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

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摘要:敦煌汉简风雨诗中所见的“池”字,应该释写爲“沱”。 沱、池二字在古籍中虽有混用,但汉代此二字写法有别,而且“沱”可用爲“池”,“池”并不用爲“沱”。汉代文字资料中用作“地”的字,有的其实是从“它”,应该释写爲“坨”。
关键字:它 也 沱 池 用字习惯
最近董珊先生撰写的论文《敦煌汉简风雨诗新探》,研讨了关于这枚敦煌汉代木简的内容、历史背景及性质等问题。[1]拜读了这篇论文后,获益良多。不过木简上个别文字似乎还可以提出来略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这一篇风雨诗在木简上分两行书写,董先生文中所作释文如下:
日不显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飞)沙。
从(緃)恣蒙水诚(成)江河,州(周)流灌注兮转扬波。(引按:以上爲第一行)
辟柱槇(槙—颠)到(倒)忘(妄)相加,天门俫(侠—狭)小路彭(滂)池(沲)。
无因以上如之何,兴章教海(诲)兮诚难过。(引按:以上爲第二行)
以往在简文“彭池”的释读上略有分歧。现在经过董珊先生论证,“彭池”读爲“滂沲”,字又写作“滂沱”、“陂陁(阤、陀)”等,在简文中形容山路之高峻险阻。其说似可从。但简文中读爲“沲”的字,董先生和以往学者的释文大都释写作“池”,例如《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敦煌汉简释文》、《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文句》、《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敦煌汉简<风雨诗>考论》等。[2]这种释写是不準确的。劳干先生《汉晋西陲木简新考》“图版壹肆”、董先生文章之末均有这枚木简的图版(董文所附图取自大庭修先生《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字迹都比较清晰。根据图版来看,所谓“池”字作
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20])字写作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
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那样,[21]才是比较近古的写法。
通过上面这些字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也”字比“它”字少了左边的一笔(但并不是说“也”字左边加一笔就是“它”字);“也”字在汉代隶书中的写法是“乜”字再加一短竖,这一短竖通常是上下出头的;而“它”字“匕”部右侧笔画未穿透“宀”部。敦煌汉简风雨诗中所谓的“池”字,右部不是从“也”而是从“它”,该字应直接释作“沱”。“彭沱”读爲“滂沱”。
以前研究这篇风雨诗的学者,有不少都是主张将简文之“池”读爲“沱”,《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也持同样的看法。董珊先生则主张读爲“沲”。其实,从汉代用字习惯的角度来考虑,将“池”读爲“沱”的说法是可疑的。汉代文字资料所见“沱”用爲“池”的文例,《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及徐宝贵先生文章中有很多例子可供参考。[22]与此相对,这两种着作中所收“池”字用例也不少,[23]其用作“沱”的例子,却只有一条,也就是本文讨论的这一条。如果照我们的理解释写,则汉代文字资料“池”用作“沱”,尚无确证。有可能,在汉人心目中,“沱”可用爲“池”,但是“池”并不用爲“沱”。董珊先生把“池”读爲“沲”,可能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沲”字似亦晚出。[24]简文文字改释爲“沱”之后,与之相关的通假问题都随之不复存在。
因此,我们认爲,敦煌汉简风雨诗中“彭”下之字,从字形和用字习惯两方面来分析,都应释写爲“沱”。
附记:小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宋华强老师指正,特此致谢。
(编者按:[1]董珊:《敦煌汉简风雨诗新探》,《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17—421页。关于这一枚木简,董先生论文开篇及注释1有详细的介绍。
[2]林梅村、李均明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释文”部分第76页。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4页;《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1494页;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74页;许云和:《敦煌汉简<风雨诗>考论》,简帛网2009年8月10日。又,劳干先生文中写作“他”,当是排印错误。见氏着:《汉晋西陲木简新考》,乐学书局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983年出版,1984年增订),第13页、第77—94页。
[3]顾蔼吉:《隶辨》卷六,中华书局2003年,第236页。
[4]李赓蕓:《炳烛编》卷二“它也”条,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59—60页。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7—78页。
[6]徐宝贵:《以“它”、“也”爲偏旁文字的分化》,《文史》(总第80辑)2007年第3期。第227—256页。
[7]赵平安:《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8]徐宝贵:《以“它”、“也”爲偏旁文字的分化》,第254—255页。
[9]《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959页。
[10]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3页。
[11]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774—775页。
[12]《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775页。
[13]《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959页。
[14]《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553页。
[15]《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第264页。
[16]《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第264页。
[17]《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963页。
[18]孙慰祖、徐谷富:《秦汉金文滙编》器物第53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49页、第303页。
[19]徐宝贵:《以“它”、“也”爲偏旁文字的分化》,第252页。
[20]徐宝贵:《以“它”、“也”爲偏旁文字的分化》,第235页。
[21]《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第257页。
[22]徐宝贵:《以“它”、“也”爲偏旁文字的分化》,第232—234页。
[23]徐宝贵:《以“它”、“也”爲偏旁文字的分化》,第245—246页。
[24]《说文》无“沲”字。汉代文字资料亦未见。此字较早见于《玉篇·水部》,以“沲”爲“沱”之俗体。据介绍,定州汉墓所出《论语·乡党》篇有“拖”字,如果此字释写準确,则汉代存在“沲”字也是很正常的。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47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76.html

以上是关于敦煌汉简风雨诗“池”字辨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