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留学生教育学院)
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敦煌县文化馆在敦煌考察汉塞烽隧遗址时,在小方盘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发现一座斯坦因中亚考古时遗漏的烽燧遗址,新编号D21。同年在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一批汉代文物和简牍,其中就有属于《苍颉篇》的内容。敦煌马圈湾汉简的简报见于《汉简研究文集》[1]。经过整理,这批汉简的释文和图版,以及马圈湾的发掘简报,俱发表于《敦煌汉简》一书[2]。胡平生先生较早对马圈湾汉简《苍颉篇》作深入研究[3]。本文主要是讨论M639的释读。下面将先给出原释文,在引胡平生先生的观点后加以讨论,敬请方家指教!
焦党陶圣,陈穀魏婴,程颀樛平,梁贤尹宽,荣雍尚 敦M639A赣,岑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露骞,彭绩秦参,涉竞夏连,乐恢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更敦M639B,唐美耿𥈼,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沓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譔,黄文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山,肥赦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脩,贾兰邓 敦M639C难,季偃田𥓋敦M639D
魏,简文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字从魏从山,即巍字。《说文·嵬部》“巍”字下云:“巍,高也。从嵬委声。”徐铉云:“今人省山,以爲魏国之魏”。《左传》闵公元年:“赐毕万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啓之矣。’”孔颖达疏:“《论语》云:‘巍巍乎,其有成功!’是巍爲高大之名。”阮元《校勘记》:“宋本作‘是魏’。巍、魏二字,一正一俗。今人分别其音,古人则字形字音皆不别。”可知巍、魏本一字。秦文字“𡿁(魏)”写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此处能否释为“夏”颇有疑问。分析上部与中部多笔画,此字可能释为“赢”。今按:释“夏”可从。《说文》:“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𦥑。𦥑,两手;夊,两足也。”简文此字从𦣻,从𦥑,从夊,当即夏字。需要注意的是,简文此处从𦣻,而《说文》从页。《说文》:“页,头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凡页之属皆从页。𦣻者,䭫首字也。”《说文》:“𦣻,头也。象形。凡𦣻之属皆从𦣻。”𦣻、页义同。古文字中也多见𦣻、页义同换用的例子,如“头”字,古文字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𦣻,又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页。“道”字,古文字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𦣻,又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页。[7]《通志·氏族略二》:“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禹之受舜禅,至桀,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爲汤所伐,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后于杞,其非爲后不得封者,以夏爲氏焉。又陈宣子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爲氏,是爲陈夏氏也。后汉有夏馥、夏牟。”“夏”在这裏用作姓氏。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更”,胡平生先生指出:“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为“树”之讹。《说文》谓为“树”之籀文,此处右旁误为攵。古有树姓。“更”,从字形分析,最上一横有点,左竪作撇,故或可释为“庚”。此字可与敦1457简敦“庚”字对看,该字从广从更。今按:《说文》:“树,生植之緫名。从木尌声。”树,籀文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石鼓文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攵,又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又。“敬”字,古文字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攵,又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从又[9]。严格说来,“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应是“尌”的异体。当然,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以豆为声,也可直接读作树。《广韵·遇韵》:“树,姓。《姓苑》云:江东有之。”“树”后一字,字形与“庚”不类,今改从原释作“更”。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沓”,胡平生先生指出,应释为“段沓”,左旁的写法见于《古玺文编》72页,《古玺彙编》3128。“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譔”,似应释为“啓譔”,左旁因牵涉上面的“段”字而讹,本应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亦见于《古玺文编》77页,《古玺彙编》2580等。今按:“譔”前一字,可从胡平生先生隷定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但读作“啓”则不可从。战国秦汉文字材料中多见“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字,施谢捷、周波两位先生曾对六国、秦至西汉前期“殷”字写法的变化有很好的归纳,已指出“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应释为“殷”:
秦、西汉前期用“殷”表示国名、殷姓之﹛殷﹜常见,用“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释作“殷”当无可疑,在这裏用作姓氏。现在来看“沓”前一字,当分析为从户从攵,其形与秦汉简的“段”字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所从“户”下加一短横即变成“段”字。施谢捷先生曾指出,秦汉文字中的“殷”有很多被工具书误归在“段”字下;“段”“殷”在汉时有混用的情况存在(如秦汉印中,複姓“段干”有作“殷干”的印例,人名“殷周”有作“段周”的印例[12]。可知此处当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段>”。疑涉下“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山”,胡平生先生指出,应释为“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山”,“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通作“戠”,古有戠姓。今按:可从。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胡平生先生指出,应释为“桃”,“兆”有讹变。今按: 简文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徐仲舒先生主编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收录有汉代以来“桃”字: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古地图)、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相马经二四上)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 (晋辟雍碑)、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汉印徵)[13],安徽天长西汉书信牍“亡桃(逃)事”之“桃”写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14],其形体与简文相近。可见汉以来“桃”字的写法已是如此。
“贾”后一字,原释文作“兰”,今按:字作
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不从艸,是阑字。
“季偃”之“季”,胡平生先生指出,简装本误为“李”。
𥓋,胡平生先生指出,“田𥓋”之“𥓋”,《字彙》云,同“研”字。今按:此字还有可能从石从见,即砚字。
(编者按:[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
[3]胡平生:《汉简〈苍颉篇〉新资料的研究》,《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332-349页。胡平生先生关于马圈湾汉简的研究皆见于此文,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不再一一列出处。
[4]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62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陈伟主编,何有祖、鲁家亮、凡国栋撰着:《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周波:《中山器铭文补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7]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第230~23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8]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页21-22。裘锡圭先生有进一步的讨论,参看裘锡圭:《释“尌”》《龙宇纯先生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11月)页189-194。
[9]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第23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周波:《秦、西汉前期土文字资料中的六国古文遗迹》,《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页253。
[11]张新俊:《据清华简释字一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6月29日;苏建洲:《战国文字“殷”字补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6月30日。
[12]苏建洲《战国文字“殷”字补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4)的文后评论部分第2楼,llaogui(施谢捷)的发言。
[13]参徐仲舒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363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
[14]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天长市博物馆:《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99.html

以上是关于敦煌马圈湾汉简《苍颉篇》补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