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六》文字补释


(彰化师大国文系)

(一)
《子仪》14「台上有兔,△1枝当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竢客而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之。」其中「△1」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法)聿(律)」,△2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详下)。[2]「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形已见于甲骨文,楚简亦有相同的字形: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天星观》)[3]
这种形体王子杨先生释为「将」,未必正确。[4]另外,《新蔡》甲三137「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擧)祷备(佩)玉各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璜」,所谓「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陈伟先生认爲“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下部从“共”为声,读为“拱”,“拱璜”犹古书中的“拱璧”。[5]李天虹教授认爲“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下部从“友”为声,“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读为“友”,一友即一双,“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璜”与望山简“双璜”相当,“即一对璜、二璜之意”。[6]宋华强先生则认为古文字偏旁单複每每无别,“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疑是“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异体,并将简文读为「工」。[7]笔者倾向宋先生认为“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是“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异体的意见。
古文字「廾」、「又」做为表意偏旁常可互作,比如「浅」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孔子诗论》05),又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省简一个「又」的结果。也可能是是因为作爲「△1」、「△2」的偏旁,书写位置不够,故省为「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持弩拊。从廾、肉。读若逵。」「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是群母幽部,我们认为「△1」当读为「樛」(见纽幽部)。《说文》:「樛,下句曰樛。」简文「樛枝」,是向下弯曲的树枝。谢朓〈敬亭山〉诗:「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宋‧王安石〈晨兴望南山〉诗:「草树露颠顶,樛枝空复繁。」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形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读若书卷之卷」,认为此字可读为「棬」,甚至不排除此字就是「棬」的异体的可能。「棬」是用屈木作成的饮器,正与「樛枝」相合。至于「△2」,邬先生读为「究」(见纽幽部),「頯」从「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声。《周易》夬卦九三爻辞「壮于頄」之「頄」,《释文》引「郑作『頯』」,马王堆帛书本亦作「頯」,参看《古字通假会典》729页。此是「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通「九」声之证,简文读为「善君必究昔前善王之法律」。上述二说皆可从。最后,新蔡简作为量词的「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不排除是由「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左旁从立比较奇特。此处有两种考虑,一是「去」的讹写。楚简的「灋」有时会写成「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如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灋)」如同上举三晋玺印都有立旁,二者不能排除是异体关係,可能也是「替废」的「废」的专字,当分析为从「立」,「灋」省声。
(二)
《子产》22「蔑明」的「蔑」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表931号隶定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谨案:这个隶定是有问题的。《上博三‧极先》简1有字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以往学者也都隶定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是,《包山》89);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是,《鲁邦》03)
所以此字本来应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陈公治兵》03)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郭店‧语丛一》68)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包山》183)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笔者曾指出其下增添「丯」声(见母月部)。上博四《曹沫之阵》「曹沫」之「沫」作从蔑或从万。古书又作「刿」(见母月部)可证。[15]「契」从「丯」声;商的始祖「偰」又作「禼」,《说文》:「禼,虫也。从厹,象形,读与偰同。」「窃」从「禼」声,可见「窃」与「蔑」声音相近,《子产》的「蔑」写作读为「浅」等字的「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是合适的。
再看「浅」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浅」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察)」,所谓「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察)」字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此字实为「列」,可比对慈利楚简「列」字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一类的写法,只是左下方写譌了,导致整个字形与「戚」相混。还有另一种考虑是左边实从「巤」,请比对「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厥秦」(《集成》8.4315)一语,对于「保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一词,杨树达先生曾有过很好的解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与辥、乂、艾皆同声,铭文保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犹《书》云保乂、《诗》云保艾、《克鼎》诸器云保辥也。《尔雅·释诂》云:『艾,相也。』凡言『保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保乂』、『保艾』、『保辥』者,皆谓保相也。」[20]「业」是叶部字;「乂」、「艾」、「辥」皆月部字。
《子仪》简文可能读为「戾」或「厉」,[21]古书有「心戾」、「心厉」等相关的说法,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心戾虐」、《大戴礼记‧保傅》:「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庄子‧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
(四)
《子产》05「閺」,整理者指出「閺」从旻,旻从文声,卽「文」字。(140页注19)。谨案:整理者所说大抵可从。不过此字应该是《说文》「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的异体。《说文·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部》云:「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低目视也。从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门声。弘农湖县有闅乡。汝南西平有闅亭。」此字「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与「门」都是声符,陈剑先生指出「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说文》云「读若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大徐音「火劣切」,其上古音当为晓母合口物部字,跟明母文部一类读音的「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音亦不远。[22]如同楚简常见的「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字所从的「民」和「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也都是声旁。简文「閺」的「门」与「旻」也都是声符,也可能是「闵」与「旻」的糅合字。
(五)
《郑太伯》乙08整理释文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剌〉(厉)公」,所隶定的「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郭沫若释为「秆」,可信。于省吾进一步指出即是金文「剌」的左旁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等形,说亦可信。[23]简文的写法只是将禾秆的指示符号写为二横笔,这种情形跟「束」字本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速)旁,《新蔡》新甲3.22、59)类似。也可以理解为「口」形或「O」形写作二横笔,如: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集成》9563.1,右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尹壶)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集成》9563.2,右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尹壶)[24]
总之,乙08的字形可以直接释为「剌」。
(六)
底下针对字形表谈几个问题,网友提过者则不重複:
(a)编号223「卫」字收有一形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字收有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管仲》简22)。此字实从「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亦见于战国中山王方壶作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收入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作人名用。《子仪》如何释读,待考。
(e)编号610「产」字收有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子产》16)、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子产》23)。前面三字显然就是「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的关係,但具体理解与本文不同。
[3]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页236。
[4]王子杨:〈释甲骨金文中的将〉,《出土文献》第四辑,页115-120。
[5]《新蔡楚简零释》,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96页。
[6]《新蔡楚简补释四则》,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17日。
[7]《新蔡葛陵楚简初探》,页439注1。
[8]参拙着:〈上博九《灵王遂申》释读与研究〉,《出土文献》第五辑。
[9]参见《三晋文字编》第三册,页1513。
[10]施谢捷:〈新见战国私玺零释〉《中国书法》2012年11期,页100。这条材料蒙邬可晶先生提供。
[1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136页。
[12]赵平安:《清华简(陆)》文字补释(六则),清华网,2016.04.16,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835466553594/20160416052835466553594_.html。
[13]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恆先》简释〉,清华简帛网,2004年04月16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sbcczshxjs.htm。李守奎、曲冰、孙伟龙编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页443、邢文:〈释「朴」〉《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页169-172。
[14]李家浩:〈谈包山楚简263号所记的席〉《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页4-5。
[15]见简帛论坛〈清华简三《良臣》劄记〉第6楼, 1月9日。后以〈清华三《周公之琴舞》、《良臣》、《祝辞》研读札记〉为题,发表于《中国文字》39期。
[16]详见拙文:〈试论「禼」字的源流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五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2016年1月25~27日。
[17]单育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杂识〉,「出土文献的语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2014年8月,新竹清华大学。
[18]陈剑:〈释「疌」及相关诸字〉,「出土文献研究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11月26日~27日,台湾大学文学院。又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五辑,页258-279。亦可参见陈剑:〈甲骨金文旧释「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
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3-47。
[19]裘锡圭:〈关于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页383。
[20]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页43-44。
[21]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页630-631。
[22]陈剑:〈甲骨金文旧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页74注1。
[23]参见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学术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第一卷,页255-256。
[24]参见拙着:《楚文字论集》,页421。
[25]参见邬可晶:〈释上博楚简中的所谓“逐”字〉《简帛研究201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6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清华六》文字补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