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汉字是审美型文字


世界各大语言的文字,都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一种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符号系统,这是“共性”。各种文字又都因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各有“个性”。我们认为,与纯粹抽象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
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创中,已经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兮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1)]汉字是在自然物象的启迪下,“依类象形”而来的,“六节”中的象形字就是最显着的例子。其它五种构字方法,归根到底也还是“象形”的。“指事”字如无“象”,就不能“视而可见,察而可识”,[(2)]自然也就无法表意。“形声”字同发音相关,但一点也离不开“形”,它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形声字的“意”是通过“形旁”表现的,没有“形”自然无法表“意”。表意的偏旁不叫“意旁”而叫“形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其“声旁”也同样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所以它的表“音”也是通过“形”实现的。“会意”字其实就是“会象”字,用描摹在意义上相互联系的几种“形”可见的事物来使人领会到某种“意”。至于“转注”和“假借”,本就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所以这两种文字不外是有“形”的字的含意的扩展、引申或借用。总之,汉字用抽象的线条,构画出种种展示着生命形态的感性造型: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竦企鸟跱,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驰未奔”,[(3)]“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4)]“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5)]……(你看,一谈到文字或书法,古人就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的联想)。
在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中,凝冻着大自然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
美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能一之。但不管哪派美学,无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还是“美是自由的形式”,都有一共识:“美”与“感性”、“形象(形式)密不可分,“美”就寄寓在感性形象中。“感性”的、“形象”的未必是“美”的,但“美”的必定是“感性形象”的。而汉字的形体造型,正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辐射出无尽的生命信号。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美不是一种自然存在,而是一种社会存在。就文字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自然摹写水准上,还上升不到审美境界。
《周易》有言:“立象以尽意”,[(6)]这里从哲学的高度,精辟地概括出一条中国式美学原则。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同样体现着这种原则。“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在创作过程中又是主体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7)]因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并非单纯的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观察,而主要是面对物象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索,主要是从自然现象上去领悟与社会人伦相通的道理。[(8)]“依类象形”的汉字,是移注了极丰富的生活和伦理内涵的人“文”,是一种“自然的人化”。美丽的方块造型,不仅有物体天空的隐约闪烁,更有人伦的依稀朦胧。它一方面是一种指意的符号,另一方面又使自然物的感性形式之美渗入到文字的形象中。总之,在中国文字的创造中,凝结着华夏民族的审美趣味及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唯其如此,汉字书法才能象“狡兽暴骇,将驰未奔”,汉字笔势才能“若飞若动”,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唯其如此,汉字笔势才能“若愁若喜”,才能引起“蓄怒怫郁,放逸生奇”[(9)]的感受,才能高度自由而酣畅地抒发情感。
相比之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人的楔形文字的还有现代的一些土着人的象形文字,就只是一种纯粹摹写,非常粗陋原始,缺少浓郁的人文内涵,恰似一种拙劣的儿童“画”。在世界各种象形文字中,只有汉字达到了审美境界,汉字是不朽的!
中国文人在文字的书写中,用抽象的线条精心构画出自己“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塑造着自己最富有普及性的美的形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汉字书写审美意识的觉醒由来已久。恐怕没有哪一种“拼音文字”的创造者会象中国文史这样执着于、醉心于(甚至耗尽终生心血而专为之)字体的书写形式之美中。
所以,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在汉字形体的演变人中,一直激荡着一种创作主体的自觉力量催动着汉字在美的历程里前行。
注:
(1)(2)许慎,《〈人说文解字〉序》。
(3)(9)崔瑗,《草书势》。
(4)蔡邕,《篆势》。
(5)蔡邕,《笔记》。
(6)《周易·系辞上》。
(7)余秋雨,《文明的碎片》第312页。
(8)上文论述中,借鉴了李泽原、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九章的某些观点。
(文章来源:《泰安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59.html

以上是关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