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彰化师大国文系)
(一)
第一章简4「夫礼,忠信之浅而乱之首也。」整理者指出:「『浅』,传世本多作『薄』,帛乙作『泊』,读为『薄』。『浅』、『薄』为同义换用。」[1]
谨案:河上公注:「忠信日以衰薄。」王弼注:「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2]「薄」是衰薄、不足的意思。[3]「浅」也有衰薄、不足的意思,如《淮南子‧齐俗》:「烦挐浇浅。」许慎注:「浅,薄也。既薄尚浇也。」[4] 所以北大简整理者对「浅」、「薄」关係的说法可从。
有研究者根据浅、薄义近的关係来解释《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的「浅带」。如日本学者久保爱在《荀子增注》中说:「浅带,薄带也。本注拘矣。」[5] 物双松在《读荀子》中也认为:「浅带,注『博带』,不知浅何以训博也。……岂薄带谓之浅带欤?革带厚而大带薄,故尔。浅带与深衣相对,想犹当有意义。」[6] 将「博带」读为「薄带」,再认为「薄带」与「浅带」同义换用。根据杨倞注曰:「逢,大也。浅带,博带也。《韩诗外传》作『逢衣博带』。言带博则约束衣服者浅,故曰『浅带』。」此处「博」当理解为「大」,宽大之带故束缚衣服不深、不紧,故亦可名「浅带」,此处「博带」与「浅带」是效果相同的腰带,没有必要将「博」字通读为「薄」,况且先秦两汉文献也未见「薄带」的说法。
《老子》「乱」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以致「乱」的左下角讹变为类似「子」的写法,与《银雀山(二)》1716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形体相近,只是后者在「ㄇ」形之上也类化为「子」形。这种字形再简省之后就容易写为「乳」,[7] 如帛书《老子》甲126「邦家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泯)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乱)」、帛书《周易》既济卦「初吉,冬(终)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乱)┗。」请比对《养生方》61「【去毛】:欲去毛,新乳始沐」的「乳」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则是连「子」旁都省略了。《十问》67「家大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读为「家大乱」。「乱」省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是省简上下「爫/又」旁的结果。[8]
(二)
第二章简7「其致之也,天毋己精将恐列(裂)」。整理者释文作「天毋(无)巳(已)精(清)将恐死〈列〉」,注释云:「『死』,应为『列』之误,帛乙作『莲』,当如传世本读为『裂』。」(页124注3)。
谨案:所谓「死」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二)》1858)
(A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二)》1833)、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岳麓一‧为吏》53正参)
(B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阴甲》20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春秋事语》49)、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天下至道谈》47)
(D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春秋事语》73)
(D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战国纵横家书》12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周易》需卦22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震卦31上)
(E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秦律杂抄》31)
(E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周易》大壮卦33上)、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衷》35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大简‧赵正书》2372)[11]
(F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九主》11/362)
(F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战国纵横家书》284)、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九主》10/361)
(A)是「死」;(B)是「殆」;(C)是「前」;(D)是「敬」;(E)是「羊」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议)」;(F)是「对」。第一组字都是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68)、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二)》1543、1714)[1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左部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字。[14]
dg已将「死」与「列」的不同指出来了。
这里附带讨论西汉隶书一种特殊的写法。秦文字「首」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日书》乙248)、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秦律十八种》156),其上部与「止/之」形相近。帛书《老子》乙2上/176上「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而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这种写法也见于帛书《周易》离卦69下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可见西汉帛书文字「止/之」旁多会讹写成「工」形。[15] 这种例证不少,如:帛书《周易》否卦2下「齿」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比卦23下「前」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要》13下「前」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此三字的「止」旁可供比对。「涉」字由帛书《老子》乙后230下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变成帛书《周易》讼卦5上「涉」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亦可比对。
北大简《老子》的「昔」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简6)、「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简36),与甲金战国等古文字相同。[16] 但是西汉隶书更常见的写法是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老子乙》2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周易》震卦32上),这也是由「止/之」旁隶写而来,请比对《岳麓三秦简》简126「籍」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选粹》页24),「昔」旁上部都讹为「止」形。又如「旧」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苍颉篇八)、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居延甲2028),后者上部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与「旧」同从「卝」旁的「灌」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五十二病方》3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濩,《阴阳五行甲本‧二五宜忌》5上)其上亦作「止」之行,故类化成帛书《周易》41「权」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叔」,帛书《老子》老子甲后431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大简‧医书》简2600「椒」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选粹》页34)、《北大简‧老子》163「督」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椒―甃)」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止/之」旁之所以多会讹写成「工」形,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又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敬」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又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大简‧妄稽》1930,《选粹》页18)。《北大简‧周训》3874「旦」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3819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选粹》页10、11)亦可作如此理解。[17]《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5·1「曼(冕),天下有立王。任氏。」其中「曼」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5·2「曼(冕),与立王同占。」「曼」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比对小篆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帛书‧十问》08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天文气象杂占》显然也是在两横笔间加上一短竖笔为饰。
(三)
第二章简6-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精。……其致之也,天毋(无)巳(已)精将恐列(烈)。」整理者说:「『精』通『清』,帛书、传世本均作『清』。」(124页注1)
谨案:帛书《五行》「思〖不〗睛(精/清)不察8/177」,邬可晶先生引施谢捷先生的意见指出汉代「精」、「清」二字用法常无别,所以释文「精」、「清」两存。[18]《韩非子‧饰邪》:「镜执〈埶(设)〉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埶(设)〉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太田方《韩非子翼毳》注:「《治要》引《申子》:『镜设精而无为,而美恶自备;衡设平而无为,而轻重自得。』」陈奇猷先生《韩非子新校注》认为《申子》的「精」当据《韩非子》读为「清」。施谢捷先生指出:汉镜铭文中「精」、「清」二字用法常无别,此处可以不必破读。[19] 郭永秉先生也指出:《说苑‧谈丛》也有与上引《申子》和《韩非子》文类似的话:「镜以精明,美恶自服(备);衡平无私,轻重自得。」其「精」字的用法则与《申子》相同。[20]《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集解》引孟康曰:「精,明也。」《索隐》引韦昭云「精谓清朗」。[21] 此处「精」是明朗,清明的意思。《淮南子‧本经》:「天爱其精」,高诱注:「精,光明也。」《汉书‧李寻传》:「日月光精」,颜师古注曰:「精,谓光明也。」《汉书‧京房传》:「阴雾不精」,颜师古注曰::「精,谓日光清明也。」《礼记‧缁衣》:「精知,略而行之」,郑玄注:「精,或为清。」[22]《楚辞‧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旧校:「清,一作精。」[23]《马王堆‧相马经》3上「五色精明,其状类怒。」在48上作「五色清明,其状类怒。」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清」与「精」都有清明、明朗的意思,则《老子》释文可以逕读为「精」,不用括读为「清」。
(四)
《北大简‧老子》的「王」与「玉」,分别有如下写法[24]:
(A)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与「王」形混。《反淫》5056「三王」的「王」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选粹》页23、24),最底下横笔刻意偏长,起了分别的效果。
这种竖笔加粗的现象,显然是源自楚简加区别符号而来,如:
(F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望山》1.10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清华五‧厚父》12)
(F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信阳》1.33)、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新蔡》甲三4)、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新蔡》甲三13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新甲二1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新蔡》零219)、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清华五‧封许》06)
dgF1在竖笔两侧加上区别符号,若将区别符号填实即为F2的写法。当然F2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区别方式。北大简《老子》「玉」的写法是继承F2而来。
《马王堆帛书‧五行》187「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声,善也。王〈玉〉言〈音〉,圣也。爱则王〈玉〉色」,其中「玉」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王」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前者竖笔亦有加粗。[25]
(五)
第二十五章简69-70「故立天子,置三公,唯(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如坐而【69】进此。」整理者说:「『三公』,传世本同,帛书作『三卿』。『唯』读为『虽』,帛书、传世本皆作『虽』。凡传世本『虽』字,汉简本皆作『唯』。『共』同『拱』,『有共之璧』,帛书同,传世本作『有拱璧』,脱『之』字,『有』遂由语助词变为动词。『四』,帛书同,当如传世本读为『驷』。」(135页注4)
谨案:这里讨论「三公」、「有共之璧」、「四马」的异文与读法问题。《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35下/128下「尧立三卿」,张政烺先生注曰:「尧立三卿,三卿即三公。」[26] 可以说明简帛《老子》的异文。
其次,整理者认为「共」读为「拱」,似无必要。帛书老子甲、乙本皆作「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裘锡圭先生注释帛书甲本指出:「今按:简帛本皆有『之』字,似『共』乃专名。『共璧』,犹『和璧』、『随珠』之比。」[27] 其说可从,「共之璧」犹如《荀子‧大略》:「和之璧」、《新序‧杂事一》:「和氏之璧,随侯之珠」、《管子‧揆度》:「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所以简帛的「有共之璧」仍应该理解为「有/共之璧」,「有」为动词。李零先生在解释帛书《老子》时说:「『虽有拱之璧』,是『虽/有拱之璧』,今本作『虽有拱璧』,少了一个『之』字,就变成了『虽有/拱璧』,意思不一样。」[28] 北大整理者的意见与李先生相同,都将「有」当作助词。我们知道「有A」中的「有」是形容词前缀,「有A」相当「AA貌」、「AA然」,即前人所言「重言形况字」。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六「会同有绎」条下指出:「凡言有者,皆形容之词,故知绎为盛貌。」[29] 春秋时期的王孙诰钟说「有严穆穆,敬事楚王。」「有严」即「严严」,《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石鼓文‧田车》:「其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即「其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徐宝贵先生说;「其」指代上面的麋、豕、雉、兔。动词「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指上述动物的奔逃。「其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是说动物逋逃之迅速。[30] 依照李零及北大整理者的说法,「有拱之璧」即「拱拱然之璧」,典籍并无这种说法,其说不可从。朱谦之也不赞同读为「拱」,他说:
谦之案:左传襄十九年正义引老子曰:「虽有拱抱之璧以先驷马。」「拱抱之璧」即王注所云「拱抱宝璧」也。易顺鼎非之,谓:「左传襄三十一年『叔仲带窃其拱璧』,杜注:『拱璧,公大璧。』玉篇:『珙,大璧也。』『拱璧』即『珙璧』。」今案:范本正作「珙璧」。[31]
dg我们现在根据汉代简帛材料知道《老子》原文是作「有共之璧」,且如字读就可读通,无须假借为「拱」或「珙」。这两种读法估计是因为「之」字先丢失,遂将「共璧」读为「拱璧」或「珙璧」。
第三,高明说:「四马」即「驷马」,一乘之数。(130页)与北大简整理者同。谨按:「四马」如字读文意已足,不必读为「驷马」。《管子‧乘马》:「一乘者,四马也。」《释名‧释丘》:「四马曰乘」。《国语‧楚语上》:「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韦昭注:「四马曰乘,受而不辞,定其心也。」[32]
(六)
简58「其政昏昏,其民萅萅(憃憃/忳忳)[33]」;简172「衆人巸巸(熙熙),若乡(享)大牢,[34]而萅(春)登台。」两处的「萅」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可见《老子》、《雨书》均将第二笔的「ㄩ」形笔画拉直成横笔。另外,上述《老子》简「萅」的「屯」旁省简竖笔的最末端,即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郭店‧语丛一》4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郭店‧语丛三》20)、[3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雨书》241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选粹》31页)、《妄稽》193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选粹》18页)。《张家山汉简》全部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没有例外。[37]这些字形都写作从「廾」旁比较偏晚的写法,《老子》的写法尚保留早期「萅」的字体,跟上述「昔」的写法比较偏早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雨书》2022还有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者,同枚简出现「萅」与「春」两种写法。2022简文例是「正月:朔,营=(营室),雨。不雨,萅肃。三日,奎,雨。不雨,电乃穜作:春乃多寒夏有覆。七日,毕,小雨。九日。参,小……」[38]「萅肃」似乎与《礼记‧月令》:「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有关。[39] 如此则「萅」与「春」都代表{春}。[40] 由于《选粹》仅公布《雨书》几枚简的内容,上述理解是否正确还有待检验。
对于汉简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字的写法,张世超先生分析为从「艸」、从「日」,「出」声。汉碑「春」字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结果。[41]此说恐有问题。上述楚简、秦简的「旾」字上部从「屯」,特别是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写法。这种情形犹如「泰」,《说文》云:「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夳,古文泰。」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150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五行》206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均从大从廾,不过《养生方》142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在「大」与「廾」之间多了一横笔。这种形体不知是否与《说文》古文有关?
(七)
《老子》简58「其正(政)昏昏,其民萅萅;其正(政)计计(察察),其国夬夬(缺缺)」。整理者认为:「昏」,帛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傅本作「偆」;疑诸字皆读为「蠢」,遂州本正作「蠢」,「蠢蠢」与「昏昏」同义。(页133注1)
谨案:「闷闷」、「闵闵」、「昏昏」,音义皆相近。裘锡圭先生指出:
此章「闵闵」当指老子所肯定的、对事物不分美恶及善与不善的混沌一片的状态,所以《指归》说「闵闵缦缦(『缦缦』通『漫漫』)」。(《素问》中,《灵兰秘典论》、《疏五过论》、《气交变大论》皆有「闵闵」,指模糊不清、难以辨别的状况,旧以「深远」释之,不妥。)道家也用「昏昏」来表示这种意思,《庄子·在宥》就说:「至道之极,昏昏默默(默默当指无爲)」。所以今本的「闷闷」既可读爲「闵闵」,也可据北大本读爲「昏昏」,义皆可通。[42]
dg其说显然可从。「其民萅萅」,整理者读为「蠢蠢」认为与「昏昏」同义。「萅萅」确实与「昏昏」同义,但不能读「蠢蠢」。《说文》曰:「蠢,虫动也。」《清华三‧说命中》简3「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赵正书》2372,《选粹》页15)
dg其中B形「衣」旁下部的右边部件由于笔画断裂成一短笔。左边衣襟之形讹变为「人」形,遂使整个字形类似「兔」字下半,如「逸」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48] 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养生方》203行「兔」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156、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158、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经法》4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十六经》115)
(D)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周易》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周易》7)
(E)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春秋事语》8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周易》54)
(F)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汉印文字徵》8.23「橄克国」[49])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汉印文字徵》8.23「纪克国」[5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张迁碑)
(G)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合27796)、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小克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郭店‧缁衣》19)。(D)形下部讹变为「邑」形。(E)形下部类化讹变为「衣」形,类似「充」或「哀」的写法(详下)。(F)可能是由(E)形省简「衣」形右边「Λ」笔画而来。北大简《老子》的字形下部与《老子》简14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魄)」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鬼」旁相似,《说文》分析为从人,从厶。不过从「克」字演变历程来看,(G)这种写法与「E」有关,「衣」类化为「人」形,演变方式与上述「远」的B种形体相似,只是「衣」形右边「Λ」笔画变成「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应该也是「克」字。1138「地典曰:『上帝审此,必战必剋,以攻必取……』」「剋」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也当释为「克」。
(H)字旧释为「剋」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龙岗秦简》292)字诸家多释为「克」。但是简292仅剩一字读法无法确定,而且秦文字的「克」恐怕并不如此写。比对秦汉文字「充」的写法:
(I)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明君》41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汉印徵》393页)
(K)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周易》5上)、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字与「J」同形,应该是「充」字,可见(H)不能释为「剋」。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充」有(K)形写法,则「充」自然也可能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形体。《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阴阳时令、占候之类》所收《人君不善之应》简1938「人君好徙邑里,易路巷,则水迁路徙,雉兔剋亢(坑),麋鹿剋朝,蚬鱼剋□,蠪(龙)剋渊,……」,其中「剋」字,整理者注释指出「此字从文羲上看似是『充』字之误,也有可能本为从『刀』『充』声之字,读为『充』。」[53] 整理者所说可从,这几个「剋 / 充」字比较模糊,唯一比较清楚者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根据类化的现象,则此字就是「充」,所谓的「刀」旁并也不是「刀」,而是「衣」部的部件,与(H)正可类比。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充」误写为「克」的可能性。《居延》的「克」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充(中)吉,冬(终)兇。」陈剑先生按语指出:
此字原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当以张(引按:指张政烺)注中「充之误」之说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形更密合。如帛书《明君》417行「充」字作一般形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415行讹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形在帛书《周易》中常爲「克」字讹体,在《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中又常爲「哀」字讹体)。[55]
dg《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186「哀」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则秦汉文字「克」、「充」、「哀」都可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形体。「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从形体而论应该是「哀」,因为「充」、「克」上部同作「古」形,下部遂皆类化为「衣」形。因为「充」本作「人」形可类化为「衣」形,可能导致「远」本从「衣」也类化为「人」形,形成一种双向类化、讹误的现象。「克」类化为「衣」形之后,又类化、省简变成「人」形,形成我们现在写的「克」。
(九)
第十章简27「不规(窥)于牖,以智(知)天道不规(窥)于牖」、第五十四章简148「凿户牖」,简文两个「牖」字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148)
dg《说文》:「牖,穿壁以木爲交窻也。从片、户、甫。谭长以爲甫上日也,非户也。牖,所以见日。」谭长认为「牖」从「日」在秦汉文字中可得到印证: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老子》帛甲20行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日书》甲种18反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T4K6-31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T4K6-212)
(B)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T4K6-114)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T4K6-77)
dg《说文解字》把「扁」当做会意字,曰:「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即在门上写字。(B)从「户」从「册」,就是「扁」字。(A)从「广」从「册」,魏克彬先生认为从「广」与从「户」意义一样,「户」和「广」都可以指人居住的地方,或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研究者根据「牖」的写法认为「扁」上部也从「日」,恐怕是有问题的。[59] 根据同批材料所呈现的字形来看,「牖」与「扁」的来源可能无关。至于「牖」字构形如何分析还有待新出材料来释疑。
(十)
第三章简11「反者道之动也」,所谓「动」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孙子》3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老子》帛甲12)相同。秦汉文字本有「动」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汉印徵)、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汉印徵)、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集成》433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伯簋)[6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集成》4213,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敖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熬,《集成》9671.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熬,《集成》9671.2)。[63]董莲池先生指出《说文》小篆字形「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是由「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讹变而来,[64] 秦汉文字的「敖」写作:
(A)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流沙简)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嫯,汉印徵)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三体石经)
(B)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秦封宗邑瓦书)
dg看的出来,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二)154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老子》甲6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纵横家书》226)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汉印徵)[65]
dg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字形。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相比,一是将「屮」形拉平,这种现象我们在第二则已经提到。二是少了「石」旁左边的直笔。如果做一点大胆的猜想,此处所缺少的「石」旁左边的直笔会不会是借用竹简边缘?以往萧毅先生曾讨论过楚简文字中的「借边字」。[66] 刘洪涛先生也指出《上博三‧周易》随卦16「初九:官有愈(渝),贞吉。出非(门)交有工(功)」,今本《周易·随》初九爻辞相当于「出非」之「非」的字作「门」。可知此「非」字乃「门」字借竹简边缘的竖框为竖画而形成的借边字。」[67] 如果本文的猜测可以成立,也可以提供汉简「借边字」的例证。
(十二)
简9、16两见「不穀」,字形如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简16)
dg前者左下从「木」,应该隶定作「榖」。帛书《老子》乙6下「不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亦从「木」,但不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简16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这种形体秦汉文字常见,如: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二)》)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老子》乙4上)
(十三)
第八章简24「趮(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政(正)。」整理者释为「寒」的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二者同形。释文当作「趮(躁)胜塞〈寒〉」。帛书《老子》甲18行亦误作「趮(躁)胜塞〈寒〉」。「塞」与「寒」在秦汉文字常见相混,如:《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34下「寒〈塞〉人之美,阳(扬)人之过,可胃(谓)无德,亓(其)凶亦宜矣。」[68]《马王堆帛书‧五行》76-77「乐也者,流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C)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这种写法常见于秦汉文字,其实就是「尊」的正篆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与「奠」无关。《说文》:「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尊,或从寸。」裘锡圭先生指出这种字形:
从「酋」从「廾」(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变形,从「廾」,与《说文》「尊」字正篆相合,其实可以直接释作「尊」。马王堆帛书「尊」字往往如此写。……将此字隶定爲「奠」,与本从「丌」的「奠」字相混,是不妥当的。[70]
dg陈剑先生在讨论秦汉文字「糅合」例证时也曾提过:
古代文字中的「糅合」现象,或称之爲「捏合」、「牵合」、「杂糅」等,近年研究者论述颇多。大家所举,多係见于商周古文字或后代楷书者。秦汉文字中一时能想到的,如以下所谈两例。「尊」字在马王堆帛书中多见写作下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廾」的「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形(《马王堆简帛文字编》190页;其收入「奠」字下误),与《说文》「尊」字正篆相合;「尊」字又或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与「尊」二体而成。[71]
dg(B)与(C)从类似「大」形,乃是「廾」形的隶变形体,这是大家熟知的。至于(A)乍看似从「丌」,也可以理解为「廾」形的隶变形体,请比对《马王堆帛书》「兵」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72]不过,西周晚期莒小子簋修饰器名的「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尊)」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尊)」。
(十五)
《老子》的「穷」有两种写法:
(A)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第四十九章简137「多闻数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说文》有两个「穷」字,一在卷六邑部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夏后时诸矦夷羿国也。从邑,穷省声。」以为是夷羿国的专字,可能有问题。另一在卷七穴部:「竆,极也。从穴,躳声。」《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亦将「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与「竆」当是一字异体,《说文》误分为二。《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将「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精白镜),从「射」与简文相同。「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颇有距离,笔者认为书手写错字的原因应该是受到底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地)」字的影响,二者字形可比对如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地)」,遂错写为「它」形。其后意识到时只好将错就错加上「夭」字的「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图)难虖其易也,唯大虖其细七一也」。其中「图」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九主》7/358)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春秋事语》67)[77]
(B)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秦印文字彙编》[78])
dg《老子》的写法与(A)相同。西周金文「图」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4320,宜侯夨簋),从囗从啚。《说文》:「图,画计难也。从口,从啚。啚,难意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依形求义,图当训地图。从囗者,许君于冋下云:『囗象国邑。』是也。」「从啚者……啚为鄙之初字……物具国邑,又有边鄙,非图而何哉?」认为「图」的本义是版图。[79]《老子》简175「鄙」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啬,《皇门》06)
(D)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玺彙》0227)
(E)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君人者何必安哉》甲9)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君人者》乙9)
(F)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鄙),《别卦》01)
(H)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亶,《秦印文字彙编》98)
(I)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擅,《岳麓三》70)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岳麓三》8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纵横家书》176)
(J)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颤,〈仓颉〉2148,《选粹》页3)
dg(D)、(E)、(F)、(G)在「个」旁加两笔为饰,遂类似「尒」。(I)《纵横家书》上部笔画断裂,遂类似「尚」。[8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下半「囗」之中作「十」、「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鼻」旁亦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82]「△」的写法属于「井」形。《九主》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另外「△」上半的变化可以比对「矣」:
(K)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变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实无必要,反而莫名增加新的字形。
(十七)
北大简《老子》有三个「随」字如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新收》1607)而来,裘锡圭先生指出:
「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字形象用手使「阜」上之土堕落,是一个表意字。其所从之「圣」后来变为「左」,当是由于「圣」、「左」形近,而「左」字之音又与「堕」相近的缘故。秦汉文字「隋」的右上部多作「圣」或「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尚存古意。[83]
dg《老子》简199将「土」旁省简,并将「又」改为「攴」,请比对: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隋,《银雀山文字编》147页)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海相景君铭)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石门颂)
dg《银雀山》的字形前者从「又」,后者从「攴」。东汉石门颂右上亦从「攴」旁,且省简「土」旁,应该承自北大《老子》一类的写法。东汉北海相景君铭「随」则是「又」与「肉」结合成「有」形写作「随」。
《老子》简128右下所从是「刀」或「力」,秦汉文字二者常常相混,如「筋」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秦律杂抄》17)、北大《老子》48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老子乙本前104上「剥」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老子》帛甲114)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相马经》4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说文》小篆)、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二)》165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大《老子》14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花东》183.1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花东》266.1),[89]以及上举魏先生所举字例。亦有写作「禾」旁者,如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银雀山》882)。《说文》曰:「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陈剑先生指出:「『休』字本从『曲头』之『木』旁,古文字和秦汉文字中都有不少写得跟『禾』形近同的。」[90] 所以「稽」或写作从「禾」是正常的字形演变,但未见从「木」旁。魏先生认为此字的「木」旁是「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旨」旁确实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字,见于简133、135、136、137、150,而在135反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92]又如代与伐只差一笔,二者亦有互混的情形:《战国纵横家书》31「王信田代〈伐〉、缲去【疾】之言功(攻)齐」;帛书《老子》甲本81「夫伐〈代〉司杀者杀,是伐〈代〉大匠斲也。」而且秦汉文字「甘」的某些写法也接近「旨」,如: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皆,《岳麓三》7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皆,《岳麓三》58)
dg若「口」中加一横笔,且「口」右边笔画断开,就是「旨」了。再看底下二字: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者,《五十二病方》1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耆,《五十二病方》26)
dg二者只差一横笔,容易混淆。《五十二病方》26「不耆(嗜)酒」的「耆」整理者原释为「者」,[93] 可以说明这种误认或误写是古今皆然的。总之,笔者认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妖)。」整理者说:「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同「笑」,河本作「訞」,傅本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皆当如王本读为「妖」。(133页注4)魏宜辉先生则认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96]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显然是比较晚的写法。《说文新附》:「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五上九)可见李阳冰所见到的版本已写为从「夭」。从隶书来看,「犬」确实可能讹为「夭」。请比对底下秦汉文字「器」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秦律杂抄》18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大《老子》59)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北大《老子》12)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妄稽》)
(C)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帛书《老子甲41》)
(C)的「犬」旁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夭,《老子》甲后346)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夭,天文气象杂占)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妄稽》)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第一笔拉平,便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是正确写法。《老子》的「卬」旁误作「印」,如同帛书《繫辞》32下「印〈卬(仰)〉则观马〈象〉于天」。
(二一)
第五十三章简145-146「脩(修)[98] 除玄鉴,能毋有疵虖?爱民一四五沽〈活〉国,能毋以智虖?……明白四达,能毋以智(知)虖[99]?」整理者说:「脩」(心母幽部),帛书同,当如传世本读为「涤」(定母觉部),二字音近可通。「沽」,帛乙作「栝」,皆为「治」之讹。(148页注三、四)
谨案:整理者认为「沽」是「治」的错字是有问题的。陈剑与陶安先生已指出秦汉简帛文字中,常讹爲与「古」形近的偏旁有两种,即「由」与「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严格来说应该隶定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联微也。从糸,从帛。」楚简亦多见「緜/绵」字,如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信阳》2.09),都从「帛」旁。可见「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相马经》17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春秋事语》36)
dg只差一横笔,且「县」与「緜」声音相近,赵平安先生已指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其中「廌」旁写法比较特别,需要说明一下。请比对
(A)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荐,孔彪碑)
(B)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灋,《汉印徵》)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灋,《仓颉》2396,《选粹》2页)
《仓颉》2396「廌」旁身体与脚部横写,扁平化更甚。《老子》「廌」同其他秦汉文字一样为直立形。《老子》的廌角由「ㄇ」形上部断开讹变为「艹」形,可比对「鹿」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武威简‧泰射》26)、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一号墓木牌)
dg值得注意的是《武威汉简‧仪礼》有几个旧释为「荐」的字形: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荐,《武威汉简‧仪礼少牢》简1)、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荐,〈有司〉45)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荐,〈有司〉75简)
dg〈少牢〉的文例是「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有司〉45的文例是「其荐脯、酭与升」、〈有司〉75「其荐脀」,此所以将以上三字释为「荐」。[110] 但是比对北大简《老子》的字形,〈少牢〉与〈有司〉的字形显然应该释为「廌」,读为「荐」。廌字古有荐音,《集成》3634昭王之諻簋「卲(昭)王之諻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荐)簋」,「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从「廌」声读为「荐」,可证。[111] 又如《新蔡》甲三300、307「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八月),壬午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之日)廌(荐)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又如三孔布「阳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李家浩先生指出「廌」除读本字-《广韵》纸韵「池字切」,也可读为「荐」。所以「阳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可读为「杨氏」或「阳晋」。[112]
(二六)
简190「辎重」的「辎」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dg此字的「甾」旁与秦汉文字写法稍有不同。请比对: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睡虎地‧为吏之道》四五肆)[113]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老子》甲143)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马王堆《老子》乙241上)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施谢捷先生以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是乱的异构。」(〈《汉印文字徵》卷十一校读记〉),这个意见显然是合理的,如《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307「粱(梁)中必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字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误增「爪」旁而来,实无必要。见拙着:《清华二〈繫年〉集解》,页539。
[8] 此蒙邬可晶先生提示,谨致谢忱。
[9]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页38。
[10] 秦简的「歺」旁都写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容成氏》07)的写法,则陈剑先生的说法应可从。
[17] 《马王堆‧合阴阳》简127「旦」亦作如此写法。裘锡圭先生指出:「汉代人写『旦』字,『日』与『一』之间往往加短竖。」见〈读简帛文字资料札记〉,《简帛研究》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页30-32。又载《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二册,页224。
[18]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五行》61页注13,载裘锡圭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册。
[19] 郭永秉:〈以简帛古籍用字方法校读古书劄记〉,《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五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6月),页459。
[20] 同上。
[21] (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台北市:鼎文书局,1981),页1336。
[22] 以上见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初版二刷),页1704。
[23] 同上,页1269。
[24] 底下字形取自沈柏汘:《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文字编》,国立彰化师範大学国语文教学硕士班学位论文初稿,2015年。
[25] 邬可晶先生对此现象有详细注释,见《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五行》页62注19。
[26] 裘锡圭主编, 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第三册,页56注4。
[27]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第四册,页32注127。
[28] 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北京:三联书局)
[29]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页143
[30] 徐宝贵:《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页819。
[31]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页254。
[32] 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页489。
[33] 释读见下一节。
[34] 北大简整理者此处未断读,但是帛甲129行作「众人巸=(熙熙),若乡(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有勾识号,故应断读。这里附带提一个北大简《老子》的标点问题:第七十四章整理者释文作:「万物作而生弗辤,成功而弗名有,爱利万物而弗为主。【二一三】故恒无欲矣,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比对帛书甲本「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162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爲主,则恆无(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163爲主,可名于大┗。」「则恆无(无)欲也,可名于小」显然是承上而言,所以标点作逗号是对的。所以北大本《老子》「爱利万物而弗为主」之后也应改为逗号,即「爱利万物而弗为主,故恒无欲矣,可名于小。」
[35]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範大学,2003年12月),页42。
[36] 方勇:《秦简牍文字编》,页17。
[37] 参见上引郑介弦论文以及张守中:《张家山汉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11月),页15。
[38] 此为程少轩先生的断句,2015年1月11日电子邮件。
[39] 此蒙程少轩先生告知,谨致谢忱。
[40]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修订本)》以{ }表示「词」,如{逸}表示「逸」这个词,本文沿用这个符号。
[41] 张世超:〈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复旦网,http://img.80065.cn/202308/31/08/image564.gif">」字并论商得金德之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06」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大学2006年11月)。又载氏着:《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页499-500。
[48] 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页325。亦可参见拙文:〈释《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的「肆」字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北京大学2015年4月11-12日。又载《中正汉学研究》(总第24期),2015年4月出刊。
[49] 原释文作「棷充国」,罗随祖主编:《罗福颐集-增订汉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6月)页393。此从施谢捷先生改。见施谢捷:〈《汉印文字徵》卷八校读记〉页42,第三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古汉字研究与古汉字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主办,2011年10月15日。
[50] 原释文作「纪充国」,《罗福颐集-增订汉印文字徵》页393。此从上引施谢捷文章改。
[51] 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龙岗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133。
[52] 《汉印文字徵》307页释文作「旅克之」,此从施谢捷先生释为「旅充之印」,见〈《汉印文字徵》卷七校读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页323。
[53]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页230注五。这个例子承蒙邬可晶先生向笔者指出,谨致谢忱。
[54] 佐野光一编:《木简字典》(东京:雄山阁出版社,1985年8月),页73。
[55]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页14注1。
[56] 北大简《老子》亦有本从「目」而讹为「日」形者,如「根」本作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1626)者。
[74] 陈剑:〈也谈《竞建内之》简7的所谓「害」字〉,简帛网,2006年06月16日。
[75] 拙文:〈《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竞建内之)》賸义掇拾〉,《简帛》第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页47-51。
[76] 季师旭昇:《说文新证》(台北:艺文印书馆,2014年9月),页608。
[77]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页408。
[78] 许雄志:《秦印文字彙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页114。
[79]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释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上册页88。
[80] (E)、(F)字形讨论参见拙着:《楚文字论集》,页138-152。
[81]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页238注13。
[82] 以上两字分别见于高明、涂白奎编着:《古陶字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38、78页。
[83] 裘锡圭:〈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和「稽」〉,中国文字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福建‧武夷山,2009 年。后刊登于陈伟武主编:《古文字论坛》第一辑——曾宪通教授八十庆寿专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页78-79。
[90]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页28注二。
[91] 许雄志主编:《秦印文字彙编》,页288。
[92] 李守奎、贾连翔、马楠编着:《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页297。
[93]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五册220页注7。
[94] 魏宜辉:〈简帛《老子》校读劄记〉,《学灯》30期。
[95] 王志平:〈《诗论》发微〉,《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页62-63、黄易青:〈论上古喉牙音向齿头音的演变及古明母音质——兼与梅祖麟教授商榷〉《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1期,页20。
[96]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页300-301。
[97] 「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与「扷」的考释见蔡伟:〈试说北大汉简《妄稽》之「臂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八寸」〉,复旦网,2012.12.22, http://img.80065.cn/202308/31/08/image576.gif">(茨)枯〈栝〉柱」亦有「栝」讹为「枯」的说明,参见《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四册,页113注6。
[106]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页98注[九]。
[107] 李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重论〉,【出土文献的语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论议论文,2014年8月29日,新竹清华大学。
[108] 赵平安:〈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与假借改造字字源考证〉,《简帛研究》第二辑。又载氏着:《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页165-166。
[109] 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页342。
[110] 裘锡圭:〈《论衡》札记〉《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第四册,页325-326。
[111] 朱德熙、裘锡圭:〈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月),页55。
[112] 李家浩:〈战国阳
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三孔布考〉,《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三期(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12月),页210—212。亦载:《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页125-128。
[113] 伊强:〈睡虎地秦简《爲吏之道》补说〉,简帛网,2009年12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087.html
以上是关于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