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


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简四《别卦》第五简中相当于泰卦的字写作: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彩色版)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黑白版)
这个字原整理者没有隶定,注云:“清华简《良臣》‘文王有闳夭、有泰颠’作‘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此类写法可视为‘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之繁体。关于它的构形,孟蓬生认为‘非彘字莫属。’”[1]
《别卦》这个用为“泰”的字,首先可以肯定它不是“泰”字或其或体,只能是个通假字。这个字形除去《良臣》的“彘”的部份为“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这个字形是把“心”字两边的笔画向上写长呈环状,里面是个“大”形,但这个“大”也可能是“矢”字的简省,因为空间的限制才写成了“大”。这个“大(或矢)”和相当于《良臣》的“彘”的部份应该就是“彘”字的全字,因为“彘”字既可从矢会意,也可从“大”得声(同月部)。除去“大(或矢)”的部份,剩下的显然就是“心”字,所以这个字当分析为从心彘声,隶定当作“
历史故事-王宁:释清华简《别卦》中的“泰””,它并非是“彘”的繁体,而应是另外一个字。
这个字传世典籍中不见,它相当于典籍中的何字则须进一步考察。“彘”在甲骨文中象矢贯穿豕体之形,当是贯彻、透彻、洞彻之“彻”的本字,用为豕名当是假借。“彘”字《说文》注音直例切,古音是定纽月部字,与“彻”为定透旁纽双声、同月部叠韵,仍然音近。《汉字古音手册》将“彘”字古音定为定纽质部字,[2]恐未必正确。
孟蓬生先生在《清华简(三)所谓“泰”字试释》一文中云“‘彘’字古音亦归祭部(月部),与彻声相通”,并举了《国语·周语上》“乃流王于彘”清华简二《系年》作“归厉王于彻”和汉武帝名“彘”又作“彻”的例子,《良臣》中以“彘”为“泰”是音近而通假,[3]应当是正确的。《良臣》的这种写法,很可能是因为“彘”字的两种用义不同而故作的区分,是洞彻义的还是从矢的写法,用为豕名的则不从矢,而读音不变。不过这种有所区分的写法在后来的典籍里并没有流行起来。
另外,传世典籍中可能也有用“彘”为“泰”的情况,《左传·哀公十一年》:“孟孺子洩帅右师”,杜注:“孺子,孟懿子之子武伯彘。”孟武伯名彘字子洩(或作“泄”),古人名、字义相应,疑此“彘”字是与《良臣》一样用为“泰”,《说文》训“泰”为“水滑也”,段注:“字从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洩”为水下漏之义,则名“泰(彘)”字“子洩(泄)”义正相应。“彻”、“泰”古音都是透纽月部字,双声叠韵;“彘”与“泰”则为定透旁纽双声、同月部叠韵,属于音同或音近通假。
从《左传》和《良臣》的这个用法来看,《别卦》中这个从心彘声的字,很可能就是后来典籍中的“忲”字,或作“㥭”、“忕”,《集韵·去声七·十四泰》:“忲、㥭:奢也。或作㥭,通作忕。”音与“泰”同。这个字《说文》中没有,《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薛综注:“奓、忲,言公子生于贵戚,心志奓溢,体安骄泰也。泰或谓忲习之忲,言习于丽好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人俗豪忲”,李贤注:“忲,奢侈也。”古籍或称“奢泰”,如《荀子·王霸》:“齐桓公闺门之内,县乐、奢泰、游抏之脩,于天下不见为脩。”《汉书·夏侯胜传》:“奢泰亡度,天下虚耗。”根据薛注和李注可知“忲(㥭)”本是骄泰、奢泰之“泰”的后起专字,与“泰”本通用。“忲”字应该是先秦就有的,《别卦》中这个从心彘声的字就是它的本字或异体,故亦被用为卦名之“泰”。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西书局,2013年。132页注[一八]。
[2] 郭锡良编《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52页。
[3] 孟蓬生《清华简(三)所谓“泰”字试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3/01/12.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0114193349107322501/20130114193349107322501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