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


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
陆离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14年1月7日发表的单育辰先生《佔毕随录之十七》,[1]引用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所收《别卦》4号简的如下一字: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
据单文介绍,从《别卦》卦名与《周易》六十四卦对应来看,此字与“解”相当;原整理者隶定此字爲“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提出了从“鹿”得声或从“廌”得声两种可能的字形分析。“鹿”、“解”韵部差距太远,恐难相通。这一点单文已加指出。单文同意此字从“廌”得声的看法,并对楚简中的有关之字作了重新释读。[2]
但是,从字形看,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显然从“鹿”而不从“廌”。[3]所以原整理者此字从“鹿”得声的说法,仍颇有其合理之处,只不过我们认爲这裏的“鹿”并不读“鹿”音,而当取“丽”音。
好几位学者已先后指出,在春秋战国文字中,“鹿”字兼有“丽”的读音。[4]郭永秉先生在近期发表的《补说“丽”、“瑟”的会通》一文中,推测“鹿”、“丽”“似有可能是一字分化”。[5]据此,清华简《别卦》4号简此字,当分析爲从“糸”、“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声,“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则当分析爲从“止”、“鹿(丽)”声。在传世古书中,“丽”声与“斯”声[6]、“斯”声与“鲜”声[7]可通,“解”声与“鲜”声也有相通之例。[8]楚文字中“解”这个词,或用从“圭”声之字表示;[9]晋、楚二系铭刻中的“鬲”字,有加注“圭”声的情况;[10]“鬲”与“历”、“历”与“丽”诸声相通,[11]是大家所熟悉的。总之,将《别卦》此字的基本声符视爲“鹿(丽)”,正好可以从读音上沟通与“解”的关係。
殷墟甲骨文中有如下一字: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甲骨文合集》29411)
其下部爲泐痕所扰。甲骨学者多摹其形爲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12]似可信。此字所在辞例爲(用“~”代替):
丁丑卜,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贞:王惠□(地名,字不识)彔(麓)~,亡灾。
跟卜辞屡见的“某麓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散)”等语比较一下,[13]不难知道“~”显然也应该读爲“散”,指芟杀□麓的草木。卜辞中的“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散)”字,或加“鹿”头,表示芟杀草木往往发生在山麓,或作爲“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散)鹿(麓)”合文使用。“~”大概是在从“鹿”的“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散)”字的基础上,省去“林”形、并添加“止”旁而成的。此字所以变从“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或多或少与“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散”音近、可兼表全字读音有关。这样看来,“~”所从“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中的“鹿”,可能也当读“丽”的音。“散”、“鲜”皆心母元部开口字,“丽”既可通“鲜”,当然也可以读爲“散”。如果上面的解释符合实际,清华简《别卦》4号简读“解”之字的声旁“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似有相当早的来源。
既知“~”所从“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读“丽”一类的音,甲骨文中旧释爲“逐”之异体的“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叶玉森释)以及从“行”从“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之字,[14]不知有没有可能其实并非“逐”字,而是“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逦)”的异体(“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字在商代、西周金文中已数见[15])。



[1]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4/20140107231411251916501/20140107231411251916501_.html。
[2]此字与单文所论《上博(四)·柬大王泊旱》3~5号简旧或释读爲“孚”之字、《上博(三)·周易》6号简与“褫”相当之字以及九店56号楚墓20号简“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下一字是否可以联繫,尚待研究。
[3]参看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860、861、862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4]何琳仪《楚国熊丽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范常喜《上博简〈容成氏〉和〈天子建州〉中“鹿”字合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431~434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0月;阚绪杭等《凤阳卞庄M1镈钟铭文“童鹿”即“锺离”初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文物管理所编着《凤阳大东关与卞庄》,197~20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刘信芳等《安徽凤阳县卞庄一号墓出土镈钟铭文初探》,同上书,207~208页;郭永秉《清华简〈尹至〉“
文化-陆离:清华简《别卦》读“解”之字试说至在汤”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简研究》第一辑,48~49页,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5]《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79~80页,台北:艺文印书馆,2012年12月。
[6]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476、477、675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7]同上,476、477页。
[8]同上,452页。
[9]参看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28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10]郭永秉《释三晋铭刻“鬲”字异体——兼谈国博藏十七年春平侯铍铭的真伪》,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六辑,217~2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11]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471、675、676页。
[12]如李宗焜《甲骨文字编》,610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3月;唐兰《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36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13]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複偏旁的省略》、《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89、25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14]参看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418页。
[15]董莲池《新金文编》,上册185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1期,17页图二一。参看黄锦前《再论荆子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