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敦煌马圈湾第639简属于《苍颉篇》残篇,胡平生先生[1]曾对第639简进行了分析和释读;梁静在胡先生的基础上对释文进行了补释[2]。胡平生先生的释文和梁静的补释基本上解决了其中疑难字形的释读问题。我们在这里不揣浅陋,对第639C简中“美”字的释读提出自己的看法,敬请方家指教!为讨论方便,参考诸家意见,将释文移录如下:
▲焦党陶圣,陈穀巍(魏)婴,程颀樛平,梁贤尹宽,荣雍尚(639A)赣,岑进(?)露骞,彭绩秦参,涉竞夏连,乐恢树更,(639B)唐△耿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段沓殷譔,黄文戠山,肥赦桃脩,贾阑邓(639C)难,季偃田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639D)
胡平生先生将简639归为“书人名姓”简。根据胡先生研究,“所谓‘书人名姓”简,主要有两批材料。一批是1977年在玉门花海发现的‘曰书人名姓’简,一批是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出土的‘焦党陶圣’章简”[3],“现在看来它们应当就是《苍颉篇》的内容。主要理由就是,我们注意到,写姓名的简,它们与《苍颉篇》的书法、书风及格式完全相同。”根据“书人名姓”简的格式“姓+名”,则我们要讨论的“△”,应是人名用字。简639C中的
“△”字,原为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敦煌汉简》[4]、《中国简牍集成》[5]、胡平生(2007)、梁静(2012、2015)、《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6]皆释为“美”,未作解释。考虑到该字的形体结构,我们认为这个字应释为“筭”。
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第4号和第5号出土木牍出现“筭”字[7],如下(将含“筭”字段截出,全木牍见附图一):
四正四背五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市阳二月百一十二算=…… 市阳二月百一十二算=…… 市阳二月百一十二算=八…… 市阳三月百九算=九…… 市阳三月百九算=廿六…… 市阳三月百九算=…… 市阳四月百九算=廿…… 市阳四月百九算=八钱……市阳四月百九算=九…… 市阳四月百九算=九…… 市阳五月百九算=九…… 市阳五月百九算=…… 市阳五月百九算=…… 市阳六月百廿算=…… 郑里二月七十二算=…… 郑里二月七十二算=…… 郑里二月七十二算=……■当利正月定算百一十五 正月算鸾二给转费卩 正月算十四吏奉卩 正月算十三吏奉卩 正月算□传送卩 正月算□□□虎(?)□卩 ■当利二月定算百 二月算十四吏奉卩 二月算十三吏奉卩
对于以上第4和第5号,裘锡圭先生曾指出“4号、5号木牍记郑里、市阳与当利三地的算钱的收付”,并注释“‘算’字,……本应释为‘筭’。‘筭’‘算’二字古通用,汉人多用‘筭’。”[8]从字形对比可以看出这里的“筭”与敦煌马圈湾中的“△”字形是相同的,而且北大汉简中也出现这一形体的“筭”字,如下:
若吉若凶,唯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所从。左手持书,右手操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必东面。 (《荆决》·2)[9]
汉简中“筭”的形体众多,我们利用秦汉简材料来看一下“筭”字的形体结构演变过程。
秦汉简中“筭”的不同字形以及相关释文如下:
岳麓秦简[10]:
执灋上计轪(最)皇帝所,皆用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橐□, (346正)
张家山汉简[11]:
女子庶人,毋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事其身,令自尚。 (二年律令·124正)
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数书 (筭数书·1正)
江陵凤凰山汉简[12]:
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席 (166)
马王堆汉墓帛简[13]:
九二,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在牀下,用使巫,忿若,吉,无咎。 (《周易》·81)
象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卅枚。 (三号墓竹简遣册·302)
北大汉简:
美(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数券契,笔研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筹。 (《苍颉篇》·18)[14]
居延汉简[15]:
相除定负百廿四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226·23)
肩水金关汉简[16]:
口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赋给毋官狱征事 (73EJT09:328)
弩一右渊死二分负五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73EJT10:131)
县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赋给毋官狱征事当得取传谒移 (73EJT10:222)
根据以上“筭”字的结构特点情况,我们得到表2。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秦汉简中的“筭”的字形结构演变过程,而将“△”纳入其中的D类是很适合的。因此从字形结构演变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应为“筭”字。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苍颉篇》一般是押韵的,下面我们从音韵的角度,分析改释的合理性。
虽然从上面的释文,我们知道“筭”并不属于韵脚,但是胡先生对于简639的押韵情况曾做过分析:“本章前三句押耕部韵,以后则押元部韵……本章还有用韵甚密的特点,几乎一句一韵,句句入韵,甚至有些句子一句中的两个名字也押韵,或者通押相近的韵”。[17]虽然,胡先生在之后对释文又有过改动,但是上述押韵特点基本是没有变化的。例如最后的两句之中“阑”“难”和“偃”“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18]皆为“元”部,属于一句之中两个名字押韵。而我们知道“筭”上古音正属于“元”部,韵脚“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属于“元”部,这就跟最后两句的押韵情况是相同的。因此从押韵角度,我们改释也是很合适的。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筭”和“美”的关係问题。
我们将秦汉简中“美”字相关字形简单分类,如下表3。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江陵凤凰山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银雀山汉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睡虎地秦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北大汉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马王堆帛书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马王堆帛书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北大汉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张家山汉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张家山汉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马王堆帛书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马圈湾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肩水金关73EJT6:92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肩水金关73EJT10:19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肩水金关73EJT22:6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肩水金关73EJT26:137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睡虎地秦简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岳麓秦简
通过表2和表3的字形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筭”字A、B、C、D类和“美”字“甲、乙、丙”类区别较明显,字形不相混,但是“筭”字E类和“美”字“丁、戊”两类就出现字形相近的情况,尤其是在明显草化的形体中,“艸”和“羊字头”是很难分别的。因此,从字形混同来看,“筭”和“美”确实存在由于草化原因而字形相同的可能性,也就是“美”与“筭”的草化字形可能近似或者同形。而我们知道简639为敦煌马圈湾汉简,该批简牍草书字形很普遍,因此该简是否会受到当时草化的影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不过综合现有材料来看,简639的文字皆为较规整的隶书,文字没有草化字形的笔划牵连等现象(见附图一)而且尤其是有江陵凤凰山以及北大汉简中的相对规整隶书“筭”字作为有力证据,我们认为将“△”改释为“筭”是合适的。
综上所述,结合“筭”字在秦汉简帛中形体演变和韵脚押韵等情况,我们认为:“△”原释为“美”,可改释为“筭”,由于人名用字的特殊性,难以準确地根据语境判断它的具体意义。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 江陵凤凰山10汉墓 四正江陵凤凰山10汉墓 四背江陵凤凰山10汉墓 五敦煌汉简639C
[1]胡平生:《汉简〈苍颉篇〉新资料研究》(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中〈苍颉篇〉的残片研究》(原载《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胡平生简牍文物论稿》,中西书局,2012。
[2]梁静《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简帛网,2012年4月17日以及梁静:《出土〈苍颉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第21页。
[3]胡平生:《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中《苍颉篇》的残片研究,《胡平生简牍文物论稿》,中西书局,2012,第30页。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第243页。
[5]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第81页。
[6]张德芳:《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第280页。
[7]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中华书局,2012,第97、99、100页。
[8]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裘锡圭学术文集》,复旦出版社,2012,第3页注脚及第12页。
[9]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54页。
[10]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第209页。
[1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着:《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第17、83页。
[12]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中华书局,2012,第56页。
[13]湖南省博物、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1册),中华书局,2014,第13页以及第2册,第285页。
[14]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44页。
[15]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参),“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6,第50页。
[16]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肩水金关汉简》(壹)(中册),第231、260、277页。
[17]胡平生:《汉简〈苍颉篇〉新资料研究》,《胡平生简牍文物论稿》,中西书局,2012,第21页。
[18]“
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字彙》:同“研”。“研”上古音属于“元”部。
[19]江陵凤凰山汉墓字形来自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编:《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第184页,第6号木牍;银雀山汉简字形来自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第67页,第681简;睡虎地秦简字形来自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第73页;北大汉简字形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第71页,第119简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第44页,第18简;岳麓秦简字形来自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0813简;马王堆帛书字形来自陈松长编着《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第146页;张家山汉简字形来自《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66页,第165简以及第94页,第141简。马圈湾汉简字形来自张德芳:《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第331页,第1008简;肩水金关字形分别来自《肩水金关汉简》(壹)(中册),第139、248页,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肩水金关汉简》贰(中册),中西书局,2013,第94页以及《肩水金关汉简》(参)(中册),中西书局,2013,第88页。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7年10月6日19:0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483.html
以上是关于江陵-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中的人名用字“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