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院)
,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公布的《释文》将其隶为“瘳”。[1]但是在战国文字中,“瘳”字下部的上方往往有两个结构相同的“习”字,其下方则是相互平行的两撇或三撇。[2]这些都与《保训》简“不”后一字在字形上有巨大的差距。《保训》简中这个字的下部虽不甚清晰,但仔细辨识就会发现其与包山楚简中的“余”字十分相似。[3]只是《保训》下部的一撇尤其地长,战国时期“余”字也有这样的形态,如《羉书缶》“余畜孙书也”的“余”字、《包山》132中“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字的下部就是“余”字。因而李守奎将其隶为“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其上部与第一简和第四简中的“鬲”(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字几乎完全一样,当是“鬲”字。据此,我们可以将其隶定为“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字。此处的“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还当通作“曆”,解为“猛”。“朕疾猛甚”意即病情非常猛烈。“恐不汝及训”即“恐不及训汝”,意为“恐怕赶不及回来训诫你”。
这里的“保”和上文一样,也是指训诫之语。在这里“训”和“保”是分开提及的,说明二者之间有差别。“詷”,当即“同”,《墨子·经说上》:“侗,二人而聚见是楹也”,孙诒让《墨子间诂》:“同、侗、詷三字并通”。“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同”意为“过去前人传授《保》的时候,必然同时也授给《训》”。
“病”,是指病情更加严重。《说文》:“病,疾加也”;《尚书·顾命》:“病日臻”,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病,疾加也”;《玉篇·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部》:“病,疾甚也”。“今朕疾允病”,意为“现在我的身体果然更加严重”。这一句话也映证了“王担心随着日子的增加,病情会更加严重”的担忧。也说明我们将“鬲”解为“猛”是对的。
“念”,常思也。《说文》:“念,常思也”;《方言》卷一:“念,常思也”。“冬”,当同作“终”。[13]。“终”,充备也,《礼记·乡饮酒礼》“节文终遂焉”,郑玄注:“终遂,犹充备也”。“箸”,通作“着”,意为写下来。“恐弗念终汝,以着受之”,亦即我恐怕不能常常思考,对你做到充备了,只能给你传授书写下来的《保》。
“受之”以后“钦哉”一直到文末都是以书相授的《保》的内容,但又以王说话的形式呈现,所以按照当下标点的惯例,是应当打上单引号的。
(编者按:[2]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24页。
[3]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4]刘国忠、陈颖飞:《清华简〈保训〉座谈会纪要》,《光明日报》2009年6月29日第12版。
[5]李零:《读清华简〈保训〉释文》,《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21日,第7版。
[6]李零:《读清华简〈保训〉释文》,《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21日,第7版。
[7]毛公鼎:“肆皇天亡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临保我有周”;《尚书·召诰》:“天迪格保”中的“保”都有“保佑”之意。
[8]下文将具体提及。
[9]李锐:《读〈保训〉劄记》,孔子2000网2009年6月17日。
[10]此处释“演”的思路与陈伟先生相似(《〈保训〉词句解读》,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12),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1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页。
[12]孟蓬生:《〈保训〉“疾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
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甚”试解》,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27。孟先生根据字音将其字读为“渐”,但并没有多少字形学上的根据。
[13]高亨:《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23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2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