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陈家宁:“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

秦始皇-陈家宁:“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秦始皇-陈家宁:“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家宁:“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


“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
(首发)
陈家宁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提 要:从春秋战国到秦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同时文字面貌也与时俱进。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时期社会与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1.秦国的政治发展与文字演变。2.周秦时代的两次“书同文” 。分析、揭示导致汉字发展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周秦之变、秦系文字、出土文献、“书同文”、字书
裘锡圭先生把中国文字形体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1]后一时期的汉字又被称为“近代汉字”[2]或“现代汉字”[3]。隶变是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环节,“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4]。赵平安先生认为“隶变始于战国中期”,“隶变的下限在今隶”, [5]这里的“今隶”非指楷书,而是指区别于“古隶”的汉代隶书。因此赵先生研究隶变时所使用的材料,从时代上讲,包括了战国、秦代和两汉。
我们知道,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字是记录语言是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字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我们在研究隶变等文字发展现象时,如果仅仅局限在纯文字学的视角中,有些问题恐怕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此从社会史的角度入手,利用古文献中的史料,探讨隶变时期的社会发展,或可对文字学研究有所裨益。
由于秦代短祚,在古史研究中,一般习惯把秦统一中国以前称为“先秦”时期,而把秦代与两汉放在一起研究,称为“秦汉”时期。这当然有其道理:“周秦之变”是中国上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相对松散的邦国联盟之上;而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和非世袭的官僚入仕制度,与前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但这种划分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给人的印象是,过分强调秦统一六国的事件本身,仿佛在它之前和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容易让人忽视秦代各种制度产生的缘由和经过。李学勤先生在其《东周与秦代文明》新版后记中提到,其着作之所以将东周与秦放在一起讨论,是由于已有许倬云先生写《西周文明》和王仲殊先生写《汉代文明》。[6]但这种“无心插柳”的做法反倒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秦代的社会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秦国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秦国的角度来研究东周史,并把它与秦代史贯穿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秦代诸多制度的来源,进而理解秦系文字发展轨迹的深层根源。
《史记·秦本纪》所载秦仲以前的历史未可尽信,但从秦襄公、穆公到孝公,直至惠文君、昭襄王,历经二十余代秦君的不懈努力,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秦国从西陲一个蕞尔小国,逐步发展成为称霸天下,并兼诸侯的豪强,却是有目共睹的。秦国的发展是上古封建制王国向中古郡县制帝国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以致有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部秦国史就是一部春秋战国史,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帝制发生史”。 [7]
从东周,尤其是战国到秦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同时文字面貌也为之一变。本文从两个问题入手,阐述这个时期社会与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秦国的政治发展与文字演变
整个东周史可以看作是周国的衰落史,同时也是秦国的兴盛史。在这一时期,双方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成反比的。如下图所示:

秦始皇-陈家宁:“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0718“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85.html

以上是关于秦始皇-陈家宁:“周秦之变”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