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
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的《汤处于汤丘》,原整理者已经对该篇做了较好的释读,1笔者读后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在下面供同好参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汤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处)于汤丘。【1】
原整理者注:“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即“凥”,係“处”字,但上博简《周易》常用以代“居”字。汤丘,读为“唐丘”,地名,疑即殷墟卜辞的“唐土”。《英藏》一一〇五:“作大邑于唐土。”郑玄《诗谱》:“唐者,帝尧旧都。”在山西翼城西。
按:“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当径读为“居”,先秦两汉典籍言古帝王及方国之位置多言“居”,如《竹书纪年》中,只有《御览》卷八十二引《纪年》曰“帝相即位,处啇(啻、帝)丘”,其它均言“居”;在《世本》中亦专有《居篇》,均可证。汤丘,笔者曾指出当即商丘,2近华东师範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室亦主此说。3《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汤始居的“亳”怀疑就是商丘。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商丘东南四十里处的穀熟(今属河南虞城县)为南亳,是汤始都之亳,即春秋时宋的穀丘,而与宋都之商丘相距不到20公里,距离非常之近。怀疑汤初始所都的亳就是南亳穀熟,也就是古商丘,其实一地。盖商人自契(阏伯)至相土曾居商丘,4相土以后至于主癸的商先公均不居此,至汤时始复徙居商丘,亦称“亳”,故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时宋所都的商丘当是迁徙之地而其名不改。汤后来又北迁于景山之旁,仍称“亳”,曰“景亳”(在今山东曹县南),在此告命诸侯征伐四方并伐桀,所谓“汤有景亳之命”(《左传·昭公四年》)者也。故本篇所言“汤居汤丘”即汤居此商丘,亦即南亳穀熟也。根据本篇所载,汤娶有莘氏女并得伊尹即在此。
2、小臣善为飤(食),亯(烹)之和。【1】
按:此当为一句,作“小臣善为飤亯(烹)之和”,“飤亯(烹)之和”即烹煮食物调和其味。古书里常言伊尹善于和味,《吕氏春秋·本味》言伊尹为汤言“调和之事”,《淮南子·泰族训》言“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说苑·杂言》:“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汉书·东方朔传》:“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或言“调”,或言“和”,或言“调和”,“调”亦“和”也。此均言伊尹善于调和五味,不言其“善为飤(食)”也。
3、有莘氏女飤之,绝𩚠(芳)旨以饳(粹)。【2】
原整理者注:绝,义为非常,如《尔雅·释宫》:“鼎,绝大谓之鼐。”𩚠,读为“芳”,义为香。《仪礼·士冠礼》:“嘉荐令芳。”旨,《说文》:“美也。”以,训同而、且。饳,读为“粹”,训精。
按:“绝大谓之鼐”乃《释器》文,非《释宫》文。此处“绝”当是断绝义。“饳”字暮四郎先生括读“啜”,云:“‘绝芳旨以饳(啜)’,大概是说摒弃其他各种芳香美味之物,来吃小臣做的饮食。”5是也。“饳”当即“餟”之或体,《说文》:“餟,尝也。”或作“醊”、“腏”,又或用“啜”字。后“饳”为“馉饳”字,音咄,乃后出之同形字,非先秦之“饳”也。
4、九窍发明。【2】
原整理者注:发,《广雅·释诂三》:“明也。”
按:《文选·宋玉〈风赋〉》:“发明耳目,宁体便人。”吕注:“发,开也。言能开耳目之明。”“发”当训“开”,这里是通畅意;“明”是清楚明白,相当于“耳聪目明”的意思。故后用“发明”为阐发明白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此处“发明”是通畅清楚之意。
5、惜(舒)快以恒。【2】
按:“惜”不当读“舒”,而应依字读。《说文》:“惜,痛也”,“惜快”即病痛消除而畅快,今言“痛快”者即此意。“恒”为长久、持久意。
6、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适)奉(逢)道路之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祟)。【5】
原整理者注: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从示从术,读为术声,其古音在船母物部,与心母物部之“祟”音近,假借读作“祟”,训为祸咎之徵。《说文》:“祟,神祸也。”
按:出土文献中“帝”常写作“啻”,则“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当即缔结之“缔”的繁构,此疑读“递”,《尔雅·释诂》:“递,迭也。”奉,《说文》:“承也”,段注:“《手部》曰:‘承,奉也,受也。’”此当为承受意。“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疑当读为“顇”或“瘁”,《尔雅·释诂》:“顇,病也”,《诗·蓼莪》“生我劳瘁”,郑笺:“瘁,病也”;《小雅》:“或尽瘁事国”,毛传:“尽力劳病以从国事”,均本《尔雅》为训,劳极而疲则为“病”也,相当于今所言辛劳、劳苦意。本篇载方惟见商汤不断地去见身份低贱的伊尹,来来回回很辛苦,就箴(规劝)汤说:“今君往不以时,归必夜,递奉道路之瘁,民人闻之,其谓吾君何?”意思是现在您去不论时候,回来必定要在夜里,不断承受道路奔波之苦,民人听说了,该怎么说您呢?
7、今少(小)臣能廛(展)章(彰)百义。【7】
原整理者注:廛,读为“展”,上博简《采风曲目》“廛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即“辗转”。
按:“展彰”感觉文意不畅。“廛”疑当读“阐”,《说文》:“开也”,开则明,故《易·繫辞下》:“而微显阐幽”韩康伯注:“阐,明也”,《玉篇》亦云:“阐,明也。”“章”亦训“明”,《国语·周语中》:“章怨外利,不义”,韦昭注:“章,明也。”“阐”为开而明之,“章”为显而明之,“阐章”为同义连用为词,意思同于后来的“阐明”,讲解明晰之意。
8、女(如)幸余𨳿(关)于天畏(威),朕隹(惟)逆训(顺)是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图)。【11】
原整理者注:“𨳿”即“闲”字,在此读为音近的“关”,《汉书·董仲舒传》颜注:“由也。”关于天威,意云伐夏是由于天对夏后的惩罚。
按:“闲”当通“閑”,“閑于”之语古籍常见,如《大戴礼记•保傅》:“不博古之典传,不閑于威仪之数”,《新序•杂事三》:“夫齐者霸王之余业,战胜之遗事,閑于兵革,习于战攻。”义同于娴熟之“嫺(娴)”,ee先生即认为此处之“𨳿”当读为“娴”,6甚是。《说文》:“嫺,雅也”,段注:“嫺雅,今所谓‘嫺习’也。‘嫺’古多借‘闲’爲之。《邶风》‘棣棣’《毛传》曰:‘棣棣,富而闲也。’今本作‘闲习’。”“闲习”,今言熟习也。“闲于天畏(威)”即熟习上天之威严。盖成汤认为 “小臣(伊尹)能阐章百义,以和利万民,以修四时之正,以设九事之人,以长奉社稷”(7-8简),是个明于天威之人,故和他交谈能“闲于天之威”,即习于天威,之后就要顺逆是图。
9、吏(使)货(过)以惑。【12】
按:“吏”当读为“事”,“货”当依字读,《说文》:“财也”,“事货”即贪图财物之意。以,而也。
10、民人诹貣(忒)。【12】
原整理者注:诹,读为“趣”或“趋”,意为趋向。忒,《诗·鸤鸠》毛传:‘疑也。’意云民人疑惑不知所从。
按:“诹”当依字读,《说文》:“聚谋也。”忒,《诗·鸤鸠》:“其仪不忒”,毛传:“忒,疑也。”《正义》:“执义如一,无疑贰之心。”《礼记·缁衣》:“其仪不忒”,《释文》:“忒,本作贰”,“忒”即“贰”,《尔雅·释诂》:“贰,疑也”,《疏》:“贰者,心疑不一也。”“诹忒”即聚谋怀有二心之意。
11、型(刑)亡(无)卣恋(赦),民人皆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瞀)禺(偶)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离)。【12-13】
按:“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当读为“务”,《说文》:“趣也”,徐注:“言趣赴此事也。”偶,《尔雅·释诂》:“合也”,“偶离”即结伴逃离。此二句言夏桀刑罚严酷,民人都纷纷结伙出逃。《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偶离”即“予及汝皆亡”之谓。
12、不吏(事)䎽(问),不处矣(疑)。【15】
按:本篇询问之“问”均作“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此处之“䎽”不当读“问”,暮四郎先生认为当读“昏”,“意为不事昏聩之人。”7读“昏”是也,“事”即从事之“事”,《韩非子·喻老》:“事,为也”,《礼记·乐记》:“事蚤济也”,郑注:“事犹为也。”“不事昏”即不为混乱之事。
13、飤(食)时不旨(嗜)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饕)。【15】
“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字《整理报告补正》载许可先生言“此处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字字从食、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声,读成宵部“饕”字不若读爲文部的“珍”,谓食材之珍贵”。8
按:读“珍”可从。此字当是从食慎省声,即“飻”字或体,《说文》以为“餮”之本字,训“贪也。从食,殄省声。”此当是从食㐱声,可读为“珍”。“旨”不烦读为“嗜”,“旨珍”乃以珍馐为美味之意。
14、不备(服)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过)文。【16】
原整理者注:不服过文,意云服饰不过分华美。
按:“过文”不辞,古书无是语也。“
河南商丘-王宁:读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散札”又见于《汤在啻门》16简“正(政)~乱无常”,原整理者括读为“祸”。在此当读为“华”,“华”古或作“花”,从“化”声,可证。“华文”谓有华丽繁缛纹饰的衣服。《墨子·非乐上》:“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汉书·礼乐志》:“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老子河上公章句·淳风》:“我常无欲,去华文,微服饰,民则随我为质朴也。”又《守微》:“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故无败坏。”《汤在啻门》的该字恐也不能读为“祸”(简帛书“祸”多作“𥛔”),疑读为“哗(譁)”,“哗乱”即因意见不统一喧哗纷乱,《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言上号令不顺民心,虚哗愦乱,则不能治海内。”
15、远又(有)所亟,劳又(有)所思。【17-18】
原整理者注:亟,《方言》:“爱也。”
按:“远”与“劳”为对文,则“远”当为远行之义,“亟”当读“极”,“极”古或训“终”、训“止”、训“竟”等,有终止、结束义。“思”暮四郎先生认为“疑本当为‘息’”,9是也。此二句当是言远行者有所终止,劳碌者有所休息,是爱民的两种表现。
16、远民皆亟。【18】
原整理者注:亟,此读为“极”,《诗·崧高》毛传:“至也。”
按:此“亟”当读为《诗·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之“极”,郑《笺》:“使来于王国,受政教之中正而已。”朱熹《集传》:“极,中之表也。居中而爲四方所取正也。”《诗·氓》:“士也罔极”毛传:“极,中也”,其义类似今天所说的“榜样”。“远民皆亟(极)”即远方的人都以为榜样。
17、既受君名,退不寡(顾)死生,是非共(恭)命虎(乎)?【19】
原整理者注:退,《说文》:“却也。”《礼记·檀弓下》:“君退”,郑注:“去也。”
按:“退”本退却、退去义,古代相见后返回均曰“退”,故“退”有“归”义,《仪礼·士冠礼》:“主人退”郑注:“退,去也,归也”,《广雅·释诂二》:“退,归也。”这里是返回、回来的意思。此言既接受了君命,回来后执行君命不顾死生,这不就是“恭命”吗?又:古书多“进退”连言,疑“退”前抄脱一“进”字,“既受君命,[进]退不顾死生”文意亦通。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15年。《汤处汤丘》篇由沈建华先生负责整理、注释(下称“原整理者”),释文、注释见该书134-140页。
2 王宁:《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5/2/22.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51
3 华东师範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室:《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书后(三)》,简帛网2015-04-1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1
4 郭沫若先生认为阏伯即契。说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科学出版社1982年。277页。
5 《清华五〈汤处于汤丘〉初读》(下简称《初读》),简帛论坛•简帛研读。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7&page=1。8楼,发表日期:2015-04-11
6 《初读》19楼,发表日期:2015-04-19.
7 《初读》12楼,发表日期2015-04-11.
8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5-04-08.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9/20150408112711717568509_.html
9 《初读》13楼,发表日期:201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