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1]
赵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前 言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拍摄和印刷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有条件做出影像更加清晰、更趋完美的甲骨着录书。本文拟就甲骨着录书定性、甲骨整理程序以及对以往着录书的照片部分分析三个方面做一些讨论,希望可以在相关方面有所启示。之所以谈甲骨着录书的定性,是因为这是做着录书的本分与出发点,编纂者心中有了对着录书的正确认识才是做好着录书的根本。在甲骨整理的程序中会谈及一些关于甲骨拍摄、拓本、编纂、调色、排版、校对等方面的一点粗浅的认识。通过对以往有照片公布的着录书的分析,可以使编纂者与读者了解拍摄製作甲骨照片的标準。
一、甲骨着录书的定性
传统小学被誉为“朴学”,甲骨学归根结底也应该属于朴学这一範畴,而甲骨着录书作为研究甲骨学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甲骨这一朴学的土壤更应该是朴中之朴。
甲骨材料的整理与公布是甲骨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甲骨学生生不息的土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任何甲骨材料的整理公布都会对甲骨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甲骨整理这项工作繁缛琐碎,但却是整理者对现有甲骨材料、甲骨学宏观发展了解的体现。扎实的甲骨学基本功以及对甲骨学全局的把握是编辑甲骨着录书必不可少的学术素养。换句话书,透过甲骨着录书可以洞见整理者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对甲骨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期。甲骨着录书其实是编纂者编纂思想的重要体现。而衡量甲骨着录书好坏的标準应该有两点,一是尽量做到準确,二是最大程度地为甲骨专业的研究者带来便捷。
《甲骨文合集》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甲骨着录书。面对洋洋四万余片甲骨,整理者不急不缓,徐徐图之。对于一部如此部头的书,错漏在所难免。但是在当时的编纂条件以及甲骨学研究水平上,这部书已经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甲骨学发展的集中而全面的体现。按同期、同文卜辞进行编排的编纂思想,也为甲骨的研究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现阶段,良好的拍摄以及出版印刷条件,使得照片和拓本成为一部甲骨着录书的重中之重。倘使编纂者碰巧有这样或那样的甲骨学知识的软肋,清晰的甲骨照片与拓本的公布,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种缺憾——甲骨着录书的编纂归根结底是要为研究者提供清晰的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甲骨着录书的编纂必须以刊布最为清晰的甲骨照片、拓本为目的,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甲骨着录书编纂的程序
甲骨着录书的编纂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几个程序:其一拍摄照片、其二製作拓本、其三编纂成书、其四出版印刷。在拍摄照片和製作拓本的顺序上,务必不可以改变。否则,对于甲骨着录来讲,势必造成无可挽回的缺失。对于甲骨本身来说,製作拓本时的些许损失会影响材料公布的完整性,油泥或多或少的残留会遮盖骨面。清晰準确的甲骨照片是甲骨学影像资料得以应用及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以时间紧迫为由,擅自更改整理顺序的行为,都是要以牺牲甲骨照片为代价的。
第一,拍摄照片。随着甲骨学的研究不断向精密化发展[2],多方位的展示甲骨信息已经是势在必行。一块甲骨的正面、反面、侧面、臼面都会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或考虑问题的着眼点。这些细节都是甲骨拓本无法实现的。
甲骨拍摄要有两点保障:一要有对甲骨材料非常熟悉的甲骨研究者跟拍,这是拍摄出最高质量照片的根本保证。对于跟拍者来说,除了要熟知甲骨材料,还要有一定的拍摄理念。跟拍者的任务主要是确定每版甲骨要拍摄的照片张数,拍摄的要点以及每张照片拍摄的程度、标準。要让摄影师明白甲骨照片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二要在出版环节準确把握甲骨照片的色调。之所以提出这两点是因为术业有专攻,摄影师与排版、调色工人都是不懂甲骨的,没有甲骨研究者的一路跟随,这些都会失去準确性。
甲骨拍摄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字迹清晰、钻凿符合实际视觉感觉。二是光线柔和。
有文字的甲骨面,要尽量拍清楚文字的每一个笔画。在文字的判定上,跟拍者要根据自己对甲骨材料的熟悉程度,及时準确地辨识所要拍摄的文字信息。对于字迹清晰的甲骨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对于字迹漫漶(比如剥蚀严重或反面)的甲骨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只要跟拍者有能力确定漫漶字迹的内容,摄影师能够恰当地运用光线,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拍清楚字迹的。这就要求跟拍者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在第一时间对所拍摄的漫漶不清的文字内容作出準确无误的判断。另外跟拍者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去审视照片上每个甲骨文字的笔画是否在摄影师的灯光下能正确的显现出来[3]。《山博》8.42.15反(即《山博珍藏》776反)由于在甲骨反面,字迹特别漫漶不清,前几张照片的字迹显现与刘敬亭拓本同,后来笔者从不同角度仔细、反复观察甲骨实物之后,断定最右侧一字为“害”,“虫”的头部和尾部的链接笔画已经剥落。之后让摄影师不断调整灯光,直至显示出来的文字与漫漶的甲骨实物上的文字相同。这张反面照片大概拍摄了30张左右,照片上的字迹要比实物更加清晰。如果没有跟拍的话,这一版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到目前这种清晰程度的。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没有文字的甲骨面,要力求準确反映出甲骨的其他要素,比如反面与侧面钻凿要尽量做到符合甲骨实物的视觉感觉。符合实际视觉感觉的钻凿指的是,甲骨反面或正面的钻凿,无论在形状上,还是在深度、凹凸感上都要与观察甲骨实物的感觉一致。有些甲骨反面钻凿,里面会拍成漆黑,完全看不出钻凿的底部。有的会拍得过于白亮,整个钻凿毫无立体感,完全是平面的,不能体现钻凿的深度。有的则会在钻凿的某一斜面有意留下一些阴影,意在反应钻凿的立体感。而这个阴影往往会影响研究者对钻凿底部形态的观察,光影交接处尤其会误导研究者对钻凿底部形态与深度的判断。侧面甲骨照片可以展现出甲骨底部形态(平底还是弧底)以及挖制钻凿时刻刀走过的痕迹。侧面的钻凿,要表现出凹凸的程度,过于凸显或过于平面,都会影响研究者对钻凿起伏程度的判断,阴影处理的不当,同样会影响判断的科学性。
对于面积比较大的甲骨来说,反面与侧面的所有钻凿很难都照顾的到,做到每一个都拍得合适。很多时候都是选择其中最好的几个作为拍摄的重点。随着摄影器材与灯光发展的日益精密化,相信这个问题在将来可以得到解决。
跟拍者除了跟拍以外,每天要检查核对当天拍摄的所有甲骨照片是否有遗漏,是否有一些拍摄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做好记录,以便第二天及时补拍。另外也要做好全部当天拍摄甲骨照片的改号工作。照片改号有两次,这是第一次改号,最好是拍摄当天,把自动生成的拍摄顺序号改为馆藏号。把馆藏号码打印出来,一併拍到每张照片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号码错误。全部甲骨拍摄结束时,还要进行彻底的照片查漏补缺与查号工作。这些工作由跟拍者来做的好处就是熟悉每一版甲骨,每一张照片,会把所有的错误在整理之初就降到最低。
到目前为止,公布甲骨正面、反面、侧面信息最全面的着录书是《历》、《俄》、《旅》以及即将问世的《山博》、《重博》。《国图》拍摄了每一版甲骨的正反面,也相对全面。
二是光线柔和。一版好的甲骨照片,要做到光线饱满、均匀。这里是有一个判断原则的,即拍摄台或底色上基本没有阴影的存留,这样的布光基本算是均匀的。任何亮点、高光部位或阴影的保留,都会喧宾夺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研究者对文字的识读,也都会白白耗费研究者的目力。过亮很容易引起使用者的视疲劳,过暗则会遮挡住一些甲骨边缘或钻凿等处的有用的甲骨信息。总之,尽量避免在甲骨照片上出现大明或大暗的光线残留。
平光固然可以拍出字迹较为清晰的甲骨,但是甲骨本身的光泽和立体的感觉都会大打折扣,对于反面的钻凿尤其如此。立体光源拍摄甲骨,由于甲骨骨面不平,每一次光源的微小的调整,都有可能使某一个方向的笔画在照片中凸现出来或近于消失。某个方向的侧光稍强的时候,与其相向笔画的迎光方向上都会有一条亮线。而同向的笔画都会显现微弱,或者消失,给甲骨识读带来障碍。一般情况,龟甲较为平整,对于甲骨拍摄来讲容易一些。肩胛骨,尤其是面积大的肩胛骨、骨条都是拍摄的难点。拍摄者既要照顾光的尽量均衡,又要清晰呈现出每一个笔画,对于骨面不平,甚至有一定弧度的骨条来说,拍摄的难度特别大。要不断地调整光源,才能找到最佳的角度。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字迹清晰,“光线柔和”这一标準都要做出适当的让步。对于背面有字又有钻凿的甲骨,也只能为了字迹的清晰而捨弃钻凿的视觉感觉。摄影师永远是以自己心中的美为拍摄目标的,而研究者则要以呈现準确的甲骨信息为目标。“美”必须让位给“準确”。例如:《上博》图版五,单就肩胛骨来说,拍摄的相当漂亮:骨的光泽度、颜色、质感、凹凸之处的立体感以及上面的阴影部分都恰到好处——这完全符合摄影师心目中的美。但是对于甲骨研究者来说,这是一版很不理想的照片:骨条处的高光弱化了刻写在上面的文字,对于识读甲骨文字干扰极大,研究者必须要先排除干扰,再来寻找文字信息。对于供甲骨研究的着录书来说,要突出的是文字、卜兆以及钻凿等有用的研究信息,其他要尽量弱化,避免喧宾夺主。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甲骨拍摄有很多细节:摄影师最好有一些色彩管理的经验。联机拍摄的电脑显示器要经过专业的颜色校对。背景纸要用灰度合适的灰色才是最佳选择,其他颜色都会更多地影响照片中甲骨本身的颜色。摄影师要着浅灰色的衣服才会对甲骨的颜色影响最小。在拍摄厚度较大的甲骨时,比例尺要上升到与骨面基本持平的高度,才能保证甲骨大小的準确。对于骨面弧度或起伏较大的甲骨,要尽量垫平整,再适当加景深。遮光和补光的技巧更是有诸多微妙[4]。
字迹清晰、光线柔和的甲骨照片只是着录书照片部分的基础,调色印刷是照片得以高质量出版的重要环节。当前的调色印刷水平,完全可以做到着录书中甲骨照片的色泽与甲骨实物最为接近。甲骨着录书必须要本着科学第一、美学第二的原则。绝大多数的甲骨研究者是没有机会看到着录书中公布的甲骨实物的,最真实地体现甲骨的龟骨色以及质感是我们必须要奉行的一个原则——而且,实事求是地说,甲骨本身的颜色、质感光泽才是最美的。任何人为的、偏于某个色调的调色都会使得甲骨本身的美大打折扣。调色过程中切忌以个人好恶为标準,以某一本以往的着录书为标準,擅自改变甲骨本身的颜色。
第二,製作拓本。製作拓本的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要拓出清晰的甲骨外缘轮廓,第二是要拓出清晰的字迹,第三要做到墨色均匀。这要求甲骨拓制者必须要在墨拓之前仔细地观察所要拓制的甲骨,尽量不要遗漏兆序词、文字某一个或半个笔画。当然,也不要为了製作清晰的拓本,用针等锋利器具挑拨字口,拓本拓不出来的字,照片上都会得以清晰的体现。而对于被拓手清理得乾乾净净的字口,一方面存在伤害甲骨字口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之后的拍摄者无论如何也拍不清楚的——只能被迫选用大侧光、大强光,才能打出甲骨上面的笔画,这样用光会使得照片上的字迹呈现出来的是条条白亮亮的线或甲骨照片表面呈现一种刺眼的浮光。《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图版九,这张甲骨照片,布光均匀,甲骨颜色调的也比较好,应该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摄影师拍摄的。不足在于“先拓后拍”。从照片判断,这版甲骨被高手拓过,而且拓制时,字口清理的极其小心,也清理的十分彻底。对于甲骨照片来讲,其损失是一目了然的。所有的笔画都是“白线”,对于研究者来说,想要看清照片上面的每一个笔画,难度很大,空耗视力。而且这一版甲骨基本上再也拍摄不出好的照片了。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清晰的甲骨照片、拓本是编纂者编纂出优质着录书的重要保障,也是研究使用者所期待的。
第三,编纂成书。目前甲骨着录书的编纂一般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图版部分的分类排序、释文、关于以往着录情况的表格、前言[5]、有的附有摹本。
图版部分的分类排序,最能体现整理者对甲骨文材料的熟悉程度。其实,无论按照旧有的五期分类,还是按着组别分类,对于编纂者来说都是可以选择的。这里有两点是编纂者必须注意的:第一,无论按期分还是按字体分类,所分一定要做到尽量準确,期或类很明确甲骨千万不要分错。甲骨分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典型的字体大家一目了然,而对于字少又缺乏典型性的,或者还会碰到哪类都不像的,实难分类,最后也只能是权宜之计。第二,也是这里尤其要强调的一点,整理者必须有“王卜辞”与“非王卜辞”的概念。第一期,还是要把“王卜辞”排在最前面,“非王卜辞”附于其后。倘使把非王卜辞置于王卜辞之前,序列性上还是比较乱的。
《合集》、《合补》、《英藏》先按五期再按事类排序。《甲编》、《乙编》、《屯南》、《花东》、《村中南》、《周原》是科学发掘品,按出土发掘号排序。《国博》、《史购》先按字体再按事类排序。《北大》基本先按事类再按五期排序。《上博》按馆藏号码排序,整书序号同于馆藏号。《北大》、《上博》的排序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是编纂着录书所不提倡的。《历》、《俄》、《旅》是先按五期兼顾字体再按事类排序,其实可以只选择五期或者字体分类法。
甲骨排序是个艰辛的过程,常常会遇到对一版甲骨的位置举棋不定的情况。建议编纂者排序时还是要以拓本的複印本为依託,好好地摆一摆、排一排,这样做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又会对发现新缀合有所启益。有很多时候,繁琐不是坏事,是要我们硬着头皮去做下来的。
分类排序之后将面临全书图版与释文部分的大规模改号,改号工作特别细碎,也特别容易发生错误。务必要特别细心,反复检查。
释文部分要尽量吸收最新的可信的研究成果,要注意对骨面上残缺之字的释读。《历》一书的释文部分,在兆序辞“不玄朱”、“告”的位置处理上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于笔者的无知造成的[6]。表格要以方便读者检索以往的着录信息为原则。如果着录书的绝大多数照片和拓本足够清晰的话,其实没有必要片片做摹本。当然摹本完备也是一种做着录书的理念。
编纂成书的部分是编纂者甲骨学素养与研究水平的综合体现。一旦甲骨着录书出版,编纂者所有知识缺陷和不足都会在研究使用者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出版印刷。这部分本不应该提及。但是对于甲骨着录书的编纂来说,这部分太过特殊。照片的调色、全书的排版都属于这部分的内容。
编着一部甲骨着录书,如同养育一个孩子,从每一张图版到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渗透着编纂者的心血。能与一个优秀的出版社、一家好的印刷厂合作,是着录书得以高质量出版的根本保证。编纂者在这方面要进行必要的筛选。
调色是一部甲骨着录书很重要的一部分,前面已经提及。原则只有一个:尽量尊重甲骨本身的颜色。当然,调色也不可能逐一核对原骨。只能选择一些颜色上有代表性的甲骨,比如颜色偏黄的、偏红的、偏浅白的、偏棕的、有的几近于玉石、有的上有绿色等,将实物与照片互相验视,来确定效果最佳的调色曲线。《史购》226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甲骨本身的黑色,是非常值得讚赏的。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调色最好能够做到每张照片单独调色。按页调色是印刷厂的常规操作,但甲骨每版颜色各不相同,按页调色对于甲骨来说会有所损失。
排版方面,要做到尽量为使用者带来便捷。一直以来,笔者都有一个奢望——在拓本序号的下面给出该片甲骨拓本的所有以往着录信息。这样做,研究者在了解此版甲骨以往着录情况、核对或查验相关拓本信息的时候,不必再来来回回翻阅表格,这会带来使用上极大的便捷。拓本下面加入旧着录号也并不影响“表格”的意义。表格部分综合地体现了按以往各种着录书排序检索的便捷,意义在于“检索的综合性”上,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甲编》、《乙编》、《屯南》、《花东》、《村中南》、《周原》在每版甲骨的拓片下面都录入了相关的发掘号,这是非常值得讚赏的。释文中植入相关以往着录信息,其实并不能为研究者带来比《表格》更多的便捷。另外,图版排版时“摹本”、“拓本”的标示也没有太大必要。
图版校对也是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经过排版、调色工人的加工,图版以及文字部分会产生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错误——工人们是不懂甲骨的,有任何错误都是正常的——这就要求编纂者反复校对来保证着录书的无误。
《旅》照片部分,笔者仅仅获得一次校对电子稿的机会,下面姑且以此为例,谈谈常见的错误类型:
其一、照片分合,即一块甲骨的几张照片被分置两处,把此甲骨的照片置于彼甲骨处。《旅》816在第一版电子稿中的第二张侧面照片,明显与前面的三张正反侧不是一版甲骨的照片,笔者仔细核查后,发现它是《旅》870的侧面,比例尺错误,比实际甲骨尺寸大了很多。而且各张照片均倒置。《旅》912在第一版电子稿中的第一张侧面照片,明显也不是这一版甲骨的,经核查,它是《旅》1536的侧面照片,比例尺也被放大,且被倒置。这些问题在出版稿中都得以改正。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其二、比例尺错误,甲骨照片与甲骨实物大小不符合,被放大或者缩小。《旅》181各张照片在第一版电子稿中全部被放大了几倍。《旅》286各张照片在第一版电子稿中被全部缩小了几倍。《旅》959侧在第一版电子稿中被缩小了几倍。即使到了出版稿,这种错误依然存在,如:《旅》288正反,照片小于实物1cm左右。《旅》343臼,照片大于实物1cm左右。《旅》1069反,大于实物。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其三、同一版甲骨的排放顺序,有甲骨照片正反互置的情况;有两个侧面放置顺序的问题,侧面照片的放置顺序一般要以保持与反面照片一致为原则。例如《旅》36正反在第一版电子稿中互置。《旅》6两张侧面照片在第一版电子稿中的顺序就是不合适的。《旅》的出版稿中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如:《旅》641正反,1096正反,误置。《旅》782侧(1),侧(2)要互换位置。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其四、图版放置角度错误。照片倒置,如:《旅》65侧(3),314侧,433侧,1131侧,1156反,1184,1401反,1536侧,1642侧,1792正反,1850侧等。拓本倒置,如:《旅》1967、2025等。照片横置,如:《旅》1289,1658等。斜置,这种问题是最多的。《旅》65(3)在第一版电子稿中如下图,最后一张侧面照片的拍摄,意在展示甲骨钻凿横切面的形状与深度。校稿时标示应该顺时针旋转90度,把它放平,出版时被“倒置”。甲骨侧面照片倒置的情况比较多,究其原因是编纂者对其认知不够明确造成的。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其五、甲骨照片呈现被镜像化或两张照片叠压。《历》120第一张侧面照片在2012年8月22日的排版中被镜像化。《旅》774在第一版电子稿中即是正面与侧面照片叠压在一起。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其六、去底错误,把不该去的去掉了,把不该留的留下了。这个问题在拓本抠底过程中比较突出。抠得过多或过少,过少会把墨污留在版面上,不乾净;过多会把边缘部分的盾纹外的齿缝、笔画等信息通通清理掉,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必须要修正过来的。《旅》1780侧在出版稿中,就有去底错误的问题。
总之,排版、去底后图版的错误林林总总,编纂者一定要倍加仔细去校对。
这里还要谈谈数码打印稿。对于编纂者来说要了解两件事:一、数码打印稿的成本很高,2010年雅昌的数码打印稿成本,基本是50元/页。二、数码打印稿的效果最好,甚至比正式出版的着录书的印刷效果要好。就目前来讲,雅昌在彩色图版印刷的颜色损失上是最小的,1-2%左右。基于以上两点,数码打印稿对于编纂者来说,是必须要特别加以重视,特别要谨慎面对的。因为,它是书籍出版之前,出版社提供给编纂者的最清晰的、可发现着录书中各种细微问题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纸质打样稿。务必要有一个真正懂得甲骨图版的人来仔细校订这一稿。
甲骨着录书通常部头都比较大,一般来讲书脊要做成圆脊以方便读者打开、翻阅。以往着录书《上博》、《北大》、《甲编》、《乙编》、《丙编》、《国博》等是方脊,翻开书会相对困难。《合集》、《合补》、《英藏》、《屯南》、《花东》、《村中南》、《史购》等是圆脊,更方便使用。纸张要选用亚铜版纸,既能保证图版的印刷质量[7],又能使研究者在使用该书时,不会有太多的反光,造成视疲劳。这些都是编纂者要考虑的细节。对于甲骨编纂者来说,考虑的多细緻都不为过——只要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关怀与便捷。
三、对几部甲骨着录书照片部分的分析
对甲骨着录书照片部分进行分析,免不了提出各种批评意见。每一部着录书的编纂者都兢兢业业,爲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时代以及拍摄、印刷条件等原因,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是可以改进或者做的更好的。指出这些问题,意在提起今后着录书编纂者的注意,以便更好地进行编纂工作。
以往着录书中甲骨照片拍摄,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种情况,基本见于骨条、大面积骨扇或龟甲的边缘部分。拍摄者把一块甲骨分为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一部分光线合适,另一部分光线过明或过暗。这种布光对于甲骨照片来说就是,与光线相向的笔画清晰,但是笔画向光一侧都有一条刺眼的亮线;与光线同向的笔画被削弱或消失;高光部分印刷到书上后基本就是一道白光。比如《村中南》160[8]、282[9]。这种布光使甲骨骨面看起来比较乱。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第二种情况,是甲骨边缘的死黑,例如《村中南》154,这些死黑一方面影响研究者对于甲骨边缘形态的判断,另一方面影响版面的美观。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第三种情况,字口被清理得太过乾净,摄影师无法拍摄出清晰的甲骨照片。这一情况往往是甲骨整理流程先拓后拍造成的。例如《村中南》343。从照片本身判断《花东》是先拍后拓的,所以字迹相对清晰。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第四种情况,比例尺的处理问题。甲骨照片上字迹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摄影师的布光来呈现的。对于文字刻写过小或过于密集的甲骨来说,照片成比例的放大有助于研究者辨识文字和一些细节。但是,放大照片或局部放大照片的使用应该有个原则,在给出原大(即1:1)照片以后再放置的。一版甲骨没有原大照片,直接用放大照片,还是不太合适的,例如《村中南》342的比例尺,基本上是1:1.49左右。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第五种情况,反面或正面钻凿的处理。有的是全黑,例如《村中南》472,看不到钻凿底部形态。有的是布光太平,失去立体感、深度感,例如《村中南》341,基本上是平面的感觉。有的则是用一半阴影的方式来处理的,处理的又有偏差,例如《村中南》486,会干扰研究者对钻凿底部的判断。而《村中南》294的钻凿处理的则是比较合适的。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第六种情况,照片抠底的遗漏。例如《村中南》460甲骨破碎残缺之处以黑洞的形式展现出来,是照片製作过程中抠底的遗漏。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对于甲骨调色来说,基本每部着录书都有一些问题,《花东》鏽色稍重,缺乏甲骨感,《村中南》与之相比要好很多。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甲骨的色调稍显青绿。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国博》的甲骨照片,布光上明暗较突兀,调色有些浓重,使得甲骨有金属感而失去了骨感。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北大》甲骨照片有两个问题:平光拍摄、色调偏红。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史购》是近年来出版的,照片製作较为精良的甲骨着录书。其中照片部分若是骨条上半明半暗光线处理得再柔和些会更理想,例如:《史购》13。该书的调色,也是近年来做的比较好的,以骨色为主。问题是同一个页面的甲骨颜色稍趋同,48页偏黄,50页偏红,58页偏浅,62页偏深等。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旅》的照片调色偏红偏暗偏浓重,失了甲骨色。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下面分析几版甲骨照片,使读者更加明确品评甲骨照片标準的一些问题。
濮茅左主编:《殷商甲骨文》,中西书局,2014年10月。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上面这张甲骨正面照片,左上至右下方向笔画清晰,右上至左下笔画微弱,拍摄甲骨时,较强的光源从右上方射入,所以左上至右下方向笔画迎着光源的一侧有亮线。反面照片,较强的光源从甲骨上方射入,迎着光线部分即横笔下方有亮线,甲骨竖笔微弱,“卜”、“殻”、“贞”三字的竖笔甚至近乎消失。上方的残断处过爆。也因为拍摄光线的影响,使得右下方有字部分不清晰,适当调整光源角度,右下文字是可以拍摄得更加清晰的。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上面这两张甲骨照片,拍摄甲骨时,较强的光源从下方射入,横划上方有亮线,甲骨下端残端处过爆。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甲骨卷,209号,彩图三。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以上这版甲骨照片是先拓后拍,甲骨笔画中有拓甲骨时残存下来的油泥。右上角的高光对于这版甲骨来说还可以接受。黑色的背景纸,会影响甲骨本身的颜色,在光线和黑色的作用下,骨色会比实物本身暗一些。本版调色偏红。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上面这张照片,甲骨在绿色背景纸之上,已经改变了甲骨本身的颜色,整条骨色泛绿。
《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图版十: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这张反面照片,光从甲骨上方过来,钻凿上部是阴影,下部太亮过平。拍摄方案应该是没有以拍摄钻凿为出发点。
以上这些照片,是以往甲骨照片中在光线处理上,在调色上都做得非常好的。今天还可以做得比这些更好。
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近年公布了四千余版甲骨正面和反面照片,这部分照片在文字以及钻凿的处理上,普遍存在光影处理不当的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周原-赵鹏:谈谈甲骨着录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上面这两张甲骨照片,第一张光从上面过来,横划清晰,横划下有亮线,竖画微弱。第二张照片光从下面过来,钻凿上亮下暗。
对于今天的甲骨着录书来讲,照片是占全书篇幅最多的部分。清晰的甲骨照片不但是研究者识读文字的最终依託,也为甲骨学的多方位研究提供详尽的细节信息。照片部分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编纂者对照片部分的重视与认知不够的原因。甲骨发现一百余年,百余年来,拓本一直是研究者最为重视的部分,也认为是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今天,拓本依旧和从前一样重要。对甲骨照片的重视也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甲骨照片面临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在一个数码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照片如果还不能引起编纂者足够重视与明确认知的话,那将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结语
一部比较精良的甲骨着录书,一定是耗费了编纂者极大的心力,考虑到各种细节,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
甲骨的整理、甲骨着录书的编纂必须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造次[10]。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刘钊和董珊先生的再三鼓励。在此谨向两位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初稿:2014年10月28日
定稿:2014年12月6日



[1]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上海古籍出版社方伟先生。
[2] 按:“甲骨学研究精密化”是刘钊先生在2014年10月16日《旅》新书发布会上首先提出的。
[3] 《历》、《旅》、《重》甲骨照片由笔者跟拍——《旅》9.2368反因骨面剥落,只剩蜂窝状疏松质,当时未拍;9.3臼面漏拍;并后来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缀合图版由旅博摄影师张兆义先生补拍。《重》有2版在展厅未拍,1版缀合粘合后补拍,即3版由馆里摄影师补拍。《山博》甲骨跟拍1597版,其中精品甲骨部分跟拍前881版。
[4] 本段均来自于方伟先生的拍摄经验。
[5] 一般以介绍本书所着录甲骨流传脉络、发掘概况或介绍本批甲骨的新处为主。
[6] 《历》一书中分类、排序、释文若有错漏,皆笔者一人之误,责无旁贷。
[7] 关于“圆脊”和“亚铜版纸”是从宋镇豪先生处了解到的。
[8] 要足够的仔细,才看的出“上甲”不是缺刻横划。
[9] 要足够的仔细,才看的出“雨”不是缺刻横划。
[10] 本文纯属一家之言,恳请得到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