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被忽略的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初名受益,立为皇太子时,赐名赵祯。13岁时即皇帝位,1063年驾崩于汴梁,享年54岁。史家称其在位时期为“仁宗盛治”。

  仁政”一直是中国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哪位帝王能以“仁”为谥号。赵祯究竟何德何能,开创了帝王以“仁”谥号的先例呢?

  周所周知的“包青天”包拯即出自仁宗朝。对于包拯来说,犯颜直谏是家常便饭,仁宗每次被喷得满脸飞沫,可是他不仅不发作,还时常接受包拯的谏言。

  张尧佐是仁宗爱妃的伯父,有一次包拯要裁撤张尧佐的职务,认为其能力不够。仁宗两面为难,提出让张尧佐担任节度使,没想到包拯毫不退让,率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众人以“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为由反驳仁宗,于是张尧佐连节度使都没有做成。

  还有一次,谏官建议减少宫女和侍从,梳头太监自恃为仁宗亲信,便询问仁宗的想法,仁宗答:“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赌气之下说道:“如果陛下采纳,请以奴才为首。”仁宗听罢,竟真的将梳头太监连同29名宫人一起削减出宫。后来皇后问及此事,仁宗说:“虽然是亲信,但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又怎能留他在身边呢?”

  窃以为,勇于纳谏是仁君的体现之一,对于忠言的采纳,从小处来说,成全了臣子们的拳拳忠心;往大了讲,社稷百姓都能从中受益。即使在纳谏的过程中伤害了少部分人的情感和利益,但对全局来说利远大于弊。

  宋仁宗的仁不单单体现在政治上的举措,更融入了他的私人生活。

  有一回,仁宗在宫廷散步,时不时回头张望,随从们都感到茫然不知所以。待回到宫中,仁宗急匆匆地对嫔妃说:“快倒杯水来,朕渴坏了。”妃子觉得奇怪,问:“陛下为何不让随从及时伺候饮水,反而要忍到我这才喝水呢?”仁宗答:“朕每次回头,都没有看到他们准备水壶,我若以实相问,必定有人要被处罚,不如忍忍,回来再喝也不迟。”

  还有一回,仁宗用餐时吃到一粒沙子,牙齿剧痛,吐出来后,他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不要声张我吃到沙子的事,否则你就是死罪啊!”

  不止是下人,仁宗的仁甚至施及动物。一天深夜,仁宗处理政务后饥疲交迫,他本想吃碗羊肉汤。但却忍住没有说。事后皇后知道了,说道:“陛下日理万机,龙体贵重,要吃羊肉汤吩咐一声就好,怎能使陛下忍饥挨饿呢?”仁宗说:“宫中一时索取,外边看了就成为惯例。我昨夜若是吃了羊肉汤,御厨们以后必然夜夜宰杀,形成定例,一年到头要杀几百只,积年之后不计其数。为我一碗羊肉汤,开此恶例,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所以我情愿忍一时之饥。”

  如果说勇于纳谏是为了政治需要,那在这些生活小事上的表现,又作何解释呢?从史料可以看出,对待下人们的过失,仁宗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是下人们因此可能遭受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也正因为赵祯的仁,使得他的去世成为了中国历代皇帝的传奇之一。仁宗驾崩后,死讯传到洛阳的时候,平民们自发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围绕洛阳城,致使“天日无光”。甚至连偏远山区的妇女们,都头戴孝帽表达哀思。《宋史》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小儿,皆焚纸钱大哭于大内之前。仁宗的讣告送至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主耶律洪基大吃一惊,紧紧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