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哥舒翰为何会输?

哥舒翰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如果不是最终去守潼关,败给安禄山丢掉一世英名。那么,把哥舒翰列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系列中,也不为过。

  在守潼关之前,哥舒翰也算得上是唐朝的常胜将军。在他守边关的时候,当时边境的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民歌,充分说明了哥舒翰当时的威慑力和战斗力。

image.png

  除此外,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证明哥舒翰战斗力的强劲。

  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想要开疆拓土。要开疆拓土,就得把吐蕃修建的一座石堡城拿下来。这座石堡城修建在一座地势险要的高山之上,是吐蕃举全国之力来修建的,也几乎囤积了吐蕃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唐玄宗认为,要想攻破吐蕃,最好先拿下石堡城。拿下石堡城,吐蕃就完了。

  不过,当时的名将,也是唐玄宗养子的王忠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不能这么打,因为这个石堡城太难攻了。如果这么打下去,那么,唐军的损失会非常大。他给唐玄宗讲了好多次,但唐玄宗不听,把指挥的大将换成董延光、李光弼来打,让王忠嗣配合。但最终还是没把石堡城攻下了。董延光、王忠嗣都受到处罚。

  唐玄宗把任务再交给哥舒翰。哥舒翰虽然在攻打石堡城的时候,损失了好几万人。但是,最终他如愿以偿地把石堡城打下来了。由此可见,其战斗力实在强悍。

  哥舒翰不但指挥作战的能力很强,他自身也是武功高强。

  古代的将军个人的武功怎么样,是后世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古代将军指挥能力强,但是他们自身的武功未必好。而哥舒翰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他确实是武功高强的。他手里拿着一杆长枪,由他的一个家奴左车扛着。上战场的时候,他能用长枪把人挑起来三五尺高再摔下去。那些将领很多当场就被他摔死了。

image.png

  在唐玄宗让哥舒翰守潼关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腿也出了毛病。不过,虽然说个人打起来不厉害了,但是指挥才干还在那里,可是,哥舒翰为什么会输呢?

  而且,哥舒翰当时的兵力也不少。根据历史记载中他排兵布阵的总人数,以及杨国忠对唐玄宗说的话来看,哥舒翰至少有20万人。这20万人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安禄山当时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他们远道而来,而且在潼关城外久攻不下,士气已经受到影响。安禄山军队的人数,根据唐玄宗探子的回报,说是不足4千人。当然了,这个人数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就算有问题,至少说明安禄山的人数不会很多。

  安禄山军队士气受到影响,人数又不是很多。哥舒翰用20万人与安禄山打,为什么就打不赢呢?

  历史上认为,哥舒翰之所以打不赢,不能怪哥舒翰,责任应该由唐玄宗和杨国忠来负。当时哥舒翰已经向唐玄宗提出来了,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潼关不出战。只要坚守潼关,安禄山攻不进来,他必然会焦躁。再说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大将,已经打败了史思明等人的军队,向长安奔袭而来。只要哥舒翰咬牙挺住,一方面安禄山会很焦躁,另一方面安禄山的粮草也会存在很大问题。这样一来,安禄山肯定就不攻自退了。

  然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却一定要哥舒翰进攻,哥舒翰没办法,只好执行,因而最终造成了失败。

  历史上的这个说法确实没错。不过,就算唐玄宗与杨国忠不听哥舒翰的,一定要他出战,哥舒翰其实也未必输啊!

  前面我们讲到了,哥舒翰当时有20万人,在人数上未必输给安禄山。哥舒翰自身又能征善战,虽说自己打起来已经不那么厉害,但是指挥作战的能力还在那里。同时,哥舒翰当时还看出了安禄山作战的计策,也就是用很少的疲弱之兵来引诱唐军,把精锐埋伏起来。当疲弱之兵把唐军引进埋伏圈的时候,安禄山的精锐就会对唐军进行合围夹攻。

  实际上,最终安禄山也是按照这个战术来打的。

image.png

  既然哥舒翰早就已经看破了安禄山的战略战术,他为什么却不进行针对性的布防呢?这实在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说奇怪,也不奇怪,哥舒翰失败,根本就是他的思维出了问题。由于他一直抱怨是杨国忠在谗陷他,是唐玄宗不听他的忠言。因此,他的心中充满怨气。由于充满怨气,他在打法上就没有进行精心的布置准备,有一点赌气的味道。意思就是,你要我打,我就打吧,输了别怪我!

  因为一赌气,哥舒翰做了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行为,就是“恸哭出关”。想想啊,作为主帅的哥舒翰,带着军队征战的时候,是这样的表现,将士们心里会怎么想?大家肯定也都跟着埋怨唐玄宗和杨国忠,并且都认为这一仗是要输的。

  还没打仗呢,军队的心就乱了,士气就散了,唐军怎么可能不败呢!

  结果正是这样,唐军几乎一触即溃,最终20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