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是清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国内统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外有西方列强觊觎,边患日亟。张格尔叛乱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张格尔叛乱是该时期发生在新疆地区的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是英国利用浩罕政权和流亡国外的喀什噶尔贵族后裔发动并为其侵略目的服务的一场叛乱。这一事件具有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是西方殖民者对边疆地区侵略的开始,折射出早期殖民侵略的特点。
清初,新疆地区再次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成为清朝的一个统治区域。但新疆远离清朝统治中心,且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就陆续发生了几次叛乱与起义:清初发生了大小和卓叛乱,随后又相继爆发了乌什暴动和孜牙墩事件。此后仅隔5年便爆发了张格尔叛乱。这次叛乱起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息于道光七年(1828年),前后历时8年。与以往暴乱相比,张格尔叛乱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新特点。
一
清军在浑巴什河与叛军激战
就其性质而言,张格尔叛乱是被外国殖民势力利用的少数民族贵族叛乱,而与以往几次少数民族一般群众反清事件的性质有所不同:1757年发生的大小和卓叛乱是维吾尔族封建主企图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封建汗国的活动,小和卓霍集占曾说“莫若与中国抗争,地方险远,内地兵不能即来,来亦率皆疲弊,粮运难继,且近地并无强邻,收罗各城,可以自立”。乌什暴动和孜牙墩事件则是由于当地人民为官员苦累而反抗清朝残酷统治的起义,是清朝民族政策失当所致。而张格尔叛乱的背景、目的却不是这样。建立割据政权等只是张格尔叛乱的目的之一,并不能全部揭示张格尔叛乱的实质。19世纪中叶新疆地区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政治腐败,经济混乱,回民对清廷驻新疆官员的残暴和腐化充满愤恨和不满。而张格尔抓住这一时机,以宗教为旗号发动叛乱。在叛乱中,他勾结浩罕和英国势力,使这次叛乱蒙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揭开了外国殖民势力利用和卓后裔入侵新疆的序幕。这一新特点充分反映了张格尔叛乱的性质具有两面性,即它不仅是少数民族贵族叛乱,还是外国殖民势力借助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发动的殖民侵略。
英国在张格尔叛乱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在军备物资上给以帮助、从战略战术上加以指导。还利用了浩罕对新疆领土和财富的欲望。英国的殖民侵略目的不同于浩罕,19世纪初英国已进入商业资本主义阶段,需要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它所觊觎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疆,而是妄图打开中国西北大门,以新疆为据点向中国内地侵略。另外,鉴于英、俄、法等在中亚的争夺英国急需将天山南部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为其在印度的统治建立一道屏障。为达到这一目的早在19世纪初英国商人便以贸易为借口进行特务活动,探测道路、绘制地图,以期进行更深入的侵略,但这些间谍活动均被新疆人民识破而遭到驱逐。在直接侵略遭到抵抗的情况下,英国转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选择一个代理人以减小它进入新疆的阻力。这一代理人的角色最终落到了张格尔的身上。于是当张格尔发动叛乱时,英国便从各方面给予支持。首先,“张格尔是在英国人的援助之下组织和装备军队的。他的军队中的教官也是改着东方服装和自称为和卓的英国人。”张格尔叛军攻打喀什噶尔时便有英国人参与:“喀什噶尔现有该族人(英国人--笔者注)二十人,内五人寸步不离和卓并支配其一切行动,自称和卓并着和卓服。……此等英人……在该地唆使张格尔和卓兴起此事,与之进入喀什噶尔城。”可见英国不仅派人帮助张格尔训练军队,还监视、支配张格尔部队的行动。此外英国还不惜在军备物资上给张格尔以援助。道光七年(1927年)浑河之战中,张格尔挖掘战壕三道,叠筑土冈一道,冈上筑有空穴,排列大小炮位等等。这种近代战术及强大火力的应用无疑出自英国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