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
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
刘云
河南大学文学院
清华简《筮法》第十六节“战”(简24-27)中有如下简文:
凡A,内胜外。凡A,外胜内。[1]
根据简文中的“内胜外”、“外胜内”,可以看出这段简文卜问的是战争之事,整理者认为:“内、外,指战争中我方、敌方。一说据《诗·鱼丽》序郑笺:‘内,谓诸夏也;外,谓夷狄也。’”[2]《筮法》第三十节《十七命》中记载的主要是占筮的命辞,这些命辞与《筮法》中记载的卜问之事基本上一一对应,[3]《十七命》中有命辞“战”,与上揭简文占胜负相符,整理者正是据此将上揭简文命名为“战”。[4]这也可以印证上揭简文卜问的的确是战争之事。根据《筮法》的文例,紧接“凡”字之后出现的文字,表示的是需要卜问的内容,如第六节的“凡娶妻”之“娶妻”、第十节的“凡瘳”之“瘳”、第十一节的“凡雨”之“雨”等。[5]上揭简文中的“凡A”之A当亦表示需要卜问的内容,也就是说,A当表示战争之类的意思。
A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
整理者将A释为“是”。战国文字中的“是”字的确有这么写的,[6]而且《筮法》中就有这么写的“是”字。[7]这样看来,整理者的意见似乎没有问题。不过,A表示战争之类的意思,但“是”字显然没有战争之类的意思。那么A该怎么理解呢?整理者没有对A作进一步的解释。
战国文字中有一类累加“丁”声的“正”字,如: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陶文图录》3·151·2)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郭店简《唐虞之道》简3)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下部偏旁,《古玺彙编》3061)
我们认为A就是这类“正”字。A与上揭“正”字的差异,仅在于A所从的“丁”是勾廓的,而上揭“正”字所从的“丁”是填实的。战国文字中的“丁”字有填实与勾廓两种写法,如: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陈逆簋,《集成》4096)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国差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集成》10361)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下部偏旁,侯马盟书198:12)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下部偏旁,侯马盟书16:15)
我们认为“A(正)”应读为“征”,训为征伐。“征”从“正”声,“正”读为“征”在语音上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也符合战国文字的用字习惯。[8]征伐是“征”的常用义,不烦举例。我们上文已指出,A表示战争之类的意思,将“A(正)”读为“征”,训为征伐,在语义上也十分合适。古书记载的命辞中有“征”,如《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A为命辞,将“A(正)”读为“征”,与古书记载的命辞吻合。
季旭昇先生有和我们类似的观点,不过他认为整理者将A释为“是”没有问题,并进而将“是”读为“征”。[9]就上古音来说,“是”为禅母支部字,“征”为章母耕部字,二字声母同属舌音,韵部阴阳对转,古音的确不远,所以,将“是”读为“征”在语音上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将“是”读为“征”与战国文字的用字习惯不合,据我所知,战国文字中“是”及“是”声字似没有读为“正”或“正”声字的例子。不过,战国文字的情况十分複杂,有很多超出我们想象的现象,季先生的观点依然有成立的可能。
战国文字中累加“丁”声的“正”字,我们上文列举了三个,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所有的这类“正”字。这三个字中,第一个为齐系文字,[10]第三个为晋系文字,[11]第二个出现于郭店简《唐虞之道》中,据冯胜君先生研究,郭店简《唐虞之道》是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12]也就是说,这类“正”字在楚文字中没有出现过,仅见于齐系和晋系文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所收战国竹简上的文字,从整体上看无疑是楚文字,A作为累加“丁”声的“正”字,出现于这些文字中,是不是很反常呢?答案是否定的。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所收战国竹简上的文字,虽然从整体上看是楚文字,但其中的某些文字具有齐系文字的特点。[13]如:《筮法》简2中的“病”字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该字所从之“丙”与楚文字中的“丙”字不同,而与齐系文字中的“丙”字相似,楚文字中的“丙”字一般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包山简31),齐系文字中的“丙”字或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筥侯少子簋,《集成》4152);《筮法》简28中的“卒”字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该字与楚文字中的“卒”字不同,而与齐系文字中的“卒”字相似,楚文字中的“卒”字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上博简《曹沫之陈》简28),齐系文字中的“卒”字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郭店简《唐虞之道》简18);[14]《别卦》简2中的“僕”字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该字与楚文字中的“僕”字不同,而与齐系文字中的“僕”字相似,楚文字中的“僕”字一般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上博简《柬大王泊旱》简20),齐系文字中的“僕”字或作
刘云:释清华简《筮法》中的“正”字(叔尸镈,《集成》285.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作为累加“丁”声的“正”字,出现于《筮法》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西书局,2013年12月,第102页。
[2]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02页。
[3]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22页。
[4]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02页。
[5]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88、93、94页。
[6] 参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48页。
[7]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54页。
[8] 参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297页。
[9] 季旭昇:《清华四刍议:闻问,凡是(征)》,简帛网2014年1月10日。
[10] 参孙刚:《齐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38页。
[11] 参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62页。
[12] 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为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
[13] 这一点已有学者指出,参简帛网“简帛论坛”中“暮四郎”网友的帖子“初读清华简(四)笔记”,2014年1月8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论坛”中“长沙傅”网友的帖子“《筮法》文字识小”,2014年1月9日。
[14] 《筮法》简28中的“卒”字不只与齐系文字中的“卒”字相似,还与秦系、燕系文字中的“卒”字相似。考虑到我们列举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所收战国竹简上的其他文字,具有典型的齐系文字的特点,我们将此“卒”字所具有的特点亦归为齐系文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