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古陶文中有这样一个字: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陶汇》9·30
古文字中有不少字是以这个“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作为偏旁的,例如: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A《玺》汇2508 B《玺汇》3313 C包山170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D包山86 E朝歌右库戈 F王子渔戈
对于这个“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过去学者或释“州”、[1]或释“舟”、[2]或释“川”。[3]从字形对比来看,此字释读作“州”、“舟”皆不可信。李零先生指出金文中的“朝”字右半多写作从“川”,认为上举E例的“朝”字右半所从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当为“川”的另一种写法。[4]吴振武先生也认为“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所从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是由金文“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所从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旁演变来的。[5]
上博简(五)《三德》篇简16有这样一段话:
奪民時以土功,是謂稽,不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絕)憂卹(恤),必喪其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匹)。奪民時以水事,是謂△,喪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怠)係樂,四方來囂。奪民以兵事,是……
其中的△字写作: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简文中的这个字同上举A例应是同一个字,即从水、从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李零先生以为“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所从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为“川”的另一种写法,在文中读作“顺”。[6]
范常喜先生指出这段话与《呂氏春秋·上农》篇中的部分内容相似,[7]《上农》篇的相关内容作:
時事不共,是謂大凶。奪之以土功,是謂稽,不絕憂唯,必喪其粃。奪之以水事,是謂籥,喪以繼樂,四鄰來虐。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歲,不舉銍艾。數奪民時,大饑乃來。
范先生的这个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认识“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提供了新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推定简文中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与传世本中的“籥”在文中所表示的当是同一个词。也就是说,“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的读音应当与“籥”字相近。“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当是从水、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声的形声字,因此“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的读音也应和“籥”相近。由这一线索来分析,将“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释作“川”是有问题的。王晶先生将此字释作“渊”,[8]从读音上看同样也是不妥的。
我怀疑这个“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很可能是“激”字的表意初文。“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字中的横划并非是无义的饰笔,而是具有表意功能的,象水流中的阻塞之物,而“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正象水流阻塞之形。《说文·水部》:“激,水礙衺疾波也。从水、敫聲。一曰:半遮也。”小徐本“衺”作“也”。如按小徐本来理解,“激”有两个义项,“水礙”和“疾波”。“水礙”指的是水中有阻塞。“疾波”是指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一曰:半遮也”正与“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所从横划相吻合,段注:“此亦有礙之意,与徼、邀音义略同。”“激”用作“阻挡水流”的意思常见于文献中。《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汉书·沟洫志》:“河從河内北至黎陽爲石隄,激使東抵東郡平剛。”颜师古注:“激者,聚石於隄旁衝要之處,所以激去其水也。”宋苏轼《禹之所以通水之法》:“河水湍悍,雖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勢不至如此。”有时亦称挡水之石为激。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三》:“沔水北岸數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从形义关系来看,“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表现的正是“激”阻挡水流的这个意思。
从读音上分析, “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与“激”的关系也是很近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可以和“籥”通用,“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字的读音与“籥”相近;“激”的读音也和“籥”极近。《说文·放部》:“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讀若龠。”可证它们在读音上关系是很近的,可以互通。
由此我认为“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很可能就是“激”的本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当是由“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分化出来的后起本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和“激”之间应是异体字的关系,很可能是“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通行于六国,而“激”通行于秦。后来随着秦统一文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就被“激”所取代,未传于后世。
上举诸例中,从走的B字、从鱼的C字、从辵的D字和从渔的F字中“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应当是作为声符的。在E例“朝”字中,“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是作为表意形旁的。金文中的“朝”作“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是“潮”的本字,所从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象水流之形。“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虽然与“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有差别,但也表现出水流之形,所以也能够作“朝”字的形旁。
最后结合《吕氏春秋·上农》篇谈谈“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在简文中应作何解释。“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字传世本作“籥”,对于其在文中的意思前人已有讨论。[9]其中夏纬英指出,“稽、籥二字之义,恐不能无关。”结合文义来看,他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将“籥”读作“躍”,解释作“冒进”则不可信。[10]“稽”在这里作“迟滞”解,这是由于“夺民以土功”造成的,相应的“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籥”在这里应该是指由于“夺民以水功”而造成的负面的、不好的结果。
“激”字的本义是阻挡水流,在这个意义上又引申出阻碍、遏止的意思。《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南史·明僧绍传附明山宾》:“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这里“激”字便用作阻碍、遏止义。一些与“激”音近的字,例如“徼”、“邀”有“阻拦、截击”之义。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短兵次之者,所以難其歸而徼其衰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後囿騶虞之珍羣,徼麋鹿之怪獸。”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徼,遮也。”《孙子·军争》:“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邀之於 陽關,尋邑兵盛,漢兵反走。”“徼”、“邀”作“阻拦、截击”义与“激”字“阻碍、遏止”的意义也应该是相关联的。这样看,“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籥”在文中有可能就是作“阻碍”解,“奪民以水事,是謂
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是说“夺民时去从事水利,就叫做阻碍。”
(编者按:[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简》,第52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2]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简》,第22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3]李零:《古文字杂识(五则)》,《国学研究》第三卷,第272-27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同[3]。
[5]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第二辑,第47-4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第2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简帛”网站2006年2月24日。
[8]王晶:《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简帛”网站2006年3月6日。
[9]参见陳奇献:《吕氏春秋校釋》,学苑出版社1995年,第1728-1729页。
[10]参见陳奇献:《吕氏春秋校釋》,学苑出版社1995年,第1729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2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试析古文字中的“激”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