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简本《老子》的个别释文,学者多有议论,尤以《老子・甲》1号简文「绝智弃辩」章讨论最甚;其中,1号竹简简文最后一句应释读作「民复孝慈」还是「民复季子」,学界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先针对前辈学者的说法进行整理,归纳出「孝慈」与「季子」两种释读的原因;接着,从文字考释与思想诠释,得出简文应释读为「季子」;最后,提出《老子》文本流变的情况非常複杂,应从「有意识的版本歧变」细思量。
本文的研究重心不在于提出新的见解,而是谨慎地重新省视两种释读的说法,并加入新的证据,在文字考释与思想诠释上进行较为全面地讨论,从而得出「民复季子」较为合理的释读方式与释读结果。
关键词:郭店《老子》、《老子》、民复季子、民复孝慈、绝智弃辩
1993 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由于形制有别,整理者将之分成甲、乙、丙本三种。竹简本《老子》章序与今本《老子》有较大的差异,文字也有不少出入。其中,郭店《老子・甲》1号竹简简文与今通行的王弼本《老子》[1]第十九章开头三句可相呼应,但文字与顺序却有关键性的差异。
首先,学界对于郭店《老子・甲》1号竹简释文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根据《郭店楚墓竹简》整理者发表的释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2]
二是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释文审订者裘锡圭先生审订后的释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3]
然而,今本《老子》第十九章开头三句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
由于今本「绝圣」与「绝仁弃义」文字于此简文不复见,因而产生《老子》版本流变、简本《老子》作者的学派归属、先秦儒道学派发展……等探讨。[5]在这些论题之下,也引申了许多文字释读的争议。其中,《老子・甲》1号竹简简文最后一句应与今本同,释读为「民复孝慈」?还是与今本不同,释读成「民复季子」?便是重要讨论之一。
虽然前辈学者对于郭店《老子・甲》1号竹简的「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文字应释读为「孝慈」还是「季子」已多有论述,但本文认为仍有值得探讨之处,于是分为三个部分探究此议题:
1、了解郭店《老子‧甲》「孝慈」与「季子」的释读成因。
2、从文字考释论郭店《老子‧甲》「季子」。
3、从老子思想诠释郭店《老子‧甲》「绝智弃辩」章。
本文的研究重心不在于提出新的见解,而是谨慎地省视前辈学者对于这两种释读的说法,再加入新的证据,从文字考释与思想诠释上进行较为全面地讨论,从而得出「民复季子」较为合理的释读方式与释读结果,并期盼藉此能够更深层地诠释《老子・甲》1号简文「绝智弃辩」章的意义。
关于「孝慈」与「季子」之辩,学者说法不一。此处先针对各家说法进行整理,再归纳出「孝慈」与「季子」两种释读的成因,进一步探究其成因是否具合理性。
首先,依学者发表先后,将释读「孝慈」的说法整理如下表:学者 释读「孝慈」的说法 《郭店》整理者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隶作「季」,但为「孝」字形的讹误。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隶作「子」,通假读作「慈」。[6] 丁原植「季」字,为「孝」字之误。「子」与「慈」,音近假借。「孝慈」,指发自人性之中,自然而生的孝敬、慈爱的情感。[7] 彭浩「季」乃「孝」字之误,「子」读作「慈」。[8] 丁四新「季」,排行之少、幼;「季子」,排行之少者,「延陵季子」(吴公子季礼)即其例。[9] 高明譬如「民复季子」一句,依据帛书甲、乙本校勘,当作「民复孝慈」,则「子」字当假借为「慈」,「季」字显然是「孝」字的误作。[10] 郭沂「孝慈」原作「季子」。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字仍应作「孝慈」,不应作「季子」。首先,「季子」的意思是幼子,即相对于年长的而言小儿子,与「赤子」、「婴儿」不是一个概念,古书中尚未见到以「季子」表示「赤子」、「婴儿」之意者。其次,对于初生小儿之意,简本和帛本用语不同,前者用「赤子」,后者用「婴儿」。简本既然用「赤子」,且「赤子」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範畴,故没必要另创新词「季子」。再次,帛书的异文,诚如高注所说:「『孝』字甲本作『畜』;『慈』字甲、乙本并作『兹』。皆同音假借字,今本所用为本字。」[11]
透过上表的整理,可以归纳出学者释读「孝慈」的原因有:
1、因为郭店《老子‧甲》「季子」,在帛书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12],今本作「孝慈」。所以,学者依据帛书甲、乙本与今本校勘,认为竹简本当作「孝慈」。简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虽隶定字形为「季子」,但「季」乃「孝」字之误,「子」当读若「慈」。
2、「季子」的意思是「排行之少者」,相对于年长而言,与「稚子」的意义不同;且古书中尚未见到以「季子」表示「赤子」、「婴儿」之义。所以,不能将「季子」解释为《老子》推崇的「赤子」、「婴儿」。
3、「孝慈」,指自然而生的孝敬、慈爱之情。简文「民复孝慈」,是要人回复发自本性的孝慈,而不是流于人为造作、非自然也的孝慈。
接着,依学者发表先后,将释读「季子」的说法整理如下表:学者 释读「季子」的说法 崔仁义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传世本、帛书《老子》是对仁义而言,而竹简《老子》则是对虑而言。所以,「季子」应指小儿的精神状态,与「比于赤子」相应。[13] 季旭昇我们以为,本章的「季子」照原文读就可以了,《说文》:「季,少称也。从子,稚省,稚亦声。」《老子》常以「婴儿」比喻原始浑朴的美德,今本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郭店》本章的「季子」,犹言「婴儿」,也是指道德纯朴的本质。[14] 刘信芳犹稚子。《说文》:「季,少称也。从子,稚省,稚亦声。」《白虎通.姓名》:「季者,幼也。」以上二句,帛书甲改作「绝仁弃义,民复畜兹」,乙本「畜兹」作「孝兹」,王弼本作「孝慈」。已面目全非。[15] 廖名春「季」不必改字爲训,「季子」就指小子、稚子,今本「孝慈」当出于后人的改造。[16] 裘锡圭关于「民复季子」,郭店简整理者认为「季」是「孝」的形近误字,并将「子」字读为「慈」,以与今本取得一致。但崔仁义、季旭昇、刘信芳、廖明春等学者,则认为「季子」不必改读。他们指出「季」字本有「幼稚」义,简文「季子」就指稚子,并不是当排行最后的儿子讲的,推崇「季子」,跟《老子》他处推崇「赤子」、「婴儿」同义。他们的意见可从。[17] 刘钊「季子」即「稚子」,犹言「婴儿」。《老子》今本28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与简文「民复季子」意同。简文说断绝故意的做作,抛弃有谋划的思虑,民众就会复归婴儿似的精神状态。[18]
透过上表的整理,可以归纳出学者释读「季子」的原因有:
1、简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隶定字形本就作「季子」。
2、透过文字考证,「季」字本有「幼稚」义。简文「季子」就指稚子,并不 指排行最后的儿子。
3、简文「民复季子」与今本《老子》「复归于婴儿」意同,也与「比于赤子」相应。也就是说,简文「季子」,犹言「婴儿」、「赤子」,是《老子》推崇的道德纯朴的本质。
综上所述,简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的考释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从版本校勘而释「季子」为「孝慈」;第二类则是依形考证、析音辨义,释「季子」为「稚子」。本文认为,第二类释「季子」为「稚子」的说法较合理,因为释读「孝慈」之说待商榷处如下:
1、释读为「孝慈」,必先认定简文「季」是「孝」的形近误字。然而,倘若简文「季」并非错字,则「孝慈」之说如何成立?
2、释读为「孝慈」,乃依据帛书甲、乙本与今本校勘所得出的结论。但帛书与今本《老子》的「民复孝慈」相对应的是「绝仁弃义」,竹简本对应的「绝伪弃虑」。前言已指出两者文义与文序的不同,何以竹简本必从帛书与今本作「孝慈」,而不能作「季子」?
3、持「孝慈」释读者认为「季子」在文献中只有「排行之少者」的意义,与《老子》推崇的「婴儿」、「赤子」不能等同视之。但若将上古语法、语音、语义的因素也纳入,其实「季子」可作稚子解,在简文中是合理的。换而言之,「季子」于简文中有其合理性,那么「季子」何须改读为「孝慈」?
故,本文认为郭店《老子‧甲》简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应释读为「季子」,详说见下文。
在了解前辈学者对于「孝慈」与「季子」的释读成因之后,进一步,此处将从字形、字音、字义(包含语法)来考查,论证简文当释读作「季子」。
(一)字形:
上文提过,持「孝慈」释读者认为「季」是「孝」的形近误字。那么,此处来比较「季」、「孝」二字形。本文整理楚系竹简与帛书「季」字形如下表:[19]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老甲.1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上(3).中弓.1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包2.12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帛乙7.34
《郭店楚墓竹简》所有「孝」字形如下表: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5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9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22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唐.24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老丙.3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六.22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六.40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六.41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语3.8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语1.55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语1.55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语3.6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郭.语3.61
观察后可以发现,从竹简到帛书,「季」字形变化不大。接着,细审《郭店楚墓竹简》所有「孝」字形,可以看出经由不同抄手所写出的「孝」字形顶部,都比郭店《老子‧甲》1号简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季)字形少一笔;而从竹简到帛书,「季」字顶部的这一笔依然存在。由此可知,「季」与「孝」字的写法是有区别的。换而言之,不能轻易认为此「季」就是「孝」的形近误字。
据此,既然无法断定「季」是「孝」的形近误字;那么,将简文释读为「孝慈」的说法也就难以成立了。
(二)字音:
刘笑敢曾透过韵式的比较,归纳出《老子》有「句句入韵」、「叠句与叠韵」、「交韵」、「偶句韵」、「富韵」、「合韵」六种韵式。[20]所以,考证《老子》不能忽略了音韵的重要性。以此为线索,本文整理郭店《老子‧甲》1号竹简释文[21]的上古韵母拟音与韵部[22]如下表:简文 上古韵母拟音 上古韵部 绝juæt祭智jeɡ佳弃jed脂辩juan元民jen真利jed脂百uăk鱼倍 uə̂ɡ 之 绝juæt祭巧oɡ幽弃jed脂利jed脂盗ɔ̂ɡ宵贼ə̂k之无juaɡ鱼有 juə̆ɡ 之 绝juæt祭伪jua歌弃jed脂虑jaɡ鱼民jen真复jŏɡ幽季jued脂子 jəɡ 之
首先,简文每句末字:「倍」、「有」、「子」,皆属上古「之部」字;所以,郭店《老子》:「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句句押「之韵」。这种现象,和刘笑敢归纳出《老子》韵式之一的「句句入韵」吻合。接着,细究第三句,还能得出「之鱼合韵」[23]的韵式:
绝伪弃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应释读为「季子」之后,此处将由老子思想诠释郭店《老子‧甲》「绝智弃辩」章,说明释读「季子」的合理性。
在进行讨论之前,此处需先说明,由于《老子》文本流变的情况非常複杂,对于郭店《老子・甲》的情况,学者们大致提出两种说法:
一、是一种较接近老子思想原貌的版本。
二、是一种受到儒家诠释影响的版本,并非接近《老子》原本的抄本。
前者如刘笑敢曾针对简文「绝智弃辩」章的情况指出,从帛书本到通行本,之所以与简本「绝伪弃虑」一句不同,可能是编者根据《老子》中原有的思想倾向推测出《老子》有批评儒家思想或传统道德概念的倾向,因此将这一章的内容改为批评儒家伦理概念。[33]后者如周凤五认为郭店甲组《老子》是「儒家化」的《老子》。郭店竹简甲组《老子》第一简,开宗明义就把「绝圣弃智」改为「绝智弃辩」,「绝仁弃义」改为「绝伪弃诈」。然而,历代不同系统的各种《老子》传本在此处均无异文。「绝圣」与「绝仁弃义」这两句异文的产生,是为了避免对子思学派的经典《五行》所标榜的「仁义礼智圣」做针锋相对的批判。[34]
两派意见究竟哪一种符合事实,无论从文献学还是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林启屏曾对出土文献的「诠释」提出:
任何文本一旦必须进入「诠释」的脉络时,诠释者的历史情境(或存有性 )将形成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职是之故,不同的意义世界便成为文本的可理解性基础。而追求原始文本的「原初客观性」,也就愈发不可能了。……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当他们抄录下的文本,均能形成一完足的意义世界时,我们便应严肃地面对已进入一「诠释」过程的事实,并因而重视其所以的差异,以及此一差异性背后的学术史意义。[35]
追求郭店《老子・甲》的「原初客观性」并非本文宗旨,然而针对其「季子」进行释读时,本文也已进入「诠释」的过程。其实,「季子」释读之说,是站在郭店《老子・甲》「绝智弃辩」章较接近老子思想原貌的立场来进行讨论的。换而言之,老子思想是「季子」的可理解性基础。详说见下文。
(一)「绝智弃辩」章有着老子思想中人生準则的「道」:
陈鼓应曾提出: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生準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冲突。……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佔有的冲动。[36]
从这个角度出发,回归到郭店《老子‧甲》1号竹简原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智」、「辩」、「巧」、「利」、「伪」、「虑」都是人为的作为与思虑。在老子的思想中,「智」是有知,「辩」是有争,「巧」、「利」是有欲,「伪」、「虑」是有为;而有知、有争、有欲、有为都违背「自然」,成为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所以必须绝弃。当绝弃了「智」、「辩」、「巧」、「利」、「伪」、「虑」这些有知、有争、有欲、有为的社会冲突根源之后,便会有相应的理想社会出现,也就是「民利百倍」、「盗贼无有」和「民复季子」。这个观点,可以和今本《老子》第三章的一段话对照: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文中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其实就是简文所谓「绝智弃辩」、「绝巧弃利」和「绝伪弃虑」,这是对上位者的呼吁;文中的「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和「使民不乱」,也就是简文所谓「民利百倍」、「盗贼无有」和「民复季子」,这是相应的理想社会。首先,「民利百倍」意指人民获得了更多的福祉,今本《老子》第五十七章曰: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强调上位者要能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治国,才能让人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陈鼓应解释说,这是老子「无为政治」的理想社会情境的构想。[37]老子认为当一个社会能够「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对人民而言才是真正的利益与福祉,这就是「民利百倍」的思想意涵。接着,简文「盗贼无有」可与今本《老子》第五十七章对照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从上文可以看到,因为社会上贪图「利器」、「伎巧」而导致「盗贼多有」的现象。所以,上位者要能「以无事取天下」让社会「不贵难得之货」因而人人「自朴」,才能达到简文所谓「盗贼无有」的理想。最后,简文「民复季子」意指人民回复到了「厚德」。前文提过「季子」指「稚子」,代表着幼童那种浑朴纯真的精神状态,在老子思想中也就是道德纯朴的本质。上文曾援引陈鼓应所言:「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佔有的冲动。」所以,在老子的思想中,「民复季子」是「不见可欲」的结果。当人人都能减损佔有的冲动欲望,便能回复到「厚德」的本质。
综上所述,简文「绝智弃辩」章和今本《老子》第三章、第五十七章,都显示着「自然无为」、「清静」、「柔弱」、「不争」、「无欲」种种意涵,期许消弭社会冲突的根源,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今本《老子》第十九章)的理想社会。所以,简文「绝智弃辩」章,就是老子思想中一种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生準则的「道」;换而言之,实行「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这种人生準则的「道」之后,会对人产生「自然无为」、「清静」、「柔弱」、「不争」、「无欲」种种意义,使社会回复到「素朴」的理想状态。
(二)「绝智弃辩」章呈现老子思想中「道」的循环运动的规律:
陈鼓应在同上引文中,解释「『道』的各种意义」时,认为有一种是「规律性的『道』」,存在着「循环运动的规律」: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係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反本复初的思想。[38]
简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组句子,便包含着事物相反的对立关係,也呈现出「无」与「有」彼此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若从整个段落来诠释当中的意涵,同样能发现老子哲学中反本复初的思想。
首先,从前文可以得知,简文中的「智」、「辩」、「巧」、「利」、「伪」、「虑」都是人为的作为与思虑。在老子的思想中,「智」是有知,「辩」是有争,「巧」、「利」是有欲,「伪」、「虑」是有为。所以,「智」、「辩」、「巧」、「利」、「伪」、「虑」所显示的有知、有争、有欲、有为的意涵,和「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民复季子」所凸显的「自然无为」、「清静」、「柔弱」、「不争」、「无欲」的种种意涵相对立。也就是说,简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呈现出人生準则的「道」落实前后的相反对立关係。
接着,老子认为「智」、「辩」、「巧」、「利」、「伪」、「虑」本是人们所「有」,但这些「有」都违背「自然」,成为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所以必须绝弃。在绝弃了这些「有」之后,就会向无知、无争、无欲、无为的「无」转化;转化到了「无」,就进而有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道」。明显看出简文呈现了老子重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
最后,从整个段落来诠释简文中的思想,可以发现「民复季子」是全文的归结点。老子认为循着「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的人生準则的「道」,最后终将回归于更高层次的「常德」,达到了「常德不离」,回复到初始的状态。这就是老子哲学中反本复初的思想。
(三)「绝智弃辩」章与老子推崇婴儿、赤子的关联:
首先,今本《老子》提及婴儿、赤子的篇章如下: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案:咳,即婴儿的笑。)。(第二十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
在这些篇章中,老子将婴儿、赤子与「致柔」、「澹泊」、「常德」、「含德之厚」并列,象徵着浑朴原始的纯真,为老子所推崇。接着,对照简文与今本《老子》第二十八章的文字: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郭店》简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今本《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第二十八章强调「知雄守雌」是天下所遵循的蹊径,遵循着这样的蹊径,「常德」就不会离失,最终会回复到婴儿那般浑朴纯真的状态。本文认为,简文的「智」、「辩」、「巧」、「利」、「伪」、「虑」,就是今本中的「雄」。所谓「知其雄」,就是彻底了解到「智」、「辩」、「巧」、「利」、「伪」、「虑」这些「雄强」给社会带来的纷争扰乱,所以简文扬言「绝弃」。所谓「守其雌」,就是在绝弃「雄强」之后,持守着「自然无为」、「清静」、「柔弱」、「不争」、「无欲」(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民复季子)的「雌柔」,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素朴状态。所谓「为天下谿」就是将「知雄守雌」作为天下遵守的蹊径;而这个「知雄守雌」的蹊径,就是「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这种人生準则的「道」。循着此「道」,将会「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也就是简文说的「民复季子」。
再者,《老子》第十章推崇婴儿的「致柔」,是最柔和的境界;这和上述持守着「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民复季子」的「雌柔」是一样的道理。又,《老子》五十五章说,含德深厚的人能与赤子相比;换而言之,具有厚德之人,便能回返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综上所述,从老子思想来诠释简文时,若将简文分为三组来看,「民复季子」表示「厚德」,与「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所显示的「自然无为」、「清静」、「柔弱」、「不争」、「无欲」种种意涵并列。但就整个段落来看时,「民复季子」是全文的归结点,达到了「常德不离」,代表着更高层次「常德」,符合上述老子哲学中反本复初的思想。
透过上文分析可知,简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是实行人生準则的「道」,经由当中「有」与「无」的相生转化,消弭社会冲突的根源,人们最终回归到「常德」。劳思光提出老子的主要观念可分三组:
(一)常,道,反。(二)无为,无不为。(三)守柔,不争,小国寡民―无为观念之展开。此中,(一)组观念为其思想之根基,(二)组则为其思想之中心,(三)组表示此中心思想在人事上之应用。[39]
简文属于劳思光归纳的老子主要观念之第三组,表示守柔、不争的中心思想在人事上之应用。这表示着,简文的中心思想在于「守柔」、「不争」,而「季子」正符合此中心思想。所以,简文最后当是要回复到「季子」,而不是「孝慈」。
本文从整理各家学者的说法为起点,思辨当中疑虑并从中提取线索。首先,经由文字考释得出:
(一)郭店《老子・甲》「季」非「孝」的形近误字,所以释读「孝慈」的说法难以成立。
(二)简文韵脚「倍」、「有」、「子」,都是上声之部韵,然而「慈」是平声之部字,与上声的「倍」、「有」无法押韵。因之,简文应作「季子」而非「孝慈」。
(三)从词彙构造和文献用例来看,简文「季子」是可以解释成「稚子」的,代表着幼童那种浑朴的精神状态,跟老子推崇赤子、婴儿相同。
接着,从老子思想诠释简文「绝智弃辩」章得出:
(四)简文「绝智弃辩」章,就是老子思想中一种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生準则的「道」。实行这种人生準则的「道」之后,会对人产生「自然无为」、「清静」、「柔弱」、「不争」、「无欲」种种意义,使社会达到「素朴」的理想状态。
(五)循着这种「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的人生準则的「道」,人们最后终将回归于「常德」的初始状态。
(六)从老子思想来诠释简文时,若将简文分为三组来看,「民复季子」对应着「绝伪弃虑」,表示「厚德」;但就整个段落来看时,「民复季子」是全文的归结点,消弭社会冲突的根源,最终回归到「常德」。其中心思想在于「守柔」、「不争」,而「季子」正符合此中心思想。所以,简文最后当是要回复到「季子」,而不是「孝慈」。
透过以上六点分析,本文得出:郭店《老子‧甲》「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应释读为「季子」而非「孝慈」,才是较为合理的说法。
本文认为,讨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文本差异时,不能只停留在「无意识的版本歧变」做比较,应该深入到「有意识的版本歧变」细思量。[40]前辈学者的努力让我们知道:进行出土文献的研究时,都必须针对相关的各个层面做非常细緻的处理,避免过多的假设影响了客观的事实。
一、古籍
汉.毛亨注、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 台北:艺文印书馆,1981年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魏.王弼等着《老子四种》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二、专书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 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
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竺家宁,《汉语词彙学》(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参﹞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硏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三次修订本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重印三版四刷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 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修订二版 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卷》第二版九卷本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三、学位论文
杨梅枝,《关于《老子》年代的新考察─《老子》与《诗经》《楚辞》音韵的初步比较硏究》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1997年
四、期刊论文
季旭昇,〈读郭店竹简札记:卞、绝爲弃作、民复季子〉《中国文字》新24期( 1998年12月 )
刘鸿雁,〈试论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 3期( 2013年9月 )
五、会议论文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六、学术资源
「小学堂文字学资料库:战国文字楚系简帛文字」
网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huwenzi
「小学堂文字学资料库:上古音资料库」
网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1] 一般谓竹简本、帛书本为《老子》古本,以傅奕本为传世古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则以「今本」或「通行本」称呼。本文称「今本」者,皆为王弼本《老子》。
[2] 荆门市博物馆,〈老子释文.甲〉《郭店楚墓竹简》(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 ),页111;1号竹简图版参页3。
[3] 关于「虑」字,裘氏原释读为「诈」,但后来在〈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一文中改读为「虑」。不过,仍有学者认为原释「诈」是正确的。由于本文採用裘氏的释文,所以从其意见,释读为「虑」。以上释文,详说见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郭店《老子》简初探〉、〈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文章皆收录在《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
[4] 魏.王弼等,《老子四种》(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本文所引王弼本《老子》皆出于此书,故下文援引此书时,会随文标明《老子》章序,不另作注。
[5] 关于目前学界对于这些议题的研究概况,可参见:彭华,〈郭店楚简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 2011年5月 ),页33~39。
[6] 荆门市博物馆,〈老子释文‧甲〉《郭店楚墓竹简》,页111。
[7] 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 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 ),页10。
[8]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页3。
[9]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页60。
[10] 高明,〈读郭店《老子》〉,收于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页40。
[11]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页66。
[12] 「图版」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释文注释」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参﹞》《老子》(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3]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硏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页62。
[14] 季旭昇,〈读郭店竹简札记:卞、绝爲弃作、民复季子〉《中国文字》新24期( 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 ),页133~134。
[15] 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 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 ),页2。
[16] 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页12~13。
[17] 裘锡圭,〈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页516。裘氏在这篇文章中还论及了「子」与「慈」的音韵问题,但为避免行文繁複,待下文论及时,再徵引讨论音韵问题的原文。
[18]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页5。
[19] 字形来源为「小学堂文字学资料库:战国文字楚系简帛文字」,下表《郭店楚墓竹简》所有「孝」字形来源同。网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huwenzi
[20] 刘笑敢,〈从《诗经》《楚辞》看《老子》的年代〉《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 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修订二版 ),页32~45。其中,「合韵」的说法是刘笑敢转介杨梅枝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详说见杨梅枝,《关于《老子》年代的新考察-《老子》与《诗经》《楚辞》音韵的初步比较硏究》(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1997年 )。
[21] 此处採裘锡圭的释文。
[22] 此处採董同龢的上古拟音系统,音标来源为「小学堂文字学资料库:上古音资料库」。网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23] 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修订二版,页46。
[24] 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修订二版,页45~46。关于「之鱼合韵」,也有学者以《郭店楚墓竹简》为研究对象,考查出幽宵音近、之鱼音近是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详说见刘鸿雁,〈试论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3期( 2013年9月 )。
[25] 荆门市博物馆,〈老子释文〉《郭店楚墓竹简》,页113。
[26] 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页42~43。
[27] 裘锡圭,〈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页519。
[28]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页61。
[29] 竺家宁,《汉语词彙学》(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页352~353。
[3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卷》第二版九卷本(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页1086。
[31] 「马王堆帛书《脉法》篇,开头说:『以脉法明教下』,结尾说:『脉之县书而熟学之。季子忠谨,学……见于为人……言不可不察也。』『季子』应指初学脉法的幼童。……简文的『季子』则应指尚未从学的幼童。」详见〈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页517。
[32]汉.毛亨注、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 台北:艺文印书馆,1981年1月 )。
[33] 刘笑敢在2000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从竹简本与帛书本看《老子》的演变——兼论古文献流传中的聚焦与趋同现象〉中道:「由于思想聚焦现象是后来编者的自觉的行为,自觉的行为也可能产生误差。就《老子》现有的材料来说,我们发现这种误差表现为 沿着《老子》固有的思想倾向走得过远,造成某种程度的失真。这反映在第十九章。……帛书本中『绝智弃辩』变为『绝圣弃智』,河上、王弼、傅 奕诸本大体与帛书相同。竹简中『绝伪弃(虑)』一句,帛书作『绝仁弃义』,诸通行本也从 帛书本。这一变化发生相当早,应在战国时期。推测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编者根据 《老子》中原有的思想倾向推出《老子》 有批评儒家思想或传统道德概念的倾向,因此将 这一章的内容改为直接批评儒家伦理概念的内容。」收录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页471。
[34] 周凤五在2000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徵及其分类意义〉中道:「……我认为《老子》文本的写定与子思学派颇有关係。郭店竹简甲组《老子》第一简,开宗明义就把『绝圣弃智』改为『绝智弃辩』,『绝仁弃义』改为『绝伪弃诈』;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两句,自马王堆帛书《老子》甲种与乙种,下迄历代不同系统的各种《老子》传本,……历代不同系统的各种《老子》传本,可见《老子》的文本在战国中期已经固定而且流传至今。这样看来,郭店竹简这里的异文显然别具深意,亦即甲组《老子》这两句异文的产生,完全是为了避免对子思学派的经典《五行》所标榜的『仁义礼智圣』做针锋相对的批判。换句话说,甲组《老子》根本是一个已经『儒家化』,甚至『子思学派化』了的道家经典,……郭店《老子》则是经过儒家精心修改的删节本,目的在『援道入儒』以补儒家思想之不足,……」收录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60注6。
[35] 林启屏,〈分化与诠释:《民之父母》的争议〉《从古典到正典:中国古代儒学意识之形成》(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 )。
[36] 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三次修订本),页39。
[37]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三次修订本,页259。
[38]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三次修订本,页9。
[39]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重印三版四刷 ),页227。
[40] 刘笑敢于〈版本歧变与趋同〉一文指出:「版本歧变可以分成『无意识歧变』与『有意识歧变』。所谓『无意识歧变』又分成疏忽性歧变与习俗性歧变,前者包括错抄、误读、漏刻等,后者则如异体字、通假字、同音字等。而『有意识歧变』,乃指由编校者、抄写者、出版者之有意识修改加工造成的。」参氏着,《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页4~5。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7年8月4日13:38。)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546.html
以上是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季子”释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