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虞同:读《繫年》劄记(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虞同:读《繫年》劄记(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虞同:读《繫年》劄记(一)
读《繫年》劄记(一)
虞同
《繫年》是清华简中重要的古史资料,其中关于西周时期的某些内容与传世史书不一,或者不见于史书记载。周平王何时继立、东迁就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周幽王末期的史事以及平王东迁的时间,历来有不同的説法。《史记·周本纪》云:
(幽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爲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李学勤先生已指出,《周本纪》的这段话是采自《国语》中《郑语》、《晋语》的有关内容。[1]。《十二诸侯年表》也记述幽王十一年时“爲犬戎所杀”、平王元年“东徙雒邑”,都是説幽王既死而平王继立。
汲冢竹书《纪年》云: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爲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
与《周本纪》所説不同,此云平王在幽王、伯盘被杀之前即已被鲁、许等诸侯拥立。但《纪年》对此事的记载本身就有不一致之处。比如,《通鑒外纪》卷三引《汲冢纪年》云:“幽王死,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2]则平王、余臣都是在幽王死后纔被拥立的。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记载,唐代啖助、赵匡《春秋集传纂例》隐公条注有“惠公三年,平王东迁”,时在前766年;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七説,《盐石新论》谓啖、赵之説本于汉代何休的《公羊音义》。[3]与《周本纪》所载不同。
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出,周幽王末期之事存在的主要争议是宜臼何时称王、何时东迁雒邑。按《周本纪》所説,宜臼称王就是幽王败亡之年,与东迁都发生在幽王十一年;如依《左传》所引汲冢《纪年》,幽王败亡之前宜臼即已在西申被拥立称王;汉代学者所説东迁的时间在幽王死后的第五年,不知是何依据。现代学者也曾对此问题加以考察,所持意见不一。比如,李学勤先生认爲,平王元年就是幽王的十一年(依《史记》爲前770年,依《纪年》爲前769年),此时宗周故土已不可收拾,故东迁。[4]晁福林先生认爲,周平王迁都雒邑应在晋文侯杀携王之年(前760年),更可能的情形是鲁惠公三年(前776年)晋、郑两国从西申迎接周平王,直到前760年晋文侯杀掉镐京地区的携王,平王纔正式东迁于雒邑。[5]
幸运的是,清华简《繫年》中也有幽王被杀、平王东迁的内容,[6]可与史书记载可相比照。简文云(释文用宽式):
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五】,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六】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七】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八】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九】
其中虽没提及平王何时称王,但也有前所未知的信息,比如首次指明携惠王余臣是幽王之弟;平王被晋文侯迎立于京师之前并未称王,立三年之后纔东迁(此时已是幽王身死后的第十二年)等。由此方可理解王子朝的檄辞“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影射的正是幽王之弟余臣不当立。作爲周景王长庶子的王子朝认爲自己有继位的资格,殊不知他“远晋之大,以专其志”(《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幻想不走周平王得到外部强援支持的路子,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有学者据《繫年》推测平王东迁的时间应该在前737年前后,即携王在位21年并爲晋文侯所杀,周9年无王,平王被迎立并在3年后东迁,此时已是幽王死后的第33年。[7]这个説法可能是有疑问的,从《繫年》简文来看,周无王9年的时间应包括在携王的21年裏,之所以“无王”,是拥立平王、携王的双方利益无法协调,所以晋文侯祗好武力解决携王,结束“二王并立”的局面(即《郑语》所谓的“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因此,依《繫年》的内容,平王继立是在幽王死后的第九年(前761年或前760年)。
由于现有资料的来源不一,其真实可靠性也应有所区别,平王继立、东迁的时间目前还难以断定。本文推测,可能《纪年》、《繫年》的内容并非不可统一,即申侯等拥立宜臼确实在幽王败亡之前,祗不过不爲王朝史官所认可,幽王死后,以申、虢爲代表的双方都想继承大统,导致二王并立、诸侯不朝,没有一直认可的天子,于是晋文侯杀携王、强力扶正平王,由此拉开了春秋史的大幕。由于记录这段史实的立场不同,叙述、取捨的角度不一,纔导致相关文献在内容上的歧异。
[1] 李学勤:《幽王十一年与平王元年》,《夏商周年代学劄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2]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64页。
[3] 此处转引自: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上册第59页注释①。
[4] 李学勤:《幽王十一年与平王元年》,第186页。
[5] 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上册第59页。
[6]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编、李学勤 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中西书局2011年12月,第4、138——140页。
[7] 刘国忠:《从清华简<繫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