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六德》釋文訂補四則

儒家-《六德》釋文訂補四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六德》釋文訂補四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德》釋文訂補四則


(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
提要:郭店簡《六德》篇竹簡頗多殘損致使文字不能順暢地連綴成篇,有些地方甚至妨礙了理解從而引發了學界的諸多分歧。基於此,本文結合匯釋理解對《六德》篇闕文作了精心綴補,重新編連了幾處爭議較大的簡序。
關鍵字:郭店簡 六德 綴補 編連 德 道 義
學界對於本章的編連與綴補分歧最大,尤集中于簡五後諸簡的排序。我們在前賢成果基礎上試做了一些探討,希望能對《六德》篇的深入研究有所推動,冒失、不周之處敬請大家不吝教正。
本章編補分歧最大說明了工作難度之大,它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原文主旨,嚴格依據每簡字數約二十至二十三個、先秦文字的句式特點、文義所闡述的邏輯理路等原則去排定簡序、綴補闕文,其間尤需要學派統屬一類的先秦儒家文獻的強力支援,即孔子、“思孟學派”及孔子後學的先秦文獻。可以說,這是編補思路的核心所在。

  殘簡五闕文的綴補。本章簡五經初步整理為“道,人之……”。本章主旨是論述君臣、夫婦、父子相互關係及其道德教化生成礼治秩序,思想脈絡十分清晰。由此出發,我們結合早期儒學特徵提出了綴補方案。
我們可依據《荀子·儒效》:“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補簡五的闕文為“道,人之……”為“道,人之所道也。”“道,人之”之後或可補充“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之類。其意謂“道是君子所應遵循的原則”。
春秋以來禮崩樂壞,宗法等級制度名存實亡。孔子以恢復周禮為己任,認為“禮”的本质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能“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禮記·曲禮》),是人道的構建方式[1],起著規劃著人文和平治天下的重要作用。如《禮記·禮運》:“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又如《孔子家語·禮運》:“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其後,子思、孟子、荀子相繼繼承了孔子“禮”治思想,都認為 “禮”的核心和實質是人倫道德規範,是規範社會秩序的根本,希望建立和睦親善而又等級分明的理想大同社會。如荀子認爲:“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荀子·大略》)“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同上)《六德》篇雖已被學界公認為是孔子之孫子思一系的作品,但我們引《荀子》作為補文的證據也是可信的。
分析補簡五的闕文及引領內容,我們認爲“道,人之所道也”與《孔子家語·哀公問政》“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及《孔子家語·問玉》中孔子答子貢問玉所涉的“六經之教”內容有共通之處,可見是有先後承繼關係的文本。事實上,《六德》篇的“孝悌”“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職而訕誇無由作也。”(簡二十三至簡二十四)及“”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簡三十至簡三十一)的提法皆是儒家禮學思想的一貫反映。
儒家的禮學思想除現存的大、小戴《禮記》、《孟子》、《荀子》等傳世文獻外,還保存于《郭店楚墓竹簡》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等出土文獻中。結合同期出土的屬子思一系的《性自命出》及《性情論》等儒家文獻,我們也發現多有相似表述,这是此篇补文更为充分的证据。如《性自命出》簡十四:“凡道,心術為主。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其參述者,道之而已。”,又如《性情論》簡八:“凡道,心術為主。道四術也,唯人道為可道也。其三術者,導之而已。”最重要的是,《六德》篇首 “為道者必由之,治民修身求之可得也。不由其道,雖堯求之弗得也。”(簡四十七、簡七)是與闕文“道是君子所應遵循的原則”互證的。篇首段是全篇的提綱,與之相合說明所補闕文確有其據。基於此,我們綴補了闕文。
需要說明的是:《六德》原篇的抄手水準不高,不僅錯字,還多脫字。錯字有三處,“字”當為“免”(簡二十八);“宜”當為“忠”(簡三十五);“作”當為“亡”(簡三十六)。脫字現象尤為嚴重,如“忠與信就”後脫“矣”字(簡二);“危其死弗敢愛也,謂之”後脫“臣”字(簡十七);“知可行者,知不可行者,謂之夫”中皆脫兩個“可”字(簡十八);“欽此多”後脫“也”字(簡二十五);“求養親之志”中脫“之”字(簡三十三)。据此,我们推断了有脱字或脱简可能的楚简原文。

  《六德》篇文意貫通,整體邏輯層次清晰明朗,是一篇高水準的哲理性政論文,尤以關於“六德”的道德倫理論述為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君道”部分的闕文有礙理解。文意的內在邏輯使我們初步判定出與簡文文意緊湊的是簡六、簡七、簡四十七、簡十一、簡十二、簡十三、簡四十八。前人成果和既定的簡序又排除了簡六、簡七、簡四十七,我們最後得出可能與“君道”有關的只有簡十一、簡十二、簡十三、簡四十八。
簡十一、簡十二、簡十三這三支簡皆闕文,加上未缺損的簡四十八,情況大體如下:
簡十二下文殘缺,僅剩前八個字,故約需補十四字左右。丁原植推測闕文為“若賢則必舉之。……”。現結合原釋文,整理全簡為:“雖在草茅之中,苟賢……”。
簡十一上文闕殘。陳偉依據《郭店楚墓竹簡》一百零八頁二十四號殘簡某些特徵補上了“而上有”三字。現結合原釋文,整理全簡為:“……而上有賞慶焉,知其以有所歸也。材”(需補八字左右)。
簡十三亦是殘簡。陳偉意見是“任諸父兄,任諸子弟”。 現結合原釋文,整理全簡為:“……父兄,任諸子弟。大材設諸”(需補十二字左右)。
簡四十八:“此。親戚遠近,唯其人所在。得其人則舉焉,不得其人則止也。”
我們結合簡文“義者,君之德也” (簡十五)的表達,判定君的“義”不僅是“適宜”選用、賞慶賢人保證禮治(即道德原則)實施有序,而且自身就表現出某一公平且合乎道義以治天下,也就是“內舉不避親”的獎賞原則。分析四支簡表達的主被動關係和關鍵字,我們形成這樣一個認識:“上”(簡十一稱君主為“上”)不分貴賤及不分親戚遠近“舉”賢人,其目的是“得其人所在”,之後予以“賞慶”, 然後按“材”(人才)的能力大小任命之。簡言之,君主通過廣泛選拔人才來使天下人競相歸附從而量材任用授以官職。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參讀了一些相關的儒家文獻。如《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已。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孔子家語·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推賢達能,不求其報”;《孔子家語·禮運》:“冬合男女,春頒爵位,必當年德”;《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荀子·君道》 “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
基於如上考慮,故編補如下:
簡十二闕文綴補:“天下” 及“治”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通用語,僅“天下”,《論語》出現達二十多處;《孟子》出現達一百七十多處。如“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孟子·滕文公上》)。另外一些文獻也是常見,如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孔子家語·王言解》);“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孔子家語·六本》)。結合文意和如上考慮,故編補出簡十二闕文為“〖而上必舉之。賢者舉,天下治,莫不於 〗”,並與簡四十八合為一段為“雖在草茅之中,苟賢而上必舉之。賢者舉,天下治,莫不於此。親戚遠近,唯其人所在。得其人則舉焉,不得其人則止也。”
簡十一闕文綴補:通過上文先貴賤後親疏表達順序和動詞“知”的分析,在簡文“‘上’廣泛選人材再給予賞慶” 表達基礎上,我們綴補闕文為“〖無偏貴賤,無恤親疏,而上有 〗”。需說明的是綴補闕文參照了《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廣焉無恤親疏,無偏貴賤,唯誠能之求?”
簡十三闕文綴補:依據文獻《荀子·君道》:“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將卑埶出勞。”(“材”訓為“人才”,不同于陳偉、廖名春的“取捨裁定”說;“論” 據《荀子·王霸》:“論一相”楊倞注“擇也”,訓為“選擇”),我們綴補了“〖 論大小,親疏皆有所用,可任諸〗”。另外,《荀子·君道》“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及《荀子·王霸》“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聖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的表達與文篇所講的君主“尚賢使能”的“義”德相互照應,從而進一步印證了綴補闕文的可靠性。
總之,在徵引文獻及文意邏輯的分析中,我們敲定了簡序,綴補了闕文,形成了這樣一段文字:“雖在草茅之中,苟賢而上必舉之。賢者舉,天下治,莫不於此。親戚遠近,唯其人所在。得其人則舉焉,不得其人則止也。無偏貴賤,無恤親疏,而上有賞慶焉,知其以有所歸也。材論大小,親疏皆有所用,可任諸父兄,任諸子弟。大材設諸”
參考文獻
①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③楊朝明師:《孔子家語通解》,(台)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④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新出簡帛研究叢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⑤廖名春:《郭店簡〈六德〉篇的綴補編連和命名問題》,《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
⑥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⑦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編者按:[1](《禮記·哀公問》:“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45.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六德》釋文訂補四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