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说“大”、“太”和“天”的关系
陈家宁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摘要:“太”和“大”二字形、音、义均密切相关。《说文》中的“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和“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在读音上与二者相对应,这两个字形则分别来源于周秦一系文字和战国楚系文字。“太”是西汉时代在“大”字基础上添加区别符号而形成的分化字,在先秦文献中本都应写作“大”。“大”和“天”是一组同源字,形、音、义虽有别,但在甲骨文和典籍中有通用之例。而“太”和“天”在意义上关系也很密切,金文和典籍中亦有通用之例。
关键词:古文字 分化字 同源字 通用
一、“太”是“大”的分化字
《说文》卷十曰:“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他达切)也。”注音“ 他盖切”。另有“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字注曰:“籀文大,改古文,亦象人形。”注音“他达切”。又卷十一“水”部曰:“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古文泰。”注音“他盖切” ,徐铉又注“本音他达切”。许慎将“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和“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分为两字,根据徐铉的注音,分别相当于楷书的“太”和“大”。《广雅·释诂一》曰:“太,大也。”段玉裁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1是二者字义相关,且都以正面的成年人形表示“大”义,只是笔画略有不同。
从许慎的说解来看,二者分别是同一个字的“古文”与“籀文”。王国维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中曾指出“籀文”可指战国时代秦国所用的字体,而“古文”可指东方六国所用的字体2(186-187)。如果把“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和“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同古文字材料相比照,可以发现前者在甲骨文、金文、战国陶玺文字中一脉相承,而后者则来自楚系文字。(参见文末所附字形表1-4)
“大”在楚简中的写法可分作三类。第一类大体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形,上部横纵笔画交叉,笔法与后世楷书“大”相似,如《曾侯乙墓》简(战国早期)、《上博一·缁衣》等。第二类大体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法律答问》78)、第二类“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效律》35)和第三类“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秦律十八种》17)字形。这些不同的字形应该是从楚系文字中吸收来的。汉代文字承袭秦文字一系,因此在秦汉金文中也能看到这种差别(见表7)。在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也有这三种字形的差别:第一类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形中得到体现;第三种字体上下断裂,许慎则用“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字形表示,如下表所示:
甲骨 金文 楚系金文 楚简 秦简 汉简 《说文》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但《说文》将“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当作古文,将“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当作籀文,恐怕与事实相反。根据我们的分析,“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字形承袭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秦系文字一脉而来,当被称作“籀文”;而“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字形则来自楚文字系统发展出的变体,后被秦文字所吸收并逐步规范化的。
从用法上看,古文字阶段的“大”有一部分后世读如“太”。就是说先秦时期并没有“太”的写法,人们也没有区别“太”和“大”的意识。但随着“大”的一部分意义渐趋独立,产生了要用两个词分别记录它们的客观要求,随后二者的读音可能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差别。人们逐渐有了“太”的概念,它在意义上与“大”的区别逐渐明显,但此时它们仍都是用“大”这一个字形表示的,即“大”变成了多音字。当人们明显感受到这个身兼两职的字形常给人们带来麻烦的时候,才产生为“太”另造字形的要求。
从古文字的情况看,后世“太公”、“太保”、“太子”、“太后”、“太师”、“太室”等的“太 ”在金文中一律写作“大”。秦代陶文中的“即墨大守”、“四川大守”、“清河大守”、“大官丞印”、“大原守印” 、“济北大守”3等,“大”字也都相当于后世的“太”。到西汉时代还有许多“大”是相当于后世“太”的例子,如右曹钟“大官”的“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比其晚两年的天梁公高镫 “太初”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4。代太夫人家壶中的“太 ”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白石神君碑》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可见“太”本是在“大” 上加一点或两点作区别符号而成的分化字,而其加两点者即为《说文》古文“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形所本。
但如《说文》所显示,在汉代它与“泰”字关系很大。汉简《仪礼》中“泰射”的“泰”写作 “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武威》泰射69),下部作三横。这个字形可以看作是“太”的繁化,同时三横又可以看作是“泰”下部之“水” 的简化。就是说它是将“太”与“泰”在字形上联系了起来。
周代古陶文有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包山》237
或以为是“太”字的一种异体5,恐不确。该字又见于古玺文字,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6。《楚文字编》亦以为“太”,也不足取。
我们说过,汉代有了“太”和“大”的字形区别。但最初分化时期二者的读音应该相差不大,仅仅体现在声母上:“大”读浊音“定”d母,“太”读清音“透”t‘母。二字的韵母古今始终相同:“大”在普通话中的ta51音产生时间很晚,本应读tai51,这个音现在还保留在“大夫(医生)”、“山大王”、“(河北)大城”等词中。而在现在的赣方言和客家话中,“大”和“ 太”读音完全相同7,连声母清浊都没有差别。
在古文献中,“大”和“太”的通假或异文例子非常多,除上面涉及的,另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墨子·亲士》曰“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两者句式全同。《庄子·盗跖》曰“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孟子·梁惠王上》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说的都是“泰山”。《周礼·夏官·诸子》的“大子”,即“太子”。《诗·周颂·天作》曰“大王荒之”,《逸周书·世俘》的“太王”,都是指古公亶父。《仪礼·士冠礼》称“大古冠布”,《荀子·正论》则曰“太古薄葬”,都是“上古”的意思。《诗·周颂·维天之命序》曰“大平高文王也”,《吕氏春秋·大乐》则曰“天下太平”。《周礼·春官·巾车》的“建大白”,《逸周书·克殷》的“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均指白色旗帜。2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经过秦代的“书同文”和焚书、禁书事件,西汉时代人们已经很少能见到用先秦文字书写的材料了。而当时已经通行隶书,所以即使人们见到了孔壁等地所出的古文经,仍有很多学者以为伪造,由此可见战国秦汉这一两百年间用字差异之大。汉代以后的先秦典籍,都是经汉人转写的,转写过程中必然反映出汉代人的用字习惯。由于“太”字形是西汉时代才产生的,因此可以推断:现存先秦古籍中的“太”本来都应写作“大”,而后来作“太”应该是汉代人根据自身的用字习惯而改写的。而判断先秦典籍中写作“大”的字相当于后世的“大”还是“太”,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天”与“大”是同源字
“天”在甲骨文中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甲骨文编》2-3页)等形,金文作“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金文编》0003)等形,均是在“大”的形体基础上强调其头部。王国维在《释天》中曰:“天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2(171)吴其昌指出:“‘天’与‘大’在金文中字本相近。”称天与大“皆状人正立之形, ……穷究其源,实出于一象。……即在后世,固亦‘天’、‘大’互用”。很有启发。他举《礼记·学记》的“大时不齐 ”,孔颖达正义:“大时,谓天时也”;《尚书大传·周传·无逸》的“登之天子”,郑玄注:“天子当为大子”;《逸周书·周祝》的“维彼大道”,即注“大道,天道也”;《诗·周颂·执竞》传的“大功”或作“天功”;《庄子·德充符》的“独成其天”即“独成其大”。8都是有力的证据。
《尚书·多士》载周王训殷民曰:“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郑玄注:“言天邑商者,亦本天之所建。”这种解释其实过于拘泥了。“天邑商”亦见于甲骨卜辞,如:
(1)辛卯,王…方于…余其甾戋…余有不曾…天邑商无… (《合集》36535)
(2)乙丑卜,贞:在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新甲骨文编》572页 《金文编》694页
3.战国玺印: &nbs p;4.楚简文: 5.秦印文: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
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0553说“大”、“太”和“天”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314.html

以上是关于战国文字-陈家宁:说“大”、“太”和“天”的关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