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杜清雨:说“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杜清雨:说“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杜清雨:说“兑”
说“兑”
杜清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
甲骨文中的兑字均写作如下诸形: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7945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8067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8663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8664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8801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屯》528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屯》637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英国》2310
下至金文、小篆、隶书,字形都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对于该字的构形分析,目前仍无一致的结论。就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文》云“兑,说也,从儿㕣声”,“ 㕣(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山闲陷泥地,从口从水败皃,读若沇州之沇”,段玉裁认爲:“兑爲㕣声者,古合音也。”[1]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从之,认爲“甲骨文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从人㕣声。兑,定纽月部,㕣,定纽元部。月、元爲入、阳对转”。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亦持此说。[2]
将㕣视作兑的声符,以前的《说文》注家曾提出过质疑,如徐铉即说“㕣,古文兖字,非声”,王筠在《文字蒙求》中也认爲“不谐”。按照今天的古韵分类,将㕣和兑视作入、阳对转,倒也可以讲通,不过从古文字的实际来看,这种说法恐怕就不够可信了。
甲骨文中有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7495)、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合集》27417)字,亦见于《殷契粹编》,第404片辞云“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岁于多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405片云“辛亥贞,壬子又多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岁”, 郭沫若在404片考释中释该字爲“㕣”,云:“在此与多后同例,盖假爲君。”[3]杨树达以爲郭氏“舍义以就形,说非”,并引沈子也簋及乙公鼎之“多公”爲证,而改释该字爲“公”[4]。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学者仍将此字释㕣,如刘钊《新甲骨文编》、李宗焜《甲骨文字编》、李学勤主编《字源》主此说。但是从辞例上来看,如《合集》27494辞云“丁巳卜,三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父下岁,叀羊”,27417辞云“于多父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于二父己父庚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于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屯》3960云“其乇于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可见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显然是某种祭祀对象,如果释爲“㕣”则辞不可通,释爲“公”应当更正确,所以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皆释该字爲“公”。
另外,西周春秋金文中也没有出现单独使用的“㕣”字,一直到战国文字中才有比较确定的“㕣”字出现,如冉钲铖“船”字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从㕣。这样以来,仅因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与《说文》所收㕣字形近就释之爲㕣,的确难以令人信服,将甲骨、金文中的兑字看作是从儿㕣声的形声字也就值得怀疑了。
二、还有一些学者认爲“兑”是个表意字,如徐铉在《说文》“兑”字下注云 “当从口从八,象气之分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㕣非声,当从人口会意,八象气之舒散”。近人林义光《文源》亦持此说,认为“㕣非声,兑即悦之本字”,“从人口八。八,分也,人笑故口分开”[5]。又高鸿缙《中国字例》云“㕣即喜悦之本字。人悦则口两旁有纹理。倚口画其两旁纹理形,故託以寄喜悦之意。动词。后加人于其下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知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悦乃一字之累加,非有二义也”[6]。
笔者认爲以上数说将“兑”看作表意字是正确的。但徐铉、朱骏声等人认爲兑“从八,象气之分散”,则流于臆测,所以并未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高说应当最接近事实,虽然他认爲㕣、兑一字未必正确,然而他对“兑”的分析则颇有道理。
由于古人造字的时候,有些字“所象的东西很难孤立地画出来,或者孤立地画出来容易跟其他东西相混。所以爲它们造象物字的时候,需要把某种有关的事物,如周围环境、所附着的主体或所包含的东西等一起表示出来”[7]。如“髭”字,甲骨文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金文中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在人形上部突出口及其两旁之须来表示髭;须,甲骨文中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在人形上部画出口及颔下之须;又望字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闻字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说“兑”,都是在人形上部突出人体的某部分来表意。
我们认爲“兑”字的构形方式也属于这种情况,它所表现的正是人开口而笑的状态,本义即爲“悦”。其上的八字型笔画并非表示“气之舒散”或“口之张开”,而是人口两旁鼻唇沟的象形。凡人悦笑则口解,口解则鼻唇沟尤爲突显,此自然之理,先民正是通过描摹人开口而笑的状态创造了“兑”字。“兑”字下部的人形也并非如高说那样是后加的,而是本来就有的。
甲骨文中的“兑”字或用作“锐”,如《合集》27954辞云:“戊申卜,马其先,王兑从。”言“马队先行,王疾速从其后也”[8],未见用其本义者。不过文献中还保留着不少例证。除前引《说文》训兑爲说外,他如《周易·序卦》“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释名·释天》云“兑,说也,物得备足,皆喜说也”[9];《类篇·儿部》:“兑,欲雪切,喜也。”[10];《吕氏春秋·劝学》云:“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中之兑皆爲悦义,言“爲师者必先得学者之欢心,而后其说乃可行也”[11]。
又《荀子·修身》云“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杨倞注云:“兑,悦也。”二句言小人遇劳苦之事则苟且懦弱以求逃避,遇饶乐之事则佞媚喜悦而恣意爲乐[12]。
又《荀子·不苟》“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杨注云“兑,悦也。言喜于徼幸而倨傲也”[13]。又《庄子·德充符》云“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成玄英疏云:“兑,徧悦也。体穷通,达生死,遂使所遇和乐,中心逸豫,经涉夷险,兑然自得,不失其适悦也。”《释文》于兑下注:“李云:悦也” [14]。凡此皆用兑之本义。
在出土文献中也有使用兑字本义的例子,如《郭店楚简·五行》“兑则戚”,“不弁不兑,不兑不戚”;《性自命出》“快于己者之谓兑”,“乐其道,兑其教”,皆用兑表悦。
由于早期传世文献中兑之本义多用“说”代替,后来才又孳乳出悦字,所以有些文献还保留着兑、说互用的异文。如《尚书·说命》篇名下《释文》云“说,本又作兑,音悦”;《礼记·学记》引“《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郑玄注云:“兑,当爲说,字之误也。高宗梦傅说,求而得之,作《说命》三篇,在《尚书》,今亡。”《释文》云“兑,依注作说,音悦”[15]。又《礼记·缁衣》引“《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16],郑注及《释文》所言略同。郑玄以兑爲说之误字,是就当时二字的使用情况而言,其实作兑才应当是较早的写法,这种异文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假借或讹误,而应当是由本字和后起字的使用不同造成的。
又由于“兑”本表示人喜笑颜开的情状,故凡从“兑”之字多包含有“解、脱、开”等意。如“说”,《说文》云“说释也”,段玉裁注云“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17]。
捝,《说文》云“解捝也,从手,兑声”,段玉裁注云“今人多用脱,古则用捝,是则古今字之异也。今脱行而捝废矣”[18],《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范应元本“脱”作“捝”是也[19]。
蜕,《说文》云“它、蝉所解皮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史记正义》云“蜕音税,去皮也”[20]。又与脱通,《广雅·释诂》“蜕,解也”,王念孙《疏证》云“蜕之言脱也”[21],《庄子·天下》“其理不竭,其来不蜕”,成玄英疏云“蜕,脱捨也”[22]。
脱,《说文》云“消肉臞也”,段注云:“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曰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23]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谓其肉自有而无,若有所消失也。引申爲一切脱除之称”[24]。
税,《说文》云“租也”,“租,田赋也”。租税皆从民田稼穑等实物中收取,亦含有分离、脱离之义。又税亦可表解脱义,如《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高注云:“税,释也。”[25]
总之,我们认爲“兑”就是“悦”的初文,其构形并非如《说文》分析的那样是个形声字,而是一个连带画出人身的表意字。其上部所从的八字形笔画实爲鼻唇沟之象形,所表示的是人开口而笑的状态,字之本义即为喜悦,高兴。由于兑字后来多用以表示卦名及其他意义,早期文献中遂多借“说”表示喜悦之义,后来又分化出“悦”字来专门表示此义。这种本字本义逐渐爲后起字代替的情况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惟贤整理本,第709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2] 何说见氏着《战国古文字典》,第1032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黄说见《古文字谱系疏证》第2718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第1版。
[3] 郭沫若:《殷契粹编》,第468-469页,科学出版社1965年5月第1版。
[4] 参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3357页,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5] 林义光:《文源》,中西书局,第332页,中西书局2012年3月第1版。
[6] 高鸿缙:《中国字例》,第317页。广文书局1960年版。
[7]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第121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修订版。
[8]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84页,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9]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13页,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
[10] 司马光:《类篇》,第305页,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第1版。
[11] 参看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第90页,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以爲此数句中兑字当读作“锐”,爲口才捷利之义,“言凡说教者,乃是以捷利之口才说教人,非顺学者之意而喜悦之也”。案,此说实迂曲难通。古之说者,重视被说的对象,所以要得其欢心以行己说,如《韩非子·说难》所云“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论衡·逢遇》所云“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皆可见古人欲行其说必先取悦于被说者之义。故此处诸兑字仍以读作悦爲妥。
[12] 参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3] 同上书,第97页。
[14]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14页,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1版。
[15] 《礼记正义》,第14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整理本》2008年9月第1版。
[16] 同上,第2117页.
[17] 同注[1],第167页。
[18] 同上,第1050页。
[19] 参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85页,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20] 司马迁:《史记》,第2482—2483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21] 王念孙:《广雅疏证》,第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22] 同注[14],第1102页。
[23] 同注[1],第304页。
[24]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第1018页,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5]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第359页,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