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陈剑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目次
一、有关字形及旧说的简略检讨
二、据押韵资料定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当爲阳部字
三、据异文资料进一步推定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当爲牙喉音阳部字
四、从文字系统看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跟“亢”特别的密切联係
(一)、鄂君啓舟节和《庄王既成》之“航”
(二)、《三德》之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阬)”
(三)、《语丛四》之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㼚)”
五、“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跟“亢”字形关係的解释
六、其余辞例的解释
(一)、《性情论》“杭”字
(二)、《彭祖》、左冢楚墓漆梮“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
(三)、子弹库楚帛书“亢” 字
(四)、梁桥形布“亢”字
(五)、其他
七、结语

一、有关字形及旧说的简略检讨


本文要讨论的字形学者们已有很多研究,最近李守奎先生着文又作了较爲全面的探讨。 [1]李文将有关字形的共同部分隶定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颇便指称,本文先沿用这个处理办法。
下面将“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和以之爲声旁诸字的字形列举出来。其中货币文字和陶文字形较多,仅择要列出。[2]
1、独体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或再增从“土”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考释,旧有说法中影响最大的是释爲“夸”和“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或“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按后二者没有实质性差别)两种。[4]释“夸”从字形上看决不可信,吴振武、李守奎二先生论之已详,此不赘述。本文第五小节有补充説明,请参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下半之形,确如李守奎先生所分析的,释爲“主”或“丂”在字形上是最有根据的。另外,释爲“幵”形的一半,字形上也说得过去。这几个形体在楚简中往往都写得差不多。当然,释爲从“丂”或从“幵”的一半,对于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释读完全没有什麽建设性,可以不必考虑。那麽,剩下的从“主”之说似乎就确实是唯一合理的选择了。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先抛开释“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爲从“主”之说对有关用例解説的优劣这一点不谈,单从文字系统的表现来説,也有很奇怪的地方。楚简文字中从“主”之字现已非常多见。如用爲“主”的从“宀”从“主”之“宔”字,用爲“重”的从“石”(实爲从“厚”省)或 “金”或“贝”从“主”之字,用爲“冢”的从“豕”从“主”之字,用爲“动”的从“辵”从“ 主”之字(郭店《老子甲》简10),用爲“斗”的从“斗”从“主”之字(《上博(三)·周易》简 51,“主”係加注的声符),用爲“浊”的从“厂”从“主”之字(《上博(三)·恆先》简4),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爲什麽从“主”声的字其释读大多不存在问题,而以“主”爲基本声符的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诸字,其释读就多成问题了呢?从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诸字既然以“主”爲基本声符,爲什麽从未看到跟一般的从“主”声之字发生关係的例子呢?这种情况,是不是正暗示出了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其实跟“主声字”无关呢?
由以上所论可见,将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形拆分爲从大从“于”释作“夸”,或拆分出“主”旁(全字也仍然不认识)来确定其读音并据而考释,恐怕都是没有出路的。以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爲声旁之字已经如此之多,它应该是作爲一个整体参与构字的。我们在考虑“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形时可以先将其视爲一个音读未明的独立声符,彻底抛开“于”声或“主”声的成见,而根据其读音和文意綫索等确定其释读方向,再回过头来考虑整个字形的解释问题。
我们根据上博楚竹书中可以帮助确定“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读音的押韵、异文资料,从董珊先生将鄂君啓舟节从“舟”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释读爲“航”得到啓发,将“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跟“亢”联繫起来, 最终达成了一个新的认识。

二、据押韵资料定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当爲阳部字


前引字形出现的资料中,《彭祖》有部分文句爲韵文,《三德》则全篇大部分文句都是韵文,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有关文字的韵部。这两篇中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共见于以下三个韵段(下引简文释文用通行字,不严格隶定;待考释的字用“△+数字”的方式代替,后同)。
《彭祖》:……彭祖曰:“一命一俯,[5]是谓益愈;一命三俯,是谓自厚;三命四俯,是谓百姓 之主。一命一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指出,《彭祖》此字右所从亦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爲一字,其跟用爲地名“ 蔡”之形无关已经可以肯定。[8]《彭祖》此字字形中确有写讹的因素。研究者或释爲从“尨” ,跟鄂君啓舟节的所谓“舿”看作两个不同的字,[9]恐不可信。
《三德》:皇后曰:立毋爲角,言毋爲人倡。[10]毋作大事,毋残常。毋壅川,毋断△2。毋灭宗,毋虚牀。……【 10】
“倡、常、△2、牀”押韵,“△ 2”外的三字皆爲阳部。
《三德》:天之所败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而勿救。方萦勿伐,将兴勿杀,将齐勿△3,是逢凶孽。天灾混混,弗灭不陨。[12]爲善福乃来,爲不善祸乃或之。卑【14】墙勿增,废人勿兴,皇天之所弃,而后帝之所憎。……【19】
“△3”整理者释读爲“刳”。季旭昇先生说:“本句‘伐’、‘杀’、‘孼’ 上古音都在月部,‘刳’在鱼部,与‘伐’、‘杀’、‘孼’爲旁对转,可以押韵。”李守奎先生以“一字两读”来解释,以爲此字所从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旁中的声符实爲“大”而非“主”,字读爲“挞”,以求与上下叶韵。按“一字两读”毕竟是比较少见的特例,除非另有强证,以此作解殊乏必然性。我们看“△3”所在韵段,其前面韵段四个位于句末的字爲“赇、忧、之、救”,第三字“之”不入韵,余三字押幽部韵;其后面不远处(间隔四句)的韵段四个位于句末的字爲“增、兴、弃、憎”,第三字“弃”不入韵,余三字押蒸部韵;又本篇简17+15“不修其成,而听其萦,百事不遂,虑事不成”,第三个位于句末的字“遂”亦不入韵(余三字押耕部韵),其韵律皆同。可见“△3”本可不入韵,它在这里仍可念阳部的读音,没有必要以旁对转合韵或“一字两读”来勉强解释。这也并不难理解。上举数例皆爲四个短句组成,第三句末字不入韵,[13]其韵脚距离尚不算远,读来还是很和谐的。而前引“昌、常、 △2、牀”韵段由四组共八个短句组成,“△2”如果不入韵,其韵脚就太稀疏了。总之,分析上举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所在三个韵段的情况,其爲阳部字是完全可以肯定下来的。

三、据异文资料进一步推定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当爲牙喉音阳部字


《上博(一)·性情论》简28~29:
君子执志必有夫△4△4(原作“△4”一字重文)之心,出言必有夫柬柬【28】[之信]……【29】
郭店《性自命出》简65~66跟它相对应之文作 “君子 执志必 有夫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心,出言必 有夫柬柬之 信……”。“△4”原作如下之形: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读爲“注注”,解释爲“集中心意、专注、专心” 。我们知道,《性自命出》跟《性情论》两本,其语句没有出入而衹是文字不同的地方,对应字形之间大多爲一字异体或音近字通的关係。释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无法解释其跟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异文关係。李零先生释作“柱”,谓“疑郭店本是,而此本误”。[14]研究者或从之进一步说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其特异之处在于右半上方断成两截的“ 大”形少写了一重。当然,“△4”的这种变化毕竟较爲少见,也可能确有讹误的成分。[16]本篇中同类之例如,简 6“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于己者之谓悦” ,《性自命出》简12“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作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快)”。 裘锡圭 先生已经指出,“‘右’、‘夬 ’皆从‘又’,其另一组成部分形亦相近,疑‘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即‘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误字。”[17]“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错得不成字,跟本篇简 19“而”误写爲形近的“亓”字,情况还不完全相同。“从木从宔”这样的偏旁组合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形很可能也不成字。结合前文所说“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当爲阳部字这一点,将其右半看作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讹,全字就是已经出现过的了。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往)”是匣母阳部字,从之得声之字的声母或爲溪母(如“匡”)、羣母(如“狂”)、影母(如“枉”、“汪”)等,不出牙喉音的範围。“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读音当然也应该首先在这个範围内考虑。

四、从文字系统看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跟“亢”特别的密切联係


据“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当爲牙喉音阳部字这一綫索,有关辞例大多可以找到合适的词来将其讲通。而对于真正认识这些字、解释其字形尤爲重要的,则是其中所反映出来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在构字时往往功能跟“亢 ”相当这一点。下面就来看三组例子。
(一)、鄂君啓舟节和《庄王既成》之“航”
鄂君啓舟节:屯三舟爲一△5,五十△5岁一返。
《庄王既成》:庄王既成无射,以问沈尹子茎,曰:“吾既果成无射,以供春秋之尝,以待四邻之宾客。[18]后之人几何保之?”沈尹固辞。王固问之。沈尹子茎答曰:“ 四与五之间乎?”王曰:“如四与五之间,载之专车以上乎?抑四△5以逾乎?”沈尹子茎曰:“ 四△5以逾。”
鄂君啓舟节的“△5”旧有很多异説,此不具引。它应该是一个集合名词,可以当“船队”讲,而并非某种船的名称,吴振武先生已经在前人意见的基础上分析得很清楚了。从吴振武先生文中还可以看出,在传世文献中,既从“舟”作、又能当“船队”讲或是跟“船队”义很接近的字,其可供选择的範围是极其有限的。[19]而最近董珊先生指出的“航”字,正好也符合这两个条件。
董珊先生认爲:[20]
鄂君啓舟节(《集成》 12113、《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0卷98页左):“屯三舟爲一舿,五十舿岁一返”,此“舿”应当读爲 “航”。《说文》:“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爲“航”,是很精辟的意见,已经得到了不止一位研究者的赞同。[22]也就是说,在从“舟”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中,偏旁“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就跟“亢”相当。
“航”除指两船相併而成的方舟,又可指将船连接而成的浮桥,二者显然在意义上是有密切联係的,后者应即由前者引申发展而来。《淮南子·氾论》:“古者大川名谷,冲絶道路,不通往来也,乃爲窬木方版,以爲舟航。”高诱注:“舟相连爲航也。”《资治通鑒·梁纪二十二》“陈霸先兑冶城立航”胡三省注:“航,连舟爲桥也。”《方言》卷九“舟,……自关而东……或谓之航”钱绎《笺疏》:“《晋书·五行志》:‘海西公太和六年六月京师大水,朱雀大航缆断,三艘流入大江。’是航即今之浮桥,不止并两船也。”字或作“杭”,《水经注·渐江水》:“浙江又北逕歙县东,与一小溪合……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又或作“桁”,《晋书音义上·帝纪第七》、《资治通鑒·晋纪十五》“烧朱雀桁以挫其锋”胡三省注、《资治通鑒·宋纪十五》“直至朱雀桁南”胡三省注并云:“桁,与航同。”[23]由用例出现较多、时代稍晚的“浮桥”一义的“航”、“杭” 和“桁”字,“航”在较早时候的“连两舟或三舟而成一组”之义也不难体会。
《庄王既成》之“△5”字整理者据鄂君啓舟节之字隶作“舿”,读爲“舸”。陈伟先生据吴振武先生之说改释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屯十以当一车;如担徒,屯二十以当一车。以毁于五十乘之中。”用以运送辎重物资的车可当十头牛马或二十名挑夫,其载重量约今重一吨左右。如此则一套编钟约今重一吨左右,需“四航”即八艘小船运送,并不算太离谱。退一步讲,此处的“航”也可能就用笼统的“舟船”之义,“四航”即四艘船。这类意义的“航”字古书亦多见,字或作“杭”,如《楚辞·九章·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王逸注:“ 杭,一作航。 ”并不强调“倂船”或“一组船”。总之,无射钟载之“四航以逾”,明白了其并非一件,就好理解了。
(二)、《三德》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阬)”
《三德》简文“毋壅川,毋断△2”,已见于前引。整理者原释“△2”爲“陓”读爲“洿”,引《广雅·释诂三》“洿,聚也”爲说,谓“指水流所积聚”。“陓”字不见于《说文》,仅用于古泽薮名“阳陓”(亦作“杨(或“阳”)纡”、“阳盱”等)。本篇简12有“宫室汙池,各慎 其度”。“汙”与“洿”音义皆近常可通用,在“汙(污)浊”、“洿池”这两个意义上,表示的实爲同词。故据简12“汙”字也可知释读 “△2”爲“陓(洿)”是有问题的。 白于蓝先生以字从“主”声而读爲意爲“ 沟洫”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或“渎”。[27]李守奎先生认爲,字从“主”声可读爲“薮”,也可能应从“ 大”声而读爲“泄”。诸说均因前一句“毋壅川”而将“△2”的释读也往“水”方面考虑。
分析字形和文意,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2”当是就“山”而言的。从字形上看,“△ 2”当由衹以“阜”爲意符的前举包山简86之字又添加“土”旁而来,跟上博竹书文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陵)”、“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隰)”(《上博(一)·孔子诗论》简26)等相类,其本义当跟山阜有关。“△2”最直接的解释当然就是用其本义,跟上文的“川”相对。从文意看,古书中讲到各种当禁止之事时,跟“壅川”、“壅水” 相并提对举、常常同时出现的,正是“山”或也是指“山”的“高”字,如下引诸例。
《国语·周语下》 “太子晋谏灵王壅穀水”章:“灵王二十二年,穀、洛鬬,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韦昭注:“堕,毁也。崇,高也。泽无水曰薮。防,障也。流曰川。泽,居水也。窦,决也。不爲此四者,爲反其天性也。”“堙,塞也。高,谓山陵。庳,谓池泽。”
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三禁》:“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脩,国家几矣。地之禁,[],不曾(增)下,毋服川,毋逆土毋逆土(按此三字係衍文)功,毋壅民明。”
曹峰先生已引 《十六经·三禁》 与《三德》 “△2”所在前后文句对比。 [28]马王堆帛书《称》篇敍述诸“禁”时也说:“聚□□,隋(堕)高增下,禁也,大水至而可也。”
《管子·轻重己》:“以春日至始, ……发号出令曰: ‘毋聚大衆,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以秋日至始,……发号出令曰:‘毋行大火,毋斩大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天子之冬禁也。 ”
《管子·七主七臣》:“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穀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
俞樾谓“‘斩大山’之‘斩’,当读爲‘錾’,与《形势解》‘斩高’同。”[29]《管子·形势解》:“禹身决渎,斩高桥下,以致民利。”“斩高”、“錾高”与后文所引“凿山”相近。顾史考先生已引《管子·轻重己》和《七臣七主》,指出:“所谓‘毋斩大山’、‘毋戮大衍’、 ‘毋塞大水’等,似又与《三德》篇‘毋壅川,毋断洿,毋灭崇,毋虚牀’等同谓。”[30]
《六韬》佚文:[31]《动应》(《羣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敦煌写本伯三四五四号等;篇题据后者):“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民,五穀不滋。”又《距谏》(敦煌写本伯三四五四号等):“武王问太公曰:‘天时水旱,五穀不熟,草木不番(蕃),万物不遂,是何以然?’太公曰:‘此大禁,逆天机、动地枢也。人主塞大川名山水,凿穿山陵,则水旱不时,五穀不收,人民流亡。……桀当十月凿山陵,通之于河。民有谏者曰:“冬凿地穿山,是发天之阴,泄地之气,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以爲妖言而杀之。……’”
据此循音以求,“△2”当读爲山冈之“冈”(后起加旁字作“岗”)。《水经注·沔水中》引阙林山碑:“君国者不跻高堙下,先时或断山冈 ,以通平道,民多病。守长冠军张仲瑜乃与邦人筑断故山道,作此铭。”仔细体会,简文跟上引古书还微有不同。上引古书之文谈到诸“禁”,其出发点或是“不反其天性”,或是不使地气洩漏等,立论根据不尽相同。简文“毋壅川,毋断冈”的出发点也是“不反其天性”,但所谓“堕高堙庳 ”、“堕高增下”,其反面是“高高下下”,即使高者更高而低者更低,其所“顺”的天性是“高 ”和“下”。而简文所说的河流与山冈都是绵延长远之物,衹是前者流动而后者静止。如壅塞前者、斩断后者,皆即破坏其绵延长远之天性。简文“毋壅川,毋断冈”是字字都能妥帖地讲落实的。
“阬”的常用义是阬壑、阬陷,但从下引资料看,古书中有些“阬”字就是山冈之“冈”的古字。
“亢”声与“冈”声音近可通。《周礼·夏官·马质》“纲恶马”郑玄注:“郑司农云:纲读爲‘以亢其雔’之亢。书亦或爲亢。”《说文》卷十一下鱼部“魧”字“读若冈”。《释名·释山》:“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集韵》平声唐韵“居郎切”冈小韵“冈”字下谓“通作阬”。《管子·兵法》:“进无所疑,退无所匮,敌乃爲用。凌山阬,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檝。”“山阬”显然即“山冈”。杨雄《甘泉赋》(《汉书·扬雄传上》、《文选》卷七):“陈衆车于东阬兮,肆玉釱而下驰。” 颜师古注:“阬,大阜也,读与冈同。”《文选》卷八杨雄《羽猎赋》:“跇峦阬,超唐陂。”注:“如淳曰:跇,超踰也。音义曰:峦,山小而锐。阬,大坂也。”刘良注:“阬,山也。” 张衡《西京赋》、《孔丛子·连丛子上》所载《谏格虎赋》等有“冈峦”一词,与“峦阬”只是语序不同。此义的“阬”又或变作阬壑义之“阬”的俗字“坑”。《楚辞·大司命》:“吾与君兮斋速,导帝之兮九坑。”王逸注:“坑,一作阬。《文苑》作冈。”洪兴祖《补注》:“之,适也。坑,音冈,山脊也。”
据此可以进一步说, “△2”及前举包山简86从“阜”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皆即对应于这个“‘冈’之古字 ‘阬’”。“△2”严格讲其字形对应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见于曾侯乙墓漆匫(字形见后文),亦应即“阬”字繁体,用爲二十八星宿名之“亢”。
(三)、《语丛四》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㼚)”
家事乃有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三雄一雌,三△6一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一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字(此二例均用于地名)的看法而释爲“锺”,单从文意是无法判断其正误的。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如将“△ 6”中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换爲“亢”,其字正好可以跟楚地多见的器物名“㼚”对应上。
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简98~102和三号汉墓遣册简110~121都有“某物若干坑”,“坑”显然是器物名。唐兰先生正确地释出“坑”字,并指出“坑即㼚字”。其说略谓:[35]
坑即㼚字,《方言》五:“㼚、甖也,霝桂之间谓之㼚。”郭璞注:“ 今江东通呼大瓮爲㼚。” 《广雅·释器》 “㼚、瓶也”。字亦作堈或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新撰字镜》㼚字下注 “堈同”。《玉篇》“堈、器也,亦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广韵》:“堈、瓮也。”“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上同。”……
《广雅·释器》 “㼚,瓶也”王念孙《疏证补证》:“《晋书·五行志》:‘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坑与㼚同。”《史记·货殖传》:“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坑(㼚)〉……” [36]此类“坑”字皆与见于《玉篇》、《广韵》等的“阬”字俗体(《说文》大徐本“阬”字下说“今俗作坑”)无关,而是着眼于“(陶)土製”器物角度爲“㼚”所造的异体字。 马王堆帛书和遣册中“缶”字或从“土” 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遣册中“盂”字从“土”作“圩”,[37]皆即同类之例。所以唐兰先生说“坑即㼚字”,是非常準确的。
据以上所论,“△6”可释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即“㼚”之异体。意符“缶”和“ 瓦”在表示“陶製器物”之字中也可通用,犹《说文》卷五下缶部“缾”字或体从瓦作“瓶”,又《周易·井》卦辞“羸其瓶”之“瓶”字《上博(三)·周易》简44作“缾”。
见于《淮南子》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㼚)”字,也自有其合理之处。

五、“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跟“亢”字形关係的解释


根据我们已有的对战国文字中同类常见变化的认识,首先可以推知,“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下半的所谓“主”形,其原始形体应该就作一横笔下加一竪笔或斜笔之形。其横笔上方加短横,以及竪笔中间加点(或用勾廓方式写出)、点再变作短横等,都係出自后来的变化。本文开头所举字形中那些没有在横笔上方添加短横的,有不少还将长横笔写在“大”形下半的中间、同时其两侧跟“大 ”形中表示两腿形的笔画相接。如据以上分析,将文首所举字形中的一部分加以处理,可以拆分出如下诸形: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较原始的字形中,实际上就包含有“亢 ”字。这个成问题而形体又并不複杂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旁,字形上除了一般 的分析爲“大”跟“于”或“ 主”两部分,还能另外再找到拆分办法,恐怕不是偶然的。这也大大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当然,“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后来的变化,则反映出在书写者心目中确实已经被拆分爲“大”和“主”上下两个部分了,“亢”形已经遭到破坏。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与“亢”的字形关係问题,一种可能想到的办法,是借鉴吴振武先生最初考释梁釿布时将“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分析爲从“立(土)”从“冢省声”、二者共用中间一横笔的“借笔”的思路,将字形解释爲从“主”或“丂”从“亢声”,二者共用一横笔。这样想的好处是,避开了“亢”形何以会出现比较罕见的变化(见下文)的麻烦。但其弱点也是极爲明显的。首先,从“主”或“丂”从 “亢声”之字到底是什麽字、它是爲哪个词所造的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其次,如果确实应该这样分析,则何以其分开书写而不借笔的字形从未出现过呢?因此,这个设想大概不会有成立的可能。
另一种办法,是认爲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就是“亢”的写法特殊的异体、繁体。古文字中已经确认的“亢”形体变化不大,我们在考虑由“亢”变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时,也曾设想过多种複杂的可能,也许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终究缺乏字形演变的中间环节,近于无谓的悬想猜测,此不必赘述。我们看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直 ”以及从“直”的“惪”字、“植”字等,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和不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写法都同样多见。秦文字“兵”字常在所从的“斤”旁下面多加一长横笔(《说文》籀文同),这种写法并爲后代隶楷所继承。齐系文字如庚壶、叔弓镈等还在长横下又加一短横。[38]这类凭空多出来的笔画,同样并非习见的添加饰笔的类型;添加笔画之形跟原字也完全是一字异体,用法没有分别,所加笔画看不出有什麽表意的意图。以上所说“横笔下偶加一长斜笔或竪笔作爲饰笔”跟“添加饰笔的形体流行”两方面的情况集中到一个字上的,就会造成由“亢”到“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变化了。
东周文字中秦系文字以外的普通的“亢”及从之之例较少看到,除前已引的冉钲铖“航”字外,[39]我衹找到以下一些: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释爲“亢”,在六国文字裏就出现了一大批“亢”及从“亢”之字,正好填补了缺环和空位。 [40]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楚文字中也同样没有“夸”,将“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释爲“亢”后,从文字构形的系统性来説,不也同样就把从“夸”之字抽空了麽?会不会“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还是楚文字的“夸”呢?衹是出于未知因素其“于”旁的写法较爲特殊而已?如何琳仪先生曾举出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诸字,说:“然而奇怪的是,除秦文字‘夸’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訏)以寡信”,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应即“訏”加繁饰“口 ”形的异体。陈伟先生曾读爲“夸”, 云:“《说文》:‘夸,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也。’《逸周书·謚法解》:‘华言无实曰夸。’”[42]我们认爲此例不破读本通,《说文》卷三上言部:“訏,诡僞也。” 此义古书字或作“迂”、“謣”、“宇”(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国语》(《周语下》)“其语迂”条),多用于指言语,适与简文上文“教以言”相应。但荆门左冢楚墓漆梮附属于由外向内数第一层方框的文字有“訏溢”,看不出其跟言语有关,此 “訏”字很可能就应读爲“夸/夸”,“夸溢”即“矜夸骄溢”之意。由此看来,当时“夸”字的职务很可能就是由“訏”字兼任的,楚文字中的“訏”兼有古书“訏”和“夸”两字的表义功能,则其不见“ 夸”字也就可以理解了。总结以上情况,楚简文字中目前不见“夸”及“夸”声字,并不是很奇怪不可接受的。[43]再从读音来説,前举押韵和异文的材料,以及研究者已经提出的“航”、“纲”(见后文)之释,虽然可以释爲从“夸”声而以鱼阳通押或鱼阳对转来勉强解释,但终觉不如释爲“亢”之自然直接。
综上所论,我们认爲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在构字时其功能跟“亢”相当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其字形解释上则倾向于认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就是六国文字中添加饰笔而形成的特殊写法的“亢” 字。下文在涉及“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和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诸字时,就直接释写作“亢”和从“亢 ”之字了。

六、其余辞例的解释


(一)、《性情论》 “杭”字
《性自命出》的“君子执志必有夫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心”, 李零先生读爲“广广”,谓“按‘广广’是远大之义,见《庄子· 天运》(按当爲《天道》)、《荀子·解蔽》等。”[44]研究者多从其说。陈伟先生读爲“皇皇”。 [45]
这类重言形况词意义较虚,我们很难举证説明哪种读法一定不对。但根据我们对《性情论》“杭”字之释,将“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和“杭”都读爲意爲“高”的“亢”、“伉”或“ 抗”(几字常通用),似更爲切合。
《诗经·大雅·緜》:“迺立臯门,臯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毛传:“伉,高貌。”“ 有伉”即“伉伉”。[46]古书常见“抗”与“志”搭配,谓高尚其志。《荀子·脩身》(《韩诗外传》卷二略同):“治气养心之术:……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孔丛子》有《抗志》篇,其首章云:“曾申谓子思曰:‘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子思曰:‘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六韬·文韬·上贤》:“ 士有抗志高节以爲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班固《答宾戏》(《汉书·叙传上》、《文选》卷四十五):“是故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47]
(二)、《彭祖》、左冢楚墓漆梮“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
史杰鹏先生在解释《彭祖》“三命四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时,曾根据所谓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当读爲“纲”。董珊先生也曾告诉我,他据字释 “绔”之说而认爲当读爲“纲”。按读爲“纲”可从。“亢”声与“冈”声相通之证前文已经举出。《史记·龟策列传》:“列星奔乱,皆绝纪纲。”《白虎通义·嫁娶》 :“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纪,乱之大者也。“《焦氏易林·升之第四十六》有“绝其纪纲”之语。“纲”意爲纲常、法度。
荆门左冢楚墓“漆 梮”附属于由内向外数第三层方框的文字有16个词,可整理爲四组。其中有两组分别作“经、逆、啓(?)、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和“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训(顺)、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闭)、纪”。“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整理者原释爲 “绔”。[48]董珊先生指出后者跟“纪”爲一组,二者词义相近,当读爲“纲” ,[49]显然是很正确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见于《汉书·枚乘传》(《上书谏吴王》):“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断干。”颜师古注引晋灼曰:“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古绠字也。”《文选》卷三十九枚乘《上书谏吴王》旧校:“五臣本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作绠。”楚文字中的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从上引两处用法来看,很可能本来就是爲“纲”所造的,跟古书中“古绠字”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不一定有关。
“漆梮”中跟“经”爲一组的另一个“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从词义看最合适的当然是“纬” 或“维”,但其读音相差很远,不可能相通。 按所谓东西或左右曰“横” 曰“纬”,上下或南北曰“纵”曰“经”,这个“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也许可以考虑读爲“衡 ”或“横”。当然,其同样用爲“纲”的可能性也是难以完全排除的。
(三)、子弹库楚帛书“亢 ”字
子弹库楚帛书中间的八行文字,即李学勤先生定名爲《四时》篇的,[50]主要讲述四时从形成到被破坏又重新得到恢复的过程。全篇共分三章,每章末尾有扁方框号爲标誌。第二章末尾和第三章开头一句一般释爲:“帝夋(俊)乃爲日月之行。共工夸步,十日四时□。”吴振武先生改释读爲“共工踵步”。 [51]我们将所谓“夸”字改释爲“亢”之后,首先想到的办法,是沿着吴先生的思路,读爲“共工更步”或“共工赓步”。[52]“步”作动词,“更”训爲“更代”、“更替”或“接续 ”、“赓续”(此二义实本相因,有时难以强分) ,字亦作“庚”、“康”或“赓”。 [53]“共工更步”或“共工赓步”即共工“更替”、“代替”或“ 接续”、“赓续”上文所说的“爲日月之行”者而进行“步”的工作。但仔细推敲上下文意,问题实在太多,此说殊未可必。帛书此字的解释,恐怕还衹能存疑。
下面吸取衆说之长,按我们的理解把帛书此篇有关文字多引一些,略作分析,以爲参考(三章每章提行书写)。
……未又(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以)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岁),是隹(惟)四寺(时)。
……千又百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岁),日月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陵)备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融)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以)四神降,奠三天□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思(使)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奠四亟(极)。[54]曰:“非九天则大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天霝。”[55]帝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以)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半)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釿”(《货系》557~563)、斜肩弧足空首布“厽(三)川釿”、平肩弧足空首布“公(或释“沇”)釿”(《货系》554)等。与之相较,“黄釿”显然当视爲货币名称,“黄”是“釿”的修饰语。 研究者亦多读“黄”爲“衡”,但解释说 “新莽有‘大布黄千’币,‘黄千’即衡千、当千的意思,即一个大布当一千。‘□□□黄釿’亦即此布当一釿的意思”,[70]则恐怕是有问题的。“大布黄千”的“千”指小泉,讲的是货币之间的兑换关係。而“黄釿”的“釿”本身就是釿布,读爲“衡”不能再解释爲兑换一个釿布或与一个釿布相当。“釿”也并非质量(重量)规定,而是货币价值标度,“黄(衡)釿”也不能说爲与一釿之质量(重量)相当。
“亢”与“黄”古音极近。西周金文赏赐命服物品中常与“巿”对举、跟古书之“衡”或“珩”对应之字多作“黄”,唐兰先生指出,“黄”和古书之“衡”、“珩” 皆当解释爲“大带”或“腰带”。[71]这种用法的“黄”字,金文中也常可写作“亢”或从“金”“亢”声之字(弭伯簋)。是“亢”与“黄”、“衡”相通之确证。我们知道,金属铸币单位“釿”虽然最初来源于质量(重量)单位“釿”,指一釿之重的青铜,但从它一成爲货币价值尺度开始,就已经与原重量单位脱离,不断经历减重、或又调整增加重量而后又减重的过程。“黄釿”空首布虽然时代更早一些,但联繫“釿布”当时可能已有减重情况的背景,读爲“衡釿”解释爲“质量(重量)平正、符合标準的釿布”,也是合适的。
“亢釿”如果确与“黄釿” 爲一事,不管是否如我们所解释的当读爲“衡”,衹要承认二者当统一解释,“黄”与我们所释的 “亢”所表示的爲同一词,就已经可以看作将所谓“重釿布”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改释爲“亢”字的极好证据。
(五)、其他
其余开头所举字形,大多无法进一步讨论。齐鲁或郑韩单字陶文“亢”,用爲人名。陶文从“卜”从“亢”之字不见于字书。从“力”的“劥 ”,其字见于《广韵》等,用于意爲“有力”的连绵词“劥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从“言”的“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其字见于《改併四声篇海· 言部》引《搜真玉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胡浪切。”有音无义。战国文字中之形皆应与之并无关係。古玺中“劥”字用爲人名(皆爲楚玺)。《用曰》简3:“丨亓(其)又(有)成惪(德),閟言自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关)。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亓(其)又(有)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祝)丨(融?)氏”、[74]“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朱)明氏”( “朱明”即“祝融”),[75]或“椲(伏)乁(羲)氏” ,[76]恐亦皆难信。[77]
前已引出的《三德》简14“方萦勿伐,将兴勿杀,将齐勿杭,是逢凶孽”,整理者释“ 杭”爲“桍”,疑当读爲“刳”,谓“亦除、灭之义”。白于蓝先生以爲从“主”声而读爲训“击”之“椓”。 [78]按“萦”疑当读爲“荣”,由植物的“开花”而引申指事物的 “繁荣”、“昌盛”(看校补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陈伟武先生《上博简考释掇琐》已谓 “疑‘萦’可读爲‘荣’,指繁盛。”)。“齐”字如以其常用义齐一、齐同、整齐、平均、平等等解之,均难讲落实。疑 “将齐勿杭”当读爲“将济毋抗”。“济”常训爲“成”,字也常衹作“齐”,如《商君书 ·弱民》:“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高亨注:“齐当读爲济。《尔雅·释言》:‘ 济,成也。’”“济”跟“将兴勿杀”的“兴”以终始相对爲言,也颇顺畅。“将济毋抗”意谓,事物将要发展到成功、成熟的时候,不要抵抗、抗拒,也应顺其自然。

七、结语


本文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诸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并受惠于新材料之赐。郭店简和上博简这类出土古书,其上下文意对字词考释的限制性较强,还有押韵、异文(包括郭店、上博简对读的,和它们跟传世或以前出土的古书对读的)等对确定有关字词的读音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材料。我们在考释疑难字词时,必须对方方面面的情况和綫索都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功用。在本文所论问题的研究过程和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从本文也可以看到,我们所论诸字在旧有用例中那些辞例的限制性不强的,或是限于残缺、有其他疑难字词等不利条件的,如楚帛书和梁桥形布等,即使我们对其字形和读音已经比较有把握,但对其所表示的“词”、其準确意义仍然不能说已经真正弄懂,有的还仍然没有办法解释。本文立足于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对旧有诸说的得失长短、其当时所面临的资料条件、各自的贡献与认识不足之处及其原因等等,尚未及详细徵引剖析。不止一位学者已经指出,从上述这些角度对类似的古文字考释的历史作仔细的全面梳理,还值得我们努力去做。[79]
2008年5月31日写完
补记:
2008年12月出版的《上博(七)》中《吴命》篇的简2 云:“……孤居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襁)”(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程少轩执笔 ]:《〈上博七 ·吴命〉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12月30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7),显然是正确的。此例可称是本文主要结论的一个极好的证据。但此例依初稿的行文脉络似很难自然地补入正文之中,故现改定本文时以此“ 补记”的形式说明。
另网上新见一件战国楚国铜戈,铭中有人名字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
2009年9月18日改定并补记
附记:本文写作中曾与刘钊、施谢捷、陈斯鹏、郭永秉诸先生讨论,文成后分送师友徵求意见,又先后蒙裘锡圭师和吴振武、吴良宝、白于蓝、冯胜君、张富海、魏宜辉、苏建洲、宋华强、李锐、杨泽生等诸位先生审閲指正,使本文避免了一些错误,谨致谢忱。
注释: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博简字词全编”(批凖号 06AYY00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战国文字及其文化意义研究”(批凖号06JZD0022)成果之一。
[1]. 李守奎:《楚文字考释献疑》之“一、释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诸字”,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344~348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下引李守奎先生说皆见此文。
[2]. 参见张颔编着:《古币文编》,第263页,中华书局, 1986年5月。吴良宝编纂:《先秦货币文字编》,第16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徐谷甫、王延林合着:《古陶字彙》,419~420页“夸”字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5月。王恩田编着:《陶文字典》,第 270页,齐鲁书社,2007年1月。
[3]. 李先登:《河南登封阳城遗址出土陶文简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第230页图叁伍:4,中华书局,1982年6月。
[4]. 释“夸”之说可参见何琳仪:《句吴王剑补释——兼释冢、主、幵、丂》,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249~263页,问学社,1993年10月。释“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说见吴振武:《说梁重釿布》,《中国钱币》1991年第2期,21~26页。又吴振武:《鄂君啓节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73~292页。释“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之说可参见前引李守奎先生文。吴振武先生将所谓“梁重釿布”和鄂君啓舟节之字右所从皆说爲从“大”从“冢”省声。李守奎先生在释鄂君啓舟节之字所从爲“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同时,仍将所谓“梁重釿布”之字说爲从“大”从“冢”省声,并进而认爲它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我们觉得,似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作此特别的假设。随着楚简中以“主”爲声旁的字的不断增多,研究者们对战国文字中“冢”和“主”的形体关係的认识已经逐渐清楚了。“冢”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结构不明,但最初并不从“主”。在楚简文字中“冢”多写作“从豕主声”之形,应爲“变形音化”的结果(参看上引何琳仪先生文;又白于蓝:《包山楚简考释(三篇)·释冢》,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68~76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楚文字中表示“重”这个词的字多以“主”爲声旁(参看下文),没有必要视爲“冢省声”;魏二十八年平安君鼎盖(《集成》5.2793)“之主(重)”合文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半)釿之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释读爲“重”之说的。
[5]. “俯”字之释从陈斯鹏、史杰鹏先生说。见陈斯鹏:《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彭祖〉新释》,《华学》第七辑,161~162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又见于其《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第九章《战国竹简散文文本校理举例之一——〈彭祖〉通释及韵读》,89~90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史杰鹏:《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古文字论集(三)》,180~182页,《考古与文物》2005年增刊。后引史杰鹏先生说皆见此文。
[6]. “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乃‘快’字之误”,见徐在国、黄德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缁衣 ·性情论〉释文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2期,第 4页。收入黄德宽、何琳仪、徐在国着:《新出楚简文字考》,第 111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8]. “宾”字之释见苏建洲:《初读〈上博(六)〉》,简帛网 2007年7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6。又苏建洲:《〈上博楚竹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研究》, 88~90页,[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1月。“客”字之释见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2。后刊于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编辑部编:《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第54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
[19]. 前引吴振武:《鄂君啓节“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解》,第 285页。
[20]. 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简帛网 2007年7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3。
[21]. 施谢捷:《吴越文字彙编·序》,第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22]. 见前引刘洪涛、周凤五先生文。
[23]. 参看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第1900页“航”字下、 1100页“桁”字下,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24]. 陈伟:《读〈上博六〉条记》,简帛网2007年 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最近陈伟先生认爲,对“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形释读的几种意见(包括本文初稿)中,“仍然以释‘夸 ’的可能性最大”,“遵循这个思路,对于《鄂君啓节》和《庄王既成》从舟之字,应该可以坚持于省吾先生的意见读爲‘舸’”。同时他还对其他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形之字,也都据从“夸”提出了释读意见,不具引。见陈伟:《〈鄂君啓节〉 ——延绵 30年的研读》,“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09”论文,简帛网 2009年8月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36。
[25]. 李学勤:《读上博简〈庄王既成〉两章笔记》,孔子 2000网2007年7月16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
[26]. 马承源:《商周青铜双音钟》,《考古学报》1981年第 1期,第131页。收入其《中国青铜器研究》,530~5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7]. 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第7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28]. 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对比研究》 ,原刊于《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收入其《上博楚简思想研究》,第256页,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29]. 参看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第735页,中华书局, 1979年12月。
[30]. 顾史考:《上博五〈三德〉篇与诸子对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第3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31]. 参见盛冬铃:《六韬译注》附录《六韬佚文》, 204~205、 229~23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32]. “嫛婗”之释陈伟、林素清、刘钊、何琳仪等先生都指出过,此不具引。
[33]. 张崇礼:《郭店楚简〈语丛四〉解诂一则》,简帛网 2007年4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44。
[34]. 张涌泉:《读〈说文〉段注札记五则》,《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752~753页,2007年8月,西安。后刊于《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110~111页。
[35]. 唐兰:《长沙马王堆汉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文史》第十辑,第 25页,中华书局,1980年10月。
[36]. 《汉书·货殖传》“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作“瓨”,裘锡圭先生引上举马王堆遣册简及唐兰先生说指出“‘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显然是‘坑’(㼚)的误字而不是‘瓨’的误字”。见裘锡圭:《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收入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第2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又《裘锡圭自选集》,第 155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37]. 参见陈松长编着、郑曙斌、喻燕姣协编:《马王堆简帛文字编》,551~552页“圩”字,第552页“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第554页“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所谓“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字见于三号墓遣册简127~132,裘锡圭先生指出当释“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读爲“缶”,正确可从。见裘锡圭:《释古文字中的有些 “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第7页注5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38]. 以上所谈“兵”与“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谚)”。如释“夸”之说可信,则又爲楚文字何以不见“ 夸”字增加了一种解释。
[44].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第 1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按《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成玄英疏谓“广广歎其宽博”,郭庆藩注云:“案广广,犹言旷旷也。旷旷者,虚无人之貌。(《汉书》)《五行志》‘师出过时,兹谓广’,李奇曰:‘广,音旷。’旷与广,古字义通。(《汉书》)《武五子传》‘横术(薛瓒曰: “术,道路也。”)何广广兮’,苏林曰:‘广,音旷。’”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念孙说以爲《庄子》及下引《荀子》之“广广”皆与“旷旷”同,空也。《荀子·解蔽》:“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其冠进,其衣逢,其容良。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杨倞注:“恢恢、广广,皆容衆之貌。”可见将古书的“广广 ”说爲“远大之义”恐也有问题。
[45].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第20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46]. 参见王显:《〈诗经〉中跟重言作用相当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语言研究》1959年第4期,科学出版社。
[47]. 《吕氏春秋·慎人》:“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抗,读‘高抗’之抗。‘抗然’,形容子路之志气……此‘ 抗然’係谓子路之志气高抗也。”《汉语大词典》“抗然”条下引此释爲“志气高亢貌”。按《庄子·让王》作“子路扢然执干而舞”,成玄英疏:“扢然,奋勇貌也。”王念孙谓“扢”当读爲“仡”,《说文》: “仡,勇壮也。”“抗然”之“抗”当爲“扢”之形近讹字,故此不用。参看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 1540~1541页,巴蜀书社,2002年1月。
[48]. 黄凤春、刘国胜:《记荆门左冢楚墓漆梮》,《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496~497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黄凤春、刘国胜:《左冢三号楚墓出土的漆梮文字及用途初考》,收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襄荆高速公路考古队编着:《荆门左冢楚墓》附录六,第230页,又彩版四三,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49]. 董珊:《荆门左冢楚栻漆书初考》,未刊稿。
[50]. 李学勤:《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收入其《简帛佚籍与学术史》,47~5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下引李学勤先生说皆见此文。
[51]. 吴振武:《楚帛书“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与绠】条,第289页【秔与稉】条。余又如《说文·辵部》“ 迒”字或体作“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神氏”。见李锐:《〈凡物流形〉释读札记》,孔子2000网2008年12月31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fwlx2.htm。
[78]. 前引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第75页。
[79]. 参看李零:《文字破译方法的历史思考》,收入《李零自选集》,263~272页,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又李守奎、曲冰、孙伟龙编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吴振武先生的《序》,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又刊于《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1辑(总第十辑),121~122页,大象出版社,2008年6月。
本文载刘钊主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51-182页。
点击下载附件:
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0737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37.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