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楚简文字零释
范丽梅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提要】本文针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君子为礼〉、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以及楚简「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进行考释。〈君子为礼〉简 五至简八论及容貌视听与言行举止的準则,是全文重要的一个段落,本文考释该段落「挑」、「作」、「挠」、「发」、「胁」、「偃」、「倾」、「蹶」、「摇」、「卑」共十个疑难字。〈尊德义〉首简是全篇的总纲,本文引用《楚辞.九章.怀沙》「惩连改忿」考释其中「惩忿连」三字,并对全句进行比较完整的解说。「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普遍见于仰天湖、望山、包山、郭店以及上博楚简中,是出土文献释读关键的字词,本文综理众家成果,并且提出新的考释意见。
【关键词】楚简  君子为礼  尊德义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一、上博楚简五〈君子为礼〉
上博五〈君子为礼〉的论述形式与传世文献《论语》、《礼记》等孔门弟子与孔子的对答模式相同,皆为一问一答的短文,数则短文再合成一篇的形式。根据整理者与陈剑、陈伟等学者的编联,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段落。[1]每一段落皆有各不相同的论述主题。简一至简三记颜渊与孔子论不义勿言、勿视、勿听、毋动。简三、简九与简四拼接,记颜渊与孔子论人所恶之 独知、独贵、独富。简五至简八论及容貌视听与言行举止的準则。简十一至简十六重新编联,记子羽与子贡论孔子之贤。其中简五至简八尚有多处字词未有合理的解释,本文不揣简陋,试作若干考释。
(一)释简五「凡色,毋忧、毋挑、毋作、毋挠」
整理者读作「凡色毋忧、毋佻、毋怍、毋谣」,引《尔雅.释言》解「佻」作「偷」,引《礼记.曲礼上》「将即席,容毋怍」释「怍」,并且引郭店〈成之闻之〉简二十四「形于中,发于色」说明「凡色毋忧、毋佻、毋怍」其理至明。至于「谣」,则解作歌谣之义。[2]按,整理者所作考释不确,意思不明。简文在此乃指形诸于颜面的四种表情。
「忧」,指忧愁,文献有「忧色」一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城濮之役,晋师三日穀,文公犹有忧色。」又《荀子.尧问》:「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逮,退朝而有忧色。」皆指因忧虑而发愁的表情。「挑」,简文作「佻」,二字多有通假之例,如《国语.周语》:「郤至佻天之功以为己力。」《说文.手部》引「佻」作「挑」。又如银雀山《尉缭子.攻权》:「佻战毋全气。」传世本「佻」作「挑」。并且在文献使用中皆有轻薄放恣之意,如《楚辞.离骚》:「余犹恶其佻巧。」王《注》:「佻,轻也。」又《诗经.小雅.大东》:「佻佻公子。」朱熹《集传》:「佻,轻薄不奈劳苦之貌。」又《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朱熹《集传》:「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恣也。」人多半因心里有欢喜之情,而轻儇跳跃,容易显露出轻薄放恣的表情。「作」,指忿怒,文献有「作色」一词 ,如《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郑玄《注》:「作,犹变也。」《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晏子春秋》:「公忿然作色,不说。」皆指因事而神情严肃或发怒的表情。「挠」,简文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整理者已指出此字又见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简二十四「歌谣」之「谣」。「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或「谣」,古音在余纽宵部,「挠」,泥纽宵部,音近可通。「挠」,指胆怯,文献有「色挠」或「肤挠」一词,如《韩非子.显学》:「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又《战国策.魏策四》:「挺剑而起,秦王色挠。」又《孟子.公孙丑上》:「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经义述闻.卷三十一.肤》:「人之颜色见于皮肤,故古人以肤色并言。《管子.内业篇》:『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列子.汤问篇》:『肤色脂泽。』枚乘〈七发〉:『今大子肤色靡曼。』是也。肤色相连,故色亦可谓之肤。……挠,弱也。面有惧色,则示人以弱,故谓之色挠。不肤挠者,无惧色也。」[3]即指因恐惧而胆怯的表情。简文此言凡色之 四毋者,正谓忧、喜、怒、惧四种易于表露于颜面的情绪反应。
(二)释简七「肩毋发、毋胁」
简文「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整理者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綮」,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废」,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痌」或「痛」。[4]季旭昇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肩」,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废」,解为「肩膀不要向下垮」之意。又以为「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所从有「同」、「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应释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考释仍有问题,首先是此字所从声符不明,多达「同」、「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学者已指出又见于上博《周易》简四十九「厉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心」[11],二者字形如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应从厂,合声,读作「胁」。而上博《周易》简四十九「厉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心」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对照今本作「薰」。「薰」,晓纽文部,「合」,匣纽缉部,「胁」,晓纽叶部,三者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文缉对转,缉叶旁转,因此声韵俱近,可以通假。《说文通训定声》:「胁,字亦作脥,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毋倩」,整理者以为「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从身,从安,读作「偃」。「倩」则读作「静」。指出「身宜正直」而未做详细的说明。[15] 按,「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从身,安声,与「偃」皆影纽元部,可通。因此整理者此说可从。至于「倩」,应读作「倾」。「倩」,清纽耕部,「倾」,溪纽耕部,声近韵同可通。
简文言「身毋偃毋倾」,「偃」,在文献中前伏与后仰二义兼具,前伏之义如《说文》:「偃,僵也。」《吕氏春秋.贵卒》:「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高诱《注》:「僵,犹偃也。」后仰之义如《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墨子.备穴》:「偃一覆一。」孙诒让《闲诂》引毕云:「偃,仰也。」《说文通训定声》:「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16] 然则伏、仰二义实相对而言的关係,是一物前后摇摆的动作,如《尚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何晏《集解》引孔曰:「偃,仆也。」皇侃《疏》:「偃,卧也。」《孟子.滕文公上》:「草上之风,必偃。」赵岐《注》:「偃,伏也。」乃指风吹禾草前后的摆动,简文「偃」从身,实泛指身体前后俯仰的动作。
至于「倾」,则指左右偏侧之意,如《说文》:「倾,仄也。」又「仄,侧倾也。」《列女传.节义》:「宫人皆倾观。」王照圆《补注》:「倾,侧也。」《礼记.曲礼下》:「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姦。」郑玄《注》:「闢头旁视,心不正也。」孔颖达《疏》:「倾,欹侧也。」因此简文「倾」应泛指身体左右倾侧的动作。
前后之偃仰,左右之倾侧是人或物惯常的动作,二者往往相对成词,如《管子.势》:「一偃一侧,不然不得。」尹知章《注》:「偃侧,犹倚伏也。」因此简文「身毋偃毋倾」,正谓身体应当平直,不要前俯后仰,也不要左倾右侧。
(四)释简七「行毋蹶、毋摇」
简文「行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整理者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眡」,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摇」,解为「行容应端庄,不宜顾盼摇晃」。[17]然而所谓「顾盼」,简文前面已言及「凡目毋游」,所谓「摇晃」,简文前面也已言及「身毋偃毋倾」,在此皆不应该重複。
简文「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字形如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应从止,氒声。读作「蹶」,从止表行走之义,「蹶」,文献又作「躩」,「氒」,古音见纽月部,「蹶」,见纽月部,「躩」,见纽铎部,声纽相同,韵部相近,可通。「蹶」在文献的使用中,由同一意涵引伸出二种相反的意义,一是以「蹶」或「躩」为行走快速之义,如《国语.越语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韦昭《注》:「蹶,走也。」《论语.乡党》:「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又:「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皇侃《义疏》引江熙:「不暇闲步,躩,速貌也。」《礼记.曲礼上》:「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郑《注》:「行遽貌。」二是行走快速则容易跌倒,而有颠踬倾倒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上》:「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朱熹《集注》:「如人颠踬趋走,则气专在是而反动其心焉。」《荀子.富国》:「夫是之谓国蹶。」杨倞《注》:「蹶,倾倒也。」《淮南子.精神》:「形劳而不休则蹶。」高诱《注》:「蹶,颠。」因此简文「行毋蹶」乃指行走时应注意速度,不要过快而跌倒。
至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整理者读「摇」正确,然而释作摇晃则不确。文献中「摇」有行走疾速之意,如《方言》:「摇,疾也。」《广雅.释诂一》:「摇,疾也。」《楚辞.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读书杂志.余编下.楚辞》:「摇起,疾起也。疾起与横奔,文正相对。」[18] 因此简文「行毋摇」乃指行走时应注意速度,不要突然快速奔走。
(五)释简七「足毋卑、毋高」
简文「足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毋高」,整理者读「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为「坠」,解为低义,与「高」对言。[19]其实禤健聪已指出整理者释简文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于形不合,并引郭店〈尊德义〉简十八与上博〈容成氏〉简二十九说明疑为「鞭」字古文,并读此字作「偏」。[20]按,禤说字形可从,而释读不确。简文「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如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忿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改忌胜,为人上者之务也」[23],是全篇开宗明义的总纲,谈论为君、为人上者之所务在于尊德义、明民伦、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忿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与改忌胜四者。其中「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忿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一句尚未有比较完备的解释,试作考释如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二字字形如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从水脽声,古音在端母脂部。「惩」,古音在定母蒸部。端、定二声皆为舌头音,脂、蒸二韵相近可通,因此「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可读作「惩」。「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从丝,从车,《说文》:「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马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也。从丝车。与连同意。」则「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与「连」同。《楚辞.九章.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惩,止也。」惩与改为前后文动词,与简文「惩」、「改」前后句两个动词相同。「连」,王逸《注》:「言止己留连之心。」乃以「留连」解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此句作:「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彊」,其中「连」作「违」,历来学者多以「连」为形近而误的错字,如《读书杂志.余编下.楚辞》:「连,当从《史记.屈原传》作违,字之误也。违,恨也。言止其恨,改其忿也。恨与忿义相近,若云留连之心则非其类矣。」[24] 正是以「连」为误字,同时解「违」为恨。然而简文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与「连」同,可知「连」并非误字。
李零曾指出简文「忿连」应读作「忿戾」[25],陈伟也列举《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为证,并举何晏《注》引孔安国「恶理多怒」来解释。[26] 「戾」古音为来母月部,与「连」古音为来母元部,声韵皆通,可知「忿连」与「忿戾」意相同。另外,古书又有「忿纇」,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惏无餍,忿纇无期。」「纇」古音为来母物部,与「连」、「戾」音韵亦近,且杜预《注》:「纇,戾也。」是又可知「忿连」、「忿戾」与「忿纇」意义相当。至于「连」、「违」二字,在古书中还有其他异文,如《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连陪厠王寮」之「连」,五臣《注》本作「违」。而「违」古音匣母微部,与「纇」之物部为对转,且《礼记.大学》:「人之彦圣而违之」,郑玄《注》:「违,犹戾也。」凡此可知,简文与文献中的「忿连」、「忿戾」、「忿纇」与「忿违」皆为音义相当的词组,其意为无理的忿恨多怒,亦即暴虐之意。
而简文「惩忿连」之意,《大戴礼记.保傅》:「天子…… 不能惩忿窒慾,不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又《周易.损卦.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又《左传.成公三年》:「各惩其忿,以相宥也。」皆谓惩止忿怒。文献又有「止忿」一词,如《管子.宙合》:「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与之相反的是文献中的「行忿」、「遂忿」,如《管子.宙合》:「夫行忿速,遂没法,贼发。」又《韩非子.解老》:「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又《管子.法禁》:「以朋党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明代汪瑗《楚辞集解》说:「惩违改忿,如《易》『惩忿窒欲』,《左传》『昭德塞违』之意。君子修身之功,莫切于此;克己之功,莫难于此。」[27] 可知「惩忿连」在简文中指的是为人上者的君主修身之务在惩止(戒慎抑止)无理的忿恨多怒(暴虐)。
至于「改」,《周易.益卦.象传》:「有过则改」,《孔疏》:「改,谓改更惩止。」所言改更惩止,正简文惩与改之意。「忌胜」,颜世铉曾举〈语丛二〉:「恶生于性,怒生于恶,胜生于怒,忌生于胜,贼生于忌。」以及《荀子.成相》:「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杨倞《注》:「主既猜忌,又苟欲胜人也。」进行说明。[28] 另《逸周书.周祝》:「维彼忌心是生胜」,孔晁《注》:「胜谓胜所忌。」潘振《解义》:「心有所嫉,是谓忌心,故好胜。」[29] 则「忌胜」指由「性」、「恶」、「怒」、「胜」、「忌」、「贼」一连串恶忌之事中产生的猜忌与好胜之心,为人上之主所应改更导正。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有:「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决。」[30] 「期胜」即「忌胜」,秦简以「期胜」与「忿怒」连说,也与此「忌胜」与「忿连」连言相当。《晏子春秋.问下》有所谓「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简文以「惩忿连,改忌胜」为为君之务,旨在因忿连暴虐之君,不能合理的执法行罚,而忌才好胜之君,也不能合理的论功行赏,实扣紧了赏、罚二者来立论,强调前说仁德与合义的重要,此所谓尊「德」、「义」。
综上所述,则首简可以语译为「尊崇德与义,明了于人伦关係,此足以作为君主。戒慎抑止无理的忿恨暴虐,改更导正猜忌与好胜之心,是作为人上之君主的要事。」
三、释楚简文字「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楚系简牍包括仰天湖、望山、包山、郭店以及上博等简中有「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其写法多变,以郭店楚简为例,约有以下不同的写法: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从且得声,与「度」、「序」古音皆相近。[31]而陈伟则以《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管子.心术上》「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以及《淮南子.齐俗》「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等文献之证,连接郭店〈语丛一〉简三十一与九十七为「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节度者也」,然仍从裘说,将「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读作「度」,唯指出「节度」与文献之「节文」相当。[32]然李天虹则以为对照相关文献与郭店简其他文例,「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应读作「文」。[33]
至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何以能读作「文」,在字形上,李家浩指出「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见于《汗简》与《古文四声韵》引石经,是古文「闵」字。[34]而李学勤进一步指出「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可分解为所谓的「鹿头」、「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形和右侧的「彡 」,同时根据《汗简》闵字的另一字形作「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的古文写法,而右侧的「彡」表文饰之义,因此李说以为「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应理解为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彡」「民」声的字,同「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乃是一个字的异写,而由于音同,其读为「闵」或「文」是合乎情理的。[35]
综合以上诸说以及文献上的佐证,可知「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在部份楚简中读作「文」是肯定的。然而在郭店楚简中,此字并非只读作「文」,实还有读作「度」的用法,如〈语丛一〉简四「有命有度有名」、〈语丛三〉简七十一「命与度与」皆是,周凤五师曾举出《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证简四「有命有度有名」一句。[36] 此外,《韩诗外传》也有「其所受天命之度,适至是而亡,弗能改也,虽枯槁弗捨也」以及「其节度浅深,适至于是矣」皆可证〈语丛〉二简应读作「度」。同时,上引李学勤的说法,以为「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彡」、「民」声,然而李说实无说明何以「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首先说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下部所从,查考《汗简》闵字的写法有以下四种: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形正同,其下部的「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实即由「民」字讹变过来。甲骨文「民」字作: [37]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部正相当。因此「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下部所从应是从「目」从「又」(偶或从「彡」),亦即「民」字的部件拆写而来,在「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的整个字形中处于下方,而与独立「民」字的写法不同而已。《汗简》中「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上部之形与从「民」的部份进一步合笔而成,亦即鹿头(无角)与目形合而书之而成。此外「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又有从「且」的字形,应是后来由「目」形改为「且」字声符以助标音之用。
其次说明「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上部,「民」字自金文以下作:[38]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
而楚简中「民」字作:[39]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字,能够从明纽真部的「民」声,与明纽文部的「文」通读;也能够从来纽屋部的「鹿」声,或清纽鱼部的「且」声,与定纽铎部的「度」字通读了。
【引用书目】
一、传统文献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李富孙:《易经异文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朱熹:《诗集传》(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
胡培翚:《仪礼正义》(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朱熹:《四书集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汗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古文四声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年10月)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台北:艺文印书馆,1994年1月)
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韦昭注:《国语》(台北:艺文印书馆,1958年)
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司马迁着,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班固着,颜师古集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月)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管子》(台北:世界书局,1973年)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洪兴祖:《楚辞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9月)
汪瑗撰,董洪利点校:《楚辞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二刷)
萧统等编,李善等注:《增补六臣注文选》(台北:华正书局, 1977年)
二、近人论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李学勤:〈试解郭店简读「文」之字〉,《孔子.儒学研究文丛.一》(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4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容庚编着:《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六刷)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北京:齐鲁书社,1997年7月)
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5月)
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颜世铉:〈郭店楚简浅释〉,《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1月)
三、网路论文
牛新房:〈读上博(五)劄记〉,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9月17日
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下)〉,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18日
秦桦林:〈楚简《君子为礼》劄记一则〉,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22日
陈伟:〈《君子为礼》9号简的缀合问题〉,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3月6日
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武汉大学简帛网站, 2006年2月19日
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劄(二)〉,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26日
苏建洲 :〈〈上博(五)〉柬释(二)〉,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28日
苏建洲:〈《上博楚简(五)》考释二则〉,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12月1日



[1]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19日。陈伟:〈《君子为礼》9号简的缀合问题〉,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3月6日。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页257。
[3]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页743-744。
[4]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页259。
[5]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下)〉,武汉大学简帛网站, 2006年2月18日。
[6]秦桦林:〈楚简《君子为礼》劄记一则〉,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22日。
[7]牛新房:〈读上博(五)劄记〉,武汉大学简帛网站, 2006年9月17日。
[8]苏建洲:〈〈上博(五)〉柬释(二)〉,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28日。
[9]苏建洲:〈《上博楚简(五)》考释二则〉,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12月1日。
[10]转引自苏建洲:〈《上博楚简(五)》考释二则〉 ,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12月1日。
[1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页61。
[1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年3月),图版114。
[1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4年1月),页195。
[14]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北京:齐鲁书社,1997年7月),页693、694。
[1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页259。
[1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4年1月),页721。
[1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页259。
[18]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页1040。
[1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页259。
[20]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劄(二)〉,武汉大学简帛网站,2006年2月26日。
[21]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北京:齐鲁书社,1997年7月),页479。
[2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4年1月),页558。
[2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5月),页55。
[24]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页1040。
[2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页141。
[26]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页136。
[27]汪瑗撰 董洪利点校:《楚辞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二刷),页201。
[28]颜世铉:〈郭店楚简浅释〉,收入《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1月),页394。
[29]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页1143。
[3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页81。
[3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页182注10、13及14。
[32]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143-144。
[33]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14-22。
[34]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1所引。
[35]李学勤:〈试解郭店简读「文」之字〉,《孔子.儒学研究文丛.一》(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4月),页117-119。
[36]周凤五师的说法,係笔者在1999-2000年在台大中文研究所选修周师「郭店竹书研究」的课堂笔记。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157。
[38]容庚编着:《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六刷),页813。
[39]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页811。
[4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5月),页71注50。
本文发布于《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六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07年6月:页67- 88。
点击下载附件:
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0710楚简文字零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74.html

以上是关于易经-范丽梅:楚简文字零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