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

《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


(彰化师大国文系)

《郑文公问大伯》简4「故(古)之人又(有)言曰:『为臣而不谏,卑(譬)若
《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二)。』」关于「馈而不二」这句话的理解,程燕、曹方向两位先生已有很好的解释,[1]这里做一点简单的补充。
首先,「
《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字作

《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 4
《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省简「贝」旁而来,而非由「弍」字增加左撇笔而来。
简文「为臣而不谏,卑(譬)若
《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二)。」笔者认为可与《左传‧昭公二十年》一段记载参看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所谓「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表示为臣当谏。若大臣唯唯诺诺,惟君王是从,犹如「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只有一种味道,一种声音,则令人食不下嚥,听不悦耳,只有「五味」、「五声」兼备才能成就一道好菜与美好音乐。「馈而不二」是说所进献的食物只有一种,味道单一。说得更白是:臣下当进谏不同的意见,君王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犹如进献的食物要多种,君王才能吃到不同的味道。
附记:本文写作曾与邬可晶先生讨论,谨致谢忱!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4月26日11:42。)
[1]程燕:〈清华六考释三则〉,简帛网,2016年4月19日、曹方向:〈清华六“馈而不二”试解〉,简帛网,2016年4月22日。
[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陆),中西书局2016年4月,119-120页。
[3]字形引自董珊:〈弌日解〉,简帛网,2006.02.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7。
[4]董珊:〈弌日解〉、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研究》,页24、《字源》中册,页57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67.html

以上是关于《清华六·郑文公问大伯》「馈而不二」补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