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
——兼谈“饩(饩)”字
黎楠
陕西师範大学文学院
“气”“气”二字有着明显的字形上的联繫,却又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繁简字问题,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和考察,“气”与“气”经过了数千年的流变,简单地说,“气”爲古“气”字,“气”爲古“饩(饩)”字。另外,本文只就现有材料作“气”“气”二字的辨析,兼及“饩(饩)”字,但不过多涉及文字的具体考释。又因爲“饩(饩)”从“气”得声,“气”从“气”得声,显然三字的字音联繫很是密切,因此下面主要考察字的字形和意义。
一、释气
(一)气的字形及意义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对“气”的文字考释仍然衆说纷纭,有人认爲是象形字,也有人认爲是指事字,莫衷一是,其具体的各家说法可参看杜清雨的《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1]一文中前半部分的研究综述,不再赘述,只就比较基础的材料和认可的观点来谈。“气”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其后金文、简帛文字、小篆、楷书等都有出现,下面一一介绍。
“气”的甲骨文字体根据《新甲骨文编》等统计共有20种,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合12532、9421、22657)等形。据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气》[2]一文考察,“气”字在甲骨文中有3种用法:一是乞求之“气”(“乞、气”本是一字,乞的字形从气省变而来,宋人郑樵的《通志》、明人徐官的《古今印史》已经指出,此处及下文作爲偏旁的乞本可写作气,但出于打字排版方便的考虑,仍使用通行字体),二爲迄至之“迄”,三是终止之“讫”。而对于“气”的造字本义,于先生并未明言,只谈了用法。
“气”的金文字体则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早期金文的写法与甲文类似,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天亡簋,集成4261),后爲与“三”区别而写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洹子孟姜壶,集成9730、9729)。“气”在金文中有2中含义:一是乞求之“气”,如洹子孟姜壶铭文“洹子孟姜用气(乞)嘉命,用祈眉寿”[3],雝公缄鼎铭文“用气(乞)麋寿,万年无疆”[4]。二爲终止之“讫”,如天亡簋铭文“丕克气(讫)卒王祀”[5]。
“气”字在战国的简帛中也有出现,不过楚文字的形体与甲金文差异很大,不如睡虎地秦简的字体有价值。秦简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睡.法115),原文爲“以气(乞)鞫及爲人气(乞)鞫者”,可见“气”在此处仍用爲乞求之“气”,与甲骨文、金文一脉传承。值得注意的是,睡虎地秦简同时也出现了“气”字,具体见后文。
“气”字在小篆中的字体则主要见于《说文解字》,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作爲偏旁也见于石鼓文,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先锋本,戊鼓),而且于省吾认爲《说文解字》中小篆的写法就来自于石鼓文[6]。《说文解字·气部》云:“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7]《说文解字》认爲“气”就是云气的意思,引申爲凡物之气,且在《说文解字》中广泛使用,如《说文解字》中有“氛,祥气也”、“性,人之阳气”、“情,人之阴气”的用法。
汉以后“气”字很少使用,今天我们使用的“气”字,是新中国政府文字改革和整理后的产物,作爲“气”的简化字而存在,而繁体字“气”的问题详见后文。
(二)小结
从我们对“气”字的古文字考察,“气”有四种含义,即乞、讫、迄、云气。但“气”字的意义在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发展中有脱节,即甲骨文、金文的用法含义与小篆明显不同,这应该是假借的原因。至于如何假借,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气”本象云气之形,甚至有人指出云、气本指一物,“山川初出者爲气,升于天者爲云(云)”[8],而“云(云)”字又出现很早,甲骨文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合20842、13399)等形,所以“气”的本意是云气,后来假借爲乞、讫、迄。二是“气”本无云气之义,甲骨文、金文的用法就是这样,因爲青铜器、汉漆器多饰有云气纹,所以“气”由云气纹饰获得新义,即表“云气”义的“气”后出[9]。
根据我们的分析,“气”一开始并没有“云气”这样的含义,应该是后起的,时间不会晚于《说文解字》所在的汉代,至于具体操作如何,目前还不清楚。现就目前的资料将“气”的字形演变列表绘图[10]如下: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二、释气
(一)气的字形与意义
“气”,从目前资料看,最早见于战国秦玉牍,甲骨文、金文不见此字,《说文》、汉碑及后世文献则有使用(也就是爲人们所熟悉的繁体“气”字)。需要说明的是,先秦文献中虽有“气”字,但先秦的书籍均有后人传抄、刻印等情况,字体经过变化,很难说是原貌,故不使用。
“气”在秦玉牍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11],原文爲“孟冬十月,氒(厥)气戕周(凋)”[12],“气”在此处指秦惠王患病的时气,是“云气”之“气”的引申义。
《说文解字》中“气”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说文解字·米部》云:“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气(气,后世文献作饩)诸侯。饩,气或从食。”[13]可见“气”有粮食的意思,表示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而且许慎指出气是形声字(从米、气声),是以“米”作爲意符新造出的字,就表示“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的意思。不过这个含义后世一般使用的是“饩(饩)”字,许慎也有所指出。当时可能“气”“饩”都有使用,不过后世只用“饩”了。
睡虎地秦简中“气”字常见,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睡.效29、秦169、封66)等形,兼有两种用法:一是“云气”及其引申义(如气息、时气等)。《封诊式·疠》:令号,其音气败。[14]《封诊式•经死》:解索,其口鼻气出渭(喟)然。《日书甲种•诘》:云气袭人之宫,以人火乡之,则止矣。《日书甲种•诘》:埜兽若六畜逢人而言,是票风之气。二是通假爲“饩”,意为“发放粮食”,与《说文解字》相同。《秦律十八种•仓律》《秦律十八种•效》《效律•效》:而遗仓啬夫及离邑佐主稟者各一户,以气(饩)人。《日书甲种•诘》:凡鬼恒执匴以入人室,曰“气(饩)我食”云,是是饿鬼。以屦投之,则止矣。
汉碑中“气”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华山庙碑、史晨碑、白石神君碑),如史辰碑文:既至升堂,屏气拜手。后世文献的例子则不胜枚举,如《白虎通德论·绋冕》:“十一月之时,阳气冕仰黄泉之下”,《汉书·高帝纪》:“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其用法含义多使用“云气”及其引申的“气息”“气候”等含义。
因此,“气”存在“云气”“粮食”这两个不相关的含义,而且并行不悖,同爲战国的秦玉牍和睡虎地秦简即可证明。但是表示“粮食”的“气”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气”与“气”的关係
因“气”字有甲骨文、金文、秦简、汉帛书等字形,而“气”最早见于战国秦玉牍,故可知“气”字后出,但不会晚于战国。“气”可能是有意造字,即以“米”作爲意符造新字(已见上文),也可能是隶变的结果,清人王鸣盛在《蛾术编》中有案语,“气字隶变,以气代气”。
“气、气”二字在战国晚期的秦文字中已经同时存在,而且有“以气代气”的趋势,如睡虎地秦简中的“气”已有“云气”的意思。“气”字出现后就经常与“气”通假(“气”以“气”爲声符,自然可以通假),表示“云气”的意思。随着“气”的使用经常化,“气”就渐渐废弃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气”字处就认爲“气”、“气”是古今字,可爲辅证。这个变化大约在汉代完成,因爲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汉以后的“气”的使用较少,多见于韵书、字书等,且多引用《说文解字》中“气”的例子,而“气”的使用则极爲普遍,可以说“汉代以来,一直借‘气’为‘气’”[15]。
三、“饩(饩)”的问题及“气”“气”“饩(饩)”的关係
“饩(饩)”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气”的或体,作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其义同“气”(粮食)。如上文所述,“气”就有“云气、粮食”两个联繫不大的意思,有所混淆,则又爲“气”再加“食”旁新造出“饩”字用以指“粮食”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指出“气”的或体爲“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语亦认爲,“按从食而气爲声,盖晚出俗字,在假气爲气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饩”作爲繁体字被简化爲“饩”,而读音也上古流变爲今天的xì,与今天“气、气”读qì存在细微差别,毕竟xì与qì的声母x、q都是舌面音,即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略有差异,而韵母和声调则相同。
于是,“气”“气”“饩(饩)”依次出现,在“粮食”的意思上,“饩”代替了“气”;在“云气”的意思上,“气”代替了“气”;“气”则废弃不用。当然这只是一般的主要情况,并不能保证有些人爲了简便等原因间或使用。
四、小结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气”出现最早,起初并未发现有“云气”一类的意义(其字形流变见图表1)。之后在战国出现“气”字,已兼有“云气”“粮食”这样的意思。接着在《说文解字》又出现了“饩”字来作爲“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的专字,“气”字则仅表示“云气”及其引申义来替代“气”字。最后在新中国“气、饩”被分别简化爲“气、饩”,仍表示它们作爲繁体字的意义。其整个过程可以列表绘图如下:
甲骨文-黎楠:从历史流变辨“气”与“气”——兼谈“饩(饩)”字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气”“气”二字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繁简字问题,虽然从结果上说,是上古的“气”到现今的“气”,但其中却有一个複杂的长时段的流变过程。而且这样的字在汉字中往往不乏其例,如“云”“听”等字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对这些字的梳理和考察对阅读古籍、整理出土材料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注释:
[1] 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4年4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48.
[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0页。
[3] 陶金:《由清华简〈繫年〉谈洹子孟姜壶相关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2月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5.
[4] [宋] 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周雝公缄鼎》,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45页。
[5] 李学勤:《三代文明研究·“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85-89页。李文原文作“丕克气(迄)卒王祀”,但根据其“气”爲“终”,当作“讫”。
[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0页。
[7]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页。
[8] 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转引自《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1页。
[9] 王帅:《古文字基础讲义》,电子影印本,未刊,2013年。
[10] 石鼓文的断代目前还有分歧,此处图表根据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的《秦系文字》部分定爲战国时代。
[11]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91页。
[12] 李学勤:《秦玉牍索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第41-45页。
[13]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8页。
[14]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此段的文本均引自此书,以下不再注释。
[1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19-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