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

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


三年奅令戈新考
胡永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安徽霍邱县战国墓出土一件有铭文的青铜戈。[1]据介绍,戈援长而狭,长胡、三穿,内的后段略收窄,三面有刃。内部刻有两行铭文,计10字:
三年,奅令□、工师(合文)晋、冶非(?)。
关于该戈的国别和年代,王峰先生从形制、铭文内容、格式等方面定为魏器,推测戈的年代为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2]我们认为,王文对该戈国别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年代的推测和戈铭“奅”地望的考证值得商榷。下面试作说明。
从报告中的线图来看,该戈下阑侧有一齿状突起。这一形制特点又见于魏惠王时期的“卅三年
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阴令戈”[3]、“卅三年大樑戈”(《殷周金文集成》11330)和“卅四年顿丘令戈”(《殷周金文集成》11321)。据考证,三晋地区此种形制目前仅见于魏国兵器,其年代是在战国中期或中晚期之际。[4] 因此,王文从形制上推断该戈“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特徵”、具体铸造年代为魏王假三年显然是不可信的。
戈铭中的“奅”(原篆作
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在三晋地名中首见,王文读为“茅”,认为地在今山西平陆或河南修武。据《史记》记载,平陆、修武在战国中期后段或稍晚时期已被秦攻佔。《魏世家》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魏献安邑。”可知今山西西南部的平陆由魏入秦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86年。《魏世家》载信陵君劝谏安釐王(时在公元前262年)说:“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茅”在今河南修武,入秦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62年。由此可见,不论将“奅”读为“茅”、定其地望在平陆或修武,都与王文推测的戈铭纪年为魏王假三年相矛盾。之所以出现这种疏误,说明王文没有注意到战国中晚期魏国领土的变化情况,“在讲地名通假时对相关的制约因素考虑不周全” [5]。
我们认为“奅”可读为“留”。“奅”从卯声,留亦从卯声,二者自可通假。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留”地有二:一为宋邑,地在江苏沛县东南,见于《左传·襄公元年》等;一为郑邑,地在河南陈留县(今属开封),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郦生陆贾列传》,也称“陈留”。《左传》中的“留”于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入齐;公元前284年,被魏国攻佔。大约在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73年之间,又由魏入楚。[6] 由于该地属魏的时间是在战国晚期并且较短暂,不太可能是戈铭的“留”地。《史记》中的“陈留”,在魏都大樑(今河南开封)附近,战国时期一直属魏。戈铭“奅”很可能就是此地。
综上所述,“三年奅令戈”应为战国中期或中晚期之际的一件魏器,戈铭“奅”地望应是今河南开封东南的陈留。
注释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霍邱县战国墓的清理》,《考古》2011年第11期。
[2] 王峰:《三年奅令戈考》,《考古》2011年第11期。以下简称王文。
[3] a.李朝远:《汝阴令戈小考》,《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第166页图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b.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第133~140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4]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第46、4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 吴良宝:《谈战国文字地名考证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3期。
[6]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第15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附记: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曾与乐游兄讨论。导师吴良宝先生审阅小文并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附图

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
三年奅令戈

历史-胡永鹏:三年奅令戈新考
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