣〉劄记》,简帛网2013年1月18日。
[17]简帛论坛,“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初读”帖,简帛网,18楼,ee(单育辰)发言,2013年1月31日。
[18]黄甜甜:《〈周公之琴舞〉劄记三则》,孔子2000网站2013年1月5日。
[19]俞敏监修、谢纪锋编纂:《虚词诂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335页。
[20]黄杰:《再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14日。
[21]黄杰:《再读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14日。
[22]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中的“
周公-张崇礼: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字与陈氏》,《中国文字研究》第18辑,2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